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农业科学杂志社
分享到: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6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土壤肥料、植物保护、专题论述、物质信息等。
  • 主管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 主办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
  • 国际刊号:1004-874X
  • 国内刊号:44-1267/S
  • 出版地方:广东
  • 邮发代号:46-43
  • 创刊时间:196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81
  • 综合影响因子:0.66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广东农业科学 2015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粮食作物

不同耕作措施对冷浸田亚铁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对冷浸田土壤亚铁量、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亚铁量、水稻生物性状、产量构成因素均有不同影响。采取不同措施后亚铁量消减了27.97%~44.86%,少耕处理的亚铁消减量最大、为393.35 mg/kg,其次是水旱轮作处理、消减量为451.88mg/kg;与农民习惯相比,少耕处理产量最大、为7 790 kg/hm^2,增产4.55%,其次是垄作处理,产量达7 764 kg/hm^2,增产4.51%。
1-4

施氮方式对冬种马铃薯生理生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摘要:以费乌瑞它为试材,以不施氮肥为对照,在氮肥施用量(纯N 160 kg/hm^1)相同的基础上,设氮肥全部作基肥一次性施用(T1)、55%作基肥+45%作齐苗肥施用(T2)及55%作基肥+30%作齐苗肥+15%作现蕾肥施用(T3)共3种处理,研究氮肥施用方式对冬马铃薯生长中后期若干生理生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施氮方式均可明显提高马铃薯中后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及根系活力,并显著提高采收期马铃薯块茎产量。其中,T1对提高马铃薯生长中期生理活性的效应较明显,且产量高于其他处理;T3对提高马铃薯生长后期生理活性的综合效应较明显;但3种施肥方式间马铃薯块茎产量的差异不显著。因此,从经济效益和简化施肥作业考虑,本试验条件下冬种马铃薯以氮肥全部作基肥施用为宜。
5-10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经济作物

烤烟烟叶淀粉含量影响因素及其与烟叶质量关系研究进展

摘要:淀粉作为影响烤烟品质的重要因素,一直是烟草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针对当前国内外烤烟淀粉研究的现状以及国内烤烟存在的淀粉含量偏高问题,从生态环境、农艺措施等方面概括了烤烟烟叶淀粉含量的影响因素,综述了烤烟淀粉含量与烟叶外观质量、物理特性、化学成分以及感官质量评价之间的相关性,对当前降低烤烟淀粉含量的措施进行了分析,对组合相关技术构建降低淀粉含量的体系进行了探讨,对分子育种培育低淀粉含量烤烟品种以及烤烟淀粉生理方向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11-16

不同生长龄铁皮石斛茎与叶中总多糖、总生物碱及总黄酮含量的差异

摘要:采用苯酚硫酸法、酸性染料比色法以及硝酸铝比色法分别测定并比较不同生长龄铁皮石斛茎与叶中总多糖、总生物碱及总黄酮的含量差异,为铁皮石斛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生长龄铁皮石斛茎与叶中总多糖、总生物碱、总黄酮的含量均有显著差异,其中总多糖主要集中于茎,总生物碱和总黄酮主要集中于叶;总多糖含量以2年龄茎最高,为35.32%,总生物碱含量以1年龄叶最高,为0.036%,总黄酮含量以半年生叶最佳,为0.104%;总多糖含量随着生长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3年龄以内的总生物碱和总黄酮含量明显较高,且不同龄之间含量差异较小,而当植株生长至4、5年龄时,其总生物碱及总黄酮的含量明显较低。铁皮石斛茎与叶中各含有较高的不同有效成分,茎和叶均可作为药用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为获取最佳效益,综合考虑生长周期、生物量及药用成分含量等因素,人工栽培的铁皮石斛以3年龄内采收为宜,不宜栽种4年以上。
17-21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园艺林学

