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适用杂志社
分享到:

法律适用杂志

《法律适用》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6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大法官论坛、特别策划、法学论坛、法官说法、司法调研、问题探讨、案例分析、司法技能、国外司法等。
  • 主管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 主办单位:国家法官学院
  • 国际刊号:1004-7883
  • 国内刊号:11-3126/D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86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94
  • 综合影响因子:1.465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法律适用 2013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法律适用杂志大法官论坛

深化商事理念维护公平正义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摘要:自2010年召开的全国法院商事审判工作会议以来.全国法院商事审判工作在最高人民法院党组的领导下。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充分发挥商事审判的职能作用.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三年来.人民法院的商事审判工作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障宏观经济政策落实.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为人民法院服务大局、保障发展的重点和亮点.商事审判的功能作用得到党委人大政府、市场主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2-7
法律适用杂志特别策划: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的若干罪名解读

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诽谤犯罪实务问题研究

摘要:编辑提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今年9月10日起实施。该解释进一步厘清了网络言论的法律边界,对打击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诽谤等犯罪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标尺。对依法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规范信息网络秩序具有重要意义。本期特别策划重点围绕该司法解释有关诽谤罪、寻衅滋事罪、敲诈勒索罪的相关规定,邀请最高法院参与解释起草工作的法官和专家学者展开研究。几篇文章从该司法解释入手。分别探讨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诽谤罪的入罪标准和公诉条件、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寻衅滋事罪的主要情形、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敲诈勒索罪的行为要件等问题。希望本期策划能够为正确理解该司法解释,理性探讨信息网络法制建设及统一司法适用标准有所裨益。
8-11

利用信息网络实施寻衅滋事犯罪若干问题探析

摘要:近期,“两高”联合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解释》立基于信息网络具有的两种基本属性.即“工具属性”和“公共属性”,规定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寻衅滋事犯罪的两种基本行为方式:一是《解释》第5条第l款规定的利用信息网络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行为人利用网络信息的迅速扩散、不易彻底根除等特性。借助网络辱骂、恐吓他人,社会危害性较之“面对面”的辱骂、恐吓他人更甚。
12-14

网络敲诈勒索、非法经营案件法律适用问题探讨

摘要: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两高”出台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解释》第6条、第7条分别规定了在信息网络上以处理网络信息为手段实施的敲诈勒索犯罪和非法经营犯罪的定罪处罚标准。由于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这两类犯罪在犯罪表现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类似性.有必要在把握各罪构成要件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准确区分,确保准确定罪量刑。
15-18
法律适用杂志法学论坛

网络、网络犯罪的演变与司法解释的关注方向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快速推动了网络的发展.在过去10余年间,网络的发展速度极其惊人,实现了代际转型和多网合并,以此为背景,网络犯罪的演变和刑事政策的投放,都发生了与传统犯罪完全不一样的变化。
19-24

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培育路径——以法官和律师关系为视角

摘要:在英美法系国家,同为法律职业者,法官和律师之间不存在天然沟堑,而是相互尊重,相知相依之情油然产生于每一次庭审活动之中。从法官视角言之,律师可能是昨天的自己和明天自己的同事,法官们的法律观念来源于他们从事律师时的实践经历,而不是其他事业经历的产物。而我国现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法官和律师在某种程度上仍是两个对垒的群体。鉴于此.笔者以法官和律师的关系为视角,就我国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培育路径作一初步探讨。
25-30

如何认定金融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

摘要:非法占有目的作为金融诈骗罪主观要件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于区分金融诈骗罪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是金融诈骗罪与相关民事纠纷、民事欺诈行为(即金融诈骗罪与非罪)的区别关键。其次,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是金融诈骗罪与相关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等(即金融诈骗罪与彼罪)的区别关键。可见,在司法实践中.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绝不能马虎了事.这关系到金融诈骗罪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认定.特别是在我国刑法对集资诈骗罪仍保留死刑的情况下.还可能关系到行为人的生死命运。因此,研究金融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31-37

人格权财产利益保护问题研究

摘要:传统民法认为,财产权和人身权是两种不同的权利,财产权是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某种物质利益的权利。而人身权是以人身利益为内容.与权利人的人身不可分离的一种权利。这两种权利泾渭分明。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上述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某些人身权利,如姓名权、肖像权的使用。也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这使得人们对人格权的性质产生了质疑.人格权是否具有财产利益?如果肯定人格权的财产利益.是否会动摇财产权与人身权的权利分类?
38-42

