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业科技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福建农业科技杂志 省级期刊

Fujia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35-1078/S 国内刊号
  • 0253-2301 国际刊号
  • 0.45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福建农业科技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0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主管的学术期刊。福建农业科技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优秀学者论坛、园艺科学、农产品加工、动物科学

福建农业科技 2004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早籼组合福优晚3制种技术总结1-2

摘要:福优晚3是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用自育的不育系福伊A与晚3配组而成的优质、抗稻瘟病、高产迟熟早籼组合,于2000年通过了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了加速该组合的生产应用,提高种子产业化水平,经多年的制种实践,初步总结出较为实用的高产制种技术,总结如下.

“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出口示范基地建设”通过技术鉴定2-2

杂交水稻新组合“华优桂99”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3-3

摘要:"华优桂99"是广西藤县种子公司1998年早季利用优质不育系"华农A"与优质恢复系"桂99"杂交配组而成,属优质杂交稻新组合.2000年通过广西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2001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同年通过国家审定.该组合1999年由龙海市种子站引进、试验试种,2002年、2003年参加漳州市早稻新品种(组合)区试和生产试验,2003年底作为区域性品种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三明市农科所选育的四个不育系通过省级技术鉴定3-3

高产弱感光型组合明优527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4-4

摘要:明优527系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以自选的高异交率D型不育系明41A为母本,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恢复系R527为父本育成的强优势、弱感光型优质高产杂交中稻新组合.

福建省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回顾与展望5-7

摘要:1 育种成果 赤霉病是我省小麦的主要病害,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福建省自70年代初期开展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以来,育成了一批抗赤霉病的品种(系).其中福建省农科院稻麦所先后育成福红壳13、福红壳19、福繁76、福繁916等,福繁76曾在福安有小面积推广,并提供给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作为抗赤霉病品系与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交流;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育成的有闽抗76、闽抗115、闽抗130等;南平市农科所育成的建选4号、7705、77175等,曾在山区局部推广种植;宁德市农科所育成的有矮和尚、宁76-6524等,其中矮和尚表现中矮秆、早中熟、中抗赤霉病,适于闽东地区种植,667 m2产量75~100 kg,1989年最大推广面积约达1万hm2;福建农业大学育成的有繁632、繁635、5002、5009、60085、60096、60112、60212等抗赤品系;近几年南平市农科所通过人工有性杂交,先后育成建H79-8、建73、建7矮、2041、建81-5、北4-1、建H79-6等新品系;福建省农科院稻麦所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育成了抗赤霉病新品系福太8701、8706、8711、8607、8609、8704、8705、8717、8720等,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育成品种已提供省内外育种单位应用,其中进行生产示范、推广的品种有福太2号等,推广面积已达0.33万hm2以上,丰产性、抗赤霉病性均较好.

提高春花生产量和质量的技术经验7-8

摘要:福清市港头镇花生种植历史悠久,花生是该镇主要的油料作物,也是主要的栽培作物之一,播种面积均在667 hm2以上,仅次于水稻、甘薯,居第三位.在市场开发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形势下,为了提高花生的产量和质量,多年来我们采用优良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落叶果树黑琥珀李通过省级认定8-8

日本紫薯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9-10

摘要:日本紫薯原名Ayaoyusky ,20世纪90年代从日本引进我省,先后在厦门、福州、莆田和三明等地种植.结合教学的需要,我校于2000年引种试种,2001~2003年组织在附近乡镇种植,现将日本紫薯特征特性和试种结果报道如下.

7个优质甘薯品系鉴定试验初报10-11

摘要:近年来,我省甘薯种植面积达26.67万hm2以上,总产14亿 kg,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80年代以来,省科委组织有关单位协作攻关,经过20年的四轮育种攻关,已先后育成20多个新品种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人民膳食结构的改变,甘薯已经从粮食作物逐渐向经济作物转变,因此对有利于加工利用的专用型甘薯品种的需求日趋紧迫.