不同包装方式对荷兰豆贮藏品质和采后生理的影响

摘要:以新鲜采收的荷兰豆(软荚种)为材料,研究保鲜膜(聚乙烯膜)、保鲜膜打孔、保鲜袋(聚乙烯袋)、保鲜袋打孔、乙烯吸收剂包装等5种包装方法对荷兰豆贮藏品质和采后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包装方式对荷兰豆品质和生理的影响存在差异,乙烯吸收剂包装的保鲜效果最好,能显著抑制荷兰豆色泽变化,延缓叶绿素含量和Vc含量的下降,抑制纤维素含量的增加,抑制丙二醛(MDA)的积累,保持较高的好果率及贮藏品质;其次是保鲜膜和保鲜袋包装处理,保鲜膜打孔包装的保鲜效果最差。
22-25

17个杂交兰及3个大花蕙兰品种的染色体研究

摘要:对引进的17个杂交兰及3个大花蕙兰品种进行了染色体数目及倍性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兰品种染色体倍性多样化程度较高,其中二倍体品种10个、占总数的58.8%,非整倍体品种5个、占总数的29.4%,三倍体品种较少(仅2个)、占总数的11.8%;3个大花蕙兰品种中有2个三倍体和1个四倍体。在二倍体杂交兰FG784和四倍体大花蕙兰DB918的4个杂交F1代个体中,发现3个三倍体和1个六倍体,表明在杂交兰和大花蕙兰的杂交过程中会出现染色体自然加倍的现象,由此可以获得倍性更高的杂交后代。
26-28

蔷薇属植物远缘杂交的亲和性评价

摘要:采用现代月季作母本,与我国优良的野生蔷薇资源——报春刺玫、单瓣黄刺玫、疏花蔷薇、复伞房蔷薇等进行种间远缘杂交,共得到20个杂交亲和的组合。对部分亲本的育性、倍性进行测定,并结合以往的杂交成果,分析了杂交亲和性与亲本育性、亲缘关系、倍性、环境等因素的关系,发现亲本可育不是影响杂交结实的决定性因素;疏花蔷薇与现代月季杂交,亲和性优于其他野生蔷薇;对杂交亲和的组合,将亲本更换成与其亲缘性关系相近的其他种进行杂交,易获得杂交种;4倍体和2倍体的亲本杂交出现3、4倍体的子代,其中无刺狗蔷薇×单瓣黄刺玫、无刺狗蔷薇×报春刺玫的杂交苗绝大部分为4倍体,由此提出二倍体野生资源利用的新途径。
29-37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土壤肥料

文昌滨海台地不同森林类型土壤DOC、DON库比较研究

摘要:以海南文昌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内具有代表性的人促更新次生林、椰子纯林和次生林为对象,研究海南文昌滨海台地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氮(DON)库差异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主要富集在表层土壤中,并随土层的加深而递减;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波动在1.2%~3.6%之间,随土层加深呈上升趋势;而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占土壤全氮的比例为0.39%~0.86%;相比之下,椰子林土壤DOC、DON含量及DOC/SOC、DOC/DON比值均高于次生林和人促更新次生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总量与全氮、可溶性有机碳氮组分之间具有显著、极显著正相关性。
38-43

不同钝化剂对鸡粪有机肥还田重金属(Cd、Cr、Pb)的钝化作用

摘要:以烤烟为供试植物,采用土培盆栽试验方法,利用连续提取法研究了不同混合钝化剂对发酵鸡粪生物有机肥还田重金属Cr、Cd、Pb的钝化作用。结果表明:(1)向土壤中施加钝化剂会使土壤p H升高,但不会影响烤烟植株的正常生长;(2)施加不同混合钝化剂的土壤重金属(Cd、Cr、Pb)交换形态分配率与植株中重金属含量变化基本一致,无显著差异;(3)不同钝化剂对不同重金属钝化效果不同,粉煤灰+膨润土组合是重金属(Cd、Cr、Pb)钝化最理想的钝化剂,与对照处理相比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分配率降幅分别达27.79%、14.91%和12.45%,粉煤灰+草炭和海泡石+钾长石组合钝化效果次之,而沸石+膨润土、沸石+草炭和粉煤灰+沸石组合钝化效果最差。
44-50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植物保护

