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与试验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工程与试验杂志 部级期刊

Test Technology and Testing Machine

  • 22-1392/TH 国内刊号
  • 1674-3407 国际刊号
  • 0.22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工程与试验是长春机械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1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工程与试验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试验理论、试验技术与方法、研发与设计、工程实践

工程与试验 2019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工程与试验杂志试验理论
用改进能量法计算梁屈曲荷载和固有频率1-3

摘要:采用能量法计算梁屈曲荷载和固有频率时,瑞利-李兹法仅要求假设的位移函数满足位移边界条件;而采用伽辽金原理计算梁屈曲荷载和固有频率时,则要求假设的位移函数全部满足内力边界条件及位移边界条件。计算梁屈曲荷载和固有频率时,伽辽金原理的计算精度显然比瑞利-李兹法的计算精度高。如假设的位移函数同时满足内力边界条件及位移边界条件时,将梁屈曲及固有横振的能量泛函用弯矩及转角方程表示,这样用改进能量法计算梁屈曲荷载和固有频率的精度比伽辽金原理的计算精度还高。得到了结论:采用改进能量法计算杆件的固有频率,所得计算结果非常接近精确解。即使采用改进能量法计算杆件的屈曲载荷,其计算精度也远高于伽辽金法的计算精度。

一种球面摩擦副的设计及摩擦磨损性能分析4-6

摘要:设计了一种球面摩擦副,介绍了球面摩擦副的结构,分析了球面摩擦副接触应力、摩擦力矩、磨损量,为球面滑动轴承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复合材料层合板冲击后疲劳寿命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7-9

摘要:通过对复合材料典型层合板进行落锤冲击试验引入冲击损伤,并对冲击后的复合材料层合板进行不同载荷水平的压-压疲劳试验,得到了不同疲劳载荷作用下层合板损伤扩展规律及疲劳寿命。建立了冲击后层合板疲劳寿命有限元数值计算模型,对层合板进行冲击仿真,并利用有限元软件用户子程序编程,将冲击后计算所得损伤分布结果设置为层合板压—压疲劳寿命计算的起始状态,从而获得层合板在不同疲劳载荷水平下的损伤扩展结果及压—压疲劳寿命数值仿真结果。将试验与有限元数值计算疲劳寿命结果绘制了S-N曲线,通过对比验证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形成一套复合材料层合板冲击后疲劳寿命预测数值计算模型。

关于一个静不定杆系变形协调条件的讨论10-11

摘要:研究了一个静不定杆系的内力求解问题。由于静不定杆系内力的矩阵与位移的矩阵是互为转置矩阵,所以可方便求得静不定杆系的变形协调条件。针对该静不定杆系的内力求解问题,指出有关文献给出的该静不定杆系的变形协调条件是错误的。

强度试验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研究12-13

摘要:强度试验是飞机设计、生产、试验、试飞四个环节中的关键一棒,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强度试验的目的是验证飞机设计的强度是否满足需求,也是试飞环节的先决条件之一。在强度试验过程中,大量的试验数据无法实时观测、分析,技术人员无法及时掌握试验的状态。本文通过研究数据实时采集技术、数据分析与管理技术,提出了强度试验数据实时采集与管理的建设方案,实现了技术人员对试验数据的实时、动态、全面掌控,为试验人员与数据分析人员提供了便捷、实用的数据采集与管理工具。

试验流程动态配置与管理研究14-15

摘要:大型强度试验的成本高、时间长,试验流程错综复杂,在企业运行过程中需不断根据外部环境的要求对试验业务流程进行改革。本文针对强度所面临的质量体系标准升级这种外部环境要求,提出了基于Windchill系统的试验工作流程动态配置与管理方案,建立了适应企业发展的试验业务自动化流程,为产品在设计、制造、试验阶段进行全过程的统一数据管理与流程管理提供了建设思路。

单出杆油缸固有频率分析和伺服阀选型计算16-17

摘要:单出杆伺服油缸进行动态加载时,考虑其结构的不对称性,动态特性分析不同于双出杆油缸,需要分别对前后腔进行分析。本文采用将油液等效成弹簧的方法,建立了油缸的质量弹簧动力学模型。经过理论推导,得到单出杆油缸的刚度和固有频率计算公式,且求得固有频率最小值,对评估液压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提供重要依据。伺服阀控制单出杆油缸时,对伺服阀两边分别计算压降,得到单出杆油缸伺服阀选型计算方法。

工程与试验杂志试验技术与方法
24CrNiMo合金钢的激光选区熔化成形工艺研究18-21

摘要:针对高铁制动盘材料24CrNiMo合金钢进行激光选区熔化成形试验,研究了点距工艺参数和能量密度对24CrNiMo合金钢打印件密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能量密度条件下,打印件密度随着点距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当点距在65μm时,24CrNiMo成形件密度可以达到最大值7.81g/cm^3,致密度达到99.87%。当点距为65μm时,打印件密度随着能量密度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其它点距条件下,24CrNiMo合金钢密度随着能量密度的变化波动不大。在点距65μm、曝光时间为150μs较优的成形工艺窗口下,其显微组织由粒状贝氏体、共析铁素体与极少量马氏体组成。

