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论坛杂志社
分享到:
《法学论坛》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6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名家主持、学术视点、探索争鸣、实务观察、环球评论、专题策划、读书沙龙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
  • 国际刊号:1009-8003
  • 国内刊号:37-1343/D
  • 出版地方:山东
  • 邮发代号:24-219
  • 创刊时间:1986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3.67
  • 综合影响因子:4.226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法学论坛 2010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法学论坛杂志名家主持

社会管理创新引论

摘要:社会管理创新与社会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社会管理创新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给社会管理带来了许多问题与挑战。当前的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从这些问题入手,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的基础和框架内,完善社会管理的体制和机制。
5-9

论政府对社会组织管理的机制创新——“民办非企业单位”引发的行政法思考

摘要:"民办非企业单位"是现行法的一个称谓,属于社会组织的范畴。政府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实行双重许可,体现了管制的社会管理理念。顺应行政社会化趋势,国家应当鼓励和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实现管理体制、方式和理念的创新,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作用。
10-17

行政法治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创新

摘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确保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法治进程以及保障公民权利的一项重要工作。从行政法治的角度出发,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高社会管理水平,首先,应当从思想上深化认识;其次,应当通过更新观念,在全社会树立起与社会管理创新相适应的新法治观念;最后,应当通过机制创新、方法创新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在此基础之上,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之路。这也是我国深化经济、政治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行政民主化建设,发展新行政法制和行政法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18-24

行政摊派之违法性研究——以社会管理创新为视角

摘要:行政摊派作为一种违法要求行政相对人提供人力、财力和物力的行为,广泛存在于当今政府的社会管理中,具有明显的单方性、外部性、设定义务性以及无充分依据的特性。行政摊派违法之构成要件,主要表现为摊派主体的特定性、主观故意、客观上实施了摊派行为以及客体上侵犯了法律保护的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其违法性成立的理论基础还在于,行政摊派既不能从行政权的公益性和优先性中推出,也不能从行政执法裁量中推出,更不能从公权对抗私权的逻辑中推出。行政摊派具有明显的社会危害性,是一种完全背离民主法治精神、违背依法行政原则的行为,只有对其违法性有充分认识,才能从观念上和行动上制止、杜绝该类行为的滋生蔓延。
25-30
法学论坛杂志特别策划

中国调解体制转型的若干维度

摘要:中国的社会转型与调解的全球化,改变了中国传统纠纷形态和纠纷解决文化,也给中国调解的现代化进程带来诸多抉择。中国调解制度的现代化的过程中固然要保持自身的传统与特色,但也要虚心学习全球调解经验。中国调解的发展应顺应现代纠纷解决需要,实现调解体制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向,由国家调解转向社会调解;由精英调解转向职业化调解;由分散调解转向以司法中心的调解。
31-37

诉前强制调解论纲

摘要:诉前强制调解的本质在于基于价值衡量原则对裁判请求权的行使设置轻微的妨碍,将当事人取得调解不成功证明作为特殊的起诉要件。尽管如此,诉前强制调解仍然可能现实地推迟纠纷当事人获得正式司法救济的时间,因此,对诉前强制调解程序的性质、组织诉前强制调解者身份、适用诉前强制调解协议的案件类型以及诉前强制调解的法律效力等方面必需有所限制。
38-45

现代调解员角色:转换与规制

摘要:调解员通过对程序的合理掌控促进纠纷的自治解决。与法官和仲裁员不同,调解员并不对纠纷解决做出决定或判决,而是以中间人、咨询者、倾听者和穿梭外交者的身份提供服务。调解员扮演的多重角色要求调解员具备多样基本技能。出于提高调解质量的考量而进行的对调解员的规制可以从调解员资格、调解程序以及调解员责任等三方面着手。
46-50
法学论坛杂志学术视点

庞德法哲学视角下社会法之本原研究

摘要:社会学法哲学代表人罗斯科.庞德主张从"社会控制工程"的角度理解法律的发展过程及其功能。社会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它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体现为基于社会结构多元化的历史进程和社会文化精神变迁的社会利益之形成和法制化,这是解释社会法本原或者说其必然性的可能路径。
51-56

论犯罪行为系统化研究的必要性

摘要:在现代社会,由于犯罪行为被多学科关注,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犯罪行为概念及理论学说,理论系统混乱。各自为政的犯罪行为确定标准影响了立法和司法,也影响着对犯罪的处置。传统刑法学虽努力引领着对犯罪行为理论研究的方向,但对犯罪行为的系统化研究不是其能够独立担当的。学科细化和理论深化需要整合对犯罪行为的研究,它是统一犯罪行为理论体系的必由之路。
57-64

