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教育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 部级期刊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 21-1088/G4 国内刊号
  • 1002-1981 国际刊号
  • 1.0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高等农业教育是沈阳农业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高等农业教育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约专稿、教育发展研究、教育教学管理、课程与教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高等农业教育 2010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高校领导论坛
认真学习《规划纲要》,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关于地方农业院校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3-6

摘要:首先解读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有关高等教育的内容,分析了地方农业院校面临的新形势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地方农业院校本科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如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和教学观;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以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目标,以学科专业门类为单位,深入开展理论课程教学、实验技能教学,实践能力教学、创新创业能力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等。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信息窗
“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办6-6

摘要:2010年7月23日至25日,“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行,来自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7所农业院校的10多位专家学者和65名研究生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王跃进在开幕式上致辞。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高校领导论坛
浙江农林大学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践7-9

摘要:浙江农林大学一直注重产学研合作教育,走过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办学道路,形成了"坚持‘三个面向’,为兴林富民培养‘三干’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

加强建设,科学管理,扎实推进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山东农业大学质量工程建设实施及回顾10-12

摘要:山东农业大学注重教学管理,长期坚持"最核心的管理是教学管理",在专业、课程、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教育发展研究
农林院校研究与发展能力分析13-16

摘要:以农林院校和全国高校2002-2007年高校科技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农业院校科研人员、科研项目情况、科研经费和成果奖励等情况进行分析对比。6年来农林院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从事科学研究的队伍质量不断提高,科研能力有所增强。但相对全国高校,拨入经费仍然较低,论文、论著的产出、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数都低于全国高校平均水平;成果技术转让少,成果水平不高。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分析17-19

摘要:创业教育自1997年在我国高校里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创业教育还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基于对创业教育不同理解,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存在着与现实要求脱节的不足之处,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存在较大误区,创业教育作用没有发挥出来。部分院校的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同时,由于高校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不独立和教学地位不明确,直接导致创业教育在目前高校教育中处于弱势地位。

民办学校国民待遇问题探析20-23

摘要: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的同等地位问题一直是严重困扰民办学校办学者和教师学生的主要问题之一。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已经明确规定了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是在现实中民办学校无法获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学校教师、受教育者的平等地位和合法权益也得不到充分保障,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立法对民办学校法人定位的缺失。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创新精神的负面影响24-26

摘要:中华民族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是一个富有智慧和创新精神的民族。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利于人们创新的思想和内容。今天,在举国上下倡导和实施创新的时候,正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创新精神的负面影响,克服创新活动中某些文化障碍,无疑将更加有利于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德育研究
从专业教育看行政管理类大学生的职业伦理培养27-29

摘要:专业设置的管理取向以及就业岗位的公共性使行政管理专业教育必须着重制度和规则意识的培养,而职业伦理观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普遍存在职业归属感不强、缺乏敬业精神、团队协作意识差、眼高手低、诚信缺失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源自专业定位模糊、伦理教育功利化、伦理评价机制缺失等现象的长期存在。因此,必须紧扣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性本质,从价值判断、专业定位、课程设置、评价机制等多方面着手,系统完善行政职业伦理教育。

多种形式“社会问责”视野的90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30-32

摘要:极具特色的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强、渴望独立、个性张扬,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感受,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尝试采用自省的教育方式,通过博客、结对子、家访、谈心等多种形式,以"社会问责"理念为着眼点探索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并充分发挥教育者的感染力和示范性,以人文精神和价值关怀作为铺垫教育对象的人格发展。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进而有效提高90后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与价值观,实现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基于专业承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33-36

摘要:通过解读专业承诺在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中的内涵,剖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从专业承诺视域出发,在情感、经济、道德和理想四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性意见。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教育教学管理
适应本科生差异性发展的社会实践与科研训练综合管理体系37-39

摘要: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本科生差异性发展的特点明显。但高校普遍存在"厚科研训练,薄社会实践"的现象。缺乏良好的"社会实践与科研训练"综合管理体系,导致本科人才的实践能力弱化。研究从高校院系管理的角度,提出了适应学生差异性发展的学院社会实践与科研训练综合管理体系构想,阐述了该体系构建的目标、内容、思路与方案。

构建创新平台,完善过程管理,培养创新性人才40-42

摘要:培养创新性人才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以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为龙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举措。华中农业大学作为较早资助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和首批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高校之一,从整合资源,系统打造创新平台,过程管理,健全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入手,着力培养创新性人才。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模式在经济思想史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43-46

摘要:从经济思想史课程"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出发,系统分析此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并进一步指出提升该模式教学效果的注意事项及改进思路。"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是合作性课程教学的一种创新模式,它的优势在于既可以扩大名师资源的教育面、加强教师的团队合作、培养青年教师的师范技能、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文化社会资本、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队伍建设
高等学校中层干部对主要权力认知与参与状况——基于对国家教育行政学院33期中青班学员的调查分析47-50

摘要:高校主要权力特别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一直是高校与教育界有争论的话题,为了研究高校管理和决策过程中各类中层干部对高校主要权利的认知与参与状况,通过问卷调查与分析,得出了相关研究结论。

坚持党管人才,加快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构建研究51-53

摘要:党管人才原则,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工作的基本准则。如何有效地贯彻和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当前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步伐,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发展必须要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党管人才工作的内涵要求着手,就理念创新、管理领导、培养支持、成长环境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构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以期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对农业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思考54-56

摘要: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的趋势,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必须加强农业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建立和强化其职业荣誉感,重视岗前培训的方式和效果。通过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有差别地培养新入职的青年教师、鼓励农业院校的青年教师到基层锻炼、重视教学设计和提倡启发式教学、建立教学督导的监督体系和举办丰富多彩的教学评比活动等渠道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端正青年教师的科研态度和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并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青年教师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

高等农业教育杂志学科建设
农业经济法学课程建设若干问题探讨57-60

摘要:农业经济法学课程是适应我国农业法制建设进程开设的,至今尚未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通过对课程设置、内容结构、教学要求等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应当在相关专业作为骨干课程独立设置农业经济法学课程,同时按照农业经济法制的内在逻辑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同时讨论了课程的特点、教学重点和对教师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