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3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高等教育经济与政策、高等教育管理、学科与专业建设、院校发展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重点大学理工科教改协作组
  • 国际刊号:1001-4233
  • 国内刊号:42-1026/G4
  • 出版地方:湖北
  • 邮发代号:38-106
  • 创刊时间:1983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8.51
  • 综合影响因子:4.364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高等工程教育前沿

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本文针对目前工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系统地研究如何建设这样一支教师队伍。首先分析卓越工程师培养对工科教师的要求;其次讨论工科教师的引进聘任和在职培养;第三探讨兼职工科教师队伍的建设;第四研究工程教育教学团队建设;最后分别讨论工科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保证和政策激励,以期为"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开展工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建议和参考。
1-14

集成创新的DOCET资历框架评述

摘要:本文通过对于欧洲DOCET资历框架的出台背景、理念方法和具体结构的探讨,阐明"资历框架"对加强工程教育质量保证的作用和意义,为我国工程教育当前的CDIO实践探索和卓越工程师资历框架构建提供新的思路。
15-23

卓越工程人才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

摘要:在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的形势下,中国要保持高速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这对我国工程创新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天津大学在借鉴国外工程专业认证机构的标准并广泛听取各界意见的基础上,拟定卓越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细化培养标准,深化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共同构建卓越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本文介绍了天津大学卓越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正在实施的教学改革计划以及如何通过产学研合作来实现某些培养标准,并为继续推动产学研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创新人才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24-27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企业家论坛

切实做到一体化 尽量避免两张皮——对我国工程教育未来发展的若干建议

摘要:文章根据大唐电信集团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发展经验,分析了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及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通过探讨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和模式,从做到一体化、避免两张皮的角度,对我国工程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40-45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外国高等教育研究

常春藤盟校工程科技人才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工程科技人才创业能力培养已经成为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焦点之一。借助于雄厚的综合实力特别是跨学科培养的优势,常春藤盟校创业能力培养计划旨在培养新一代工程创业者和领导者。通过分析常春藤盟校工程科技人才创业能力培养计划的培养愿景、主要特征和实施的保障条件,本文认为,我国综合性大学开展类似人才培养计划应该从创业教育氛围、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师资、产业界支持等方面努力。
46-52

英国研究型大学发展战略的价值取向——曼彻斯特大学2015年远景规划的案例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英国曼彻斯特大学2015年远景规划进行文本分析,探讨英国研究型大学发展战略的价值诉求与取向,以期对我国一流大学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借鉴与启示。
53-57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专题研究

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发展路向研究

摘要:本文在总结国外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特点的基础之上,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个案进行调研,发现目前学校基层学术组织建设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院、系"层次责权不够明晰,管理重心仍然过高,管理幅度较大,直接影响管理效率;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互制衡不足;在基层学术组织中的教育教学有边缘化倾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关系尚需理顺;基层学术组织的构建范式多样化。为此,本文提出进一步完善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提高大学的管理质量和运行效率的政策建议。
64-69

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与生成转化机制

摘要:创新型人才有其独特的素质。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建立对创新人才应具备素质的科学认识,了解创新型人才素质生成转化机制,把握将潜在的素质转为现实素质的发展途径。本文在分析创新型人才基本素质构成的基础上,探讨了素质转换的实现路径,提出了创新型人才素质的三阶段多维度生成机制模型,指出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注意的现实问题。
70-74

地方高校工程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苏州科技学院“五化”模式为例

摘要: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我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结合自身行业优势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实践探索,通过树立"服务地方、开放办学"的办学理念,确立"责任共担"的培养观念和"大工程观"的教育观念,依托行业优势、实施校地合作,践行"导入需求、嵌入课程、植入平台、介入培养、回归工程"的培养思路,创建了由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多元化的培养平台、工程化的师资队伍和系统化的培养机制构成的"五化"工程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75-80

组织因素对建筑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影响

摘要:本文以杭州市建筑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分析组织因素对专业技术人员(知识型员工)培训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级支持、同事支持和管理沟通对知识型员工的培训动机有正向影响,并通过培训动机的中介作用显著影响培训效果;培训决策权的集中程度对培训设计有负向影响,管理沟通对培训设计有正向影响,且二者通过培训设计的中介作用显著影响培训效果。建议企业从上级支持、同事支持、管理沟通和分权决策四个组织因素出发,通过建立培训支持体系、培训合作制度,以及营造学习型文化氛围等管理方式的改进,提升知识型员工的培训效果。
81-87

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专业教师角色转型

摘要:CDIO是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督促学生学习的一整套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中国引入CDIO理念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CDIO教育模式下,高等工程专业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能力,努力转变其角色定位,从单一讲授者转型为课程设计者、学生的引导者、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者等复合型角色。
88-91

技术学科初探

摘要:本文介绍了技术学科的内涵及构建意义,同时阐述了技术学科体系的有关内容,并阐明了工程学科和技术学科之间的关系。
92-96

工学门类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分布概况

摘要:工学门类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NEDD)覆盖了全部32个一级学科,但在各一级学科的分布差异非常明显。高校获得工学门类NEDD的数量远远高于科研机构。工学门类NEDD在70所高校之间的分布极不均衡,在各单位的分布也存在极大的变动性,"马太效应"论难以成立。部分学科的NEDD分布体现出明显的行业特色。工学门类NEDD的分布特征显示我国高等教育从"理工分家"到"理工渗透"的转变并不明显。
97-100

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研究应用型人才的内涵,认为应用型人才是人才的一种类型而非层次,其特征是有能力利用科学原理、通过社会实践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其培养是各类高校共同的任务;同时分析了目标定位、目标实现相关的七个方面问题,并提出了改革的思路。
101-103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高等教育史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初创时期的文化特征

摘要: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初创于清朝末年,在当时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的整体教育文化氛围中,高等工程教育紧随世界发展的潮流,突破文化环境的束缚,采取"西学体用"和"中西竞择"的不同发展路径,体现出与清末主流文化迥异的卓然特征。
104-108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学科与专业建设

从Dian团队到种子班——将真实项目研究纳入教学体制内的探索

摘要:华中科技大学种子班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一个试点,坚持"行政力量主导,学术力量参与"的教改方针,按照培养创新型杰出工程人才的使命和要求,以真实项目研究为牵引,充分发挥与Dian团队密切结合的优势,积极构建有利于学生主动实践和全面工程训练的研究性课程教学体系,大力变革教学方法,努力将实际工程、新技术发明和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并注意塑造良好的育人文化,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其做法和经验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109-115

推动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科攀升计划

摘要: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处在阶段性的重大转变时期——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阶段,如何做好高校学科建设,不仅关系到学科建设的实际工作,更关系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成败。结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科建设实践,本文探讨了促进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路径、方案及措施,为推进中国大学建设科学可持续发展给出建议。
121-126

学科交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战略选择

摘要:如何加强学科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本世纪初第二个10年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探索通过学科交叉培养人才和开展研究的路径是其重要战略选择;只有通过学科交叉才能适应社会需求、获取办学资源、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培育学校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交叉战略的重点是打破传统体制机制,统筹教学和科研两支队伍,并突出其在学科交叉中的地位;要有倾向性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要强化开放合作意识。
12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