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农业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 44-1267/S 国内刊号
  • 1004-874X 国际刊号
  • 0.8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广东农业科学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5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广东农业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作物栽培·遗传育种、园艺林学、土壤肥料·资源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兽医·水产养殖、贮藏加工·质量安全、农业工程·信息技术·农业经济

广东农业科学 2010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重点基金
集胞藻6803藻胆体藻蓝蛋白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其初步应用1-5

摘要:通过PCR扩增出集胞藻6803 C-PC编码基因cpcA,构建表达质粒pET32a(+)-cpcA,转化大肠菌株BL21(DE3)pLysS,用IPTG诱导表达、经His-tag纯化后免疫日本大耳白兔获得多克隆抗体。间接ELISA法揭示该抗体效价可高达1∶1 025 000;蛋白免疫印迹确定该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应用该抗体进行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结果发现C-PC蛋白在生长光与高光培养条件下的数量,以及与2个光系统间的连结数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为进一步研究藻胆体的杆在响应与适应机制中所承担的重要角色奠定了生化基础。

不同园林植物对CV型烟粉虱发育和繁殖的影响6-9

摘要:研究了CV型烟粉虱在扶桑、一品红、芙蓉和变叶木上的发育、存活和繁殖情况〔实验室温度26(±1)℃,相对湿度75%~90%,L∶D 14∶10〕。烟粉虱从卵发育到成虫的存活率以在扶桑上的最高、为41.58%,一品红上的最低、为27.15%;发育时间在芙蓉上最短、为26.43 d,一品红上最长、为41.63 d,差异显著;扶桑、一品红、芙蓉和变叶木上的平均单雌产卵量分别为29.76,36.56,48.85和66.80粒/雌;成虫的寿命在一品红上最长、平均为21.36 d,芙蓉上最短,为11.90 d;内禀增长率rm在芙蓉上的最大、为0.0668,一品红上最小、为0.0344。综合比较4种不同寄主植物,芙蓉是烟粉虱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最适宜的寄主。

酸性土壤改良剂在南方旱坡地花生上的应用效果研究10-12

摘要:以小区试验的方法选择典型的南方旱坡地土壤,通过施用不同用量的酸性土壤改良剂在花生上的应用效果试验,探讨旱坡地土壤施用酸性土壤改良剂的改良效果及最佳用量。结果表明:施用改良剂可增加花生主根的长度和地上部分的生物量;与不施用改良剂比较,酸性土壤改良剂对旱坡地花生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增幅为9.5%~19.6%;同时可提高花生果实的品质,增加花生果仁中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增加幅度分别为2.6%~5.2%、0.3%~2.8%。结合花生的产量、植株营养状况、生长发育指标、品质分析等综合考虑,酸性土壤改良剂在旱作花生上适宜推荐使用量为每667 m2 60~65 kg。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粮食作物
杂交稻新组合明优06的技术示范与推广应用13-14

摘要:梅州市于2002年开始引进明优06,2004年通过梅州市农作物品种审定,2005—2009年梅江区共推广种植2 213.3 hm2,均表现出高抗逆性和高稳定性,逐渐替代了老品种如优优122和汕优82等,成为特别适合山区种植的中早熟当家品种之一。介绍了示范基本情况、推广方法、效益分析及主要栽培技术。

水稻新品种白香占对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抗性研究15-17

摘要:以人工接种和病圃鉴定方法评价白香占等水稻新品种对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抗性。结果表明白香占高抗广东水稻白叶枯病菌Ⅰ、Ⅱ、Ⅲ型菌和优势致病菌系Ⅳ型菌,抗强毒菌系Ⅴ型菌,具广谱抗性;对广东稻瘟病菌优势生理小种ZB、ZC群小种抗性频率分别为100%和92.6%,总抗性频率96.9%,对叶瘟和穗瘟的抗性均为1级,综合评价高抗稻瘟病。

烯效唑和硼肥对杂交小麦制种产量的影响17-18

摘要:用种量大,制种产量低是限制杂交小麦大面积推广的关键问题之一。以烯效唑、Openall、硼肥3种化学物质处理小麦不育系,旨在选择提高杂交小麦制种产量的化学物质组合。结果发现,每公顷喷施烯效唑5%粉剂112.5 g和硼砂2 505 g,制种产量可提高22.2%,异交结实率提高6.6个百分点,开颖角度明显增加。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经济作物
花生新品种粤油45的选育19-20

摘要:粤油45是以粤油7号、粤油14和台南12等优良品种资源为亲本经复合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多抗花生新品种,经国家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抗病性鉴定,该品种高抗锈病、叶斑病和青枯病,适宜华南花生产区水田及旱地轮作种植,栽培上注意适期早播、施足基肥、及时除虫和保障水分等。该品种2010年3月通过国家花生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2010年5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不同生态环境对陆地棉杂交F_2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21-24