艾蒿和苦楝提取物对油茶尺蠖的生物活性研究

摘要:采用浸渍叶蝶法和浸虫法测定了艾蒿(Artemisia argyi)和苦楝(Melia azedarach)的乙醇、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油茶尺蠖(Biston marginata)3龄幼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艾蒿和苦楝各溶剂提取物对油茶尺蠖3龄幼虫均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在提取物浓度为120 g/L时,艾蒿乙醇提取物的拒食率和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4.01%和85.00%;苦楝乙醇提取物的拒食作用最好,拒食率为81.77%,其乙酸乙酯提取物的触杀作用较强,校正死亡率为80.00%。提取物的质量浓度对油茶尺蠖的触杀作用有显著影响。毒力回归分析表明,艾蒿乙醇提取物和苦楝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毒力较强,处理48 h后的LC50分别为34.595 g/L和42.020 g/L。
51-55

6种烟田安全除草剂联合防治杂草效果及评价

摘要:针对目前国内在烟草上登记的除草剂种类少、易产生药害的现状,选用烟田推荐使用的3种芽前除草剂(异丙甲草胺、敌草胺、仲丁灵)和3种苗后除草剂(灭草松、砜嘧磺隆、精喹禾灵)分别复配进行盆栽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在施药剂量为异丙甲草胺404.80 g/hm^2×仲丁灵899.55 m L/hm^2时,对双子叶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联合作用为增效,防效分别是93.1%和87.1%,此时为异丙甲草胺和仲丁灵复配防治双子叶杂草的最佳配比;敌草胺281.11 g/hm^2×仲丁灵899.55 m L/hm^2为两种除草剂防治杂草的最佳配比,此剂量下对单子叶杂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是89.9%和91.0%,对双子叶杂草的联合作用为增效,防效分别是87.7%和85.3%。苗后除草剂复配无增效作用,但在施药剂量为灭草松179.91 g/hm^2×精喹禾灵56.22 m L/hm^2时单子叶杂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是88.8%和92.6%,施药剂量为359.82 g/hm^2×28.11 m L/hm^2时对双子叶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是94.2%和93.6%;在砜嘧磺隆9.37 g/hm^2×精喹禾灵28.11 m L/hm^2时,单子叶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是93.6%和95.0%,防治效果良好。
56-60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贮藏加工

利用剑麻茎酿酒的研究

摘要:以工业废弃物剑麻茎为材料,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剑麻酒酿造的最佳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将高温蒸煮过的剑麻茎打碎后,添加0.4%的α-淀粉酶,在65℃、p H 6.4条件下进行液化处理2 h;然后添加0.4%的糖化酶,在60℃、p H 4.5的条件下进行糖化处理4 h;最后添加0.8%的安琪酿酒曲和0.8%的安琪高活性酿酒酵母,在p H 6.5、28℃下进行发酵20 d,一次蒸馏得到15°左右的独特香味的剑麻酒。
61-65

番木瓜速冻前漂烫工艺的优化

摘要:为掌握番木瓜烫漂的最佳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能保持木瓜较高Vc保留率和较低过氧化物酶(POD)相对活性的烫漂条件,得到漂烫温度、时间、切块大小的最佳工艺组合。结果表明,番木瓜速冻前漂烫的最佳工艺为:漂烫温度100℃、漂烫时间1.26 min、番木瓜切块2.7 cm,此时番木瓜的Vc损失率为12.64%,POD相对活性为6.68%。经过漂烫处理的速冻番木瓜在贮藏期具有较好的Vc保留水平。
66-71

