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 42-1026/G4 国内刊号
  • 1001-4233 国际刊号
  • 8.5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重点大学理工科教改协作组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3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约专稿、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工程教育前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比较高等教育、教学学术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特约专稿
工程师:造福人类,创造未来1-2

摘要:人类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少不了工程师们的伟大创造。工程师是现代社会新生产力的重要创造者,是新兴产业的积极开拓者。《中国工程师史》记录了中国工程与工程师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中国工程师的智慧和创造力,具备"存史""导学""咨政"等价值。

院校研究规范发展中的若干问题3-7

摘要:我国院校研究由初步形成走向规范发展,其中要重视三个问题:抓住决策支持核心职能,从了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国家及地方发展战略、同类高校发展现状、本校发展状况出发,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提供决策备选方案;为学生成长服务,在了解学生现状及问题基础上,探索学生成长规律,运用大数据、推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努力创新院校研究机构模式。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新工科研究与实践
智能时代新工科——人工智能推动教育改革的实践8-12

摘要:智能科学与技术,不但是工科门下新的一级学科,而且会向工科的所有学科和专业渗透,渗透也许不是惊天动地,而是润物无声,这种无声的柔软同样可成为推动新工科建设的核心驱动力。智能时代高等教育的价值进一步提高,新工科建设应该与智能一级学科的设置相呼应,新工科应该有新的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的核心课程应成为理工科为主体的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程。要尽快在试点院校建立人工智能学院,研究中国智能人才的培养体系、课程设置、实验平台、成果转化方法等,形成以"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为特色的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新工科建设与工程教育创新13-17

摘要:随着"新工科"建设计划的启动,国内关于新工科的研究与讨论空前活跃,实践探索已经在路上。本文试图从内外两个视角、经济与科技发展趋势以及大学自身创新发展的需要等出发,分析建设和发展新工科的必要性,从当前工程教育实践出发,提出新工科的内在特质并对推进工程教育创新需要解决的当前和长远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深入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组织和实施18-31

摘要:新工科建设是以项目的形式开展的。本文从七个方面讨论和分析如何组织和实施新工科项目。首先,讨论对新工科项目的几点认识;其次,对教育部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中的项目方向逐一予以解读;第三,讨论如何组织新工科项目;第四,讨论如何实施新工科项目;第五,就择优推荐新工科建设项目提出建议;第六,介绍教育部对新工科建设的支持措施;最后,讨论新工科项目的评价和验收。期望本文能够为相关高校、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教指委及行业协(学)会等组织和实施新工科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新工科培养的工程科技人才应具有经济决策能力32-36

摘要:当前,在"双创"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引领下,新产品、新服务、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对工程科技人才需求日益旺盛,进而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期望高校通过新工科建设为社会培养复合型跨界人才。本文从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出发,结合当前我国高校工程教育现状,深刻剖析在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过程中经济决策能力的内涵,详细阐述了培养经济决策能力的重要意义,明确经济决策能力是新工科培养的工程科技人才的应有能力,提出了一种将技术知识与经济决策知识相融合的方法论、并通过内外部质量评价体系持续改进并优化的经济决策能力培养机制,以期为相关院校工程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工程教育前沿
面向未来的电子机械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37-41

摘要:电子机械是机电紧密结合的学科,重在研究电磁与信息装备中的机械结构的设计与制造问题。随着电子装备尤其是微波电子装备向着高频段、高增益,高密度、小型化,快响应、高指向精度的方向发展,电子装备中的机械结构问题日益突出,机械机构不仅是电性能实现的载体和保障,且往往制约着电性能的实现。

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简史和演化模式42-45

摘要:本文在简要回顾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简史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机械工程发展为一个庞大学科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四种演化模式。对这段历史的回顾与剖析应能被借鉴于今天的学科建设之中。

工程教育本科专业社会需求发展趋势分析——基于中国大学生就业数据的实证研究46-52

摘要:本文基于毕业生调查,对工程教育本科专业的社会需求变化趋势提供实证依据。根据劳动力市场反馈的信号,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倒逼工程教育本科的专业结构优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数字媒体等)相关的工程教育本科专业在就业率、平均月收入、就业满意度、专业相关度这四项指标上均优于与传统产业(地矿、土建等)相关的专业。其中就业满意度反映就业质量,与其它三项指标存在显著正相关。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层次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互动关系研究53-59

