广东农业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 44-1267/S 国内刊号
  • 1004-874X 国际刊号
  • 0.8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广东农业科学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5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广东农业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作物栽培·遗传育种、园艺林学、土壤肥料·资源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兽医·水产养殖、贮藏加工·质量安全、农业工程·信息技术·农业经济

广东农业科学 2016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现代农业产业研究
2016年上半年广东水稻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1-4

摘要:2016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整,既对稻谷市场有直接的影响,也释放了国家下一步改革信号。以2016年水稻生产、价格、流通等数据为基础,通过基本统计描述及定性预测方法,对接下来的水稻生产工作给予建议支持。上半年,广东水稻产业生产形势有所好转,早稻播种面积回升,带来稻谷产量与质量的提高,晚稻的种植意向也有所提高。稻米市场持续了上年"稻强米弱"的形势,进口量持续增加。其中,生产成本上升、良种良法配套欠完善、规模效益低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进入下半年,要通过抓好田间管理、做好粮食收储、良种良法下移、支持土地流转等工作保障晚稻生产的顺利实施。

2016年上半年广东蔬菜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5-9

摘要:2016年上半年,受到气候因素及市场供需关系的因素影响,广东省蔬菜产业种植面积增加而产量减少,蔬菜市场价格总体呈先升后降的波动走势,价格水平低于上年同期。对2016年上半年广东蔬菜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全面阐述,指出广东蔬菜产业发展存在设施化水平亟需提升、技术支撑缺乏、生产成本持续增长、蔬菜电子商务仍存在发展困境等问题,并提出加强品种结构整体规划、提高蔬菜生产抗逆减灾能力、加强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加强蔬菜标准化建设、加大蔬菜电商发展等对策建议。

2016年上半年广东花卉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10-14

摘要:2016年上半年观赏苗木行情仍然走低,高品质的小型盆栽受到市场追捧,鲜切花应节性消费特征明显,总体价格比2015年略有降低。展望未来一个阶段,花卉产业呈现以下3个重要特征:观赏苗木行业经历重整期、家庭消费和个人消费将快速增长、花卉电商走热。目前广东花卉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竞争加剧、产业链不完善、新品种选育落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建议加速花卉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工厂化、设施化生产,着力提升花卉品种创新能力,发展花卉电商、完善专业物流体系,建立花卉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加强花卉文化的宣传推广。

2016年上半年广东生猪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15-20

摘要:2016年上半年,广东生猪产能持续处于低位,生猪出栏价、批发价以及猪肉零售价均呈现大幅度上涨趋势,生猪供给市场偏紧。而玉米和豆粕价格持续下滑,猪粮比价维持高位运行态势,2016年上半年广东省生猪产业迎来养殖效益反补期。重点分析了造成生猪产能持续下降与猪价持续上涨的具体原因,预测2016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将从高位逐步回落,生猪供给偏紧局势进一步缓解。针对目前生猪产业所面临的形势与困境如治污减排、控成本提效能以及猪肉品牌化发展等热点问题,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化生猪养殖、加强养殖技术装备升级改造、加快推进生鲜猪肉品牌化建设等对策与建议。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作物栽培·遗传育种
早熟机采棉新陆早51号生育期气象因子对群体生育规律的影响21-27

摘要:分析早熟机采棉品种新陆早51号各器官发生规律及与气象因子的变化规律,探明早熟机采品种的生育特点及规律,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机采棉产业提供理论支持。选择长势均匀的连续10株棉花,对其整个生育期的株高、叶片及蕾铃的发生和脱落等生育进程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新陆早51号在真叶发生过程中,出叶速度受温度及日照时数影响较大;以第3真叶叶展平速度最慢;在第4~10叶出叶速度差异不大,15叶以后,出叶速度稳步上升。株高随叶龄的增加,表现为慢-快-慢的增长过程,在各主茎叶展平期,株高日增长量呈二次曲线。该品种总体结铃表现为中、下部成铃率高,棉株第1果节结铃稳定。

有机无机肥配比对烤烟农艺性状、产质量的影响28-33

摘要:为得出适用于长沙生态有机烟叶开发的较佳肥源,找出有机无机肥最佳配比和最优组合模式,研究了无机有机肥配比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可以改善烟叶质量,提高烟株株高、有效叶数、最大叶面积、单叶重,增加烟叶的总糖含量和钾含量,降低烟碱含量。综合比较分析,以施用有机肥 (每667 m~2用量,生物有机肥50 kg +饼肥40 kg+生物炭50 kg+腐殖酸25 kg)和无机肥(烤烟专用基肥40 kg+提苗肥2 kg+硫酸钾15 kg+硝酸钾10 kg)的配比(有机氮:无机氮比例为5.2∶4.96)综合效果最好,有利于烤烟产质量的提高。

