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 42-1026/G4 国内刊号
  • 1001-4233 国际刊号
  • 8.5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重点大学理工科教改协作组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3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约专稿、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工程教育前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比较高等教育、教学学术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新工科研究与实践
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1-6

摘要:新工科(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3E)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新工科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具有战略型、创新性、系统化、开放式的特征。新工科建设将阶段推进,需要重点把握学与教、实践与创新创业、本土化与国际化三个任务,关键在于实现立法保障、扩大办学自主权、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三个突破。

新工科建设:强势打造“卓越计划”升级版7-14

摘要:作为"卓越计划"的升级版,新工科建设通过调整学科专业建设思路、拓展工程教育改革内涵,从八个方面对"卓越计划"的内涵进行丰富和加强,包括教育教学理念、学科专业结构、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多方合作教育、实践创新平台、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本文以新工科建设对"卓越计划"的拓展和提升为重点,依次对这八个方面进行讨论和分析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以期为相关院校开展新工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刍议15-19

摘要:近年来,新工业革命提速、全球化进程深化、新经济发展加快,现代性境遇愈加复杂,要求我国工程教育及时做出回应。学科演进逻辑表明"新工科"的提出具有历史必然性。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存在诸多掣肘因素,如思想观念桎梏、依附性发展逻辑固化、协同办学机制缺失、组织与制度性障碍、师资工程实践能力弱化等。破除上述瓶颈问题,地方高校应明确办学定位,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布局学科专业、破解学科壁垒、构建政校企共同体、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师评聘制度等,提升学校服务职能,形成办学特色。

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20-26

摘要:建设与发展新工科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新工科"不仅仅是创设新专业、不仅仅是撰写论文,必须突破五大瓶颈,即打破学科壁垒、越过专业藩篱、打通本研隔断、消除校企隔阂、唤醒师生淡漠。其基本路径是5个"两",即必须关注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着力培养工程创新和适应变化两个能力、做好专业认证与认定两个保证、融通线上和线下两个空间、协调校内和校外两个平台。提出作者的初步思考,即打造工程教育的"贯通体"、"交叉体"和"共同体"。

构建新经济下政产学研融合工程教育新生态27-30

摘要:工程教育改革是新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助于推动我国新经济发展,抢占产业和科技革命的制高点。腾讯公司自2006年启动校企合作以来,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卓有成效的协同育人模式与思路。本文重点对其进行阐述,并提出构建"新经济下政产学研融合工程教育新生态"的前沿创新模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特约专稿
打开黑箱:学习与发展的科学基础(上)——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二31-52

摘要:本文是美国"以学生为中心"本科教学改革系列研究的第二篇,主要探讨这场改革的科学基础。这场改革有四大基础:了解大脑、了解学生、了解认知、了解学习,分别代表脑科学与神经科学、青春期大学生发展研究、认知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学习心理学与学习科学。在简要介绍这四个领域发展的基础上,探讨了它们对这场改革的贡献和意义。由于原文较长,故本文分为上下两篇发表。上篇主要介绍脑科学和和青春期大学生发展,并讨论它们对SC改革的贡献和意义。其余两部分将在下篇介绍。

大学灵魂的寻回与守护——访哈佛大学哈瑞·刘易斯教授53-59

摘要:哈瑞·刘易斯(Harry R.Lewis),1947年生,获哈佛大学本科(1968)、硕士(1973)、博士(1974)学位。1974年至今在哈佛大学任教,2003~2008年因教学成就卓越被授予"哈佛学院教授"称号,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均选修了其所授的计算机科学课程。1995~2003年担任哈佛学院院长,2015年1~6月担任约翰·鲍尔森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临时院长;主持过哈佛学院纪律和体育政策委员会工作,长期担任哈佛学院招生委员会成员。哈瑞·刘易斯2006年出版的《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简称《失去灵魂的卓越》),入选《波士顿环球报》《纽约时报》畅销书,有中文(简体、繁体)和韩文译本。在书中他从亲身经历出发,深刻分析了哈佛大学是如何从教育机构蜕变成商业机构,逐渐忘记了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把年轻人培养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2014年7月-2015年6月,济南大学于海琴副教授与哈佛大学陶正(Justin Thomas)先生一起访谈了哈瑞·刘易斯教授。访谈整理如下,希望对高等教育之灵魂探索有所借鉴。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工程教育前沿
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与改革策略研究60-65

