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3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高等教育经济与政策、高等教育管理、学科与专业建设、院校发展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重点大学理工科教改协作组
  • 国际刊号:1001-4233
  • 国内刊号:42-1026/G4
  • 出版地方:湖北
  • 邮发代号:38-106
  • 创刊时间:1983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8.51
  • 综合影响因子:4.364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工程教育前沿

国际工程教育发展与合作:机遇、挑战和使命——“2015国际工程教育论坛”纪要

摘要:初冬,清华园,雪花纷飞。"好大的大雪,好大的大学,好大的大会,好大的一群国内外工程教育专家学者来到一起,为好大好大的国际工程教育探讨发展与合作……"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幽默的开场白为"2015国际工程教育论坛"带来了轻松欢快的气氛。
1-5

《中国制造2025》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和我国工程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正面临全球产业格局调整及经济发展环境变化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提出的挑战、制造业两化深度融合对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提出的挑战、制造业强国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提出的挑战;提出了建立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协调机制、完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结构、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优化更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资源并促进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体系并构建工程教育质量持续改进机制等主要任务;提出了关于建立制造业人才状况报告和人才需求报告制度、建立和完善制造业相关人才标准体系、完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建立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专兼结合提升教师队伍工程实践能力、建立工程教育质量社会评价机制、提升制造业人才队伍的国际化水平等政策建议;最后,与相关重大教育工程配套,提出了产学研合作示范学院、制造业水平提升计划、制造业人才质量保障体系、制造业人才培养教育资源建设计划等重大专项。
6-10

基于大E理念与整体观的综合工程教育理念建构

摘要:创新创业的时代主题与工业创新的趋势对工程科技人才有了更高的质量诉求。在回归工程实践的国际工程教育浪潮中,本文基于大E工程教育理念与整体工程教育理念,试图建构以集成性、实践性与创造性为体,把握工程教育双重逻辑的综合工程教育模式,并从培养目标、规格以及过程三维度进行系统设计,即以DBL(Design-Based Learning)为主线,突出培养具备以宽专交融与知行合一为特征的知识能力集成的工程领导者。
11-16

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摘要:"以人为本"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基础,本文综合分析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所面临的新形势,以及新形势下我国工程科技人才队伍的现状与挑战,指出现阶段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在培养理念、教学内容以及资源配套等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要通过构建"三个体系",完善多层次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实现"三维磨合",完善系统化人才培养结构;提升"四项能力",优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资源,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质量。
17-23

基于OBE模式的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技术创新对于企业乃至整个国家至关重要,高等院校急需培养具备技术创新能力的理工科毕业生。本文以解析技术创新相关概念为基础,对比了高校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区别,并分析了高校当前创新培养模式与企业实际技术创新需求的差距。最后,以企业的视角,基于OBE模式对高校理工科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建议。
24-30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专题研究

在实践中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摘要:我国高等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已有20年,总结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深化对素质教育的理论认识,十分重要。实践表明,知识是形成良好素质的基础,实践是知识转化为素质的中介,科学和人文相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个性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化。素质教育任重道远,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提高。
31-42

回归复杂性:未来大学展望

摘要:作为人参与其中的生命系统,现代大学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复杂性是一种认识大学组织的新的思维方式。在大众化、市场化、数字化、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等多重因素的挤压下,现代大学模式正面临颠覆性的变革。如果说现代大学的组织模式是复杂性之简单化的产物,那么,未来大学的组织模式需要回归复杂性,从整体上将大学视为一个组织及环境构成的开放系统。建构未来大学的关键是寻找大学的最小封闭单位。根据最小封闭单位的不同,未来大学有两种主要的建构模式:一是以专业为最小封闭系统的大学(如斯科尔科沃大学);二是以课程为最小封闭系统的大学(如密涅瓦大学)。
43-52

行业协会促进产学合作教育的实现机制

摘要:本文以天津理工大学工程造价专业作为微观案例,采用单案例研究法分析了行业协会促进产学合作教育的实现机制,阐述了专业认证制度、执业资格培训制度及继续教育制度的产学合作教育实践。天津理工大学工程造价专业行业协会促进产学合作教育实现机制的特点是将高校人才培养的周期拓展至专业人才的职业生涯阶段(包括执业教育阶段和继续教育阶段)的全生命周期,使得学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就业并发展为专业人士而展开,也为行业协会参与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利于改变高校输出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状,这为深化产学合作教育提供了借鉴。
53-58

985高校SCIE论文中的校企合著现象——规模、强度与国际影响力变迁

摘要:以39所"985工程"高校为研究对象,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对其1997~2013年间发表的校企合著SCIE论文从论文规模、合作强度与国际影响力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国内外比较研究,分析探讨了产学研合作在我国高校基础研究领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高校基础研究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已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在合作创新成果及学术影响力方面,我国高校基础研究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仍处于重数量轻质量的发展阶段。与世界前350所研究型大学相对比,我国高校基础研究领域的产学研合作规模、强度及国际合作度都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67-71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外国高等教育研究