广东金线莲大棚优质种植综合技术研究34-40

摘要:为了解决金线莲在广东种植难的问题,以肇庆种质金线莲组培苗为材料,对种苗前期处理、种植基质和栽植密度选择、大棚日常养护、病虫害生物学特性及其综合防控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对金线莲的病虫害系统防治表明,由43%戊唑醇乳油5 000倍+73%克螨特3 000倍+10%吡虫啉5 000倍液阶段式组合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到83.3%,金线莲株高、叶质量、茎粗、鲜干重等生长质量指标均优于其他处理,单株折干率为13.36%。该金线莲大棚优质种植技术体系为该濒危药用植物在广东的规模化栽培提供了技术依据。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园艺林学
低温处理对德尔100黄瓜品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41-47

摘要:以宁夏日光温室栽培常用黄瓜品种德尔100为试材,通过智能人工气候箱模拟设施生产中的3个低温环境,依据丙二醛、脯氨酸、电导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4个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阐述黄瓜在宁夏日光温室栽培受冷害的机制。结果表明:黄瓜幼苗在23℃/12℃环境下受影响较小,23℃/9℃环境次之,23℃/6℃环境对黄瓜幼苗的伤害最严重,其在23℃/12℃环境可耐受6 d,在23℃/9℃环境可耐受4 d,23℃/6℃环境可耐受2 d;黄瓜幼苗在低温胁迫后,经过23℃/17℃(CK)恢复不同时间,在23℃/12℃处理6 d、23℃/9℃处理4 d、23℃/6℃处理2 d后,植株恢复表现均不明显表明植株恢复状况取决于前期受低温胁迫程度和胁迫时间的影响。

利用金针菇渣栽培秀珍菇试验48-52

摘要:秀珍菇是近年来深受市场欢迎的食用菌品种,筛选出产量高、价格低廉的培养基配方具有重要的生产意义。金针菇渣是金针菇生产后的废弃物,菇渣中含有大量未被利用的营养物质。研究尝试利用工厂化生产的金针菇渣栽培秀珍菇,通过试验发现,培养基质中增加金针菇渣的含量秀珍菇菌丝的生长速率变慢,原基形成时间推迟。出菇结果显示,随着金针菇渣含量的升高,秀珍菇的子实发育形态正常,但重量下降,生物转化率相比对照棉籽壳培养基下降。随着转潮次数的增多,金针菇渣含量高的配方产量逐步降低。金针菇渣含量为40%时净利润最高,可部分代替棉籽壳作为培养基。

不同牡丹品种光合生理特性比较53-58

摘要:以3个牡丹品种乌龙捧盛、香玉、景玉为研究对象,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分别测定各品种的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率和胞间CO2浓度等光合参数,并测定光合-光响应曲线、光合-CO_2响应曲线,测定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3个牡丹品种中乌龙捧盛的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光能利用效率、叶绿素含量、最大羧化速率、最大电子传递速率、磷酸丙糖利用率均明显高于其他2个品种,气孔限度值和暗呼吸速率则较低,且其光饱和点高、光补偿点低,说明乌龙捧盛的光合能力最强,对光照的适应度较宽,适于该地区引种和种植。

荔枝成花期诱导性低温对其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59-63

摘要:以盆栽荔枝苗为试验材料,研究荔枝成花期诱导性低温对其叶片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温处理下,糯米糍和妃子笑两种荔枝叶片的Pn、Tr和Gs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而Ci则呈上升趋势,说明低温处理下荔枝光合效率的下降可能来源于非气孔因素抑制。低温处理后糯米糍品种的Fo有所增加,Fm和Fv变化不大,Fv/Fm稍有下降;而妃子笑品种的Fo和Fv/Fm无明显变化,Fm和Fv呈下降趋势。两种荔枝的ФPSⅡ均呈下降趋势,品种间差异不显著。说明低温对两个荔枝品种的光化学效率都有一定的影响,是造成其叶片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无核红江橙的无核成因探讨64-68

摘要:以无核红江橙和普通有核红江橙为试验材料,对其花粉育性、成熟胚囊结构以及胚胎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无核红江橙花粉出现败育的现象,花粉的生活力和发芽率显著降低,花粉的畸形率显著升高,花粉育性属于低育型。(2)无核红江橙胚囊发育是正常的,具有1个卵细胞、2个助细胞、3个反足细胞和1个中央细胞。(3)无核红江橙胚胎发育也出现败育的现象,授粉后4周胚体开始退化,授粉后6周胚乳出现退化,授粉后7周胚胎完全退化消失,最终形成无核果实。综合分析,花粉败育和胚胎败育是无核红江橙无核的主要原因。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土壤肥料·资源环境
沼液稻田消解对水稻生产、土壤肥力及环境安全的影响69-76

