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论坛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法学论坛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Legal Forum

  • 37-1343/D 国内刊号
  • 1009-8003 国际刊号
  • 3.6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法学论坛是武汉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6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法学论坛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法治思想研究、本期特稿、专论与争鸣、立法研究、生态文明与环境法治、涉外法治、实务评析

法学论坛 2007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法学论坛杂志专题笔谈:法学研究与和谐社会构建
法学研究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5-9

摘要: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是法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为了让广大法学研究工作者都关注这个问题,本刊特邀请第五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的部分法学家参加这次笔谈。他们在笔谈中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从不同的侧面畅谈了法学研究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见解。这些见解坚持讲政治与讲法治的统一,坚持用正确的法治理念和价值取向统一思想,坚持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努力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和法律体系,给人们多方面的深刻启迪。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环境法学者的目标和使命9-11

摘要:一、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是环境法的目标 法律是社会利益的调节器,具有定纷止争之功用。环境法也不例外,是用以调整涉及环境、自然资源领域的社会关系,其目标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这也是环境法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之一。环境法可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自觉地服务于今日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

健全侦查程序法律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11-14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出发,明确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献,也是我国法制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有计划地制定、修改和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并且保证这些法律制度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将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法制建设的基本任务。结合本人研究的专业,

国际货币新秩序与国际法的发展14-16

摘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中国的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有和谐的外部环境,需要有对我们公平、合理、和谐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引领法学研究16-18

摘要: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系统阐述自己的思想和理论的过程中,以及包括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内的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和理论家在进一步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所阐发的关于法律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法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其与一国的社会实践具有特别直接的联系。在我国,

法学论坛杂志特别策划
再论犯罪学研究的路径选择——以中国犯罪学研究为视角19-27

摘要:中国犯罪学的危机在于研究路径的局限性,理论犯罪学没有形成理论体系,移植的学说难以落脚生根,对策研究少有建树。中国犯罪学突围路径在于:加强本体犯罪学和实证犯罪学的研究。实现根本突破必须解决犯罪学的批判理性、问题意识、多学科知识的整合等问题。

高校职务犯罪预防战略的基本理念与价值目标28-33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校职务犯罪时常发生,近几年来更呈现高发态势。针对目前高校职务犯罪的特点与原因,本文提出构建我国高校职务犯罪预防战略体系,必须以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在反腐败斗争中的基本经验,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总体方针为指导思想。以教育、制度与监督并重、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为基本原则,形成“不敢”、“不能”、“不想”实施职务犯罪的战略预防体系。

我国犯罪原因研究的现状与困境34-41

摘要:在经历了早期的繁荣与发展之后,我国的犯罪原因研究一直进展缓慢,目前几乎陷入困境。主要表现在:犯罪原因理论的概念范畴含糊不清;实证研究方法极为匮乏;理论基础较为薄弱;中庸思想盛行;功能性目的性不明确等五个方面。如何突破困境,厘清对犯罪原因的科学认识,是摆在我国犯罪学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这就需要重视实证研究方法,摒弃中庸思想的不良影响,恢复犯罪原因研究的科学品性,建构犯罪原因研究与犯罪控制之间的桥梁。

论犯罪发生的文化原因42-48

摘要:人是动物性和文化性的统一。人的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必然受到文化的影响。人的动物性是诱发犯罪的重要因素,人的文化性是控制犯罪的重要因素。文化对犯罪的影响表现为:能影响犯罪观,能诱发犯罪的发生,能促进犯罪手段发展。在所有影响犯罪发生的文化现象中,文化冲突最引人注目,它是犯罪发生的最深刻的根源。

法学论坛杂志学术视点
反酷刑政策与罪犯人权保障49-57

摘要:酷刑严重侵犯人权,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严重犯罪之一。从历史的角度看,反酷刑政策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因是人权意识的觉醒和人权运动的兴起。随着人权保障的国际化,反酷刑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内容,因而联合国通过一系列的国际人权公约来禁止酷刑,并建立了反酷刑的国际监督机构。就我国来说,国内有关法律,如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和其他相关法律大都有反酷刑的内容或规定,但是,这与国际人权公约的有关规定相比仍存在着差距。本文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反酷刑措施的基本思路。

改革国际金融组织表决权集中制度的新思路58-65

摘要:国际金融组织的表决权集中制度的改革与投票权分配制度的改革殊途同归。现行的表决权集中制度问题不少,改革时可以借鉴公司治理中关于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理论。适当增加要求全体一致通过的事项;降低特定多数通过的比例要求,充分有效地运用双重多数表决制;明确协商一致的内涵和外延,限制它的保留和解释,明确和提高它的法律地位,并作为表决权集中制度的常规和先导;实行累积投票制;等等。

我国刑罚体系外资格刑的整合66-70

摘要:在我国刑罚体系外存在大量资格刑。这些资格刑无资格刑之名,行资格刑之实,且设计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为更好地发挥资格刑预防再犯的作用,有必要对这些体系外资格刑进行整合:在刑罚体系中增设禁止从事特定职业或活动资格;分解剥夺政治权利刑,将体系外的剥夺公职资格相关规定纳入其中;增设复权制度。

证明标准建构的虚幻与现实——从考察两大法系国家的证明标准历史出发71-75

摘要:民事诉讼证明标准是衡量法官形成内心确信的尺度。本文通过对证明标准在两大法系国家的统一和分离历史的考察,探讨不同法系确立不同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原因,进而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我国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

见义勇为立法与学说之反思——以《民法通则》第109条为中心76-83

摘要:见义勇为可以被定义,其是自然人在履行法定职责或特定义务之外,为保护国家、公共的或他人的利益,而与各种违法犯罪作斗争、抢险救灾的正义之举。在民法属性上,见义勇为呈现出多样性,与无因管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有紧密联系。对于见义勇为者与受益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应适用无因管理之债的规定,适用《民法通则》第109条反而会造成背离实质正义的尴尬结局。因此,《民法通则》第109条等规范应予废除。

刑事证据伦理初论——以人道伦理观为视角84-90

摘要:刑事证据与伦理具有密切的联系。对刑事证据法进行伦理研究,有利于确立正确的伦理观,指导刑事证据立法、理论研究并规范取证、审查和运用证据、作证、鉴定等行为。刑事证据法之人道伦理观,是指从人的本性出发,讲求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尊重人格尊严和人的道德情感的基本伦理准则和理念的总称。科学、合理和人性化的刑事证据法应体现对人性尊严、人伦亲情和人之常情的尊重和保障。

法学论坛杂志热点聚焦
“农民工”平等权的宪法保障91-94

摘要:农民工的权利平等是一个宪法问题,其基本权利的保障必须在宪法层面上予以解决,即农民工的权利应当得到国家政府的平等关切;农民工平等权利需通过宪法诉讼与宪法救济加以实现;国家需修正分配平等的理论与政策;废除农民工的观念歧视。

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94-94

全面落实农民公民权利的行动纲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宪政解读95-100

摘要:公民权利是宪法对人权的确认和保障,公民权利主体具有普遍性。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权利主体包括农民在内的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宪法规定了广泛的公民权利,实施权利需要配置资源,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宪法规定的农民的公民权利被搁置,造成农民公民权利的贫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本的就是解决农民问题,实现农民公民权利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新时期国家全面落实农民公民权利的行动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