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农业科学杂志社
分享到: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6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土壤肥料、植物保护、专题论述、物质信息等。
  • 主管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 主办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
  • 国际刊号:1004-874X
  • 国内刊号:44-1267/S
  • 出版地方:广东
  • 邮发代号:46-43
  • 创刊时间:196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81
  • 综合影响因子:0.66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广东农业科学 2015年第2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粮食作物

杂交稻母本机插和手插群体苗情动态及制种产量构成差异分析

摘要:为探讨母本机械化插秧对杂交稻制种产量的影响,以博优225的父母本为材料,采用母本机械化插秧和人工手插两种移栽方式,开展两年三地的制种试验,调查和比较了机械化插秧和人工手插方式下母本群体的苗情动态以及产量构成差异,分析了影响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因素。结果表明:机械化插秧方式下母本群体的基本苗数、最高苗数、冠层厚度、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理论产量和实测产量均高于人工手插群体;在所调查的苗情指标和产量构成因素中,与制种产量相关程度最大的分别是最高苗数和每穗实粒数;母本机械化插秧有利于增加群体最高苗数和每穗实粒数。从而提高杂交水稻制种产量。
1-5

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对春玉米产量效应的研究

摘要:为寻求最佳种植模式,实现春玉米高产稳产,以桂单162为试材,4种行距配置方式为主处理,4种种植密度为副处理,裂区设计,研究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方式下的玉米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密度、行距×密度互作的玉米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等行距60cm、等行距75cm、宽窄行80cm×40cm配置3000株/667m。密度栽培时玉米穗粒数及产量表现较好,在宽窄行90cm×40cm栽培时配置3500株/667m。密度穗粒数及产量表现较好,获得最高产量的玉米种植模式为宽窄行80cm×40cm+3000株/667m2。在实际的生产中,应结合品种自身特性合理选择种植模式实现增产目标。
6-10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经济作物

氮肥运筹对云烟87不同叶位碳氮积累的影响

摘要:对不同施氮条件下烤烟品种云烟87不同叶位碳氮积累进行系统研究,以期探索氮肥运筹对烤烟不同叶位碳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A、B处理总氮含量随叶位降低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B处理在低叶位总氮含量显著高于A处理,而高叶位则相反。A、B处理叶位1至叶位7总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叶位,在叶位8至叶位16之间碳含量随着叶位降低呈显著或极显著降低。A、B处理碳氮比以中部叶位最高,其次为下部叶位,上部叶位最低;上部叶A、B处理的碳氮比随叶位降低而显著升高,中部叶之间差异不大,下部叶位则随着叶位降低而降低;B处理上部叶位及靠近上二棚中部叶位碳氮比显著高于A处理,下部叶位及靠近下部叶中部叶变化则与之相反。由此可见,B处理各个叶位总氮、总碳和碳氮比A处理更符合优质烟叶标准。
11-16

云南昭通不同烤烟品种的工业可用性评价

摘要:为了评价5个烤烟品种的初烤烟叶在云南昭通的工业可用性,筛选出能够适应云南昭通生态条件的特色烤烟品种,提高该地区的烟叶品质,以当地主栽品种之一K326为对照,进行KRK26、NC71、PVH1452、云烟110烤烟品种的小区比较试验,对各品种初烤烟叶的化学成分、物理特性、外观质量和感官评吸质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品种云烟110和NC71化学成分含量适宜,物理特性、外观质量和感官评吸质量较好,表现出较强的的工业可用性,优于对照K326,尤其以云烟110表现最优异。品种PVH1452和KRK26各方面表现一般,工业可用性较对照K326差。
17-22

米槁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摘要:为了了解米槁种子的生物学特征,为生产实践提供基础数据,首先对种子基本形态进行观察,包括外观形态特征、大小、千粒重等,同时还对种子的净度、含水率、吸水率、不同储藏方式的种子活力、发芽率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米槁种子的颜色为褐色或红褐色,形状为纺锤体,长0.9~1.5cm,宽0.8~1.0cm,厚0.75~0.95cm,千粒重为312.99g,单粒重为0.32g,属于大粒种子,种皮坚硬且厚。种子净度为97.88%,含水率为14.10%;在浸种36h后吸水达到最大,吸水率为33.53%、小于40%,透水性较差;种子活力方面,刚取回来的种子活力较高、为83.3%,分3种不同的储藏方式储藏后,随着储藏时间的增加,种子的活力均下降,室温袋藏的活力下滑最快,沙藏是保存米槁种子活力的最好储藏方式。在米槁种子常规发芽试验中,秋播的发芽率较低、仅为1.67%,春播的发芽率相对较高、为38.3%,但总体上来说米槁种子正常播种的发芽率较低;对米槁种子进行机械破皮处理,以无处理为对照,处理后的种子萌发率明显增加,处理后的种子萌发率为52%,对照为36%;用浓硫酸浸泡种子,浸泡40min后发芽率最高、为68%。因此,种皮坚硬是阻碍米槁种子正常萌发的一个限制因素。
23-27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园艺林学

