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 42-1026/G4 国内刊号
  • 1001-4233 国际刊号
  • 8.5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重点大学理工科教改协作组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3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约专稿、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工程教育前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比较高等教育、教学学术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特约专稿
未来工程教育的几个重要视点1-6

摘要:本文指出,需要从新的视点去观察、思考未来工程教育。文中强调,'问题视野'比'知识视野'更加重要。对未来多数工程学科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某些技术发展趋势(如AR&MR、人机智能等)应该成为各工程学科教育改革共同的关注点。未来工程教育需要因应由于科技发展而致的某些逻辑或理念变化而进行改革。文中探讨了如何从人的视点去思考工程教育改革,如工程与技术伦理、人机智能时代人的作用,以及人与工具的边界问题。

助力学习:学习环境与教育技术——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四7-25

摘要:本文是美国'以学生为中心'本科教学改革(SC改革)系列研究之四。本文将以学习环境和教育技术为题,简要介绍这两个领域的发展及其对SC改革的贡献。本文有三节,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三个学习环境研究的角度——发展科学角度、真实自然条件下的学习研究角度、技术条件支持下的学习环境研究角度。第二节的主题是教育技术,主要介绍三份研究报告:《教育技术发展路线图》《2018年国际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和《2017新媒体联盟中国高等教育技术展望》。这三份报告比较系统地反映了2010年以来美中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中教育技术发展的基本情况。第三节着重讨论人工智能(AI)与智能化个性化学习辅导系统(IPTS)的关系。作者认为,尽管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对IPTS系统期望甚高,但当前阻碍其发展的两个障碍是网络化教学的普及程度和大学教学研究水平。如果这两个方面没有突破性进展,就不可能开发出真正的IPTS系统。因此作者建议,在当前AI技术条件下,应该采用多学科专家联合攻关的方法,共同开发以课程为中心的专用IPTS,并最终构成促成具有普适性的IPTS。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默认
上海电机学院2-2

摘要:上海电机学院成立于1953年,是一所面向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以工学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院校。2004年9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上海电机学院,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11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办列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开始硕士研究生教育。

严正声明45-45

摘要:就近期假冒《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期刊官网声明如下:1.《高等工程教育研究》(CN:42-1026/G4;ISSN:1001-4233)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在线网上投稿,本刊暂时只接受纸质版稿件,稿件统一邮寄至《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编辑部。2.《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编辑部从未以任何名义和方式授权任何个人、团体、网站代为征稿、收取相关费用、、出版杂志。3.对盗用本刊名义行使上述行为的任何个人、团体、网站.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新工科研究与实践
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工程教育指向26-32

摘要:工程教育的演化情况,本质上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工程科技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诉求。本文希望从国内外典型工程实践和工程教育趋势的比较分析出发,借鉴经典研究报告中采用的'工程实践—工程技术—工程教育发展'案例分析框架,尝试通过三个阶段六项典型工程案例的呈现,描摹国内外典型案例中'工程实践—工程技术—工程教育发展'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试图发现我国工程教育发展趋势动向与世界工程教育前沿之间的共演趋势,进而为提出面向未来的'新工程范式'这一中国方案提供研究基础和思考。

工程教育认证与产教融合共同驱动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33-39

摘要:如何实施有效的工程教育类专业建设,为产业发展培养适用人才,本文从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出发,结合人才培养各要素环节的问题特性分析,以及对工程教育认证和产教融合作用的认识,提出了工程教育认证与产教融合共同驱动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思路,并给出了温州大学网络工程专业的实施案例,可为地方院校工程教育类专业实施以学生为中心、面向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提供思路与借鉴,对新工科专业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论新工科建设中治理机制的混合协同40-45

摘要:治理创新是建设新工科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新工科范式的根本保障。在论述科层、市场、网络和学术四种治理机制特征和内涵的基础上,指出新工科建设要充分发挥学术治理先导、市场机制引导、网络合作增能和行政权力保障的混合协同之效。高校党委要做好'元治理'角色,成为各种治理力量的'孵化器'、'平衡器'和'同辈中的长者'。通过构建'一元四核'协同型治理体系,切实提高新工科建设成效。

需求视角下的交叉仿生学科及专业设立必要性分析46-49

摘要:随着仿生科学知识应用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仿生技术成为生产力的作用与日俱增,科技成果催生出一门新型学科——交叉仿生学。建设新型交叉仿生学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科技应用、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三个方面的需求角度,全面剖析了仿生学科现阶段发展的现状与不足,系统阐述了新型交叉仿生学科出现的必然性,探讨了建设新型交叉仿生学科的迫切性与社会需求,提出了仿生新工科专业及其课程体系建设构建模式。