疲劳裂纹的修理方法对比分析22-23

摘要:航空结构件中最常见的损伤为疲劳裂纹,损伤维修需要考虑经济性、易操作性、维修后的力学性能等因素。本文针对不同裂纹长度的中心裂纹板,分别采用传统的止裂孔和先进的搅拌摩擦焊技术进行修理,对修理后的裂纹扩展寿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修理方法均延长了中心裂纹板的使用寿命,搅拌摩擦焊延长效果更好,为后续工程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超声波自动测量薄壁管壁厚的应用24-25

摘要:在国内,薄壁铝管的应用领域广泛,涉及航天航空、精密机械仪器等。薄壁管的加工主要以冷轧而成,加工后的管材壁厚会出现不均匀现象。为满足使用要求,多以人工测量管材厚度,工作强度大,难度高并且人为因素环境因素等,影响最终测量结果。因此,本文基于超声波测厚原理,设计一种全自动测量薄壁铝管厚度的仪器。测试结果表明:仪器完全满足目前市场对薄壁管厚度测量的要求,并且精度高,效率高,稳定性好,节省人力,操作简单。

对扭矩传感器频率输出信号后续处理电路的分析与探讨26-28

摘要:扭矩传感器以与扭矩成比例的脉冲频率作为输出方式,其后续处理电路自然也要与之相适应。与常见的应变片桥路阻值输出方式相比,其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如果后续电路处理不当,不仅不能发挥数字量输出的优势,反而会损失精度、影响传感器的原有性能。因此,有必要通过对各种形式的后续电路进行特点分析和比较,以便在应用过程中作出更合理的判断和选择。

天线罩热强度试验载荷施加方法研究29-31

摘要:为了实现超声速飞行器天线罩热强度环境的地面模拟,本文对其相关的加热系统设计原则、力学载荷的等效施加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了合理划分温区和预估相应加热功率的方法,以及通过卡环、卡托实现轴向力、剪切力和弯矩加载技术。试验表明:这种热强度试验技术能够精确模拟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天线罩承受的气动加热和各种载荷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关于单应变片提取测量信号的后续调理电路设计32-33

摘要:通过对被测信号的单应变片提取方式与全桥提取方式的特点比较,剖析了单应变片提取信号所面临的诸多不利因素,设法改进后续调理单路,以求获得比一般应变仪依赖桥盒电阻匹配组桥方式更稳定、更精确的测量效果。

轨道车辆车下设备处车体承载结构静强度试验方法探讨34-35

摘要:针对标准TB/T1335-1996《铁道车辆强度设计及试验鉴定规范》第7.3条的强度试验要求,提出了一种轨道车辆车下固结设备处车体承载结构静强度试验的方法。本文论述的试验方法及试验工装可以实现车下固结设备3个方向加载试验的需求,本试验方法满足标准TB/T1335-1996《铁道车辆强度设计及试验鉴定规范》第7.3条的要求,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试验效率。

一种基于结构强度试验的信号检测技术36-37

摘要:在结构强度试验中,对于在称重试验件、吊挂试验(不需要加载)、监控充气气压反馈值、简单的应变/位移测量和检测热电偶温度也要使用大型的控制系统设备、测量设备及其他相关的设备的情况,为了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开发了一种基于结构强度试验的信号检测技术。该项技术可以缩短测量试验件所需的信号时间,并为试验人员测量信号提供方便。

基于有限元的起落架装置结构分析和优化38-40

摘要:本文针对飞机前起落架装置开展了基于有限元法的分析和结构优化工作,探索了基于有限元法的结构分析与优化技术,并进行了起落架结构的应用研究。在初始起落架三维模型基础上,进行起落架静强度分析与优化,建立基于数学规划法的优化模型,得到强度、刚度都满足要求的起落架模型,实现了一套相对完整的飞机起落架结构分析和优化流程,为以后起落架分析与优化理论提供一定参考。

某两型起动机地面起动性能对比研究41-43

摘要:航空发动机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快速、可靠的起动,其配装的起动机性能就是影响发动机起动过程的直接因素。本文介绍了某两型燃气涡轮起动机,将其配装在同飞机同发动机进行平原地区地面起动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比,为起动机的优化提供数据支持。研究表明,两型起动机与发动机共同工作均能完成稳定起动过程;起动过程中,两型起动机的燃气发生器自持转速和排气温度无明显差异;两型发动机相比,B型起动机的起动性能有所改善,但在平原地区其优化幅度较小;提高起动机功率,可有效提高带转发动机转速上升率,点火更快,点火时间更短,起动更快速。

基于“动载荷”模型的飞机载荷标定技术研究44-45

摘要:针对基于“静载荷”模型的飞机载荷标定技术现状,分析了静载荷模型的优缺点,探索了考虑惯性力、弹性力、阻尼力的“动载荷”标定模型的建立方法,对改进现有标定模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