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 42-1026/G4 国内刊号
  • 1001-4233 国际刊号
  • 8.5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重点大学理工科教改协作组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3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约专稿、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工程教育前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比较高等教育、教学学术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校长论坛
工科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的若干问题4-10

摘要:工科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是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在新世纪,我国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健全工科研究生教育学位制度,完善高层次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工科硕士和博士应分工学和工程两个序列培养,并确立相应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法和培养途径。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工程教育前沿
课程重建:欧洲工程教育改革的启示11-16

摘要:近十年来,欧洲工程教育相继实施了三项大型改革计划,即H3E计划、E4计划和TREE计划。本文介绍这些计划的背景与主题,重点阐述E4计划中的创新课程体系主题,分析研究了其结果导向、课程创新和自主选择的核心改革思想与举措,并就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

精英工程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17-21

摘要:面对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中国工程教育向何处去,特别是一批具有强大工科优势的重点大学,如何发挥其原有的工科优势,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集中建设,部分工科强势的名牌研究型大学率先对现有工程教育的目标、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系统反思,在实施精英工程教育、培养领袖型工程师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本文主要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精英工程教育理念和实践探索。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研究与建议22-26

摘要:建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已成为工程界、教育界的广泛共识。认证标准是认证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美国、德国、日本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主要内容,以及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的评估标准,进而提出了借鉴国际惯例建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建议。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院校发展研究
院校研究论略27-34

摘要:开展院校研究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高等教育研究走向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当前,推进院校研究,要充分认识院校研究的意义,把握院校研究是自我研究、管理研究、咨询研究、应用研究的基本特征。同时,要通过明确院校研究的主要内容,建立机制合理、运作有效的院校研究机构,建立院校研究人员培训制度,建立良好的高等教育公共政治环境等措施,推进院校研究的发展。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动态
第七次全国高等工程教育学术研讨会纪要35-36

摘要:第七次全国高等工程教育学术研讨会2006年8月16日至17日在昆明召开,会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和昆明理工大学联合主办。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朱高峰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王亚杰副主任、云南省教育厅何天淳厅长、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李仁涵副局长、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吴爱华副处长等有关方面领导和来自55所高等学校的135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她因为有重要工作未能到会,专门委托国务院学位办王亚杰副主任代表她出席会议,并宣读她的书面发言。

中国工程院第三届教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纪要37-40

摘要:2006年8月31日,中国工程院第三届教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第三届教育委员会顾问徐匡迪院士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第三届教育委员会主任潘云鹤院士主持。参加会议的有委员会顾问、各位委员和特邀专家40余人,邬贺铨副院长、王淀佐院士应邀出席。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专题研究
何谓大学学者41-46

摘要:当前,我国高教界和学术界存在某种程度的混乱。大学部分放弃了“普通教育”的基本使命,大学学者有沦为“未受过教育的人”的危险。要改善这种状况,现代大学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努力:一方面,需要一如继往地关注并承担起“普通教育”的基本使命,使所有学者从事的高层次研究建立在人类共同的知识体系之上。这样,大学才能真正成其为大学,成其为知识型社区;处于这种社区的学者才能既符合古典理想又达到时代标准。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大学与政府、市场关系的日益复杂,大学功能的不断演进与多元化,学术道德沦丧的危机也日益凸显,大学学者必须在“学术真诚”基础上坚守其基本的学术准则。

论教育中介组织的法律地位47-52

摘要:教育中介组织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公权性和中介性的特点。西方的教育中介组织主要有半官方型、民间组织型和学术组织型三种类型。教育中介组织是世界各国社会参与教育管理的主要形式,它们是政府与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我国教育中介组织的主要功能是缓冲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之间的紧张。我国政府与教育中介组织应建构良性互动关系:政府对教育中介组织进行培育与管理,教育中介组织对政府实施监督与制约。教育中介组织与学校之间也应该构建一种良性互动关系。

着眼于主体发展:关于德育功能的新思考53-57

摘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和个体社会化理论出发,对传统的德育功能观做了系统考察,指出了传统德育功能观存在着的重大问题;概述了主体性德育的相关主张以及对于新德育功能观所做出的贡献。提出要将德育功能问题的考察还给德育本身;要站在主体性德育理论的成果上,着眼于德育对象(作为社会关系主体的人)的主体发展,从人的本质理论和个体社会化理论出发,来研究德育功能,确立一种新的德育功能观。

大学单位制改革的制度路径58-60

摘要:过去,大学作为单位制度的存在,对大学的发展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文章在分析单位制度的特征以及单位制度对大学组织行为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大学单位制度改革的制度路径:要从事业单位走向公共事业。

基于学术职业专业化的高校教师政策创新61-64

摘要:学术职业具有学术性、自由性、独立性、竞争性、精神性的本质属性,知识、权力、伦理、社会利益是评价学术职业专业化的四个价值向度。我国学术职业正处于准专业化向专业化的进程之中,高校教师的政策创新应当基于学术职业的本质属性。

工程师在校学习经历和继续教育的调查报告——对近百名工程师的调查65-69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的方法,对我国企业或研究所近百名接受过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师进行调查和分析,期望对我国现行工程教育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议。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才需求及其培养模式70-74

摘要:产业结构与人才需求的结构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人才需求的分布、类型、规格、数量和质量受产业结构及其技术结构的状况制约和调节,人才的需求结构决定着高校人才的供给结构。人才供给结构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类型和层次与产业间分工所形成的需求相匹配的状态。高等教育要改变人才供给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就要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改变用学科价值的单一尺度评价高校的做法,对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科学的定位,调整人才供给的结构,使人才培养满足社会的需求。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学科与专业建设
注重整体优化 突出能力培养75-76

摘要:由于采用“通才”培养模式和受总学时逐渐减少的限制,东南大学自动化本科专业技术类课程的调整与课时压缩幅度都比较大;在强调素质教育与加强能力培养的大背景下再沿袭以前各门功课各自为战、自成一体、追求课程独善其身的教改已难以为继;为此,我们结合江苏省自动化品牌专业建设,选择检测技术、微机系统与接口、计算机控制技术、过程控制和运动控制5门专业主干技术类课程组成“自动化技术课程群(系列课程)”进行整体综合改革与建设,通过“整体协调改革、综合优化建设”,在不增加学时的情况下,大大提高5门课程的整体教学效率,并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成果。

CC2004计算学科教程体系分析与思考77-81

摘要:CC2004是ACM、AIS和IEEE-CS于2004年11月联合公布的新的计算学科教程。本文介绍了CC2004对计算学科体系的组成和各个组成部分的共性和差别的描述,分析构成整个计算学科的基础知识体系,探讨CC2004对我国计算学科体系建设的启示。

整合董事会资源,走校企合作之路82-84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校董事会的成立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同时也是高校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共同需要,并就长沙理工大学在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道路上如何积极整合校董事会资源、实施以科技合作为龙头的校董事会运作模式、迈出校企合作的实质性步伐展开探讨。

高校领军型人才培养刍议85-86

摘要:在人力资源成为第一资源的时代背景下,在人才集约化程度和团队协同作战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条件下,领军型人才的培养显得非常紧要和迫切。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在领军型人才培养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本文分析了领军型人才的内涵和要素,指出了我国高校在领军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作出了一系列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