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 42-1026/G4 国内刊号
  • 1001-4233 国际刊号
  • 8.5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重点大学理工科教改协作组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3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约专稿、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工程教育前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比较高等教育、教学学术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新工科研究与实践
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的传统工科专业转型升级1-10

摘要:第四次工业革命迫使传统工科专业必须转型升级成为新型工科专业,这项艰巨任务的完成首先需要分析相关传统产业所面临的挑战、传统工科专业受到的冲击以及影响新型工科专业建设的相关技术,然后制定传统工科专业转型升级的原则,研究需要开展的一些基础性工作,而后讨论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实践实训条件的升级改造,最后分析新型工科专业建设的工程伦理问题。本文将按照以上思路对传统工科专业转型升级展开分析、讨论和研究,以期为相关院校开展新型工科专业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新工科实践路径探讨:基于扎根理论的CDIO转换平台建构11-17

摘要:新工科的推行持续深化,旨在培养综合能力有机结合的高素质、优结构、国际性、多元化的工程科技人才队伍。未来"新业态"在技术、规模、政治、产业和人文五个维度上都将具有崭新特征,"新工科"面对工程业态复杂变化的现实,需要对工程范式回归、工程教育模式创新和课程体系革新三个方面进行重新设计。本研究将探究CDIO模式在我国的具体实践、及其对新工科实践方案的经验借鉴,并基于扎根理论提炼了工程教育模式的若干支撑要素,建构了CDIO转换平台。对于如何在工程教育过程中,通过该转换平台来实现新工科建设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变,作者也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和保障措施。

融合创新范式下“中国制造2025”人才模型和课程规划18-24

摘要:在分析新工业模型及其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基于融合创新工程教育范式的要求,从课程设置角度分析了影响工程人才需求的四个要素:行业或应用领域、工业价值链、"智能"层级、学科领域,形成了面向新工业革命的工程人才四维模型。根据这个模型,可以依据产品或技术所在的行业或应用领域,在工业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智能"层级来精准分析预测工程人才需求,再结合所需的不同权重的学科领域,交叉跨界衍生新的专业,以适应和引领新工业革命。最后按照工程人才四维模型的要求分析了先进制造专业和物联网相关专业,案例分析表明工程人才四维模型是进行专业分析设计的有效工具。

广东特色新工科:背景、内涵与探索25-28

摘要:新工科建设应追求鲜明的区域特色。广东高校因应产业发展的优势和需求,对新工科建设进行了深入探索。文章提出广东特色新工科应该具有服务发展、分类定位、结构优化、标准创新的内涵规定性。以此为基点,在政府的主导下,推动出台系列建设方案和支持政策,下放高校办学自主权,促进学校增强服务能力,改革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广东特色新工科发展模式。

新工科文献回顾与展望:基于“五何”分析框架29-39

摘要:传统工程教育研究关注科学基础研究、工程实践、通识教育、教育认证等因素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聚焦于解释工程教育的集成性和外部性,而忽略了学科演化及知识衍生本身所具有的逻辑性,在解释工程学科的演化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本研究首先基于科学计量学方法,借助"五何"分析框架,从新工科建设的动因(Why)、主体(Who)、目标(What)、情境(Where)、逻辑(How)五个方面系统回顾了新工科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其次,通过回顾,本研究提出新工科建设是多层面、多主体共同推动的结果,其建设逻辑可归类为政策逻辑、产业逻辑、学科逻辑和知识逻辑。最后,我们将"五何"分析框架进行逻辑关系整合,构建出新工科研究的系统性分析框架,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特约专稿
欧林:打造工程教育的“实验室”(下)——访欧林工学院校长理查德·米勒40-44

摘要:访谈继而展开的话题,涉及欧林学生必备的品质、男女生对半的招生目标、"工程学是什么"、欧林教育追求的"三目标"、传播欧林观念的"暑期学院"、培养社会变革积极力量的教育改革、再建一所大学的"模式"构思等。米勒校长认为,耐心、毅力比智力或学业成绩,更能有效预测个人成功;让学生为人生做好准备,是欧林比培养工程师更重要的使命;工程师关注的是自我表达和创造新事物,欧林学生在毕业之前要完成25~35个项目;将学生作为人来关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培育学生的梦想;生活中重要的事情既不会轻易实现,也不具有确定性,要确保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在有价值的事情上;高等院校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要真正以学生为中心。

工程思维的性质和认识史及其对工程教育改革的启示——工程教育哲学笔记之三45-54

摘要:工程思维、科学思维、艺术思维是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工程思维的核心是"设计性"与"建造性",科学思维的核心是"探索性"与"发现性",艺术思维的核心是"(艺术)想象"与"虚构性"。人类工程思维的自觉认识进程困难而曲折,从历史上看,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本质上,工程思维是与造物者的造物实践联系在一起的目的导向的造物思维。工程问题可有多种多样的解答。工程思维具有当时当地性、可行性、操作性、程序性、可错性、可靠性、安全性等特征。在思维方式的教育和培养上,工程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为核心任务和基本内容,应该在这个前提下和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科学思维教育和艺术思维教育,绝不能迷失工程教育中思维教育的正确方向。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工程教育前沿
新生工程教育问题与引导方式创新55-60

摘要:新生工程教育问题是指如何从大一阶段就开始引入工程教育,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使学生能够对工程与专业形成概貌认识。专业导论课是高校工程教育的开始,也是新生工程教育的重要切入点。需要根据大一阶段的学生特点,在导论课的引导方式方面进行创新,为学生提供包括成长引导、知识引导、实验引导和创新引导在内的综合化的引导。这种创新型导论课为学生提供一种体验式、项目式的学习方式,能够发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沟通、设计创新、动手实践等多方面的能力。

