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论坛杂志社
分享到:
《法学论坛》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6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名家主持、学术视点、探索争鸣、实务观察、环球评论、专题策划、读书沙龙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
  • 国际刊号:1009-8003
  • 国内刊号:37-1343/D
  • 出版地方:山东
  • 邮发代号:24-219
  • 创刊时间:1986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3.67
  • 综合影响因子:4.226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法学论坛 2013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法学论坛杂志名家主持

宪法与经济法关系的“经济性”分析

摘要:宪法与经济法的关系,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由于宪法与经济法所共有的"经济性"是其存在密切关联的基础和纽带,因而从经济性的视角,有助于分析宪法与经济法的交互影响和内在的"一致性",揭示和解决实践中存在的违背"一致性"要求的问题,从而有助于构建宪法与经济法的良性互动关系,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和法治的发展。
5-11

美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宪法争论——过重罚金条款与我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

摘要:在1989年的Browning一案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提出美国宪法第8修正案的过重罚金条款仅适用于刑事领域的罚金,不能适用于惩罚性赔偿领域,由此统一了理论与实务界的争议,并使第14修正案的正当程序条款成为审查惩罚性赔偿合宪性的最主要依据。由于中国与美国不同的法律传统与制度体系,我国的多倍赔偿与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不应简单复制,但可以获得诸多借鉴:应重视宪法在具体制度中的运用与体现,加强部门法学对宪法的关注,应充分考虑我国罚款制度的广度与力度。
12-18

经济法思维的宪法指向——兼论经济法学的历史命运

摘要:研究经济与宪法关系的学术称为"经济宪法学";宪法在赋予国民职业自由和营业自由等经济权利的同时,也注定了"经济法"是守护市场经济主体经济权利的法群。将"经济法"理解为"国家干预的法"或"社会本位的法"系历史性误读。当前经济法学的首要使命乃是重构经济法的宪法思维,捍卫市场经济主体经济权利,防止权力寻租、商机垄断和权贵资本主义,以实现平等、自由和公正的经济秩序;反之,经济法学终将被历史抛弃。
19-26
法学论坛杂志特别策划

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老年法制体系

摘要:适应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加强老年社会法律应对,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课题。我国修改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法律基础,由此形成了老年社会法律应对的新起点。随后的配套立法和地方立法将以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基础,遵循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协调和可持续以及义务——责任共担等原则,健全和完善老年家庭保护、社会保险、社会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社会优待、宜居环境以及社会参与等基本制度,进一步探索国家支持家庭养老、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老年人精神赡养、老年人监护等具体制度,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核心,构建中国特色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制度体系。
27-35

韩国老年人长期疗养保险立法的经验与启示

摘要:韩国于2007年制定了《老年人长期疗养保险法》,确立了居家疗养优先、灵活性及综合保护等三项疗养原则,对长期疗养给付方式与种类、管理机关与费用承担、疗养机构、人员及设施等作出了细致规定。借鉴韩国长期疗养保险的立法经验,我国应逐步构建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采取以社会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辅的保险模式,坚持居家护理和统筹但有区别的护理原则,同时进行专门立法,成立保险管理委员会,对长期护理保险费进行专项管理,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合理界分个人(家庭)、社会及国家的责任。
36-43

美国强制报告制度对中国老年保护的启示

摘要:20世纪70年代,为应对严重的老年虐待问题,美国多数州立法均确立了强制报告制度,对报告的主体、报告的情形与内容、未能报告的责任以及报告的例外情况等方面作了规定。为实施该制度,美国各州出台了加强报告责任人的专业培训、提高老年人的维权意识、为受虐老人提供服务等多项措施。在我国,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虽然对老年虐待行为及其责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但几乎没有关于发现和预防老年虐待行为的规定。为此,应当借鉴美国强制报告制度,明确老年虐待的内涵,及时确立强制报告制度,并加强配套措施的建设。
44-48
法学论坛杂志学术视点

论食品安全风险预防法律制度的构建

摘要:以传统法律责任为核心的食品安全保障制度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现实面前发挥的作用不断受到质疑,公民生命受害的不可逆转性和食品安全的特殊性决定必须在完善惩罚式法律制度的基础上构筑屏蔽食品安全风险的"防护墙",在市场经济体制内,监管者、消费者以及生产经营者都有义务转变固有的思维模式走出"对抗、惩罚、索赔、推诿"的困境,在预防理念的指导下,共同构建保障社会共同利益的食品安全预防法律制度,改变事后处置的多输格局,实现事前预防的共赢。
56-64

