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适用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法律适用杂志 北大期刊 CSSCI南大期刊

Journal of Law Application

  • 11-3126/D 国内刊号
  • 1004-7883 国际刊号
  • 1.9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法律适用是国家法官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6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最高人民法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法律适用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题研究:关注公司法修改、法学论坛、法官说法、案例研究、问题探讨

法律适用 2017年第13期杂志 文档列表

法律适用杂志特别策划:刑事涉案财物处理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
违法所得没收程序重点疑难问题解读2-15

摘要:2012年《刑事诉讼法违法》增设了犯罪嫌疑F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但因缺少具体操作规范指引,该程序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效果未能达到立法的预期效果。为推进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司法适用和完善特别程序内容,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017年1月5日出台了《关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适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若干问题的规定》。现结合该司法解释规定,对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适用范围,逃匿、通缉、违法所得的具体认定,违法所得没收的操作程序以及相关证明标准等重点法律疑难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以期对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论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物的界定——兼论对没收程序司法解释第6条的理解16-23

摘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是一种特殊的涉案财物处理程序,该程序的正确适用牵涉到对《刑法》第64条刑事涉案财物的范围、处理原则与基本概念的理解。刑事涉案财物的范围包括违法所得、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违禁品,在处理时应当遵循相当性原则与经济原则。本文对违法所得是否包括一般违法所得与违纪所得、认定违法所得是采用纯利法还是毛利法、违法所得收益的没收、违法所得的没收方式、被害人合法财产的界定、供犯罪所用及本人财物的理解、违禁品的概念及分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特别没收程序证明问题的多元化分析24-30

摘要:程序能否顺利进行,证明问题是关键,特别没收是专为涉案财物处置设置的一个特别程序,对其证明问题的多元化分析,既可以弥补我国特别没收特别程序立法规定的不足,保障程序的贯彻实施,也可为其他涉案财物的处理提供指导意见。

我国刑事涉案财物处理之完善——以公民财产权保障为视角31-37

摘要:现代社会中,对公民财产权的保障,已经内涵于人权保障的法治目标而成为现代法治的基本内容与价值导向之一。刑事诉讼法作为“应用之宪法”,以保障人权为价值追求,不仅要重视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权利,同时应当关注对其财产权利的保障。本文从确立刑事涉案财物处理的原则出发,分析了我国涉案财物处理在权利保障上的不足,提出了应建立公正、高效、规范的涉案财物处理机制。

法律适用杂志专题研究:关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不良资产处置法律问题的探讨
不良资产投资基金的法律构架及问题与对策38-46

摘要:当前,金融类和非金融类不良资产规模供给充沛,不良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空间广阔,社会资本积极介入,不良资产投资基金逐渐成为行业热点。而我国相应的法律制度体系还有待建立和进一步完善。基于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通过深入研究不良资产投资基金的运作特征和法律需求,剖析目前法律框架下存在的问题,从完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立法、规范私募基金行业监管、不良资产处置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对引导不良资产管理行业进一步规范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信贷资产证券化法理基础与法律控制——以不良资产处置为视角47-54

摘要: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一种用资产信用取代了企业信用的融资方式,而目前我国所采取的信托模式暴露出我国现行法律和监管的原因导致信托财产没有强制性转移规定、信托财产转移的欺诈转让风险、信贷资产所有权转让和贷款服务机构控制等问题。鉴此,建议通过对信托法加以修改来保障信托财产所有权转移,避免欺诈转让认定;通过对信贷资产转让严格规定和监管,对贷款服务机构和受托机构之间的服务合同出台相应指引来完善真实出售规则;通过专门立法和功能监管,制定统一的监管理念,从而形成合法合规、风险可控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模式,实现对信贷资产乃至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控制。

法律适用杂志法学论坛
我国《民法总则》组织类民事主体制度的释评55-61

摘要:《民法总则》规定的民事主体,分为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三大类。在承袭《民法通则》的基础上,《民法总则》重构法人制度的体系安排和增加“非法人组织”的主体类型,回应了改革开放30年来的社会发展及其对民事主体制度的实际需要,有利于《民法总则》与现行相关法规的衔接。本文通过对组织类民事主体制度的体系设计和具体规则的释评,指出其中存在的理论创新与重大争议,以期对《民法总则》的正确理解和未来完善有所裨益。

共同监护制度的解释适用——以《民法总则》颁布为背景62-68

摘要:《民法总则》对于共同监护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其条文之间包含了对该制度相互矛盾的立场。但共同监护在我国审判实践中却普遍存在,并发挥着多项不可取代的法律职能。共同监护对《民法总则》监护规定的完善,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丰富了监护救济的途径,弥补了监护监督制度的缺位,调和了监护人选任标准之间的矛盾,强化了监护职责的多元性,也保障了对被监护人真实意愿的尊重。基于此,未来应当通过对《民法总则》第38条的解释,弥合条文之间的冲突,正式确立共同监护制度。