摘要: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灌施沼液对水稻产量、重金属含量、土壤肥力和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沼液能够有效提高水稻籽粒产量和稻秆生物量;提高稻秆N、P、K含量和籽粒N含量,促进N、P、K养分的累积。与无肥对照相比,随着沼液用量的增加稻秆As含量有增加的趋势,籽粒As以及稻秆和籽粒Pb含量没有升高风险,而稻秆和籽粒Cd含量随沼液用量增加呈下降趋势,稻秆和籽粒中Hg与Cr未检出。施用沼液土壤有机质得到明显提高,改善土壤p H;而土壤重金属Cd、Cr、As 、Pb、Hg含量均符合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值(GB 15618-1995),无重金属污染风险;但As、Cr含量与沼液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长期施用沼液有可能导致土壤As、Cr含量超标。

植被重建对沙地采伐迹地土壤肥力的作用研究77-81

摘要:以植被重建后的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与实验室检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南缘樟子松固沙林采伐迹地上的更新树种林下土壤特性演变特征进行研究,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选用7项评价指标对植被重建后土壤肥力特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植被重建后,土壤肥力各指标均有所提高,其中五角枫林地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增幅最大,红刺榆林地碱解氮、全钾增幅最大,彰武松、樟子松林地全磷、有效磷增幅最大;4种植被重建类型对土壤肥力的综合改良效果为五角枫(0.8735)〉彰武松(0.6494)〉红刺榆(0.5618)〉樟子松(0.4814),该评价结果可为当地植被恢复提供一定参考。

粤东北稀土矿场不同立地条件植物多样性研究82-88

摘要:以广东省和平县下车镇稀土矿场为例,通过样地植被调查,从空间尺度分析不同坡位植物修复后5年自然修复区的植物多样性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各样地均呈现由人工植物种向本土野生植物种演替的趋势,最终完全被本土野生植物所取代,且这些野生植物多为本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2)主要功能群蕨菜和芒萁对稀土矿场环境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南坡顶样地蕨菜的重要值高达0.83;(3)植物多样性呈现坡底〉坡顶〉中间斜坡,背阴地〉向阳地,地势较为平坦和阳光充足的坡底更适合多种植物生存;(4)5个样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相关性极显著,南坡顶样地和斜坡样地 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高于其他样地;(5)南坡顶样地与北坡顶样地植物多样性特征接近,群落Bray-Curtis相似性指数高达0.60。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条件相似的两生境地,植物种类相似性最高;立地条件对稀土矿场植物修复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充足的水分和养分是保证稀土矿场植被快速恢复的关键因素。

广西滨海红鳞蒲桃群落多样性研究89-94

摘要:选择3个具有代表性的广西滨海红鳞蒲桃(Syzygium hancei)群落建立样地,对物种组成及数量进行调查,从群落结构、重要值指数等方面分析红鳞蒲桃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滨海红鳞蒲桃群落共有维管束植物73种,隶属于39科66属,其中乔木44种、灌木11种、草本10种、藤本8种。群落中乔木层以红鳞蒲桃为优势,其他建群种为下龙新木姜、岭南山竹子、山油柑、丛花山矾等。灌木层的优势种为下龙新木姜、山油柑、喙果皂帽花等。总体来说,广西滨海红鳞蒲桃群落物种较丰富,乔木层中红鳞蒲桃占绝对优势,但红鳞蒲桃的优势地位随着群落年龄的增长而递减,且乔木层与灌木层的优势种随着地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拉萨扎叶巴沟瑞香狼毒根际土壤细菌的分离与鉴定95-99

摘要:开展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a)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能够为遏制草原上瑞香狼毒的肆虐提供参考资料。釆用稀释倒平板法从瑞香狼毒根际土壤中分离、纯化细菌;采用经典分类和26S r DNA D1/D2区域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技术,对纯化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自拉萨河谷(扎叶巴沟)的瑞香狼毒土壤中的细菌55株,归属为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melonis)、Pseudomonas sp.、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日本假单胞菌(Pseudomonas japonica)、芽孢杆菌(Bacillus sp.),其中又以鞘氨醇单胞菌为优势种;扎叶巴沟瑞香狼毒根际土壤细菌的种群结构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鞘氨醇单胞菌对瑞香狼毒的抑制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植物保护
广东省烟区主要虫害化学防治现状与控制技术研究100-105

摘要:通过调查广东省9个县市烟区虫害(小地老虎、烟青虫、斜纹夜蛾、蝽象、烟粉虱和烟蚜)化学防治情况发现:烟区销售使用的农药品种较旧;部分农资店随意销售禁用或限制高毒农药品种,如乙酰甲胺磷、水胺硫磷和灭多威;部分烟农盲目滥用化学农药,从而造成烟叶部分农药残留超标现象发生。以烟区采集的害虫为供试虫源,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和甲维盐对斜纹夜蛾幼虫具有较强杀虫活性,药后48 h LC50分别为2.76、0.85 μg/m L;啶虫脒对烟粉虱和烟蚜毒力较强,LC50分别为7.43 μg/m L(药后6 h)、2.76 μg/m L(药后48 h)。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烟叶虫害化学药剂防治科学控制技术,并建议烟叶主管部门加强化学农药使用的监管和技术服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