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教育杂志社
分享到: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德育研究、教育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教学理论与实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等。
  •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 国际刊号:1002-1981
  • 国内刊号:21-1088/G4
  • 出版地方:辽宁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03
  • 综合影响因子:0.468
期刊级别: 部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高等农业教育 2012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高校领导论坛

创新“3+1”人才培养模式,强化都市农业人才实践能力

摘要:“3+1”人才培养模式,是北京农学院适应农业生产实践特点,强化农业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都市农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改革举措。其内涵是以“卓越农艺师”、“卓越兽医师’,培养计划为载体,整体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将学生全程、多角度、多方位置身于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链中实践锻炼,促使其主动适应社会,有效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5

高校在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中的作用与路径

摘要:高校参与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不仅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需要,也是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基层党建模式进行重大创新的现实需求。通过客观分析高校在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中的现状及困境,探讨高校在这项工作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基本原则和高校在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中的路径。
6-8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教育发展研究

马克思择业理论与当代大学生择业伦理“危机”

摘要: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难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经出现了诸如“择业期望功利化、择业价值自我化、择业定位感性化、择业观念保守化、择业诚信淡漠化”之类的伦理“危机”。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详尽而精辟地论述了青年择业时的态度、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主要原则与基本方针等择业理论。解读这些择业理论,可以挖掘与梳理化解上述“危机”的相应对策:即严肃认真择业,走出择业伦理的功利误区;正确认识自我,清除择业伦理的感性色彩;坚定择业信念,转变择业伦理的陈旧观念;树高职业理想,批判个人主义择业伦理思想。
9-14

厘定个性与破解矛盾:新建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的两条进路

摘要:采用比较分析法,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和技术技能型高职高专院校相比,新建本科高校的教学范式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对象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以下矛盾关系:教学目标要求中理论基础的“厚”与“实”;教学内容选择路径的“科学分解”与“社会需求”;教学途径选择的课堂内与课堂外;教学方法原则的“训练”与“教育”;教学评价落脚的“当下”与“长远”。
15-17

生物产业对本科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分析与人才培养体系重构

摘要:21世纪是生物学世纪,这种概念上的“热”与本科生就业市场的“冷”,迫使高等教育必须思考如何培养生物工程及其相关专业本科生,如何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以生物企业中高层管理和技术骨干为调查对象,从企业用人角度分析毕业生适应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相应改革设想。
18-21

高等农业院校提高辽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路径与模式研究

摘要:高等农业院校作为辽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孵化基地”、农业科技推广的“辐射源基地”、农业科技人才的“输出基地”、农业科技信息的“服务基地”。为加大高等农业院校服务辽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力度,对其实施的路径与模式进行选择: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筑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立“学校+企业+农户”的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实施“一心双翼”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实施以项目为纽带的科技特派行动和创建“一院三区”的新型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等,同时提出保障措施。
22-25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学科建设

农林院校法学教育价值研究

摘要:农林院校的法学教育,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就业倾向等方面,应该依托农林院校专业特色,发挥法学教育在不同专业领域中的比较优势。从农林院校的背景、农林行业对于具有法学知识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就业等方面,体现出农林院校在法学教育中的独特价值。
26-28

中部地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分布及发展趋势

摘要:根据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对特色优势学科的要求,分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河南省高等学校受资助的优势学科状况(1999—2010),重点研究了河南省高校在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等优势学科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并针对河南省高校优势学科的发展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29-32

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跨文化教育的意义、问题与对策

摘要:研究探讨了跨文化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分析了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跨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目前对跨文化教育意义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导致缺乏系统的跨文化教育理论研究,在培养方案中跨文化教育缺失,跨文化教育师资队伍不足,学生对跨文化理念和认知较少。因此,有必要提高对跨文化教育的认识,加强跨文化教育理论研究,制定适应跨文化教育的培养方案,提升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认知能力,加强跨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33-35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队伍建设

湖南省普通本科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采用田野调查法结合访谈抽取了14所湖南省普通本科院校,对其教学团队建设现状进行分析,从学校、团队、团队成员层面剖析了教学团队建设面临的重立项轻建设、激励机制缺失、“科研化”趋势渐行等问题及产生原因,提出了加大学校支持力度、营造团队建设氛围、完善团队考核和激励机制、推动教研室向教学团队过渡等措施来推动教学团队建设。
36-40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教育教学管理

质量观转型视域下的大学教师评价制度

摘要: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看法和观点,但是在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质量观开始转型。在高等教育转型背景下,大学教师评价体系需要进行改革,从评价理念到评价目标,再到评价内容和评价原则等方面开始重构,构建现代大学教师评价制度。
41-44

基于DEA模型的高等数学教学效率评价

摘要: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对北京农学院2010年13位高等数学教师的教学效率进行研究,计算了13位高等数学教师的相对教学效率值,从有效性的角度分析与教学效率相关的因素,并对产生效率差距的原因和改进方向进行了探讨。
45-47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教学理论与实践

涉农就业导向下的农经课程体系建设

摘要:我国高等院校农经专业为满足毕业生就业需要,设置过多的非农、离农课程,模糊了专业性质,无法正确引导毕业生在涉农和农业领域就业。必须从增设农学课程、梳理非农课程内在联系、增设实习学时以及设置弹性课程等方面入手,加强新时期具有涉农就业意愿的农经人才的培养。
48-51

土地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摘要: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土地经济学教学的改革与探索过程。具体包括:以先进性、创新性教学为理念和适应性、引领性为原则改革课程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典型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启发引导式提问、自助式课下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采用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通过以社会调查为核心的综合实习制度的实施,搭建培养优秀土地资源管理复合型人才的教学平台。
52-54

昆虫学互动性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

摘要:阐述了开展昆虫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意义,探讨了当前制约农林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因素。以昆虫学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为例,对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和教学设施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55-57

吸收假设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二语习得理论近来得到国内外语言研究者的深入探讨和研究。输入和输出都是习得的必要条件,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它们并不能充分地解释学习者对目标的习得,只有输入被内化为吸收并达到吸收的最大化与最优化,才能很好地使输入语言向习得者的中介语系靠拢,从而输出语言,促进二语习得。吸收假设理论对外语教学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58-60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学生工作

地方综合性大学农科类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摘要:为探索地方性综合大学农科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升农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广西大学农学院针对当前农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构建以“专业知识(基础),实践能力(核心),就业素质(关键)”为基点,分“三个维度、三个方式和三个层次”为纵线,形成一个纵横向三维立体的“333”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在提升农科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61-63

当代大学生就业期望调查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择业心理也发生显著变化。以南京农业大学工科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从收入预期、单位性质预期、地域选择预期、专业对口预期及择业目的5个方面,客观分析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并与实际就业状况进行比较,提出引导大学生合理择业的对策建议。
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