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 42-1026/G4 国内刊号
  • 1001-4233 国际刊号
  • 8.5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重点大学理工科教改协作组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3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约专稿、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工程教育前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比较高等教育、教学学术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特约专稿
创新型自动化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1-4

摘要: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国内外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挑战。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自动化专业,探讨学科知识教学与科研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实验系统、教学方式、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培养过程管理机制。

关注学习效果:建设全校统一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五5-20

摘要:本文是美国以学生为中心本科教学改革系列研究的第五篇。首先讨论了评估和评价这两个专业术语的含义以及它们的习惯用法。由于历史原因,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中,评估主要与学校和专业认证有关,而评价主要与学习效果测评有关。通过这一分析,为读者提供一个基本历史背景。然后介绍美国高校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架与逻辑。这个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一条主线、三级管理;具体表现为一个使命(学校教育使命)、三个矩阵(通识教育矩阵、专业教育矩阵、课程教学设计矩阵)、两个辅助机构(教学支持中心和院校研究办公室)。贯穿整个体系的基本管理思想是系统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随后介绍了该体系和校内外各种评估的关系。最后讨论了与体系构建有关的六个关键问题。最后是给中国高校的一个建议。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新工科研究与实践
新工科和新工科建设的内涵解析——兼论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新工科建设21-28

摘要: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战略行动。新工科和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可以这样来理解:新工科是概念和理念的共融、学科和专业的共通,新工科建设是学科建设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共进。行业特色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工科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但目前也存在发展动力不足、引领作用发挥不强的问题。在新工科建设过程中,行业特色型大学要突出优势、突出特色,与综合性大学、地方高校一起,各安其位、各展所长,以三足鼎立之势共同推进新工科建设。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及创新课程设计与实践29-32

摘要:"新工科"建设是国家发展进入新时代,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科学技术"领跑"的重要举措。本文按照新工科建设的思路,以航空航天工程本科专业为例,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牵引,着眼于知识结构和能力塑造,设计了"理论"与"实践"交融互动的"双线"跨学科培养方案及创新课程体系。该培养方案已于2017年全面实施,在改变传统工科教学的短板、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促进全面发展等方面显现出良好的效果,对其他工科专业构建"新工科"新体系、新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工程能力培养模式探索33-39

摘要: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工业化人才培养进程中,工程教育对国家工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工科"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在工程能力培养过程中,都普遍遇到了教育界与产业界运行模式差异较大,产教融合长效性不足;专业、课程之间个体壁垒严重,教学模式灵活性不足;工程教学内容无法代表当代技术水平,实践平台的超前性、先进性不足,尤其是与传统工业相关的专业领域中,工程实践教学水平落后于学生、企业的需求等共性问题。本文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基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从"技术需求""学生需求""社会需求"三个维度出发,打破学科壁垒,开展以新技术为引导的个性化"菜单式"分层次工程教育平台;打破校企隔阂瓶颈,打造"开放、合作、协同、融合、创新"的工程教育模式,实现工程能力的综合教育增值。

面向新工科的遥感实验教学改革40-46

摘要:新工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应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新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而实施的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遥感科学与技术是国家特色专业,遥感实验教学在培养创新型遥感工程应用人才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遥感实验教学与新工科教育理念相对接,按新工科建设要求进行改革与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问技术发展改内容,引入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问校内资源创条件,打造自主开放的"实验新环节",培养学生创意设计思维;问国际经验改模式,通过CDIO-OBE模式以学习产出驱动项目和团队的整体训练,培养学生系统工程能力;问校外企业建协作,借鉴企业生产管理优势,培养学生创业就业能力;问学生志趣变方法,培养学生实践兴趣;问区域交流建合作,培养学生国际视野。面向新工科的遥感实验教学改革为遥感专业的新工科建设做出了前期探索与试点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工业机器人专业集群建设探索与实践47-51

摘要:相对于传统的工科教育,新工科对当前工科本科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机器人领域人才缺口极大,国内本科层面的专业人才培养刚刚起步。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作为一个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高校组织架构顶层设计规划下,梳理明确了机器人产业链和专业集群对应的关系,在理念变革、实践平台、教师队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模式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实践。

工科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的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52-56

摘要:科技竞赛是工科学生提升自我创新能力、挖掘潜在创业机会的有力途径。尽管高校出台了多种措施推动工科学生参与科技竞赛,但这些措施的影响机制和效应仍不明确。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本研究通过对728位工科学生的实证调查,发现高校的不同措施(如竞赛鼓励政策、学校学院支持及竞赛成果转化)对学生参与科技竞赛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效果,不同个性的工科学生受到的影响不一样。对高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学生而言,高校竞赛鼓励政策和竞赛成果转化的影响效应更强。

