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教育杂志社
分享到: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德育研究、教育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教学理论与实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等。
  •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 国际刊号:1002-1981
  • 国内刊号:21-1088/G4
  • 出版地方:辽宁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03
  • 综合影响因子:0.468
期刊级别: 部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高等农业教育 2013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高校领导论坛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研究与实践——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直接服从服务于高校党的根本任务,是实现高校党的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山东农业大学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紧紧把握“五个关键”,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思政教育全过程,探索构建了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特色路径和有效机制。
3-6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教师阻力化解策略

摘要:教师阻力,影响到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效果。应正视高职院校中教师阻力的各种表征,它是一个受多重因素影响的复杂现象,体现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艰巨性,也说明了改革过程的复杂性,需要从强化职教意识、规范教学要求、重视分类引导、组织团队合作、加强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积极化解。
7-10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教育发展研究

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术权力配置特点及其制度建构策略

摘要: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大学分类的“中间群体”,这类大学的组织属性决定其组织活动需要配置学术权力,并具有配置学术权力的相应组织要素。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权力配置体现了管理重心下移、学术决策事务增多的特性。因此,可以从立法、组织体系、文化支持、保障激励机制以及打造学术本位型组织五个方面来进行学术权力制度建构。
11-13

高等农业院校协同创新与高校职能的契合

摘要: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国家协同创新活动的重要力量,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方面担负着协同创新主体的角色。国家协同创新战略意义重大,高等农业院校要明确自身协同创新的目标和内容,契合高校职能,建构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顺应形势,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14-16

分类管理视域下大学发展战略的嬗变

摘要:在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理念不尽相同,但追求卓越与效益是共同的办学方向。如何提升高等教育服务质量,促进每一所大学合理定位与不同层面的卓越发展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一个基本的价值诉求。引导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合理定位与科学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创新、促进科学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将大学分类管理制度引入大学的规划设计、目标制定及管理运行中,借以推动不同类型大学的卓越发展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17-19

学部制促进高校教授治学的有效性分析

摘要:教授治学是高校回归学术本位、提升学术权力的重要举措,是教授的作用和地位得到尊重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实现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有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及社会服务能力。学部是落实教授治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有力载体:学部学术机构为教授治学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学科制度章程为教授治学提供有力保障;学部对学术本位的彰显激发教授治学热情;学部新型学术组织为教授治学提供平台。
20-23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从分析创业教育开展的现实困境入手,探究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健康发展途径。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文献研究以及例证法,揭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展中存在的对创业教育认识不清、定位不明、师资准备不足以及实践环节的普及程度不够等现实问题,分析其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阻碍作用。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树立创业教育新理念、对创业教育进行准确定位、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增加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环节等改进对策。
24-27

推进涉农高校人文社科繁荣与发展的思考

摘要:人文社会科学是社会文化传统维持和更新的主要途径,它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通过分析涉农高校繁荣与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意义与必要性,总结以“三个结合”为主旨深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涉农高校人文社科繁荣、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28-31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大学文化与传承

内涵、困境与实现途径:地方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地方高校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依靠自身的质量、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不仅体现在专业特色、课程特色、管理特色等方面,更应体现在特色校园文化上。因此,要明确特色校园文化的内涵,深入分析地方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及成因,提出合理的建设意见,促进地方高校特色校园文化的形成。
32-35

试论微信息时代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随着微博、短信、微小说、微手机报等微信息的广泛使用,人类社会进入微信息时代。微信息作为数字传媒的宠儿,在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便捷和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巨大挑战。在微信息时代,好的观点和思想可以迅速传播,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至上等不良思想也同样蔓延。微信息时代加速了优秀校园文化的稀释化,使高校校园文化多样化、碎片化、娱乐化和从众化。对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亟需加强对校园文化主旋律的微信息转化、加强对优秀校园文化传播方式的研究、加强对大学师生思想动态的即时了解、加强对校园文化舆论热点的先发引导。在微信息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激浊扬清,丰富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师生的平等对话,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6-40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德育研究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要求教育的思考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要求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既一以贯之的坚持和继承,又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全面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充实丰富创新的具体体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根本方向,必然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和基本遵循,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精神旗帜,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正确指引。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紧紧围绕并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要求教育,使其入心入脑并成为青年大学生的共同信念。
41-45

社会阶层分化视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一系列挑战: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淡化倾向突出、阶层分化过程的不公平因素引发部分大学生负面情绪、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受到挑战、引发部分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采取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大力发展学生党员、加强队伍建设、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等措施来有效应对阶层分化带来的挑战。
46-49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教育教学管理

地方高校卓越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深入,培养数量众多的直接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卓越应用性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而目前我国应用性人才培养尚存在体系不完备、专业结构不合理、实践环节薄弱、教师实践能力不强、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等问题。有必要从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结构、创新培养模式、推进教学方法创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卓越应用性本科人才的培养途径。
50-52

产学研合作背景下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产学研结合教育逐渐成为培养创业型人才的一种新模式。从最初的理念接受到如今机制体制的深化改革,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在产学研背景下呈现出新的发展动向。本研究从教育体系与外部环境政策方面入手,对创业型人才培养进行新的思考和理论探索。
53-55

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是教育部、农业部为加强农科专业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目前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中,存在“建”“用”脱节、基地方面主动性不足、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内容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原因在于对基地的功能和价值认识差异、制度环境的支持不足、投入保障机制不畅、驱动合力不足等方面。具体对策包括:需要树立新的实践教学观,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动实践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耦合,并构建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56-59

过程论视角下高等农业院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问题分析——基于三所农业院校的调查

摘要:从高等农业院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的过程入手,阐述过程论视角下教学质量监控过程的内涵,通过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沈阳农业大学的调查分析,探讨高等农业院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高等农业院校的特点,从教学前期、教学中期、教学效果三个阶段,提出优化高等农业院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的对策建议。
60-63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课程与教学

刍议自然认知逻辑下的风景园林形态教学

摘要:旨在通过对“自然认知”进行概念解读,分析风景园林设计中设计形态与自然认知的逻辑关联,指出我国当代风景园林设计中以本土文化意识形态下自然认知方式为主导的过程化形态空间表达的重要含义。结合我国现阶段风景园林形态教学的内容,提出设计教学中逻辑性设计思维训练的实践方法与从业意义。
64-66

园艺专业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以辽宁农业院校为例

摘要:以沈阳农业大学和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课程整体结构、具体课程设置、实践课程体系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两种教育模式的课程体系差异,总结出各自的优势和特色,为更合理的制定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理论指导。
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