“多次索贿”犯罪情节的认知及其规范化适用——基于《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的立法检视第1条的立法检视69-77

摘要:“两高”针对刑法修正案九中的“数额+情节”量刑模式进行了司法解释,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前规范化办理受贿案件给出了相应指引。但是由于用语的模糊性与非明确性,也导致实践适用的无所适从、定罪量刑错乱等现象,尤其体现在“多次索贿”情节适用的次数与数额的纠缠不清、次数既未遂的模棱两可、以及次数量化标准不一致等问题。因此,唯有回归“多次索贿”情节设置的立法初衷,契合新常态下严控贪腐之风,理清此类情节适用的细化标准,进一步明确受贿案件中“多次”与其他多次情节适用之别,实现法律规范用语的稳定性与特殊情势下司法适用的协调统一。

法律适用杂志法官说法
价值与逻辑之间:利益衡量裁判方法在民事审判中的运用78-82

摘要:利益衡量是民事审判处理疑难复杂案件的有效裁判方法,对其加强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有助于统一裁判标准、提升审判质效。利益衡量适用于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程序处理及酌定责任等情形。操作上分为两个阶段:首先,通过对利益进行分析与衡量,形成裁判的基本理由;其次,通过法律构成与验证,形成法律上的更强理由。为避免被滥用,应从严格控制适用条件、全面掌握案件信息、引入实践性商谈程序、探索适合心证公开的裁判说理方式、完善案例指导制度等方面加以严格规制。

员额制下基层法院民商事审判效率之提升83-88

摘要:在民商事案件数量持续增长的背景下,法官员额制将进一步加剧基层法院“案多人少”的审判困境。因此,必须改变以往粗放式的案件审理模式,以节点化、分工化和精细化为指导原则,从审判团队建设、庭审高效化、法官智力支持方面入手,提升基层法院民商事案件的审判效率,让员额法官多办案、办好案,促进法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

刑事判决书针对辩护意见的“回应性说理”之提倡——以S市基层法院无罪辩护的刑事判决书为样本89-94

摘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四五纲要”均明确“加强裁判文书说理”。本文在对S市基层法院无罪辩护的刑事判决书进行抽样以及S市部分执业律师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S市基层法院部分刑事法官的针对访谈,分析了对无罪辩护意见不说理、不充分说理的理念和机制两大方面原因,并结合司法改革背景,提出“回应性说理”概念,从强制说理和激励说理两大方向上提出了具体对策。

法律适用杂志问题探讨
专家陪审制中的程序保障问题研究95-101

摘要:专家陪审制对于高效解决诉讼中的专门性问题具有积极意义,但陪审制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对当事人的程序保障重视不足。另外,专家陪审制在操作性上也存在专家入职与履职方面的现实难点。就此,笔者建议应从加强程序保障的角度对该制度加以完善,调整专家陪审制的正当化基础,以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作为专家陪审制的法理基础。从这一视角出发,笔者就如何加强专家陪审制度中的程序保障设计,加强专家陪审过程中的司法公开,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农民工最低工资效应及其法律规制102-110

摘要:本文以江浙地区最低工资标准的提升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中国农村城镇移民调查”(RUMi C)的数据,采用双重差分的方法考察了最低工资政策对农民工工作时间和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低工资的提升会减少农民工的总体工作时间,增加低收入农民工的收入。但对于不同行业、不同收入水平的劳动者,这种影响存在异质性,最低工资制度将更多地减少固定职工和合同制职工的劳动时间。研究还发现,最低工资对雇佣规模较小企业的职工的工作时间具有正效应。因此,政府制定最低工资政策时应当将更多微观因素纳入考虑,并加强相关领域的法律规制。

TBT协定“国际标准”的法律解释及其改进路径111-116

摘要:“国际标准”是TBT协定中的重要概念,但TBT协定并未对其进行明确定义。因此,要使TBT协定相关条款得以施行,就需要对“国际标准”进行准确的法律解释。本文在总结WTO争端解决机构认定“国际标准”要件的基础上,梳理技术性贸易壁垒规制的历史演变,纵向考察“国际标准”的定义由明确转变为模糊的过程,从中探析TBT协定的立法原意。结合法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视角,本文认为实现WTO成员利益最大化应是解释“国际标准”的基准,并提出了改进“国际标准”法律解释的若干意见。

法律适用杂志综述
深化环境公益诉讼理论与实务研究 提升环境公共利益法治保障水平——“环境公益诉讼理论与实务研讨会”综述117-120

摘要:2017年4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环境资源审判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基地在京召开环境公益诉讼理论与实务研讨会。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江必新出席研讨会并讲话,全国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吕忠梅,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以及来自全国人大环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