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 42-1026/G4 国内刊号
  • 1001-4233 国际刊号
  • 8.5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重点大学理工科教改协作组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3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约专稿、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工程教育前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比较高等教育、教学学术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特约专稿
工程教育的“存在”之道1-4

摘要:本文指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改变工科专业教育中仅仅着眼于技术的现象,需要把工程技术之"道"真正融入到专业教学活动中。从"存在"的视角审视工程技术,既是工程技术之道,也是工程教育之道。文中提出分别从存在的显处、存在的隐处以及"紧闭的存在深处"洞察和探究工程技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讨论的出发点基于让工科专业教师容易接受且有可能实践。

工程人才观和工程教育观的前世今生--工程教育哲学笔记之四5-18

摘要:工程人才观和工程教育观是重要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哲学问题。工程人才观和工程教育观的发展史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在16世纪前的古代时期,工程人才和工程教育处于被排斥位置。在16世纪起的现代化进程中,开始逐步形成现代工程人才观和工程教育观。现代工程人才观和工程教育观的形成和发展与工程师阶层和现代工人阶层的形成和发展有紧密联系。工程人才观和工程教育观与科技产业经济发展的关系也从"滞后"改变为相互适合。21世纪的工程教育改革潮流又将形成新世纪的"新工程人才观"和"新工程教育观"。本文结合工程教育制度的发展对工程人才观和工程教育观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新工科研究与实践
实施“新工科F计划”,培养工科领军人才19-25

摘要: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正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培养引领未来的人才成为一流大学的使命担当。华南理工大学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提出新工科建设F计划,通过确立工科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构建工科专业的新结构,完善工科培养的新体系,探索工科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努力培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兼备、复合知识与核心能力(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兼备、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兼备的"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工科领军人才。

地方理工类高校新工科建设:价值审视与实施路径26-32

摘要:新工科建设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中国方案"。只有将新工科内涵嵌入区域需求和高校现实情境,探索新工科具体型态,才能切实深化新工科建设。地方理工类高校新工科建设,应确立服务区域产业创新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构建大学发展新模式和打造高水平区域创新体系等目标价值。东莞理工学院通过"7强化+7着力"的实践,探索了产学融合创新的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模式。

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从新生项目课程到高峰体验项目课程33-39

摘要: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对本科生培养传统课程体系设计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在深入研究新加坡技术与设计大学(SUTD)本科培养课程体系设计的基础上,对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工程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参考和借鉴SUTD的4D教学模式,将传统基于工程科学范式、单一学科内难度递进的课程群逻辑,改进成为多学科融合和难度递进的二维课程群体系设计,对标新工科建设需求,所提出的课程体系设计思想更能适应面向未来、基于真实工程实践范式的工程教育。新设计的课程体系既对原有课程体系不造成重大的颠覆,又能适应新工科建设所提出的培养面向未来工程人才的要求。在国内高校已经全面展开新工科教育的背景下,期望本文提出的课程体系重构方案对国内相似专业的新工科建设有一定的参考。

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共建的新模式--以东莞理工学院先进制造学院(长安)为例40-45

摘要: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协同育人,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是解决供给侧与需求侧不匹配问题的创新之举。东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紧贴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学校主导、政府导向、企业参与、协会桥梁,协同共建了东莞理工学院先进制造学院(长安),构建了面向产业链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与跨界整合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根据产业链需求设计和规划工程课程,打通了学校到企业的"最后一里"。

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师跨界发展:概念模型、工作机制和实施路径46-51

摘要:新工科建设的成败关键在教师,难点与突破也在教师。高校必须走出教师传统培训的老路,探寻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构建教师跨界发展的新机制。本文介绍了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背景,揭示了教师跨界发展拟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从知识、组织、时空、思维四个维度建立教师跨界发展的概念模型;聚焦跨界人才培养视角下的卓越师资队伍建设,从党委统揽、校院联动、合作共赢、目标导向四个方面构建了教师跨界发展的工作机制;阐述了教师跨界发展的五条基本路径:重塑基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教师跨界发展工作新理念;打造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教师发展培训新体系;构建突出教师核心能力素质提升的教师培训课程新架构;建设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新平台;完善保障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教学评价激励新机制。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工程教育前沿
美英两国多方协同育人中的政府作为及典型模式研究52-65

摘要:多方协同育人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分析美、英两个发达国家的多方协同育人的各种举措和典型模式发现,两国均基于本国的国情推动多方协同育人,美国以市场主导下的政府引导为理念,产生了灵活多样的多方协同育人模式;英国以政府主导同时重视市场作用发挥为理念,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多方协同育人。通过比较两国的模式,发现政策支持、法律法规保障、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建立中介体系是美英两国推动多方协同育人的通用措施。最后,文章对我国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博雅教育与工程教育在美国精英大学中的身份塑造66-72

摘要:博雅教育对于工程教育在精英大学中的身份塑造具有重要意义,这在英法两个迥异传统中从正反两方面得到印证。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在英法传统的交互影响与张力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模式:第一,汲取博雅教育的智识与身份象征性资源,将高等工程教育纳入"博雅教育+专业教育"的研究型大学教育序列,形成"以博雅教育为基础的高等工程教育"。第二,挖掘工程教育自身的博雅意蕴:以工程技术中的人文与伦理问题作为整合博雅与工程课程的内在逻辑,并在长期改革实践中意识到工程学科与文理学科同样具有博雅功能,是博雅教育的组成部分,形成了"作为博雅教育的高等工程教育"。两个逻辑共同构成了博雅教育对工程教育在美国精英大学中的身份塑造机制。