水果采后病害不用农药11-11

福建省春大豆新品种丰产性与稳产性研究初报12-13

摘要:近年来,我省大豆育种单位针对大豆生产对品种的要求,陆续育成一些优质高产春大豆新品种(品系),有的品种已在生产上示范种植.为鉴定这些品种在我省各大豆主产区的产量表现及适应能力,2002年春季,福建省种子总站组织了多点联合鉴定试验.本文就其产量结果进行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以期为我省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大豆新品种提供依据.

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有量居世界首位13-13

福建果树品种结构调整现状与分析14-16

摘要:近几年,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及果业发展滞后效应的作用,我国南方主要果品出现结构性过剩与滞销,果业生产面临严峻的挑战,为此,我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立足资源比较优势,加速品种结构的优化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全面了解我省近年来果业品种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为

枇杷矮化集约高效产业化配套技术体系研究与推广效益分析16-17

摘要:福建枇杷总面积为2.2487万hm2,实际投产面积1.51万hm2,产量6.8286万吨,平均667 m2产量301.74 kg.从全省比重看,枇杷占果树总面积4%、总产量的1.7%.令人欣慰的是福建枇杷约占全国枇杷总面积的50%,产量约占39%.近年来,早熟大果优质新品种‘早钟6号'发展势头强劲,短短的5年间,该品种发展面积达1.14万hm2,占枇杷总面积的50.70%,市场平均价格也从过去每公斤4~6元上升到10~24元,成为福建果业发展的新亮点.分析其原因,一是新品种选育的突破,福建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用人工杂交手段选育出的特早熟、大果型、优质新品种'早钟6号',很受市场欢迎,大大促进了枇杷生产的发展;二是枇杷产业化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枇杷单产明显提高,品质改良,效益好.本文就枇杷矮化集约高效产业化配套技术体系研究与推广进行效益分析.

龙眼良种“软枝东壁”和“软枝福眼”的特性及发展前景18-18

摘要:龙眼是泉州农业支柱产业,享有"中国龙眼之乡"、"全国龙眼基地"之美誉,全国六大龙眼基地在泉州就有3个.目前全市龙眼面积近3万hm2,产量3.4万吨,其中福眼占90%左右.泉州地处亚热带,气候环境十分适宜栽培龙眼,品种丰富多彩,已发现品种有160多种,是世界上少有的龙眼种质资源宝库,曾选育出两个优良品种"福眼"、"东壁".然而多年来,因管理粗放,不重视品种提纯复壮、品种选优及推广工作,致使福眼品质下降,价格连年下滑,已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局面.东壁由于推广力度不足,种植量偏少,不能形成商品量,名牌打不响.近年来,各地热衷于龙眼品种结构调整,积极引入外来品种.外来品种嫁接效果好,但丰产、稳产性仍欠缺.笔者与泉州市园艺学会、龙眼学会同仁经多年对本地东壁、福眼品种进行调查、观察和研究,已发现适宜本地区栽培、丰产性好、品质优异的良种软枝东壁、软枝福眼(也称"福圆"),现报道如下.

优质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泉引1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19-20

摘要:马铃薯新品种"泉引1号"系我所引进筛选的加工型良种,其块茎品质符合"上好佳"(上海)"福源"(福建省晋江)、"禾乃"(福建省石狮)等品牌的公司加工天然薯片的质量要求,同时具有丰产、较抗晚疫病的特点,是一个有较大推广应用价值的优质加工型良种.

姬松茸熟料袋栽技术20-21

摘要:姬松茸又称巴西菇、小松菇,子实体脆嫩爽口、香气浓郁,是一种名贵的食药兼用的真菌.姬松茸一般采用类似蘑菇的发酵料栽培工艺,但对没有栽培蘑菇经验的菇农,往往因不能准确地掌握发酵工艺而导致栽培成功率不高.近年来,我们探索了姬松茸熟料袋栽技术,通过改变栽培主料、改进栽培工艺,成功率高,产量佳,生物学效率高达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