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 42-1026/G4 国内刊号
  • 1001-4233 国际刊号
  • 8.5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重点大学理工科教改协作组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3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约专稿、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工程教育前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比较高等教育、教学学术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9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院士论坛
试论素质教育1-5

摘要:文章回顾了“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针对中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进行了研究,重点探讨了素质教育中知识、能力、品德这三个下属概念的内涵,在深入分析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靠传授、能力靠训练、品德靠养成的素质教育方法。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工程教育前沿
从全球竞争力评价看工程教育改革方向6-10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评价体系。通过对最近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08~2009)的中国排名及全球竞争力优劣势的分析,具体介绍了与工程教育直接相关的各项评价指标的中国排名情况,进而从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视角,阐述了现阶段工程教育发展和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指出工程教育在稳步发展规模的同时,更要强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工程科技创新文化。

联结理论与实践的CDIO——清华大学创新性工程教育的探索11-23

摘要:本文阐述了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开展工程教育创新项目的运作经验及其支撑理论。工业工程系加入了CDIO全球工程教育改革组织,正式采纳该组织以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个阶段性的工程内容为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理念,将工程教育视为一系列的服务性工程产品制造过程,并以层次化的架构来组织师生的学习活动。我们通过“数据结构及算法”和“数据库系统原理”这两门连续的必修课获得实践经验,提炼出一个以科系整体为单位进行考量的知识传播和创造模式。其模式分为三层:首先,教师根据社会科学和数理逻辑的相关理念来构思教学大纲并确立学生分组规则。其次,使用基于系统工程理念所开发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工具,加强教师和学生有规律的互动学习。最后,师生们把课堂环境演化为知识交换市场,让学生们分享他们的共同学习成果,并展示他们在开放性作业设计中的创造性。本文为以产品生命周期为导向的CDIO工程能力四阶段分类提出了相应的证据,并讨论了此分类法对工程知识传播及创造过程的普适性。

“知识中枢”:大学创业转型的新功能——以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为例24-28

摘要:“知识中枢”是继“知识库”、“知识工厂”之后对大学功能的一种全新阐释。作为“知识中枢”的大学致力干积极开展跨界活动和知识溢出以将研究成果商业化,进而强化大学的创业型转变,来促进所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本文以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为例,分析其由传统的“知识工厂”向“知识中枢”的转变,进而促进所在区域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以期对我国大学有所启示。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动态
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暨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教育学术委员会工作会议纪要29-30

摘要:2008年11月25日,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暨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教育学术委员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主持会议,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副院长刘德培、旭日干,工程院原副院长朱高峰、沈国舫,院教育委员会和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教育学术委员会各位委员及特邀嘉宾等40余位院士、专家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恰逢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成立十周年,会议回顾了院教育委员会十年来的工作、听取了“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研究成果的汇报,并对相关问题及两个委员会今后的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工作会议纪要30-32

摘要:2008年12月13日至15日,由汕头大学主办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工作会议”在汕头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李茂国处长,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胡振敏处长,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燕山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广州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汕头大学等全国24所高校的教育教学主要负责人以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姜嘉乐副主编、广东汕头超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刁美萍副总经理等80多位代表。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工程教育前沿
中国高等教育卓越质量经营体系初探33-36

摘要:中国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着“普及、发展、提高”三大相互制约任务。本文建议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管理中导入“卓越绩效准则”,并对其必然性、作用、意义以及借助平衡计分卡的有效实现进行了初步分析。

企业大学的发展与思考37-41

摘要:企业大学正在全球范围内崛起和发展,本文分析了企业大学的含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和动因、运行机制,进一步思考了我国企业大学的发展之路。

新型产业大学:特色型大学发展的新路径——韩日产业大学办学模式的中国视角42-45

摘要:本文在分析高校办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介绍韩日两国产业大学的办学模式,提出高等院校、尤其是一些新升本科院校要准确定位,依托于产业,走出一条特色型大学的办学之路。

一体化办学,全方位育人46-49

摘要:在我国高职高专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适应电力企业改革的趋势,突破约束,初步建立起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在资源整合、师资培养、实践平台等方面不断探索,经过近八年的实践,高素质工科应用性人才培养初见成效。笔者认为,各学校应因地制宜,结合本地、本行业的需要和特点,进行制度创新,促进产学研融合,以师资保障教学质量,以实践平台保障人才质量。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高等教育管理
超越评估(下)——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之设想50-58

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美国和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发展的历史、现状与问题,然后分析了中国首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实践与问题,最后,在借鉴欧美经验、联系中国实际基础上,就构建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出了一个框架性构想,以期引起进一步的讨论。

民办高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探析59-61

摘要:目前,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民办高校教师的权利保护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民办高校及其教师法律地位、民办高校与教师法律关系定位的模糊是其中十分重要因素。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多元化激励62-65

摘要:和谐社会要求一切社会元素整体和谐。要构建和谐校园,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动校园各要素的积极性。本文根据“需求层次理论”和“双因素理论”的激励变化轨迹,提出要构建和谐校园,就必须分析教师的心理特点和动力需求,积极为教师营造宽松、乐业、和谐、进取的发展空间和事业平台,使他们主动地和学校的发展目标结合在一起,自觉地融入到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中。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专题研究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省际比较研究66-73

摘要:本文应用2000~2006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提供的中国大陆各省区(除西藏、青海、宁夏三省区外)高校科技活动相关数据,应用扩展的知识生产函数法探讨了影响各省区高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决定要素;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计算了各省区高校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各项分指数和综合指数,比较了各省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及其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高校科技资源配置、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动态
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成立74-74

摘要: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于2009年1月12日上午成立。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教授出任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袁驷教授出任中心副主任。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专题研究
政策选择与制度创新——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75-79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改革,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政策经过了多次适应性变革。实践证明,我国高校教学改革政策之所以能持续推进、成效突出,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教学制度环境的创新。因此,制度创新是理解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成就与问题的关键。

面向工程形成的工程知识组织80-83

摘要:在强调复杂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高等工程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机制非常复杂。本文立足于工程形成观,分析高等工程院校学生工程知识学习与教学的目标、内容及其基本形式。提出面向工程形成的工程知识学习和教学应重视学科知识和领域知识的有机结合,在理解和意义建构学习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生长,最终实现从工程专业新手到专家的转变。

高校人才培养的长尾理论:从规模到质量84-88

摘要: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迈入大众化阶段后,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选择呈现出长尾理论现象。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高校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新课程体系和内容,大力培养经济社会大规模需求的优秀拔尖人才和高级应用型人才,以扩大人才培养的长尾理论的“头部”。同时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的能力结构模块选择,拓延长尾理论的“尾部”,实现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高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