摘要:在黄河流域棉区的河南新乡(环境Ⅰ)和西北内陆棉区的新疆石河子(环境Ⅱ)两种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对陆地棉杂交F2代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变异系数、相关、通径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环境性状的变异系数皮棉产量和单株铃数均最大,生育期均最小,铃重、籽指和衣分存在较大差别。两种环境各性状间的相关不尽一致,单株铃数与衣分、衣指、籽指,衣分与衣指,皮棉产量与始节高度、衣分、籽指间均表现出正负相关的明显差别。两种环境株高、总果枝数、单株铃数、铃重和衣指与皮棉产量的相关系数和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对这些性状直接选择是有效的;衣分在环境Ⅱ与皮棉产量的相关系数和直接通径系数虽均为负值,但可通过衣指对皮棉产量有较大促进作用;一些性状与皮棉产量的相关系数和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值,对其选择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了环境Ⅰ中株高、单株铃数和衣指对皮棉产量有显著影响,环境Ⅱ中生育期、总果枝数、单株铃数和铃重对皮棉产量有显著影响,为棉花产量的生态穿梭育种明确了主攻方向。

不同种植模式蔗茎伸长特性分析25-28

摘要:在大田条件下,以甘蔗品种新台糖22为试验材料,采用Logistic方程拟合了窄行宽株等行距、宽行窄株等行距、宽窄行窄株距和宽窄行宽株距4种种植模式下蔗茎的伸长特性。结果表明:(1)Logistic方程能够可靠的估计不同种植模式蔗茎伸长的进程。(2)不同种植模式蔗茎伸长的潜力值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宽窄行窄株距种植模式最大,且该差异的产生体现在蔗茎伸长持续时间或伸长速率上。(3)不同种植模式蔗茎伸长快增期的持续时间最短,但贡献率最大。因此,选择合理的种植模式和加强快增期的田间管理对蔗茎伸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间作与覆盖对茶园生物多样性及茶叶产量的影响29-32

摘要:探讨了幼龄茶树与山毛豆、花生间作及覆盖蔗叶、芦苇叶对生物多样性和茶叶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幼龄茶园中茶行间种豆科作物并覆盖后,能提高茶园生物多样性,特别有利于增进蜘蛛等天敌的种类与数量及对害虫的生态控制能力,从而增加茶叶产量。其中,覆盖甘蔗叶与间作山毛豆效果更好,节肢动物多样性为0.8156,蚯蚓种群数量增加显著,产量明显提高。

两个新品种橡胶树叶片养分周年变化规律研究33-36

摘要:通过对热研8-79、热研7-33-97两个新品种和老品种PR107(对照)开割橡胶树叶片矿质养分周年变化规律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叶片的矿质营养有显著差异或极显著差异,热研7-33-97氮含量显著高于热研8-79和对照PR107,热研7-33-97和热研8-79磷含量显著高于PR107,PR107钙含量极显著高于热研7-33-97和热研8-79,镁含量热研8-79极显著高于热研7-33-97和PR107,新老品种间钾含量差异不显著。不同品种橡胶树叶片中的氮、磷、钾含量4~12月总体均呈下降趋势,而钙含量表现为逐渐增加,镁的变化比较平缓,且每年的7、8、9月叶片的矿质养分最接近年平均值。

头孢类抗生素对中黑防杨叶片分化的影响37-38

摘要:探讨了头孢唑啉钠、头孢曲松钠、头孢霉素3种头孢类抗生素对农杆菌EHA105的抑制作用,以及对中黑防杨叶片生长和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头孢霉素和头孢曲松钠的抑菌效果优于头孢唑啉钠,但二者对叶片分化的抑制性太强,而750 mg/L的头孢唑啉钠对叶片分化影响很弱,仅比对照低3%,同时抑菌效果好。因此确定了由农杆菌介导的中黑防2号杨遗传转化时的抗生素为头孢唑啉钠其使用浓度为750 mg/L。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茶叶新品种选育专栏
高香型红(白)茶兼用新品种丹霞1号的选育39-45

摘要:丹霞1号茶,是从广东粤北珍贵茶树资源仁化白毛茶群体中单株选育的高香型红茶和白茶兼用无性新品种。属小乔木,中叶种,具有高产、高香、优质等突出特点,抗逆性强、遗传性状稳定。在红山、英德、梅州三点3年平均每公顷年产一芽三叶初展标准鲜叶分别为5 071.5、5 223、4 980 kg,比英红九号对照种分别增产8.2%、6.2%和6.4%,比当地当家品种——仁化白毛群体对照种增产14.8%。其芽叶内含物丰富,适制高档名优红茶和白茶,产品花香毫韵突出,品质优异,经济价值高,市场应变能力强。品质鉴定结果表明,用丹霞1号茶树的单芽试制成高档白茶,外形挺直肥壮,白毫厚披,汤色杏黄明亮,滋味鲜醇回甜,叶底嫩匀,感官综合评分比白毛群体和福鼎大白茶分别高6.1分和3.3分;用其一芽一叶初展春季原料试制成高档红茶,外形紧结、金毫厚披,花香浓郁,滋味浓爽显玫瑰韵,汤色红亮,感官综合评分比白毛群体和英红九号分别高4.83分和3.1分。