法经济学视野中的经济法的失衡性研究——兼论经济法差异性调整方法

摘要:群体的发展需要一种共同理性的维持,这种共同理性便是法律。作为根源于物质生活关系的法律回应共同理性和均衡理念的延伸,便产生了一个现代的独立法律部门——经济法。个体之间发展的失衡必然会导致群体理性的差异,经济法中的二元结构就是这种差异性的缘起,差异性的调整方法是经济法其理论建构的基点。经济法采用差异性的调整方法去协调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失衡,力图缩小或克服经济发展中的失衡性差异,并使之成为以实质正义、社会本位、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和谐为独特价值取向的法律部门。
65-72

论规范性要素明确性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具有开放结构的特征,需要法官以社会一般观念和经验认知为逻辑前提对其进行理解和判断,故其具体内涵和范围总是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并呈现出模糊性和歧义性的面相。同时,学界在规范性要素的内涵、外延、与违法性的关联性等基础性问题上仍存在较大的分歧意见。而这些分歧意见,也影响了规范性要素的明确性。为了实现刑法的安定性,立法者使用记述性要素足以使特定的犯罪行为类型化时,便不得采用规范性要素。
73-78

人性的开放性与犯罪

摘要:开放性是人的固有本性,是推动人的本质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但它同时亦是犯罪发生和发展的促进力量。因为开放性能促进犯罪人格形成,促进犯罪手段发展,促进犯罪观念传播,而这些都是犯罪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79-85
法学论坛杂志热点聚焦

论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基础和起诉顺位——兼谈自然资源物权和环境权的理论要点

摘要:环境公益不同于由多个人身和财产私益所构成的环境众益,它是指环境基于其生态服务功能而提供可满足人类多种需求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产品所承载的公共性利益。当下法律框架下民事制度、行政制度和诉讼制度保护环境公益的不足,为自然资源物权和环境权的创设以及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确立萌生了现实上的需求。环境权、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和诉讼信托理论,为环境公益诉讼提供了权利依据,奠定了理论基础。实际上,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包括公益性环境权诉讼、自然资源所有权诉讼和环境权信托诉讼三大类型。至于起诉顺位的设置,应依实体权利依据的不同而作相应安排:以自然资源所有权为基础,环保机关为第一顺位,检察机关为第二顺位,公民和环保组织为第三顺位;以环境权为基础,公民和环保组织为第一顺位,环保机关为第二顺位,检察机关为第三顺位。
102-112

关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客观要件的反思与重构

摘要:在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客观要件的认定上,理论界存在着不作为说、持有说以及混合行为说。这三种学说均存在固有的理论缺陷且难以解决现有问题。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视为一种立法推定的犯罪类型,而不像其他犯罪一样具备完整的构成要件内容,并从犯罪的立法推定视角出发,将"说明来源"条款理解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正当化事由,而不是本罪的构成要件行为,或许是解决本罪客观要件认定面临现实司法尴尬的一种尝试性通道。
113-118
法学论坛杂志探索争鸣

论民生保障的国家义务

摘要: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法学界已达成的民生法治与民生权利共识基础上,研究民生保障的国家义务,理论与实践意义重大。民生保障是国家的法律义务,其实现依赖于国家义务而非国家权力,国家义务对民生保障具有重要的工具性价值。根据历史发展进程及履行难易程度,国家义务内容构造可概括为尊重、保护和给付三个依次递进层次。保护义务可细化为预防、排除和救济义务。国家义务的司法救济因义务性质、内容以及履行难易程度不同而不同。尊重义务均具有可诉性,保护义务中的排除和救济义务具有可诉性,给付义务中仅最低限度的核心义务具有可诉性。
126-133

不法原因给付问题的刑民实像——以日本法为中心

摘要:日本民法关于不法原因给付者可能丧失返还请求权的规定,引发了刑法领域不法原因给付场合能否成立侵占罪、诈骗罪的学术争鸣。刑民立法旨趣存在差异,各有侧重。刑法解释论不可能完全依从于民法规范及其解释,需为独立判断。只要是"保管"意义上的不法给付,不管是否为民法中的"终局性"给付,均有成立侵占罪的余地。被害人所处民事关系的不法,不影响行骗人成立诈骗罪。
140-147
法学论坛杂志实务观察

债法植入税法与税收债法的反思:基于比例原则的视角

摘要:税收债务关系说的价值毋庸置疑,作为税法研究的新范式也极少人反驳。新征管法对债法制度的引入也印证了税收债务关系说时代的来临,但事实证明,引入的债法制度在税法实践中的效果并不理想,有的还可能很差。最主要的原因是一味照搬私法之债的内容,没有从理论上厘清这些制度的真正内涵及其在应用于税法时的限制条件。可考虑借鉴德国和克罗地亚的立法经验,将比例原则作为债法植入税法的一般规则,重新架构中国的税收债法体系以完善税收债务研究范式。
15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