芒果细菌性角斑病菌细胞壁降解酶反应条件优化

摘要:为优化出芒果细菌性角斑病菌细胞壁降解酶酶活性的反应条件,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DNS法),分别测定以1%羧甲基纤维素钠(CMC)、0.5%CMC+0.5%果胶和1%果胶为诱导底物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并从温度、时间、p H等方面优化酶活性测定条件。结果表明:在3种主要细胞壁降解酶中,羧甲基纤维素酶(Cx)以1.0%CMC作为底物诱导效果最好,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以1.0%柑橘果胶作为底物诱导效果最好。Cx和PG的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60℃和50℃,最适反应时间分别为60 min和20 min,当p H分别达到4.6和6.6时,Cx酶和PG的酶活性最强。
72-76

刺玫叶总皂苷富集工艺条件优化

摘要:以吸附率和解吸率为考查指标,采用静态吸附-解吸、动态吸附-解吸试验,确定了D-101型大孔树脂富集刺玫叶总皂苷的工艺条件。结果发现,最佳富集条件为:上柱液浓度为原提取液稀释5倍、吸附速率为2 BV/h、上柱液p H值为7~9,解吸液为95%乙醇、洗脱速率为2 BV/h、洗脱液用量为7 BV。在此条件下,其平均吸附率为81.33%,平均解吸率为86.31%,纯化后刺玫叶干浸膏中总皂苷含量由原来的16.32%提高到48.13%,树脂富集倍数约为3倍。结果表明,D-101型大孔树脂对刺玫叶总皂苷的富集具有一定的效果。
77-82

响应面优化蛹虫草多糖脱蛋白工艺研究

摘要:以人工培养的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 L.)为原料,以多糖损失率和蛋白去除率为指标,采用木瓜蛋白酶对蛹虫草粗多糖进行脱蛋白处理,通过单因素与响应面分析法探索蛹虫草多糖除蛋白的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酶液与样液的体积比为1.72∶1、酶解温度为64℃、p H 6.23、酶解时间为3 h时,蛋白质脱除率为68.9%,多糖损失率为10.13%,结合一次Sevage法后,蛋白脱除率与多糖损失率分别为83.37%、19.43%。
83-88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畜牧水产

几种不同食性鱼EST及α-AMY同工酶特性研究

摘要: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的方法,对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Hemiculter leucisculus)、鲮(Cirrhina cuvier)、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鳜(Siniperca chuatsi)6种不同食性鱼的肝脏、肌肉、心脏、眼、鳃、肾等6种新鲜组织的酯酶(EST)及α-淀粉酶(α-AMY)同工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6种不同食性鱼6种组织中均存在EST和α-AMY同工酶的分布,他们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在这些鱼中,EST同工酶的种类和表达程度较α-AMY同工酶都占优势;肝脏和肾脏中EST和α-AMY同工酶的活性高于其他组织;EST和α-AMY同工酶在不同食性鱼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通过对EST和α-AMY同工酶的特性分析,可了解并研究鱼类当前的食性状态,进一步掌握鱼类栖息环境的营养源与生态状况。
89-94

灭非灵对尼罗罗非鱼乙酰胆碱酯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摘要:为了探究特异性防控药物灭非灵对外来物种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毒杀机理,测定暴露在亚致死浓度的尼罗罗非鱼脑、鳃、肝脏和肌肉4种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ACh E)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药物暴露之后,ACh E活性在脑、鳃、肝脏和肌肉组织中均受到显著抑制。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脑和鳃中无显著性变化,而在肝脏和肌肉中显著升高;谷胱甘肽还原酶(GSH)含量在脑中显著下降,在肝脏中显著升高,在鳃和肌肉中先升高后降低;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在4种组织中均显著升高,且在肝脏中的增幅最大;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在肝脏中显著升高,由此推测鱼体内可能发生了氧化应激反应。试验结果表明,灭非灵可能是通过抑制尼罗罗非鱼体内ACh E活性,并促使鱼体内氧化应激反应的发生,从而达到其特异性防控的效果。
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