不同节位摘顶对热带设施栽培甜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摘要:以“南海蜜”哈密瓜品种为试材,采用无土栽培方式研究了不同摘顶节位对甜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摘顶节位的升高,甜瓜果形指数呈现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单叶面积、可溶性糖含量、中心可溶性固形物、边缘可溶性固形物均呈现增加趋势;而单果重和果实维生素C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适宜摘顶节位有利于提高甜瓜产量和改善品质。综合考虑设施甜瓜果形指数、单叶面积、单果重、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及边缘可溶性固形物等指标,热带设施甜瓜适宜摘顶节位为26节。建议热带设施甜瓜生产大棚肩高设计高度为2m。
28-31

新引进柱花草资源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摘要:为鉴定新引进柱花草种质的遗传背景和亲缘关系,提高柱花草种质的利用效率,利用23个SSR标记对新引进的31份柱花草种质和4个柱花草栽培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3个SSR标记在35份柱花草种质问均具有多态性,共检测到等位基因134个,每个标记可检测到3~11个等位基因,平均为5.83个;每个SSR标记的多态性信息含量在0.515—0.845之间,平均为0.703。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5份供试柱花草种质可分为5类,其中Ⅲ类和Ⅴ类与4个柱花草栽培品种的遗传关系较远。
32-38

我国野生果树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概况

摘要:野生果树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具有广泛的用途,其不仅供人类直接采食,还被用作砧木、育种亲本及新兴的栽培果树品种和种类,部分野生果树还被用作园林园艺树种及医药、食品等工业的原材料。深入开展野生果树资源的调查研究及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是野生果树资源大国,在开发利用野生果树资源方面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成果丰硕。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不仅对野生果树资源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调查,对野生果树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加深。简要回顾了我国古代对野生果树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概述了建国后对野生果树资源的调查结果,以及我国野生果树资源开发利用途径及取得的成就,讨论了我国在野生果树资源利用和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39-44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土壤肥料

镁渣硅钾肥对含盐土壤肥力特性和油菜生长的影响

摘要:镁渣硅钾肥由工业冶炼镁渣和碳酸钾(K2CO3)在高温条件下熔融反应制得。该肥料中含有K、Si、Ca、Mg等多种矿质元素,通过盆栽实验探讨施用镁渣硅钾肥对含盐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2g/kg镁渣硅钾肥含盐土壤的速效钾、缓效钾和有效硅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64.80%、33.43%和18.85%;且该处理条件下油菜鲜重和叶片含钾量均有显著提高。因此镁渣硅钾肥通过提高含盐土壤的速效钾和有效硅含量,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和对K元素的选择性吸收。然而过量镁渣硅钾肥的施用也会对土壤pH值和重金属含量造成显著影响。因此,针对镁渣硅钾肥的长期施用应当把握用量或者将镁渣硅钾肥进行中和改性,从而对土壤改良和肥力增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5-51

攀枝花苏铁种植园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分析

摘要:以攀枝花苏铁种植园土壤及非种植园土壤(攀枝花公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苏铁种植园土壤pH为6.52,水分含量为14.28%;尾矿坝土壤中各类菌群数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土壤酶活性大小为转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分别为23.131mg/g·24h、1.325mg/100g·2h、0.57mL,g·20min、0.025mg/g·24h;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性状之间均存在相关性,土壤细菌、放线菌及真菌数量随着土壤含水量、脲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转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增加而降低。
52-56

土壤肥力与太子参药材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分别测定不同产地太子参中多糖、水溶性浸出物及总灰分含量,并测定相应土壤的理化性质,研究土壤肥力因子对太子参药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太子参质量差异显著,土壤因子对太子参质量有显著影响;太子参冷、热浸法浸出物量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极显著iESH关,与pH显著负相关。通过土壤因子对太子参药材质量影响的研究,为太子参的规范化种植提供依据。
57-61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植物保护

江西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鉴定

摘要:为了鉴定江西省吉安地区一种新的烤烟叶斑病病原菌,研究了该菌的致病性、形态特征以及温度对其生物学特征的影响,分析了其核糖体DNA—ITS序列同源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属于棒孢属真菌,同源性分析显示,该菌与GenBank中多主棒孢霉ITS序列的同源性达99%以上,确认该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cassiicola(Berk.&Curt.)Wei];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菌丝在低于9℃、高于39℃条件下不生长,生长最适温度为26.5℃;最适于产孢温度为29℃,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6.5℃。烤烟棒孢霉叶斑病在江西属首次报道。
62-66