加拿大产学合作教育项目认证的制度分析——基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

摘要:基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加拿大产学合作教育项目的认证制度是建立在院校、雇主和政府利益博弈的均衡之上,它通过强迫、规范和模仿机制有效地规范和引导着加拿大合作教育项目的建立与运行。
76-82

加拿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规制分析

摘要:在工业化国家,政府干预下的工程师质量规制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本文以具有典型意义的加拿大为案例,从专业工程师、技术工程师、技术员三个不同的维度,研究了整个工程技术人才形成的质量规制体系:厘清了加拿大工程专业与技术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其现状,围绕公共管理组织架构探讨了各个工程组织在工程师质量规制中的职能,分类描述不同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所对应的不同工程或工程技术教育鉴定、执业执照、职业资格认证、注册四位一体的质量规制全过程,供我国工程制度改革参考。
83-89

基于满足社会需求的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研究——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造福社会的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为例

摘要:面向社会发展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当今人类面临的许多重大社会问题提供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是当今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定位和目标。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紧迫的诸如环境和医疗保障等社会问题,造福社会的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创新研究战略目标,科学设计组织管理体制,合理构建运行机制,不断将研究成果产业化和社会化,将信息技术创新与实现社会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协同创新。
90-95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高等教育管理

学分制实现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摘要:学分制的基本特征可以由两种相互独立的弹性加以描述,即学习内容的弹性和学习时间的弹性。本文以这两种弹性作为两个不同的维度,建立一个学分制的二维弹性模型,用来解释学分制的历史变迁和各种实施模式,并把学分制和学年制纳入同一个模型之中。任何一所高校选择适合自己的学分制模式,就是在选择一个学习内容弹性和学习时间弹性的适当组合,并对应二维模型平面上的一个点。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分制应以选课制为核心,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内容选择上的弹性,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同时,应该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弹性实行严格管控以避免资源浪费,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
106-111

过程性学习评价如何影响大学生学习投入及学习效果——基于“H大学本科生学习与发展调查”的数据分析

摘要:与结果性学习评价相对应,过程性学习评价从关注教育目标转向关注教育过程。本文以"H大学2014年本科生学习与发展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H大学过程性学习评价的现状及其对大学生学习投入度和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过程性学习评价对学生学习投入度和学习效果均有影响,且主要通过考核与反馈方式的反复性、及时性、交互性以及个体针对性等特质,在共同建构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投入度和学习效果。增加开放性考核方式的频率,创建形式多样的同伴合作考核形式,重视反馈的交互刺激作用,才能发挥过程性评价在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中的积极作用。
119-125

成本约束下大学教师评价的效能

摘要:对现行大学教师评价体系及评价过程的质疑表明,从效能的角度考查现行大学教师评价活动是重要的。而评价活动的成本是大学教师评价中重要的限制性因素,影响着评价活动各环节及评价整体的效能,研究评价效能不能不研究成本约束。本文从成本总量与成本配置的角度来分析评价成本对评价效能的约束问题,指出目前的大学教师评价体现出"低成本低效能"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成本意识错位且模糊了评价目标;成本总量不足并限制了评价能力;成本配置失调影响了评价过程的合理性;隐性成本消解了部分评价效果。若要提高评价效能,需要加大评价成本投入、运用成本-效能分析法来合理配置成本并加强对隐性成本的管理。
126-131

我国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代转向与重构——非线性思维培养模式初探

摘要:教会学生科学地思维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也是教育永恒的价值选择与追求。面临日益普遍的非线性复杂问题,非线性思维的培养理应成为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当然目标指向。然而,对国内理工科教育领先的三所研究型大学的现实考察结果显示,我国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虽已明显呈现出外部需求导向向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等现代转向,但仍存在未将非线性思维作为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未按非线性思维培养的逻辑设计课程体系、改革缺乏系统性等问题。鉴于此,本研究尝试探索并构建以非线性思维训练为核心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132-137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学科与专业建设

地方本科高校开展“最适教育”的路径探析

摘要:"最适教育"就是从学校自身定位出发,围绕社会需求,强调多元成才,鼓励个性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努力培养社会欢迎的专门人才。其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分类培养,因材施教。"最适教育"是一种适切性教育、主体性教育和发展性教育。地方高校开展"最适教育"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其路径有:构建学习共同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制订成才路线图,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开展校地共育,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行多维导师制,全面推进实践育人。
146-150

地方重点工科院校重点学科建设政策体系的建设路径

摘要:本文借用路线图方法的分析思路,从地方重点工科院校重点学科建设政策体系建设现状和问题出发,系统分析了未来5~10年地方重点工科院校重点学科建设政策体系的建设需求和目标、建设核心任务、建设路径以及资源保障。研究结果表明,地方重点工科院校重点学科建设政策体系的建设应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定位、多维协同联动、校企联合共建研究基地、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标准化评估等五大战略,并从规章制度、经费投入、信息共享机制等方面来保障战略的实施,以建成有利于地方工科院校吸引人才、促进地方工科院校发展强校、提升地方工科院校地位和形象,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建设目标。
15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