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电类专业实验教学研究

时间:2022-05-10 09:34:40

摘要:高校非电类专业开设的电子基础类课程在进行实验教学时,一般面临着学生基础薄弱、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兴趣不高等问题,教学效果堪忧。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手段,将实验原理的讲解、实验步骤的引导、重点实验环节的示范以图、文、视频相融合的方式呈现,对调动学生兴趣、指导实验过程有积极的意义,切实地提升了实验效果。

非电类专业实验教学研究

1引言

电子类课程(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程序设计等)工程性较强,一般多在理工科院校电类相关专业开设,专业性较强,掌握要求较高。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电路等基础知识不断渗透进一些工程、技术类非电专业(如医疗设备操作、机械加工等),电子电路基础课程的开设也越来越广。电子类课程的工程性强,其配套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如果直接照搬理工科较为成熟的电子类课程实验教学方案,一般面临着诸多困难,教学效果一般。因此有必要针对非电专业的基本现状,探讨适合专业培养方案、适合教材情况、适合学生情况、适合硬件条件的实验教学方法。这里就以医学院校的影像技术专业为例,探讨非电专业电子类课程的实验教学模式。

2非电专业电子类课程开展情况

电子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促进了机械技术、医疗等非电行业相关领域的不断扩展,自动化、智能化是各行业大势所趋。各相关专业相继开设一些电子信息的基础课作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有助于学生今后更深层次的发展。纵观非电专业开设的电子类课程开设情况,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2.1教学知识面广,要求掌握层次浅

电子类课程涵盖面广,按领域划分一般有电路基本分析方法、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基础、微机单片机技术等,按知识点分则有电子元器件特性、电压电流分析方法、二极管三极管等现代电子基础、放大电路、集成运放、振荡电路、电源、组合逻辑器件、数字芯片技术等,内容多而杂。非电专业开设的电子类课程,一般对这些基本的电子基础知识都有涉及。但是与传统的电子类专业不同,非电专业的电子类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较少,了解的居多。专业电子类课程注重精,从各个角度对某一知识点深挖,不但要知道是什么,还要掌握为什么、怎么用、需要注意什么等。而非电专业的电子类课程,一般主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概念、特点、用途等,要求掌握的层次相对较浅。

2.2课时安排相对较少,前期基础课程缺失

以笔者所在的医学院校为例,一般着力突出“医”这一特点,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为医学课程比例较大则课时较多,非医学课程(如电子类课程)课时较少,电子类实验教学课时更少。以《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为例,一般工科院校设置该课程为72学时甚至更多,实验学时也较为充足。而对于非电专业而言,融合了模拟电子与数字电子的《医学电子学》一共设置54学时,其中14学时实验课程,导致其在实际教学中,理论课时偏少,教学安排较为紧张。因此在理论课上一般重在介绍性地将知识面铺开,而并没有就知识点进行深层次的原理讨论。学生在理论讲解中本就掌握不深,在实验课上教师限于时间问题只能简要地讲一些关键点,导致学生在实验中往往不知所措,实验效果堪忧。另外,电类专业在开设电子类课程时,一般会提前开设《电路分析》《计算机基础》等基础性课程,而有些非电专业开设的电子类课程并无此类基础课程作为支撑。基础课程的缺失给学生学习电子类课程造成了不小的障碍。

2.3实验项目与理工科专业区分度不大

电子类课程并非医学等非电专业所专长,因此电子类课程的实验教学一般是借鉴工科院校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在实验项目的设置上与工科院校雷同,区分度不高。学生动手操作同等难度下的工科类实验,由于知识储备相对较弱,难免有畏难心理,在实验中往往不知道该做什么、怎样做,显得手足无措。经常一堂实验课下来,有的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实验效果不好。

2.4师资、硬件设施相对薄弱

如上所述,非电类高校重点放在本专业,一般对于此类非电类课程在师资安排、实验教学硬件投入上相对有所欠缺,这也简介地影响了电子类课程的实验教学。对于非电类专业的电子类课程,由于学校重视程度、个人发展前景、硬件条件等诸多因素,对专业的高水平人才吸引力较弱,容易造成人才短板。另一方面,目前情况来看,不乏有些高校将此类非电专业的电子类课程看作是辅助性质的“豆芽课”,对其硬件建设投入、课题资金保障难以达到应有程度。

2.5学生兴趣普遍不高

在教学中发现非电类专业学生对于电子类课程的兴趣普遍不高,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由于基础知识缺失、知识面太大、学习思考方法难以适应而产生畏难情绪,觉得难以学好这类课程;二是由于现在大学各专业的培养方向性较强,学生们自进入专业就读以来就默默强化了今后的就业方向,并针对该就业导向有意识地进行课、兴趣的选择,而电子类课程本身就枯燥乏味,且在学生毕业后用处不大,导致学生普遍对其兴趣不高。