新工科多专业融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50-56

摘要:科学技术向更深处发展,知识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对工程人才'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需求远远超过对'认知能力'的需求,高等工程教育正面临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双重挑战。过去主辅修、二元复合(双学位)、多元复合(大类培养)等培养路径,均是期望全面的知识与能力都在同一个体上实现。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培养路径,但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广东工业大学以探索满足创新产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新模式为目标,以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培养方式和组织形式为途径,实施多专业融合培养改革及产业学院多主体育人试点,推进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面向三航专业的数学基础课程改革探索57-61

摘要:以航空、航天、航海(三航)工程领域人才培养需求为牵引,通过分析'新工科'建设对三航专业改革发展的新标准和新要求,针对三航专业对数学基础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围绕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资源和教考模式,提出'四位一体'的教学改革框架与思路。在此基础上,探索工科优势高校面向传统专业发展和新兴工科专业建设需求的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模式和运行机制,从而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工程教育前沿
人工智能创新与中国高等教育应对(下)62-72

摘要:本文基于深度访谈,探究了人工智能创新的学科原理、技术原理、协作原理和产业原理,建构了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市场拉动—环境驱动的人工智能创新过程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当前中国人工智能创新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剖析,对中国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创新应对提出了建议。

基于设计综合体学习(DBAL)的创新设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73-78

摘要: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时期,提高创新设计能力的新要求和转变工程设计创新的新情境对我国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挑战,部分高校积极改革和尝试,但是,整体上仍然存在培养理念落后、培养路径单一、课程设置僵化、学科壁垒与组织壁垒尚存等问题。在借鉴中外部分高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构建基于设计综合体学习的创新设计人才培养路径。该设计综合体包括'教学综合体(专业院系)—研究综合体(跨学科研究院)—创业综合体(众创空间)',三大创新设计综合体良性互动,共同支撑创新设计人才培养,以期为我国工程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面向新工业革命的工科教师专业发展新阐释79-85

摘要:在新工业革命时期,工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新的认识以满足我国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要求。基于文献研究、对比研究等方法,文章从教师内涵、教师专业发展内涵、专业认证角度下工科教师专业发展等角度,探讨新工业革命对工科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与需求,分析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融合创新型工科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内涵和新模式,并阐述了其三纵三横、真正体现教学中心地位和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

高等学校工程教育需求与专业选择研究——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的方法86-91

摘要:本文提出高等院校在进行工程教育专业的选择决策时,应当从国家战略、地方产业和高校发展需求出发,结合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在考虑市场竞争的基础上来确定所应开设的工程专业。并且提出了将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FD)方法运用到高等学校工程教育专业的选择决策过程中,构建了高等学校工程教育专业选择的质量屋。最后以A高校作为模型的应用说明,可为其他高校类似决策提供参考。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生科学创造力调查92-97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存在院校差异,院校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创造力均有抑制作用,主要症结是课程任务太重、评价单一,导致学生认知超负荷、过度追求成功,从而降低提出创新问题的动机和质量。调查启示是:挑战性、创新性课程内容与作业是培养创造力的主要途径;精简课程、实施多元等级评价是改革重点;强化育人理念、尊重学习规律,是卓越计划长远发展的根本宗旨。

工程基础课程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探析98-104

摘要:从教育者和企业视角说明了新工科之'新'的核心内涵为培养新素养的创新人才,针对新素养的重要组成——批判性思维在工科教育中较为欠缺的问题,结合新工科建设需求,指出批判性思维在工程教育中的必要性。从批判性思维的含义、发展以及结构要素出发,基于企业需求、工程教育和学术发展等不同层面,阐述了批判性思维在工程教育中的研究意义。分析了影响工程教育批判性思维活动的内在和外部因素及其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并基于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从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了提高批判性思维的措施。

麻省理工学院工程专业课程演变及其启示105-111

摘要:通过对麻省理工学院课程演变史的梳理,可将其分为前学院时期、学院时期和新学院时期三个阶段。以机械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根据构成工程教育的人文科学、基础科学、设计和工艺四个维度,分析其课程结构的演变,揭示麻省理工学院有效处理工程教育中各种因素之间矛盾关系的方法,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基于大数据的工学高等教育信息化实践与思考112-116

摘要: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科技的发展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教育方式。教育大数据的应用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效用发挥的具象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升级。新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新型的工学人才,进而需要新型的工学教学方式,由于工学的学科特点最适宜优先开展基于大数据的高等教育信息化。本文分析了教育信息化大数据的应用内涵,设计了基于大数据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框架体系,结合信息化教学过程和科研平台进行了工学学科的大数据教学实践。实践表明将教学过程大数据汇聚融合能更精准、更个性化地为学生订制教学计划、反馈教学问题、优化教学过程,真正将'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提升工学高等教育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