高香型红(白)茶兼用新品种丹霞2号的选育46-52

摘要:丹霞2号是从广东粤北珍贵茶树资源仁化白毛茶群体中单株选育的高香型白茶和红茶兼用无性品种。该种属小乔木,中叶种,具有高产、抗逆性强、高香优质等特点,抗逆性强、遗传性状稳定。在红山、英红、梅州三点3年平均每公顷产标准鲜叶分别为5 637、5 506.5、4 980 kg,比谢儒高和当地当家品种——仁化白毛群体对照分别增产15.8%和27.6%。其芽叶内含物丰富,兼适制高档名优红茶和白茶,产品花香毫韵突出,品种优异,经济价值高。品质鉴定结果表明,用丹霞2号茶的一芽一叶初展春季原料试制成高档红茶,外形秀丽、金毫厚披、花香浓郁、滋味浓爽显香、汤色红亮、感官审评综合评分分别比白毛群体和英红九号高5.9、4.2分;用其单芽试制成高档白茶,外形挺直、芽头肥壮、白毫厚披、汤色杏黄明亮、滋味鲜醇、叶底嫩匀、感官审评综合评分分别比白毛群体和福鼎大白高7.1、4.3分。

高香乌龙茶新品种鸿雁12号的选育53-56

摘要:对高香乌龙茶新品种鸿雁12号的选育过程、多年品比和区试试验结果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结果表明:鸿雁12号属灌木型,中叶早芽,无性系新品种,其生长势强,产量高,品比试验3年平均产量比对照福建水仙增产41.3%,在4个省份区试点产量表现均较好,分别比对照种黄棪增产2.22%、10.29%、29.64%和32.76%。适制高香乌龙茶和花香绿茶,品质优异。高香乌龙茶外形绿润,花香高浓持久,滋味浓滑爽口,汤色黄绿明亮,感官审评比福建水仙高8.1分,比黄棪高2.55~4.2分;花香绿茶滋味浓爽,香气高长,汤色叶底绿明亮,香气品质优于福鼎大白茶。该品种抗寒旱和抗虫能力强,易扦插,种植成活率高,适宜广东、湖南、广西、福建等省生产应用。

广东仁化白毛茶优异株系遗传多样性的EST-SSR分析57-59

摘要:以13份白毛茶茶树资源为供试材料,应用32对EST-SSR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供试茶树品种均表现出多态性,共检测到71个等位位点,平均每对引物可检测到2.3个。等位位点的观测杂合度平均值为0.30,期望杂合度平均值为0.34,引物扩增位点的多态性信息量平均为0.39,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43。从UPGMA聚类图中可以看出,13份白毛茶单株系可分为3个类群,大叶青、大叶黄独自聚为第Ⅰ类群;丹霞4号、特白、丹霞7号、丹霞2号、丹霞11号、丹霞13号和丹霞14号聚为第Ⅱ大类群,丹霞1号、丹霞5号、丹霞6号和丹霞8号聚为第Ⅲ类群。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特效植物营养素应用研究专栏
特效植物营养素对常规稻性状表现及表观遗传效应的影响60-63

摘要:用特效植物营养素(SPNE)处理水稻常规种3个不同品种,比较了不同品种相同处理相同栽培及不同品种相似处理不同栽培的性状表现。结果表明,SPNE对常规稻产量性状的影响较大,上代用SPNE处理后代的产量还能超过对照产生表观遗传效应,两代用SPNE处理的产量表现最好,与小区产量和单株产量成正相关,对株高、穗长、穗粒数等基本结构性状影响较小,与产量不一定成正相关,不同品种不同处理不同栽培表现的效果有差异。

特效植物营养素对杂交稻性状表现及表观遗传效应的影响64-67

摘要:将用特效植物营养素(SPNE)处理水稻父母本获得的杂交种子和对照种子在同一条件下种植并进行不同处理,比较F1代的性状表现。结果表明,上代用SPNE处理父母本后代的单株产量还能超过对照产生表观遗传效应,两代用SPNE处理的单株产量最高。SPNE对产量性状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使实粒数增加(与单株产量成正相关),对株高、穗长、等性状影响较小(与单株产量不成正相关),不同处理的效果有差异;将它们的种子在同样条件下萌发生长,比较F2代的差异,结果显示前代用SPNE处理的种子发芽率、淀粉酶活性以及幼苗株重、叶绿素含量、蛋白质含量等均超过对照,SPNE处理后在F2代也能产生表观遗传效应,两代用SPNE处理的种子表观遗传效应表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