新工科背景下学科交叉建设研究的国际比较——以计算机学科为例57-61

摘要:多学科交叉融合是高校学科发展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必然趋势,而工程领域的新融合对我国在未来全球创新生态系统中占据战略制高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目标高校计算机领域学科交叉建设研究的国际比较发现,学科交叉能显著提升论文质量,促进学科研究和探索潜力挖掘。提出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引入第三方参与交叉学科评价,积极开展新工科交叉人才培养活动。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工程教育前沿
产出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62-68

摘要:产出导向(OBE)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已有数十年的研究和践行历史,但在微观落实的层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如何促进OBE理念在课程和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既是专业认证背景下构建工程教育国际实质等效质量标准的本质要求,也是打造中国式"金课"所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本文针对OBE课程教学从设计到实施再到评价的全过程,探讨了各环节所需要遵循的一般原则、形式标准和操作要点,并结合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课程建设实例,对OBE框架下课程要素的关联关系及内在逻辑、"复杂工程问题"的特征内涵与教学情境建构、面向产出的课程教学评价等关键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以期为构筑OBE教学体系的"课程之基"提供思路和方法。

大科学范式下顶尖科技人才及其培养模式——基于21世纪日本诺贝尔奖井喷现象的分析69-75

摘要:大科学时代,本专业研究能力之外的学术视野、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对科学研究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日本21世纪诺贝尔奖的井喷,很重要的因素是其以东京大学为代表的顶尖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替代了传统的京都大学模式,有效适应了对科学家全方位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强调本科阶段的推迟专业化以及研究生阶段的跨学科培养。正是基于上述因素,宽口径、重基础能力训练成为日本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

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与问题探析76-80

摘要:高等院校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在提升我国高校实验教学水平、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起到巨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但是,随着示范中心建设的深入进行,也不断暴露出一些发展中的短板问题,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通过梳理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历程、取得成果与发展特色,并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系统归纳了示范中心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项目式教学的实践与启示81-86

摘要:"回归工程"的国际化浪潮中,项目式教学作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因其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而得到各大工科院校重视与推广。经过十多年实践,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形成了以系统化、实践性、自主性与科学性为特点的项目式教学模式。规范化的助教制度、专门的项目协调组织、完备的硬件设施,是其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支撑。

伦敦大学学院本科工程教育体验教学及其启示87-93

摘要:伴随现代工程活动的复杂性、规模性和跨界性与日剧增,作为培养工程师核心环节之一的"体验"(Experience)内涵被重新界定。本科工程教育迫切需要构建一套"回归工程实践本质、综合特征和系统整体性"这一全新体验内涵的教学模式。基于文献回顾和结构化案例,本文翔实阐述了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本科工程教育体验教学计划,提炼总结出"聚焦技能与素质的教学目标、贯穿综合工程项目的教学内容、突显学生主导的教学方法、重视开放多元的教学评价、注重全面统筹的教学支持"等关键特征,进而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深化落实"新工科"改革与实践提出了系列性对策建议。

面向产教融合的数据工程类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94-98

摘要:本文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视角出发,结合宁波工程学院数据工程方向本科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数据工程类人才培养及产教融合所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数据工程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从人才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团队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四个方面设计与其相适应的教育支撑体系。

基于VR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改革与实践99-101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信息技术的融入,高校教学领域易陷入科技化教育手段加传统教学就是新教学模式的误区。"互联网+教育"的根本是教学模式改革,应提高课堂的互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广州大学以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为切入点,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及其理论与土木工程教学结合的路径和模型。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分析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土木工程实践类课程的可行性、实践技术、课程创新意义,发现VR在土木工程施工专业的应用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互动式教学创新。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学科分类与跨学科发展:基于院系组织的分析102-109

摘要:自"双一流"政策以来,"学科"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如何促进跨学科的发展,成为我国"推进"学科建设必须回应的主题。学科间的交叉融合,需要相应的社会建制与制度安排作为保障。通过对美国大学与我国大学院系组织的比较分析,本文发现美国的学系组织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其学科分类的强度较弱,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跨学科领域的发展;相比之下,我国大学学院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学科分类是一种强分类,大学缺乏在全校范围内整合资源、促进跨学科发展的制度手段。我国大学需要进行制度调整,促进学科体系从强分类走向弱分类,增强学院组织的开放性,以顺应学科交叉的知识发展趋势。

学徒制到院校制:19世纪上半叶美国工程教育的大学化进程110-115

摘要:赋能不足问题始终是专门职业教育受到的质疑与批评,该问题尚缺乏充分的、基于经验考察的理论探讨。19世纪上半叶,新兴专门职业教育的工程教育开始与行业学徒制培养传统相分离,逐步进入美国大学。在此过程中,工程教育逐步确立课程/项目为核心、院校化培养体系,呈现"专门院校"与"综合院校"两条不同路径、两套迥异体制。从学徒制到院校制转换期间,工程教育为代表的专门职业教育遭遇的赋能不足问题,该制度转换是社会权力运作的产物,身份获致是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