摘要: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已取得巨大发展成就,但先进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仍给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及其改革带来诸多挑战。发展校企合作教育是迎接挑战的重要教育模式。本文梳理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校企合作教育方面的系列改革措施,阐述了校企合作教育的理论基础和两种主要模式,并针对浙江大学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进行了结构化案例分析。基于此,本文就进一步深化我国校企合作教育改革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国内工程伦理实践研究述评66-72

摘要:工程伦理是伦理学和工程教育研究的重要范畴。推动工程伦理的基础理论研究、将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活动、结合工程教育以培育"伦理卓越"工程师是学界开展工程伦理研究的关键进路。在"回归研究初心"的基础上钩玄提要,可以发现,凝聚跨学科共同体、拓宽研究视域、落实工程伦理教育、真正发挥工程师协会作用将是工程伦理理论深化、实践可行、教育保障的动力源泉。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工科专业竞争优势研究73-76

摘要:本文围绕如何提升工科专业竞争优势这一核心问题,基于战略管理领域中的动态能力理论,研究了提升工科专业竞争优势的策略,为提高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基于“双元经验”的工程博士创新能力培养研究77-80

摘要:创新能力表征工程博士竞争力。传统创新能力培养有知识逻辑取向、工程实践取向两种形式。基于"双元经验"的工程博士创新能力培养是一条崭新路径。"双元经验"由初级经验和高级经验构成,两者的分离和转化构建了创新能力生成平台,以此平台为基础,构建创新能力生成过程模型,包括过滤、认知、产生、认知、产生五个阶段。能够顺利经历五个阶段的人,最有创造性。最后,从课程设置、经验教学、实践训练、导师指导四个方面,为工程博士创新能力培养措施提供建议。

工科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内涵、结构及实证分析81-85

摘要:基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可将实践能力界定为个体应用自身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生理和心理特征。对于工科专业本科生来说,其实践能力是指初步胜任某一领域工程师职位的综合性能力,可分为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2个类别,涵盖8个指标;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按照重要性程度排序分别是:"团队融入与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工程分析与设计能力"、"工程操作能力"、"工程商务与管理能力"、"工程领导力"。

资源共享,面向区域,建设特色优势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86-89

摘要:通过科技资源共享,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建立一支由学校教师、科研院所专家产学研充分融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实现学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平台、车间(工厂)和科技网络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搭建出释放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的科技潜能、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桥梁;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培养出众多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级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在建设特色优势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现代大学行政治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香港科技大学为例90-94

摘要:香港科技大学是新建高等院校迅速崛起的典型。论文通过关键人物的深度访谈和文献分析,试图还原其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展现组织初创中不同力量的博弈,大学行政治理创新实质在于设计者和支持者在"硬法规则"与"软法关系"之间寻找本土化平衡途径。

从政府战略到院校行动:香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经验及启示95-99

摘要:香港1996年启动的"卓越学科领域计划"试图打造卓越学科领域以带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在此计划指引下,各高校纷纷制定一流学科发展战略,以实现建设卓越学科领域的世界一流大学总目标。在政府战略规划和院校具体行动密切配合下,香港地区大学排名、科研水平和国际化水平均显著提升。香港一流学科建设具有以下特征:特色与创新并存的学科建设理念;政府引导下高校自主发展的学科建设模式;系统规划与灵活调整相结合的学科建设方案;严格的审核监督和自由竞争相结合的保障机制。

试析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的意外后果100-105

摘要: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服务于赶超战略,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政府治理高等教育的目标与意图,是中国高等教育建设与发展的一大特色。在还原重点建设政策意图的基础上,采用二维象限分析法建立"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后果模型"的研究发现,重点建设政策既产生了符合政策意图的"意料中的—积极的"后果,也产生了"意料中的—消极的"后果;既产生了"意外的—积极的"后果,也产生了"意外的—消极的"后果。"意外的—消极的"后果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发展。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平衡的方法探析106-110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平衡理论是探讨教师与其周边的生态环境、制度、政策和生态圈之间相互适应和相互协调的关系,并为促进教师个体专业成长采取一系列策略和相应的手段,实现教师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目标,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全过程。根据应用技术大学的特点,从生态视角出发,运用平衡计分卡,从客户维度、教师岗位技能维度、教师业绩维度和创新与学习成长维度四个方面来构建模型,对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平衡有促进作用。

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生创新素质对人才培养适配性的影响研究111-115

摘要:人才培养适配性是地方高水平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439家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生创新素质特征结构模型,包括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创新知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动机五个维度。以人才培养适配性为因变量,以创新素质特征不同维度为自变量,应用多元回归分析后发现,创新人格、创新动机、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对人才培养适配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创新精神并无显著影响。基于实证研究结论,提出了加强地方高水平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