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教育杂志社
分享到: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德育研究、教育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教学理论与实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等。
  •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 国际刊号:1002-1981
  • 国内刊号:21-1088/G4
  • 出版地方:辽宁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03
  • 综合影响因子:0.468
期刊级别: 部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高等农业教育 2015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高校领导论坛

高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实践探索——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

摘要:现代大学制度是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基础上,契合高校自身发展实际、体现高校文化传统、彰显高校办学特色的有机统一体。立足于山东农业大学办学实际,分析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时代背景;提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问题导向的理念、循序渐进的理念、继承创新的理念;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术委员会作用、党务校务公开、管理体制等方面阐述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具体路径。
3-6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教育发展研究

“大学校长道德领导”释义与内涵

摘要:从大学的道德属性、价值属性、培养人才的需要以及大学校长的权力行使等方面来看,大学校长更应该实施道德领导。在分析了道德、领导和道德领导的基础上,认为大学校长道德领导就是大学校长要以自身高尚的道德树立权威,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在治校过程中要遵行道德原则和教育管理规律,施行“德治”。其涵义体现在:大学校长个人要道德高尚,大学校长要设定和实施道德的目标和使命,大学校长要运用道德的领导方法。
7-11

高校治理转型:从行政导向到社会导向

摘要:针对高校“产品”——毕业生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人才需求结构性失衡,研究提出增强高校在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中的话语权和自由度,强化社会利益相关者在高校绩效评价中的作用,合理界定高校与政府、社会的权力边界;在高校内部应着重合理处理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学术权力与学术权利之间的关系。新型高校治理关系必然要落实到制度变迁,构建符合高校治理主体利益的激励约束、监督、竞争机制,回归高校的社会性、学术性本质。
12-15

政府主体下我国高等教育绩效评价分析

摘要:高等教育绩效评价是当前政府、高校、社会等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评价模式多元化是目前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的一大特征,不同利益主体纷纷制定代表自身利益的评价模式。以政府为评价主体的评价模式在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系统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研究在探讨了现阶段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的模式、方法、类型及结果应用之后,总结已取得的成效,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为政府开展的高等教育绩效评价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16-20

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农林院校科技水平评价

摘要:建立农林类院校科学技术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的多元统计方法,对我国农林类院校的科技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农林院校的科技水平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科技投入与科技成果转化不成比例,科技论文存在注重数量的现状。针对这一研究结果,围绕农林院校提升科技水平提出对策。
21-24

大学农村科技服务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

摘要:农村科技推广是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具体体现。我国大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根据国家和地方的现实需求,通过开展农村科技服务,积极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阐述了大学多年来对农村科技服务模式的探索以及结合农业发展现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要求和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创建的较为典型的农村科技服务新模式。指出推动大学农村科技模式持续、有效发展,必须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为大学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以及推动大学服务资源有机整合。
28-31

我国大学治理研究的基础理论与阶段、趋势图谱分析

摘要:通过CITESPACE软件对CSSCI中有关“大学治理”主题的209篇文献进行引文作者、被引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的共现网络分析,探讨大学治理研究的稳定学者群、主要研究机构及研究中心转移特点、大学治理研究的基础理论、阶段和主要趋势。并对主要趋势进行分析。
32-37

新建本科院校研究热点与前沿——基于知识图谱的分析

摘要:以CSSCI数据库收录的新建本科院校相关研究为数据源,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III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综合考虑被引频次、突现值及节点中心度,分析作者、机构、发文期刊的分布。利用关键词聚类、突现值检测等方法分析新建本科院校研究领域的热点、前沿及演进过程。
38-42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教育教学管理

农科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山西农业大学本科生寿光创业实践为例

摘要:在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办好地方特色型农科院校是培养现代农业人才的必然选择。在国家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利环境下,倡导与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必然趋势。在经济放缓、毕业生总量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的三重压力下,鼓励创业成为破解高校尤其是农科院校就业困局的有效手段。因此,农科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为充分实现多渠道就业奠定良好基础。基于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理解,从山西农业大学“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工程”的组织实施、创业实践收获和改革建议等方面探讨农科院校创新创业型现代农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43-46

“互联网+”背景下农业院校“三农”法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我国农业院校法律人才培养的核心困境在于“三农“特色的非显著性。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创新农业院校“三农”法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以及改革“三农”法律服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北京农学院法学系依托三农法律网平台,创新“‘互联网+“三农’法律服务+‘三农’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供“三农”法律服务进而助推“三农”法律人才多元实践能力培养,研究并结合专业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思考。
47-50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动物生物化学转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对原有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与升级。为了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2年5月国家教育部开始对已有国家精品课进行优选后转型升级,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生物化学课程从2012年开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转型建设。同时结合教材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试题库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措施,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通过进一步建设,动物生物化学课程已建成以现代信息技术共享系统为载体,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共享,服务于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优质教育资源。
51-54

地方农业院校本科生实践能力发展与培养的性别比较——基于江西农业大学本科生的调查问卷

摘要:实践能力是影响地方农业院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解地方农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与培养状况,本研究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探讨男女大学本科生在实践能力培养和发展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和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男女本科生对实践能力的认知、实践模式的优化和实践活动的需求上存在较大的共性;而在实践能力发展状况、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践形式上则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55-60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课程与教学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摘要:为了更好地提高重点学科的发展潜能,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通过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11_2013级173位学生的问卷调查,展开本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本专业整体的教学质量总体评价较为满意,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为: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制定;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专题学术讲座的满意度;对课时安排的满意度;本专业理论授课内容和安排;教学效果的满意度;本专业对综合能力的培养。并根据调查数据提出专业教学质量的改良措施。
61-65

地方民族农林高校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产学研”结合模式探讨

摘要:延边大学作为地方民族大学,结合地方民族文化和食品产业特色及优势,将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与朝鲜族传统发酵食品的加工与安全质量控制相结合,通过教学实践、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等形式提高了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加强了与校企间的协同发展,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66-68

“农业经济学”模块化课程改革研究——以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

摘要:复合应用型人才是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试点模式之一。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基础课“农业经济学”为研究对象,讨论了模块化进入专业基础课和理论课所应遵循的原则和依据;以不同观点下课程体系差异比较为基础,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形成多元化的课程线索;以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说明课程模块构建,提出教学设计的要求,为改革农经专业不同类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案例。
69-71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学生工作

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征与对策

摘要:经济发展转型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毕业生就业呈现出新的特征。就业形势由总量压力转向结构矛盾,就业目标由注重数量转向提升质量,就业机制由内部循环转向外部循环,就业方式由传统模式转向现代模式,就业动力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就业理念更加注重公平。应对这些特征须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等经济发展转型和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发展需要,协同发挥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的作用,优化高校毕业生供需结构,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72-76

大学生村官职业认同的建构

摘要:职业发展需要职业认同,大学生村官工作意义重大,大学生村官职业认同能有效促进其职业呈良性发展。现实中,大学生村官职业认同状况不容乐观: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价值存有怀疑;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岗位存有偏见;大学生村官对自身职业存有困惑。究其原因,既有来自大学生自身主观方面的,也有来自社会大环境方面的,还有体制方面的因素。对此,要从上述三方面入手解决。
77-81

大学生职业农民培养的创新思考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体系的构建为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在分析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四类大学生群体职业农民培养的途径和“三农专题”农业从业教育培训认证的四种类型,以期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体系相衔接,完善初、中、高三级新型职业农民认证体系和扶持政策。
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