3非电专业电子类课程提升实验教学效果的途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升学生对电子类课程实验教学的效果,要吸引学生兴趣,可从实验项目选题方面入手。

3.1降低实验项目难度

如前所述,非电专业由于培养目标不同,即使与工科院校开设相同的电子类课程,一般教学要求也相对较低。有些实验教学项目借鉴自工科院校同样课程的配套实验其实验难度也相应降低,以匹配理论教学深度及学生掌握程度。具体而言,在进行实验设计时,预设的实验目的、实验方案不宜过高,电路不易复杂,简单明了为好。要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验,获取相应的实验数据,并进行力所能及的分析,达到实验目的。

3.2吸引学生实验兴趣

以医学院校为例,学生对医学相关专业相对熟悉,实验项目如果能以医学相关问题为出发点,以工程的手段解决相关医学上的问题,则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时候会收到奇效。如在电路设计等实验项目中,可以以医疗设备中实际的电路片段为例,辅助以医疗行业对于该电路的要求,完成相关设计。又如笔者在C++程序设计实验教学中,曾以药品监管码的相关解读为实验项目,通过收集监管码相关来源、特点、效果等资料,将这些资料整合成微视频形式作为实验课微课件。以前学生对循环这一实验项目感到单调乏味,在利用微课导入医学相关问题作为实验项目后,学生普遍反映学以致用,利用循环解决了他们比较感兴趣的医学上的小问题,不但达到了循环这一知识点的实验教学任务,而且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觉到了药品监管码的存在。

3.3细化实验过程

由于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实验仪器的操作熟悉程度的不同,对于非电专业电子类课程的实验教学,实验过程的指导要细化。学生在初次接触此类实验时,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对实验过程的步骤指导必须细化,不但要明确告诉学生每一步要做什么,还要告诉他们该如何去做,采集哪些数据,该如何采集。具体的实施过程要因课程而异,可以通过边实验边指导,也可以通过事先制作好的实验过程指导,文字版、图片版、视频版均可。总之,实验过程指导的细化有助于学生逐步开展实验,防止学生上实验课不知道要做什么、该怎么做,手足无措。

3.4要强调实验预习

实验预习有助于学生提前对实验有整体性的把握,理解实验原理,理清实验要素,明确实验目的,熟悉实验过程,做到有的放矢。在实验预习上教师要花足够的精力进行实验设计,不仅仅是布置一个实验项目,而且还要在实验预习阶段一一落实各实验要素。教师应提前提供足够的预习资料,包括实验项目安排、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等,如果能够通过图文并茂、视频演示等较为直接的手段则效果更佳。笔者在实验预习阶段中,通过录制实验原理及方法的讲解、实验过程视频指导,以及实验目的、注意事项等要素,通过电子杂志制作软件打包成图、文、视频并茂的多媒体实验指导,每个实验项目制作一份,在实验前一周发给学生进行实验预习,在实验中该指导材料还可详细指导实验的进行,学生普遍反映效果较好。

3.5预设多层次实验项目难度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如果全部安排同样的、较低难度的实验,对于一部分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实验教学的意义大打折扣,为此可以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预设两个或多个实验项目,在实验难度上予以区分。如同是三极管单级放大电路实验,不同的电路设计有不同的实现难度,对于固定偏置的放大电路,有部分学生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实验,由此可预设多层次实验项目,如更换为稍难的分压偏置放大电路,或增加对单级放大电路动态参数的测量、分析,有助于调动这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整体实验效果。

4结语

非电专业开设的电子类课程,普遍存在着课时紧、知识面多、学生基础薄弱、兴趣不高等不利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相关实验教学的效果。为此在此类电子类课程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降低实验难度以振奋学生信心、贴近专业特色调整实验项目以提高学生兴趣、细化实验过程以切实指导实验进行、强调实验预习以有的放矢、预设多层次实验项目难度区别化地进行人才培养,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实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曹蕾,陈武凡,龚剑,谭小丹.在高等医学院校搭建工科特色教学平台的研究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7,6.

[2]柴志军,刘明亮,吴文智,王云霞,付丽.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9:4.

[3]王藕娟,顾海,孙健华.新时期应用型本科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8(52).

[4]吕念玲,黄晓梅,张林丽,李斌,殷瑞祥.高校实验教学过程管理的系统方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11).

[5]徐万松.C++程序设计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11).

作者:徐万松 单位:川北医学院

上一篇: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研究 下一篇: 古代汉语教学与课程建设探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