论信用信息权利的刑法保护

摘要:征信是指对与个人信用状况和企业信用状况相关的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并对外提供的活动。…对于征信活动中信息主体享有的权利.一般认为包括隐私权、同意权、知情权、异议权、信息救济权,等等。[2]与征信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及国外征信发达国家相比.长期以来,我国对征信行业的立法明显滞后,立法层级较低.有关征信机构的设立、征信业务规则、信用信息权利保护、征信业监管及法律责任承担等均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客观上不能适应征信市场的发展需要。
43-46

论“适宜调解”条款之把握

摘要: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作出修改。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122条规定:“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适宜调解的,先行调解,但当事人拒绝调解的除外。”我们将此条规定称之为“适宜调解”条款。对“适宜调解”条款的理解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适宜调解的案件要进行调解,当事人拒绝调解的不能调解。
47-50
法律适用杂志法官说法

博弈下的合作——民事二审发回重审与改判的实证研究

摘要:发回重审和改判是人民法院审理二审案件的两种结案方式。所谓发回重审即二审法院经过审理。认为一审裁判符合法律所规定的情形而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法院重新审理:而改判则是二审法院直接以判决的形式撤销全部或者部分一审判决.直接作出新的判决。由于在法院的审判绩效考核体系中.一审法院发回重审和改判的数量是衡量其审判质量的指标之一.
51-57

农村建房损害赔偿案件的裁判规则探讨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民大量翻修、新建住房,农村住房面貌出现了历史性的改变。长期以来.农村盖房修屋都是由一些乡村建筑队承担,他们安全意识不强.技术水平不高,施工设备简陋.缺乏监督管理.在建房过程中频频发生损害事故。例如2013年5月3日河南省延津县农村发生施工民房坍塌事故,造成7死21伤.事故调查证实,承接工程的乡村建筑队没有任何资质、施工人员系村民临时拼凑、安全观念淡薄等是重要原因。
58-62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被告反诉问题探讨

摘要:基于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已有的实践经验以及公共利益受损的严峻现实,可以预测,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民诉法”)施行后,将会有更多的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诉至法院。理论界与实务界普遍认为,民事公益诉讼具有其特殊性,完全执行普通民事诉讼的程序规定,既不合理,也不科学。
63-67
法律适用杂志司法技能

论合同解释方法的运用

摘要:司法实务中.合同解释是合同纠纷案件中最经常遇到的裁判难题.但往往被看作司法者的实践性技能,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学术研究层面.学界对于法律解释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对于合同解释的研究相对薄弱。虽然合同解释和法律解释在解释论上有相通之处,但合同解释关键在于探究当事人的真意或者应当具有的合理意思,与法律解释存在质的不同。实践中还存在合同解释方法与法律解释方法混淆、合同解释方法和合同解释判断标准混同的现象。…本文试从有关案例切入.研究各种合同解释方法的基础理论和运用规律.为法官自觉运用合同解释方法提供一定依据。
68-72
法律适用杂志问题探讨

认知视野中的司法公正及其有效实现——基于制度技术和情感艺术的合力支撑

摘要:对于法官而言.如何以“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为指导.在具体案件的办理中使群众感受到司法的公正性、有效形成“个案公正感”.是我们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所谓的司法公正究竟是一个客观的标准还是人们的主观公正感?人们究竟如何感知与判断司法的公正性?作为司法者来说.如何有效地引导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司法结论作出准确认知与公正的评判?
73-77

变与不变: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动态演进与司法应对

摘要:技术发展、法律规定和司法裁判三者是一种怎样的互动关系,司法在其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对这一问题,互联网络技术与信息网络传播权是典型的分析样本,而这又需要从一个个相关的案件说起。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没有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到2001年修订时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再到国务院2006年制定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专门行政法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直到最高人民法院2012年出台司法解释《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信息网络传播权司法解释》”),
78-84

诉讼程序中限制出境措施的完善与救济——对公民出境自由的限制与救济

摘要:限制出境措施在诉讼程序中运用得比较广泛.针对的主体主要是诉讼参加人或者被执行人。但是,当法院根据一方当事人的申请限制另一方当事人出境后.被限制出境的当事人如果获得胜诉。一旦其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申请人赔偿其因限制出境所导致的损失.法院是否应当支持其诉讼请求,这在实践中争议较大。这种争议很大程度上是限制出境制度本身的不完善所导致的。
85-88

调解协议司法确认与执行程序的衔接

摘要:2013年1月1日施行的新《民事诉讼法》以国家基本程序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从而标志着该制度从此前的探索期进入发展期。[1]由于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结果形成新类型的执行依据,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和执行程序也因此发生紧密联系。本文拟以执行工作为视角.对有关两者之间有效衔接和相互协调的若干问题试作探析。
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