病媒昆虫蚋(Diptera:Simuliidae)的分子研究进展

摘要:蚋是一类吸血传病的医学昆虫,其分类区系研究是进行媒介鉴别和蚋媒病防治的基础性工作。蚋类在形态上具有高度相似性,难以用形态学方法进行鉴定,导致目前蚋类系统发育研究基础仍较为薄弱。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为蚋种类鉴定和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综述了截止2015年1月1日在NCBI网站上提交的所有蚋科昆虫的序列信息,对蚋的分子研究进行介绍和评述,并结合我国蚋的现状以及世界各地蚋的研究情况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67-72

美国白蛾危害前后树木可溶性糖含量与抗虫性的关系

摘要:以廊坊市主要园林绿化树种白蜡(FraxinuschinensisRosb.)、法国梧桐(PlatanusorientalisL.)、桑树(MorusalbaL.)、臭椿(Ailanthusaltissima(Mill.)Swingle]、毛白杨(PopulustomentosaCarr.)和香椿[Toonasinensis(A.Juss.)Roem.]为目标树种,2014年9月在其3年生林地中进行美国白蛾[Hyphantriacunea(Drury)]人工接种试验,并用目标树种的离体叶片饲喂美国白蛾幼虫,统计其食叶量,同时测定目标树种非自然侵染前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美国白蛾对目标树种取食量的高低顺序为桑树〉法国梧桐〉臭椿〉白蜡〉毛白杨〉香椿;美国白蛾取食后,树种(抗性和感性)叶片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没有规律,抗虫性高低与可溶性糖含量的高低没有对应关系。
73-78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贮藏加工

不同产地陈皮油中3种多甲氧基黄酮含量及香气成分分析

摘要:测定了广西、广东新会、广州近郊、江西、湖南等5个陈皮主产地的陈皮油中3种多甲氧基黄酮(川陈皮素、七甲氧基黄酮、橘皮素)的含量及其香气成分,并进行了比较分析,为陈皮原料的选择及陈皮产地的鉴别提供依据。多甲氧基黄酮的测定结果表明,5个不同产地的陈皮油中,3种多甲氧基黄酮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广西产地的陈皮油中3种多甲氧基黄酮的含量最高、为33.401mg/mL;其次是广东新会、江西和广州近郊的陈皮油,分别为19.091、18.058、16.710mg/mL;而湖南的陈皮油含量最低、为8.705mg/mL。GC/MS结果表明,广东新会产陈皮油含41个成分,远丰富于其他产地,其他4个产地陈皮油所含成分主要是烯类物质(如D-柠檬烯等),含量均达到陈皮油的95%以上,而广东新会陈皮油除了含烯类物质外,还含有较多的烷类和少量的醛、醇类物质,以及维他命E、甜橙素等。
79-85

植酸处理对采后芒果常温贮藏品质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摘要:为了探讨植酸保持芒果采后品质的相关生理机制,以台农1号芒果(MangiferoindicoL.‘TainongNo.1’)为材料,研究植酸处理对芒果在常温(28~30℃)贮藏条件下果实采后品质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2%植酸处理防腐保鲜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植酸处理显著降低了芒果的病果率和病情指数,提高了芒果的商品果率,延缓了果皮颜色的转黄,保持了较高的果实硬度;并且,植酸处理有效保持了果实采后品质,能够显著延缓芒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升高和可滴定酸含量的降低,降低果实固酸比,维持芒果果实较高的Vc含量。同时,植酸处理也提高了芒果果实贮藏期间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并抑制丙二醛含量的积累。结果表明,植酸提高芒果采后品质可能与其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及延缓衰老有关。
86-91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畜牧水产

桉叶醇提物对育肥猪体内尿酸代谢作用的研究

摘要:为了考察桉叶醇提物对育肥猪体内尿酸的改善作用,采用白有知识产权的连续相变装置对桉叶进行提取得到桉叶醇提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其主要成分,并初步探索其对育肥猪血清和尿液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桉叶对育肥猪血清尿酸无较大影响,但1.2g/kg剂量组的桉叶醇提物显著促进育肥猪尿液中尿酸的排泄。
92-96

海水养殖污染研究进展

摘要:介绍了海水养殖不同养殖品种、不同养殖方式及其污染的研究现状与原因。阐述了现有的海水养殖污染定量研究的一些方法,如物质平衡法、氨氮的测定方法、化学分析法等,并介绍了海水养殖对近海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水体自身环境影响等方面研究进展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探讨了海水养殖产生污染的机理,针对海水养殖存在的问题,提出维护海水养殖环境的一些建议,同时对下一步科学研究的关注方向作简要概括,包括注重区域污染物的源头、污染机理的分析研究,注重分析区域差异性;加强对污染的监测和防治手段等方面的关注,尤其应重视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和成效。
9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