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 42-1026/G4 国内刊号
  • 1001-4233 国际刊号
  • 8.5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重点大学理工科教改协作组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3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约专稿、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工程教育前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比较高等教育、教学学术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校长论坛
坚持科学发展,努力建设创新型大学——李元元校长访谈录1-8

摘要:[受访者简介]李元元教授,男,汉族,广东梅县人,1958年10月生,中共党员,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机械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2003年起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兼任第六、第七届中国科协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副理事长、粉末冶金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失效分析学会失效分析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第四、第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材料学部委员,教育部第一、第二届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委员,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九届委员会常委,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委,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学会理事长,

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教育观、人才观及质量观的思考9-12

摘要:大众化高等教育应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多元化的教育质量观以及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应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误念,强调人才评价标准的全面性,突出人才的多样性与层次性,树立人人可以成才以及特色成才的理念;应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质量理念,坚持教育质量标准的相对性和多元性,树立以特色求质量的思想;教育必须以人杰本、注重人的发展、关注入的成长,教育必须增强服务意识,教育的成败在于是否调动了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高等工程教育前沿
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探讨——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为例13-17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正在探索和试行本科专业评估,这对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非常重要。本文以普通高等学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本科专业为示例,提出了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分析探讨了这些指标的内涵和要求。

美国专业科学硕士的创立及启示18-21

摘要:本文根据美国近年来在科学/数学学科人才培养中创立并发展起来的新型职业型硕士学位——专业科学硕士,在评价和分析其发展背景基础上,研究其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培养特色,分析该学位教育的关键知识和能力特征,揭示学位项目的设计及建立与经济发展和高技术企业发展之间的联系。

产学研结合长效性分析与探索——基于高校与企业互动视角下的研究22-26

摘要:本文站在高校与企业互动的视角,研究产学研结合长效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本文通过“特征→功效”的理论分析,认为产学研结合的本质是一系列要素合约的组合,存在着内在的稳定性和长效性。本文运用国内外产学研结合的现实发展逻辑加以印证,认为发达国家的现实经验与本文分析的理论逻辑能较好地吻合起来;我国产学研结合尚处于初始阶段,还需要内生性制度安排的构建与强化以及必要外生性制度安排的进一步完善,才有可能实现产学研结合的稳定与长效。

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撷英(第3辑)27-34

摘要:工程师到管理者的角色转换中的组织支持,日本Kanazawa工学院(KIT)的工程设计教育(第一部分),FTMV论德国工程教育的未来,工程师的国际性能力,阿拉伯国家工程教育质量.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创新教育与大学创新力排名
大学创新力评价的理论、方法与策略35-39

摘要: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大学进一步提升创新力是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大学创新力评价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要吸收管理学、经济学、评价学等领域的理论与方法,根据大学自身特点,构建切合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大学创新力的理论研究、比较研究、实证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国大学排名的价值与问题探讨40-43

摘要:文章从社会导向、政策导向、资金导向、竞争导向、监督导向以及理论导向等方面论述了大学排名价值,并简要分析了我国大学排名目前存在的六个方面的问题。

工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美国Rose—Hulman理工学院的案例44-47

摘要:美国Rose-Hulman理工学院是一所典型的以本科教学为主的工科院校。该院以培养优秀的工程创新人才为己任,围绕创新人才选拔、教师创新活动、课程改革和实验教学等要素,逐步形成了工科本科创新人才集成创新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对我国以本科教学为主的工科院校具有实际借鉴意义。

探索本科生创新培养模式——浙江大学的案例48-51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本科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以创建“研究型、综合型、创新型”的一流大学为目标的浙江大学,努力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形成了创新人才理念,从培养目标、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建立起具有特色的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教育教学体系。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专题研究
云南-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探究52-56

摘要:云南-东盟国际合作与交流正逐渐从政治经济文化层面扩展到教育层面,而云南-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化已逐渐成为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与交流的突破口。本文在科学界定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基础上,从政策视角阐述了云南与东盟主要国家进行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的可行性及基本的国际化发展路径,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云南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提升云南-东盟全方位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同时也为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欠发达地区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参照。

制度供给与制度边界——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中政府作用的分析57-60

摘要:在我国特有的社会背景下,包括教师聘任制度在内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过程体现出很强的政府主导性特征,政府的政策导向功能和规范作用在聘任制改革中的作用极为明显。这一“政府主导下的渐进改革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改革可以行进的边界条件。但是实践证明,政府作为聘任制改革的主要政策制定者,对高校人事制度存在着既供给不足又缺少边界的问题,这就造成大学在试图进行聘任制改革时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温州大学生与其它地区大学生创业意识比较分析61-63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温州大学生与其它地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比较分析,阐述如何利用温州地方优势,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用温州人的创业精神去指导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育,使大学生具有温州人的创业精神,这对当前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高等教育管理
高校贫困生资助绩效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64-68

摘要:对高校贫困生资助进行绩效评价是深化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改革、提高贫困生资助工作效益与效率的重要策略和工具。文章在构建高校贫困生资助绩效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对江苏省9所高校2004~2005学年贫困生资助的实际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了一些共性的、根本性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国家助学贷款利率政策的实施效应69-73

摘要:国家助学贷款的运行效率与其利率的均衡水平有关,而贷款均衡利率由还贷期限、贷款风险和宏观经济变量决定。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利率低于均衡利率水平,并由此导致了银行惜贷、贷款成本增加、社会福利流失等问题。如果提高利率水平、降低违约风险,再通过改善银行管理,使国家助学贷款利率回归均衡水平,从而可改善国家助学贷款利率政策的实施效应。但是,利率提高之后,必须辅之以政府对借贷学生的利率补贴以及其他配套政策,以达到学生贷款助学之目的。

基于知识共享的大学组织结构变革74-76

摘要:知识共享是知识的提供者和接受者之间对知识进行双向传递、吸收和应用的过程。传统的大学科层制组织结构正成为知识共享的桎梏。基于知识共享的视角,大学要从建立知识联盟、创新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正视大学组织结构特性等方面对其组织结构进行变革。

高校实验设备共享平台的管理机制与协调运行77-80

摘要:高校实验设备共享平台的正常运行与健康发展需构建设备汇交、运行维护、经费投入、有偿使用、人员激励与约束、信息互动和时间预约等基础性管理机制。各基础性管理机制应从多层面上实行协调运行。为此,需要采取平台联网、制定核心管理制度以及推进内部改革和政策配套等关键对策。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研究生教育
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支撑条件与环境分析81-87

摘要: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就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师资条件、课程设置、制度环境、学术氛围以及辅助条件等支撑条件和环境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总体条件和环境在不断改善,但导师队伍的学历结构整体依旧偏低、学源结构还不够合理、前沿科研成果还未能及时成为研究生课程内容;培养机制还缺乏弹性;在研究生教育经费和辅助支撑条件方面,和前些年比,就平均水平而言基本没有改善,和发达国家比,我国高校R&D经费不仅绝对数少,而且占整个R&D经费的比例也很低,很难支撑如此大规模的研究生教育,尤其是非重点高校,很难基于现有科研项目和条件训练出具备合格科研能力和综合素养的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