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科技人才发展战略:需求、问题与对策61-66

摘要:"一带一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做实做强"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随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程投资和经贸往来不断加大,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持续提升。由于沿线国家大多存在教育经费匮乏、工程教育基础薄弱、工程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使得"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长期缺乏工程科技人才队伍支撑的问题非常突出。为此,我们建议优化国家顶层设计,谋划"一带一路"工程教育专项实施规划与工程科技人才布局,针对"一带一路"制定工程教育"走出去"的中国方案;深化高校社会责任和全球治理能力,支持国内工科优势高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强化企业主体参与路径,鼓励大型企业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工程教育合作与人才开发。

虚实结合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67-71

摘要:实践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作用不可替代。当前我国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沈阳工业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了一套虚拟仿真实践与现实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培养具有较高工程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落实到具体措施上,教学效果良好。

工科学生之伦理问题意识探微——医疗建筑邻避冲突的问题导向学习72-77

摘要:建构良好的问题意识是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第一推动力。工程师必须具备辨析微观、中观和宏观伦理问题的基本素养,这给教师培养工科学生从"三观"互动中提升伦理问题意识提出更高要求。以C城中心医院医疗综合楼项目的邻避冲突为例,通过问题导向学习,引导学生经由自主学习和共同讨论来产生知识,经过问题的追问、拓展和界定三个步骤确定伦理问题,学会处理公共性危机,最终找到帮助小区居民实现"诗意栖居"之道。问题导向学习"重思辨过程轻问题答案"的评价标准,既契合伦理问题结构模糊的特质,又满足学生藉由伦理教育必须习得的独立思考与知识分享以及批判精神与协作意识,还鼓励教师转变为学习的激发兴趣者、组织者、助动者和训练师。

工程造价专业认证中工程伦理标准设置与评价研究78-83

摘要:本文对专业认证中工程伦理标准的设置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评价进行了研究。首先,搜集、分析并对比工程造价相关协会对专业人士的工程伦理认证标准,得出相关协会工程伦理23项认证指标;第二,根据相关协会工程伦理认证指标设计访谈内容,对工程造价从业人员进行针对性访谈,由访谈结果进一步确定工程造价高等教育专业认证中工程伦理设置标准;最后,提出实现工程造价专业工程伦理教育的具体方式和评价方法:以多阶段教学纵向延伸,以多形式教育横向渗透,保证能够逐步培养工程造价学生伦理意识,提高判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工程伦理观。

创新创业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84-90

摘要:着眼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面向工程技术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索研究。首先,分析了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创业人才需求,介绍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内涵与目前专业教育现状。然后,详细讨论了创新创业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括培养目标、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等。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在创新创业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工程创新型机械类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其在行业教育联盟中的推广91-94

摘要:100多所高校的近200个专业以及80余家机械领域知名企业和行业学会等组建成立中国机械行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联盟,旨在全方位整合和共享高校间、校企间资源,促进协同发展。借助行业教育联盟内校校、校企间的紧密合作,协同研制了工程创新型机械类精英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了强化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该模式下重点建设了创新训练和工程实践贯穿四年的课程体系及工程融合式典型课程、产学研相结合的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和校企深度融合的规范化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模式。机械类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相关工作正在向联盟内高校和行业企业推广,助力高校和行业企业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促进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步。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心理健康之维95-100

摘要:工程科技人才是最宝贵资源,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的主力军,他们不仅要具有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还要有心理健康素质。工程,尤其大科学工程,关乎国家富强,关乎民族振兴,关乎人民幸福,培养工程科技人才适应生活、学习、交往的能力,发展工程科技人才的智力、个性、创造性、社会性,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提高工程科技人才的心理健康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当前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特别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毕业要求达成度以及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存在隐忧,需要我们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走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误区,完善心理健康教学体系。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世界一流学科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启示——以德国霍恩海姆大学有机农业和食品系统专业为例101-106

摘要:一流大学由一流学科支撑,而一流学科需要面向产业进行建设。适应产业发展形势,响应产业需求,德国霍恩海姆大学率先在欧洲开设有机农业和食品系统硕士专业,培养拥有产业链整体观、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有机农业人才,不仅巩固了学校农业科学全国第一的地位,而且促进了学校农业科学和食品科学的发展。德国霍恩海姆大学有机农业和食品系统硕士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经验,可以引导我国高等院校在产教融合中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实现学科与产业双赢发展。

中国院校研究的话语建构与特色彰显107-112

摘要:我国20世纪80年代引入的院校研究今天已经步入"规范发展"阶段,形成了有固定学术组织的话语共同体。院校研究不仅作为观念形态的理论知识在高教界得到认可,作为解决问题的实践方式也逐渐扎根于高等学校管理实践。院校研究的中国话语体系已初步建立,但话语优势还未形成。院校研究的中国话语建构应从"院校研究在中国"的适应性阶段向生成"院校研究的中国模式"发展阶段转换。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研究生教育
博士生培养目标在学术界与工业界之间的理解差异——以工科博士生培养目标为例113-119

摘要:企业是工科博士的主要就业单位,了解企业对工科博士的需求,是高校博士生培养的目标之一。本文运用扎根理论法,通过对14位工科博士生导师和13位工业企业雇主的质性访谈,了解学术界和企业界两大群体对工科博士生培养目标的理解。研究发现:两大群体对工科博士培养目标的理解有基本共识,特别是对"知识掌握的能力"的目标诉求一致;但对培养目标素质构成的重要性方面,两大群体的认识差异明显。因此,高校在设置博士生培养目标时,应当重视企业界观点,完善高校工科博士生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