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法学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urists Review

  • 11-3212/D 国内刊号
  • 1005-0221 国际刊号
  • 4.8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法学家是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9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法学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主题研讨:法治、紧急权与例外状态、专论、视点_建设中国特色法治体系研究、视点、争鸣、评注

法学家 2006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法学家杂志名家法学讲坛
科学技术中的伦理问题1-4

摘要:尊敬的人民大学校长,各位与会者,女士们,先生们:很高兴能够在这所蜚声世界的大学里面与各位进行交流。能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探讨“科学技术中的伦理问题”这一重大而又令人兴奋的题目,我感到十分荣幸。

法学家杂志法学前沿
本期视点:公证与社会诚信机制的构建——略论公证在建设市场信用体系中的作用5-8

摘要:市场经济体制下交易是资源流转的主导方式,信用关系随着交易的空前频繁而逐渐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社会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的普遍匮乏,日益成为阻碍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顽疾,而现代公证制度通过国家证明机构和公证人从事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活动,成为社会信用机制的保障。一方面,诚信是公证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公证在社会信用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完善的公证制度能对整个社会诚信机制的构建产生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2005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是我国构建社会诚信机制的重要法律。如何理解公证对社会诚信机制的作用?新《公证法》对我国公证制度有何发展?存在哪些不足?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刊特约请几位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人士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以期对新公证法的实施有所裨益。

公证是预防和弥补市场信用缺失的重要工具9-12

摘要: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灵魂。信用缺失,意味着公平的缺失和效率的损失。大量而又普遍的失信现象还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不信任、人们对诚信价值产生怀疑、新的信用手段不能广泛采用,这些问题成为我国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和谐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刍议独立的国家证明权13-18

摘要:众所周知,我国的公证体制正处于不断深化的改革当中,公证制度一方面期望从传统的行政体制模式中挣脱出来,另一方面又正在探寻着进一步前行的道路。公证制度何去何从,一时成为上上下下关注的焦点问题。包括立法者在内,人们对公证制度的蜕变与重塑,皆拿不定主意和立场,甚至有迷茫之感。公证制度的改革提出了国家权力的构成、分化以及行使方式等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国家权力社会化、社会权力国家化等深层次问题。

公证权与司法权的界限——从公证强制执行的视角19-23

摘要:《民事诉讼法》第218条规定:“对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该执行。”新《公证法》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公证文书的强制执行效力。公证文书的强制执行效力表明公证是一种法定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强制执行是公证推动社会诚信体制建立的司法保障,是公证作为国家证明活动的权威性的集中体现。

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23-26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共有三处提到“利害关系人”的概念,第39条规定:“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认为公证书有错误的,可以向出具该公证书的公证机构提出复查。公证书的内容违法或者与事实不符的,公证机构应当撤销该公证书并予以公告,该公证书自始无效;公证书有其他错误的,公证机构应当予以更正。”

公证与物权登记制度的衔接27-32

摘要:公示公信原则是近代社会物权理论的基石。物权登记制度正是基于该原则而产生。物权登记是指经当事人申请,由国家专门机关将不动产物权和其它一些重要的动产物权的变动情况记载于专门的登记簿上以供社会公众查阅的制度。登记的首要意义在于实现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相对人及利害关系人均可查阅登记簿册,并且任何人均可相信登记权利而为交易。如此可以将社会中最重要的一些不动产物权归属明确固定下来,对于稳定经济秩序。

法学家杂志法学专论
迈向“和谐社会”的秩序路线图——从库兹涅茨曲线看中国转型时期社会秩序的可能演变33-46

摘要:库兹涅茨的收入分配差距曲线可以近似地解读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曲线”,由此推定,中国仍处于社会矛盾的上升阶段,尚未到达矛盾最大值的区域。在未来;20年中,中国的转型秩序还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压力与挑战。此后,可能出现社会秩序根本性好转的“绝对拐点”。在此期间,通过加强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可能创造秩序局部性好转的“相对拐点”。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从法律改革与社会治理的关系看,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政策方案,不同的政策选择会带来不同的社会风险与成本。

论西方向法治社会转型的演进47-52

摘要:近代西方进入法治社会在于发端于中世纪中后期的3R运动,①尤其是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的必要铺垫,再经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对资产阶级革命理论的长期普世性宣传,并在形成了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借助了经济伟大变革而形成的市民社会的力量在工业革命推动的前提下以社会更替的方式完成了向法治社会的革命性转型。

