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3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高等教育经济与政策、高等教育管理、学科与专业建设、院校发展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重点大学理工科教改协作组
  • 国际刊号:1001-4233
  • 国内刊号:42-1026/G4
  • 出版地方:湖北
  • 邮发代号:38-106
  • 创刊时间:1983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8.51
  • 综合影响因子:4.364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院士论坛

论工程的综合性

摘要:本文从学科会聚引申出工程综合这个重要问题,在对科学与技术加以严格区分的基础上,分析了工程综合的内涵、现代工程综合的内容、工程综合的基本特点,并通过五个实例说明工程综合的重要性。
1-4

谈人才需求与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于轻工食品领域的讨论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轻工食品领域的科技人才需求情况及科技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的状况,提出了我国轻工食品领域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工程教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轻工食品领域各专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设想。
5-7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高等工程教育前沿

引进创新 走向一流——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的工程教育改革探索

摘要:工程教育改革是全面提升中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实现建设创新型社会目标的重要基础,交大密西根学院在上海交通大学和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共同支持下,5年来,就工程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做了大量深入、系统的改革和探索,在国际化环境建设,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和面向综合素质提高的全人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学生培养质量获得了国际一流大学和社会的高度认同。学院的首批118名申请留学深造的学生中有111名被录取,且大多数被录取在美国前10名的大学。密西根学院的实践证明:明确的目标、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双方信任的执行人加上适合引进人员快速成长的生态环境和制度建设是实施工程教育国际化改革的成功关键。
16-26

工科本科教育的分类与学校定位探讨

摘要:由于传统的影响、对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发展形势准备不足、理论研究滞后、政策引导不到位等因素,我国工科本科教育出现了分类不清、定位不准、发展方向趋同的现象。依据教育分类的理论,工科本科教育可分为技术教育和工程教育两种类型,工程教育又因培养工程师类型的不同分为工程研究型和工程应用型两类。不同的教育类型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合理的分类为学校科学定位提供依据。准确定位,错位培养,从而形成分类培养高级工业技术人才的格局,是工科本科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42-47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动态

“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成立大会隆重召开

摘要:"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成立大会开幕式于2011年3月6日上午在深圳麒麟山庄举行。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发来贺信,向联盟的成立表示祝贺。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任南琪主持并宣布大会开幕,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
48-49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专题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中的文献研究与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根据笔者的个人经验提出了对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做文献研究和文献综述的一些看法和建议。提出了学术研究的五种境界,建议在文献研究时要注意知识源流,保持怀疑批判精神,采用科学方法,撰写文献综述时要有读者意识。
50-57

城市发展新进程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以宁波为例

摘要:城市发展与高等工程教育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工业城市而言,这种关系体现得更为紧密:一方面城市的发展,为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提供物力、财力支持,决定着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层次;另一方面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为城市的发展、功能的提升提供重要的人才、智力和技术支撑。本文以城市发展与高等工程教育的关系作为研究切入点,深入分析宁波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思路,总结了我校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探索的经验。
58-64

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利益与作用

摘要:在我国发展高等教育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在发展区域高等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其所具有的独特视角和利益诉求,与中央政府管理高等教育形成一种互补关系,通过地方政府积极参与区域高等教育治理,形成区域高等教育多级政府共同治理格局。
65-69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高等教育管理

高校教师评价中教学科研失衡的实证与反思

摘要:高校教师评价的一条重要原则是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但是,从多个学校的调查结果来看,以下假设并不成立: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教学效果也很好;教学效果是高校评定优秀教师的主要指标;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承担重要教学任务。假设没有得到验证,发人深思,需要我们在评价目标的明晰上、评价主体的丰富性上、评价问题的设置上进行再思考与再探索,以促进高校教师评价的逐渐成熟以及教学科研的携手并进。
76-81

基于校友数据库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控制系统模型

摘要:提升教育质量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核心和关键,但如何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则见仁见智。本文将系统控制思想引入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研究领域,认为校友反馈信息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改进的重要资源,从而在引入系统控制模型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反馈单元——校友数据库在整个闭环控制系统中的地位及其建立、应用等进行了详细的诠释和分析。最后,通过校友数据库信息的提炼,基于状态变量相关推导,本文对仿真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并对本控制系统的一些具体应用方法做了探讨。
82-86

本科教学评估制度有效性分析——基于模糊综合评价原理

摘要:考察本科教学评估制度的有效性可从目标的科学性、过程的合理性、目标的达成度、结果的长效性四个维度,以事实与价值为准绳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在实证调查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原理进行多级分析的结果表明,第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制度的有效性被认为一般,认为"较低"和"很低"的比例还较高,认为"较好"和"很好"的比例相对偏低。这说明本科教学评估制度基本上被认可,但也亟待改革,不断增强其有效性。
87-93

对我国高校现行学生评价标准的反思

摘要:评价标准是评价理论的核心问题,是高校学生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从生成评价标准的主体价值需要出发,对当前高校学生评价标准进行了反思。认为不同程度存在着价值取向"目中无人"、标准内容"学业至上"、标准目标"千人一面"以及标准技术"惟分数论"等突出问题,亟待建立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符合大学生成长需要的学生评价标准体系。
99-103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动态

来稿须知

摘要:1.来稿开门见山,观点明确,文字简练,论证充分。2.来稿提倡个人署名,文责自负,请在稿件最后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通信地址、电话及Email信箱,以方便联系。来稿请勿寄个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投稿咨询电话:(027)87542950。
103-103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高等教育管理

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公立大学的经费来源及其行为研究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市场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公立大学的经费来源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大学行为产生的影响。公立大学经费中来自政府的收入逐年下降,来自市场的收入逐年增加,经费来源形成了一种过度依赖市场的格局,这种经费来源强化了布鲁贝克所谓的大学的政治论哲学,弱化了大学的认识论,导致大学产生亲市场和政府的行为。我国大学亟需在其与市场和政府之间建立缓冲和隔离机制。
104-108

港航专业双语师资匮乏问题的多元解决途径

摘要:港航专业双语教学师资匮乏问题长期存在。本文针对浙江海洋学院双语教学师资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包括引进英语素质好的港航人才、综合培养港航教师、应急过渡时期双语师资的解决方法、建立港航专业双语教师的激励机制等,并指出了这些方法各自的特点和利弊。
109-111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学科与专业建设

建设国际一流学科,培养复合拔尖人才——多学科交叉矿物加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摘要:在探索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之间关系及内在规律的基础上,解决了强势传统学科内涵扩展以促进专业建设和复合拔尖人才培养以及相应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平台、师资队伍等方面的问题,构建了多学科交叉的矿物加工复合拔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112-117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摘要: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应贯彻"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学以致用"的方针,总体目标是"全面发展,突出专长,强化实践,着重应用",核心要求是"基本理论适用,基本技能过硬",基本方案是实施"5+1+2"模式。树立让学生学会而不是教师"教会"的教学理念,强化从实践中学习的理念,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删、减、增、并,调整必修课和理论课,增加选修课,优化课程体系,为实践教学腾出时间和空间。按专业方向制定培养计划,工程实践中应加强安全管理和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加强工程实践基地建设,实施预就业策略。
118-123

QFD在机械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将质量功能配置(QFD)原理成功运用在高等院校机械类高素质应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以重庆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研究对象,以学生和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利用QFD瀑布式分解模型,对教学设计(规划)、教学运行、教学控制等阶段进行质量功能配置,构建人才培养质量屋,规划专业培养方案,取得可喜的成果。本文还就我国高等院校如何培养机械类高素质应用创新人才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12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