侵权法结构模式的当代图像

摘要:通过市民社会变迁以及侵权法价值理念变换的考察,构建侵权法结构模式的当代图像,显有重要意义。与传统侵权法相比,当代侵权法应该是开放性和体系化的:在对受损害之权利和利益的救济上,它体现了内部灵动和外部综合的趋势;并且它要求对侵权法进行内部和外部的整合。
65-72

犯罪参与论诸概念逻辑关系之辨正

摘要:限制正犯概念与扩张正犯概念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构成要件观念,对此二概念不宜进行折衷,而只能是二选一的关系,且由于此二概念是共犯从属性与共犯独立性的上位概念,因此,从逻辑上看,限制正犯概念与扩张正犯概念理应成为参与论中的基石概念。对扩张正犯概念的理解,应区别为立法论意义上及解释论意义上两个层次。共犯独立性是逻辑不彻底的产物。
73-78

法律多元与秩序推进——一个法文化视野下的考察

摘要:法治的本质在于秩序。秩序并非一种从外部强加给社会的压力,而是一种从内部建立起来的平衡。当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法律冲突进入法院,而法院又没有可以使用的法律进行裁判,或者机械地使用法律条文做出裁判,非但没能保障秩序反而进一步加剧了人们行为的无序时,应赋予法官认可民间法的权力,以促进法治环境的逐步改善,加快推进法治进程。
79-84

刑法一元主义下的人格出罪说

摘要:古典学派与近代学派之争证明,刑法理论是刑罚观决定犯罪观。当前,刑法学界在刑罚论中主张相对报应刑,在犯罪论中主张行为刑法的占多数,这种刑法理论上的多元主义造成犯罪观与刑罚观之间产生冲突。以预防性综合理论为指导,将需罚性引入定罪而形成的目的理性的犯罪阶层体系,基本符合了刑法一元主义的要求。但是,目的理性的犯罪阶层体系没有实现犯罪观与刑罚观的完全协调。彻底的刑法一元主义主张将预防性综合理论的全部合理原则贯彻到犯罪论中,并得出人格因素应当在出罪时发挥作用的结论。
85-90
法学论坛杂志热点聚焦

嵌入和争夺下的权利破碎:失地农民权益的保护

摘要:城乡分割体制下,农民和市民的权利体系及其实现系统截然不同。失地农民的权利在市民转化的过程中,原来较为完整的以土地为基础的农民权利被破碎化、被分别嵌入城市居民的分散的权利实现系统中。这个转换不仅因为嵌入而破碎,而且因为各方利益主体通过选择性适用法律对期待利益的激烈争夺而破碎。要使失地农民具备足够的城市权利实现能力,就要建立统一的法律规范、赋予失地农民以法定的土地期待利益分享权。
91-97

“城中村”土地开发、“村改居”和社区民主治理中的农民权益保护研究

摘要:"城中村"土地山林开发应以保护农民利益、政府补贴和和谐发展三个方案依次展开。农民户籍转为城镇居民不是"公民社会"形成的标志;"村改居"实践存在着程序不合法现象;现行的村(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不能有效构建村(居)民自治法律共同体,集体经济组织也难以承担公共管理和公益事业职能。资本民主能够整合农村基层民主的自治资源,股份合作制企业是实现资本民主的较好形式。
98-103

“农民”的分化与土地利益分配问题

摘要:分田到户以来,农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分化,并因此产生了不同的土地权利要求。从最大限度保护农民利益与有效实现土地经营方便的角度看,目前实行的农地制度安排存在严重缺陷。
104-110

放任与压制之外——劳动刑法的中国出场形态

摘要:西方发达国家在不同时期分别实行压制型和规范型的劳动刑法,而发展中国家则大都对劳动刑法的发展持一种放任态度,存在着严重的规范缺位问题。在推行劳动法治的过程中,刑法以压制或放任姿态介入劳资纠纷均不理性,不仅违背了法治国家原则,而且不利于劳资关系和谐发展。因此,中国应在借鉴先发国家劳动刑法的基础上,合理定位刑法介入劳资纠纷的基本样态。这是中国劳动刑法出场之时的应有理性。
111-117

生态损害:风险社会背景下环境法治的问题与思路

摘要:传统法律对于生态利益保护、生态损害预防和救济有着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保护人类最大的共同利益———生态利益不受侵害,防范生态风险,预防和控制生态损害发生,是环境法特有的使命。应对生态损害,要求法律针对生态损害的特点,结合其发生机制,考虑现实的社会条件,完善风险社会的环境立法。环境法一改传统救济方式重于事后惩罚与补救的立法思路,加强预防性法律制度的建设,重视对生态利益的保护,积极改变生态利益在多元利益冲突中处于弱势地位以至于易受损害的局面,以求从根本上预防生态损害的发生。
1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