竹简兵书中的兵家法律思想研究53-59

摘要:本文根据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含佚文)、《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守法、守令等十三篇》,1975年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与军事有关的法令),1982年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汉简《盖庐》等材料,分别从立法思想、犯罪防治思想与治国方略三个方面探讨了竹简兵书中的法律思想。竹简兵书论“刑”多言及“赏”,视刑赏为重要的治军措施,并且进一步将刑赏提到基本的治国之道的高度来认识。在刑罚方面,主张严刑重罚,体现了一种重刑主义精神。兵书对犯罪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过分的求利之心是导致犯罪的人性根源,统治者滥施赏罚的恶政是导致犯罪的政治根源,并就此提出了预防犯罪的主张,那就是要求统治者实行法治和无为之治(法治可致无为之治)并进行道德教化。另外,竹简兵书将治国之道与自然之道密切结合起来,使其法律思想带有明显的自然主义的色彩,这是古代兵阴阳家的一个重要特点。

论构建和谐社会中城管执法的作用60-69

摘要:在现代国家,社会生活中的社会活动参与者的社会关联日益多样化,其行为也呈现出逐渐复杂的趋势。城市管理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城管执法是城市管理的一种具体手段或者途径,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建设宜居城市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城管执法是一个极具复杂性的领域,它涉及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各个层面,影响范围广,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有着十分直接且紧密的联系。因此,充分认识建构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剖析城管行政综合执法改革的成败得失,有利于全面把握城管执法所面临的课题和任务。在此基础上,探讨城管执法的手段论,阐述城管执法的条件装备和程序建构问题,强调参与型行政的发展完善之必要性和重要性,建立城管执法评价体系,才能确保城管执法发挥其应有的制度支持作用。

国际人权标准与我国刑法人身权保护的发展方向70-85

摘要:本文以我国参加和承认的国际人权条约为根据,总结了人身权刑法保护的一般国际标准,以我国法律框架为背景说明了我国人身权刑法保护的基本状况,提出了根据国际人权标准提高我国人身权保护的水平和提高中国人身权保护水平的方向性思考,指出降低起刑点才是改革中国刑事法律制度以及法律制度的正确方向。

我国民事主体结构的重构86-92

摘要:近代民事主体结构立基于抽象人格理论之上,以市场交易主体论为基础的团体人格观抑制了多样化的社会团体的发展,非营利组织的蓬勃发展昭示着传统的团体人格观应当加以修正,法人登记制度的改革及有限度地承认非法人团体的民事主体地位是必要的。同时,农村集体组织及国家的民事主体地位问题也应当加以重新审视。

试论纳税人知情权及其法律保障93-99

摘要:纳税人知情权是纳税人诸项权利中的一项基础性权利。赋予并保障纳税人知情权,对维护纳税人权益及实现对征税权的行使、税款使用的有效监督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遗憾的是,有关纳税人知情权在我国现行立法、司法中严重缺失。鉴此,本文就纳税人知情权及其法律保障作些探讨。

我国鉴定体制中几个问题的研究100-105

摘要:论文对鉴定的科学概念问题、法科学鉴定的分类问题,以及法科学鉴定体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论点与建议。

论人民币汇率义务的管辖归属和衡量依据106-113

摘要:西方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核心意图在于舍IMF而取WFO的争端解决机制,因此,需要廓清IMF与WFO的关系以确定人民币汇率义务的管辖归属和衡量依据。合理界定二者的关系需要区分外汇措施和汇率安排。由于外汇措施与贸易措施具有交叉重叠的效果,IMF以技术方法界定外汇措施,WTO在外汇措施是否与IMF条款一致的问题上对IMF的管辖权给予充分的吸收。但是,汇率安排属于IMF专属管辖,WTO的有关规定与此无涉。西方对人民币汇率的指控属于汇率安排问题,应由IMF依其协定第4条进行监督.而不应由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

法学家杂志法学争鸣与评论
非洲法律文化研究的理论辨析114-118

摘要:非洲法律文化不仅是非洲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法律文化理论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分析对象。然而,国内外的研究状况表明,学界对非洲法的概念、非洲法系能否独立存在、非洲法律文化的整体性和多样性以及非洲法律文化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价值等问题尚存疑义。本文对非洲法律文化研究中的一些学术争议问题进行了合理的辩解,对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明确的看法。

盗窃与抢夺的界限119-131

摘要:从“秘密与公开”角度区分盗窃与抢夺的观点与做法存在诸多缺陷;盗窃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被害人的意志,采取平和的手段,将他人占有的财物转移为自己或者第三者占有的行为;盗窃行为既可以具有秘密性,也可以具有公开性;以对物暴力的方式强夺他人紧密占有的财物,具有致人伤亡可能性的行为,才构成抢夺罪;盗窃与抢夺的区别在于:对象是否属于他人紧密占有的财物,行为是否构成对物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