工程科技人才通识能力的要素识别与培养--基于产业界的实证研究73-78

摘要:加强工程科技人才通识能力培养是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也是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本研究通过对179份来自产业界的调查问卷具体分析了我国工程科技人才通识能力的构成要素以及学校培养环节的组成要素。研究发现,我国工程科技人才通识能力包含10项要素,分别是政治素养、工程伦理、跨学科知识、国际化能力、领导与决策能力、思维与表达能力、独立思考与学习能力、工作情绪与态度、创新与挑战能力、自我价值塑造能力;工程科技人才通识能力培养在学校培养环节包含7项组成要素,分别是政治素养与责任课程、人文与艺术课程、社会管理与自我发展课程、跨专业与伦理课程、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教学支持。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和实际情况,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校支持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工程科技人才通识能力的对策建议。

工科本科生科技文明类通识教育研究--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失败的逻辑”课程为例79-83

摘要:科技文明类通识课程是工科本科生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横断学科,可靠性系统工程是将来从事工程设计和工程管理等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工科本科生所必备的科技文明类通用知识的一个部分。为了对工科本科生开展可靠性系统工程通识教育,使学生了解掌握工程领域中各类产品失效、系统故障、工程事故和项目失败(统称为失败)的概念和规律,学会在各类工程领域中运用失败分析和失败预防等方法来避免工程失败,在对工科本科生开展可靠性系统工程通识教育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基础上形成了可靠性系统工程通识教育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高等工科院校开设类似科技文明类通识课程提供了借鉴。

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实施与达成--以“社会热点中的生物学”为例84-89

摘要:社会发展愈是飞速进行、变幻莫测,高校愈是需要强化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的素养和能力。扎扎实实打造通识教育"金课",需要在"以学为中心"理念的指引下,通过科学设定课程目标、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有效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及考核评价,以达成课程教学目标。本文基于四川大学"社会热点中的生物学"课程连续5年的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研究分析了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目标设置的定位与取向原则,提出了教学内容组织的3个策略,介绍了课堂实施的5项举措。结课后的学生问卷调查获得正向反馈,支持这一探索与实践的持续进行。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默认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来稿须知89-89

摘要:请广大关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及热点问题,惠赐理论研究方面新颖独到、见解深刻和工程教育实践探索方面有典型创新价值的佳作。来稿请寄编辑部,勿寄个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请勿一稿多投,以免版权纠纷及给和编辑部带来损失。满两个月(收稿之日起)未收到录用通知,稿件即可自行处理。来稿注意事项:1.请附100-300字的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工作、通讯地址,并另附电子信箱、邮政编码、联系电话。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工程教育前沿
创新类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90-95

摘要:"新工科"的探索与实践为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和新目标。作为地方所属高校的北京工业大学,以"创新工程实践"课程为探索,设计全链条模块化课程内容体系,导入以学生为中心的PBL项目驱动模式,强化1+N+X授课团队模式,构建交叉融合的教与学团队,注重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要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促进学科知识交叉与融合,为不同专业交叉融合的创新类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提供解决方案,进而为"新工科"建设和"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工业4.0及适应其价值链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关联性分析96-100

摘要:工业4.0是德国政府为提升工业竞争实力、迎接未来先进制造领域挑战所提出的战略规划。本文以工业4.0的内涵认知为目标,从分析工业4.0的关键技术领域和核心价值链体系出发,梳理工业4.0的发展和实现与德国工程教育体系的适配性,以及对工程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前期研究成果,即基于工业价值链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厘清工业4.0体系对工程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和必然要求,分析和发现五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工业4.0及其价值链体系的内在关联性。

校企合作育人质量测评及优质合作育人模式构建--基于1538份校企合作人员调查的实证分析101-106

摘要:运用自行构建的校企合作育人质量测评指标体系,对8省市的校企合作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并以所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我国的校企合作育人整体上质量不高,没有达到优质合作育人的良好状态。进一步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校企合作育人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合作目标、运行机制、合作能力。为此,从合作目标、合作主体、运行机制、效果保障的角度构建优质合作育人模式。这对校企优质合作育人具有参考价值,对实现人才强校强企进而强国具有战略意义。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模式的探索与实践107-112

摘要:针对国内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本文提出"分组集中实习-跟踪实习-实操实训"三阶段工程实践模式,阐述了该模式的实施过程,分析了该模式的优缺点。试行结果表明,该模式充分考虑了参加"卓越工程师计划"学生的实际需求,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理念,能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有极大帮助,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工程实践模式也可供类似工科专业参考。

世界一流大学本科教育实践、特征与启示--以UCL工程学院集成工程项目为例113-118

摘要:伦敦大学学院自2014年本科教育改革以来,其工程学院采取了与传统工程学科大相径庭的全新工程教育集成框架,将创新的教学方法与面向工程实践的课程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参与跨学科活动机会,开创了综合性大学开展未来工程型人才培养的全新本科教育模式。工程学院本科教育实践正体现了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创新型工程拔尖人才培养理念,对我国高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优化调整专业布局、推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培养学生技术交流能力和工程领导力等具有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