摘要:高等工程教育层次结构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结构的需求情况,必须随产业结构特别是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做出调整与优化。文章采用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扩招以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层次结构的演变及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首先,考察了1998-2014年我国普通高校工科各层次的招生规模、增长速度及其比例的演变情况;然后,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的演变情况及对不同层次工程人才的需求,并通过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分析,了解三次产业对就业劳动力特别是工科毕业生的容纳程度及趋势;继而,采用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分析法,对高等工程教育层次结构演变与第二产业产值和就业人口演变的相关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并阐释了其互动机理;最后,就如何促进高等工程教育层次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互动发展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工程硕士职业胜任力模型的研究与构建60-65

摘要:基于已有的文献研究、关键事件访谈及专家讨论的结果,初步确定了工程硕士职业胜任力的测量题项。在此基础上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了工程硕士职业胜任力模型,包括业务处理能力、沟通与建立关系、学习与创新、职业道德、个性品质、客户服务导向六个维度,共计27个要素。通过开展职业胜任力自我评价发现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习与创新维度及客户服务导向维度自评结果分值偏低。本研究结果为高校深化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培养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产学三级联动”工程能力分级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66-71

摘要:如何在地方本科院校工程教育类本科专业中实施有效的工程能力培养,本文针对一些专业点实践教学范畴中所存在的教学体系不完备、教学模式不适应、师资队伍工程化水平不足、产业资源利用不充分等影响工程能力培养的问题,以系统化的解决思路,提出了"产学三级联动"工程能力分级培养模式。阐述了该模式的总体思路和关键教学改革,给出了以"网络工程"专业为例的教学改革实践及其效果评价,可为地方院校工程教育类专业提供参考与借鉴。

分布式制造领域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72-77

摘要:本文分析了分布式制造技术所带来的变革,认为该领域的发展将驱动有关行业各级各类人才需求;然后提出了分布式制造领域的人才培养理念、目标、能力要求及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模式。分析提出了分布式制造领域人才培养的基础学科支撑架构和功能需求,考虑到在未来分布式制造模式环境下,涉及的学科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采用过程式课程构建模式和模块式课程构建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以及满足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践平台要求。最后提出了一些有关体制保障方面的建议。

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门槛标准的量化研究78-82

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建设中亟需构建一套最低的量化评价指标来判断课程设置对专业能力响应的程度。以国内开展双证书认证模式试点的五所高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设置为样本,将各高校课程体系按照课程对能力响应程度的测量指标进行数据归类分析,呈现国内高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给予优化,以得到初始课程设置门槛标准。在此基础上,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方法收集工程造价领域内同行专家对初始标杆的修订意见,确定了最终的课程设置门槛标准。研究成果为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了依据,也为各专业课程设置门槛标准的量化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建议。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我国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实践探索与时代使命83-89

摘要:我国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实践探索历经100多年,未曾停歇。改革开放以前,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实践不成功的教训多于成功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各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工作渐次展开,现代大学制度的雏形初步搭建起来。新时期主要任务是依法推进各项制度建设,构筑牢固的现代大学制度理念和精神。

大学共同体氛围的意义及其培育路径——美国文理学院的经验与启示90-95

摘要:浓厚共同体氛围是美国小型文理学院的一大特色,也是其博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共同体氛围,有经济学意义,更有教育学意义。实地考察表明,文理学院培育共同体氛围的过程,亦是促进学校教职员工、学生参与和融入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是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深刻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麦卡莱斯特学院培育共同体氛围的路径包括:追求共同使命;创造集体记忆;提供制度支持;全员参与教育;重视物理环境;重视文化认同。

世界一流大学个性化教育行动要素及其启示96-101

摘要:个性化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理念,也是一流本科教育的典型特质。世界一流大学实施个性化教育主要有五个行动要素:根植个性文化的大学核心理念,聚焦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基于"类特性"的培养模式,拓展个性化学习空间,践行尊重学生的服务支持机制等。个性化教育是社会价值、个体价值与大学理想之间的"结合点";共性与特性相统一是个性化课程设计的"基本点";回归自我教育是个性化发展的"落脚点";创设多维组织空间是个性化教育的"突破点";尊重每位学生的学习支持体系是个性化服务的"生长点"。

研究型大学在区域创新集群中的作用研究:以美国五大生物医药集聚区为例102-108

摘要:作为典型的创新——资本密集型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积累,从创新组织模式上看,构建产学研合作关系是这一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美国众多生物医药创新集群中,马萨诸塞、北卡罗来纳、旧金山、圣地亚哥和华盛顿——巴尔的摩五大集聚区最为典型,基础研究的有力保证、风险资金的强力支持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等因素共同推动了美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本文将以五大生物医药集聚区作为案例,从产业组织、科技园区、中介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等角度归纳总结美国生物医药创新集群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探究研究型大学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与有效服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