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教育杂志社
分享到: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德育研究、教育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教学理论与实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等。
  •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 国际刊号:1002-1981
  • 国内刊号:21-1088/G4
  • 出版地方:辽宁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03
  • 综合影响因子:0.468
期刊级别: 部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高等农业教育 2014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教育发展研究

高校协同推进创业教育的思考

摘要:推进创业教育对加快创造型人才培养、提升国家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发展迅速,高校亟需纠正创业教育过程中的认识偏差,通过确立正确教育理念、培养优秀师资队伍、完善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全面服务平台等多个层面,协同推进创业教育,提升成效.
17-19

我国研究生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矛盾性分析

摘要:研究生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矛盾主要凸显在学科专业机构设置与区域经济特色不匹配、传统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转型不协调以及未充分考虑专业结构比例盲目扩招致使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过剩等三大方面.研究生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矛盾的化解必须与政府和高校密切相连.遵循差异化的学科专业发展调整思路、根据特色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以及构建学科——产业——专业链条是我国研究生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三大重点.
20-23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教育研究

从国际金融危机入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对国际金融危机加以深刻的审视与反思,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金融危机为对大学生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金融危机的后果粉碎了资本主义的“神话”;危机的爆发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实践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金融危机所提出的警示为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新内容.
28-31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学科与专业建设

我国农科类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研究

摘要:加强优势学科建设对我国农科类高校汇聚高端人才与优质资源、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更好履行大学使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12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数据的统计分析,探讨了我国农科类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的基本做法,并提出凝练、引领学科方向,汇聚、培育高水平学科队伍和营造学科环境等强化优势学科建设的若干措施.
32-34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人才与队伍建设

论高校“师生成长共同体”

摘要:高校“师生成长共同体”以其开放性、多维性、生态性等特质,在塑造和谐共生、兼容并蓄的大学气象,推动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及促进师生双赢共长中发挥着弥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在加强对其认知的基础上,发挥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合力,保障其良性运行,使其作用更加充分地发挥,为师生成长及学校建设增砖添瓦.
44-48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教育教学管理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摘要:基于层次分析法(AHP),从学习、工作、生活、发展潜力、用人单位评价五个方面选取了18个评价指标构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出具体权重.发现独立思考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质量影响最大,其次为专业课教师评价和农业经济理论的专业应用能力;而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质量影响最小的是教师交给的任务完成情况平均自评.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更注重独立思考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参与,使学生对于农业经济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是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质量的主要途径.
49-53

高等农业院校留学生教育的现状分析及思考——基于2003-2012年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要:通过对近10年统计数据分析,深入探讨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留学生教育在规模、类别、层次、分布等方面的总体发展情况,阐述制约农业院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因素,提出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国际化课程,提升留学生教育质量,实现农业院校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的目标.
58-60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课程与教学

高等农业院校“主体参与式”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研究

摘要:创业型教育取代就业型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东北农业大学适应这一趋势,高度重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形成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教务处、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基地为主导,依据本校专业特色,进行构建“主体参与式”创业课程体系的尝试与探索.
61-64

提高高等农林院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摘要:教学有效性不仅包含狭义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更要反映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即有效教学既要关注教师“有效地教”,更要关注学生“有效地学”.总结了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原因,提出高等农林院校应把教学研究和改革的重点转移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来,并首次提出量化有效性——有效度的概念,以此来加强研究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学生如何“有效地学”,从而寻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最终达到增加学生学习收获、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这也是北京农学院在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和督导工作中,探索质量监控和督导工作重心的体会和经验总结.
65-67

Visual FoxPro数据库与程序设计精品课建设探索

摘要:精品课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育创新、提高教学内涵的重要手段.Visual FoxPro数据库与程序设计课程组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手段及方法、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教学评价机制作用等方面进行建设,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教师教育素养的提高,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提升了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72-74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学生工作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新生代、新挑战与新思维

摘要:目前,新生代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的主体力量,高校学生社团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壮大、类型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这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基于新生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人格特质,我国高校要深刻认识加强学生社团建设、转变管理思维方式的重要性,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管理要做到积极引导、政策支持、规范发展、用心服务.
79-83

高校学生情绪管理策略的新视角——基于Gross情绪调节理论的探析

摘要:我国大学生肩负着社会、历史的责任与使命,但心理发展特别是自我情绪管理方面存在欠缺.从教育观念、方法及管理机制的角度分析目前高校在学生情绪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Gross的情绪调节理论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提高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做出贡献.
84-86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历史审视与现实反思

摘要:经过30多年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证明: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永恒的目标要求,多元保障主体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必须遵循与坚持的原则,加强理论研究和队伍建设是体系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完善高校内部保障机制是提升研究生质量保障内驱力的核心,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与多元的指标体系是质量评估工作的关键,创新保障方法与手段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未来趋势.
87-89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高等职业教育

辽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探索

摘要:全面阐述了辽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体制、机制的形成创新和以专业特色共建、师资互培共聘、设施资源共享、集团信息互通、产业项目共创、科技服务共推、高端人才共育、招生就业联动“八位一体”为核心内容的集团实践及取得的成绩,同时,提出了制约集团深层发展的关键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破解建议.
98-101

高等职业院校水利类专业目录修订的几点思考——基于中高职、高职本衔接的视角

摘要:通过对东北地区本科、高职高专、中职院校水利类专业名称情况、专业设置与招生情况、高职水利类专业职业对应情况,以及水利类专业用人单位需求情况进行调研发现:目前,水利类专业设置存在专业之间界定不清,存在包含关系;专业覆盖面过窄,不宜在高职高专开设,学生招生就业受阻;专业与本科设置的专业不对接,学生升学受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将水生态概念引入专业目录中,强调水环境的整体性原则,体现流域性,淡化城乡概念,增加涉外水利工程的内容,重新整合水利设备类专业,中小型水电站管理等建议.
102-105

高职学生网上创业成功的评价标准研究

摘要:学生创业成功评价标准与一般社会群体创业成功评价标准相比有其特殊性.高职学生网上创业成功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明确网上创业教育的目标,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推动学生网上创业工作的开展.评价学生网上创业成功的指标按照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学生能力的提升、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店铺信用等级的高低、店铺盈利多少、店铺持续经营时间长短、创业竞赛获奖.
106-109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教育与“三农”

实现高校科技成果“接地气”的路径及保障机制——根域限制栽培技术支撑南方葡萄产业大发展的启示

摘要:为了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校和政府共同努力,积极探索各种服务模式,不断寻求有效的成果转化途径.以“根域限制”栽培技术成功应用于葡萄种植、支撑南方葡萄产业实现大发展为例,探寻高校促进农业成果转化的实施路径及保障机制,对促进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10-112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存状况调查与思考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通过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正在逐渐褪去乡村色彩,处于脱离农村却又难以融入城市的“半城市化”状态,他们的城市生存状况呈现明显特征,表现为:生活追求较高,渴望融入城市,但心理问题值得关注;工作期望值高,目标明确,但社会保障情况堪忧;对城市生活和工作满意度一般,但充满期望.从激发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积极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角度出发,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生活状况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关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他们的权益,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优化他们的生存环境,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
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