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时间:2022-10-15 09:56:15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日益得到重视。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不足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同时探讨了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促进计算机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方法。

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创新一般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产品、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1]。而创新能力则主要体现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生产实践中利用自身已有的基础不断提供的能够促进上述活动开展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的能力。具备这种创新能力的人才就是创新型人才。高等院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支撑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当前,培养具备扎实的科学素养、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视野宽广的高素质拔尖人才,已成为当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而这其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成为高校教育的主要重心之一。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比例,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在2018年6月21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再次提到高等院校需要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因此,在新时期的高等教育中,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已经日益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尤其是在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研究和探索新时期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国内已有学者对此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谢瑞杰分析了实践教学体系在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从实践教学林和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支撑环境等方面保障良好的教学环境,探索了基础实践阶段、专业实践阶段、综合创新实践阶段、企业实践阶段、创业实践阶段等5个阶段来构建以实践活动为主体内容的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2]。郑明辉等首先探讨了计算机专业能力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挑战,分析了“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新模式,并通过短期递进式学科竞赛的开展及中长期的产学研项目式的推进来共同促进计算机类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3]。何丽等人分析了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内涵以及该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通过设置立体化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多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来达到构建开放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目的,最后提出了促进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的一系列措施[4]。龚沛曾等人以上海市高校大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为例,探讨了上海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协同培养体系架构,通过建立的平台及联合教改机制和互动交流机制共同推进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从而促进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提高[5]。胡晓娅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进行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教改探索,从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等进行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6]。彭声泽等人提出了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若干措施[7],包空军等人提出计算机教育是创新能力的源动力,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创新来构建计算机教育创新体系,同时还提出了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途径与方法[8]。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梳理了当前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制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探讨了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促进计算机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方法。

一、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当前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淡薄多数学生虽然听说过“创新创业大赛”、“程序设计比赛”等学科竞赛,但是总感觉离自己比较遥远,缺乏必要的信心和兴趣,因此或安于现状,或忙于应付教师的课程作业,无暇顾及这些有可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学科竞赛。2.创新思维能力薄弱由于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针对问题通常缺乏深层次思考,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常常较为单一,没有新意和技术突破。缺少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总结能力和强大的自我学习能力。3.专业基础不牢牛顿曾说过,“我看得比别人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创新更无从谈起。而计算机类专业中有些学生就是轻视基础课程(如: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等),导致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不够扎实,从而缺少因为创新而起飞的动力。4.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知识的迁移能力,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如果只重视理论学习,而不去动手实践,很难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学而不会”成了一些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常态。作为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一门学科,学生必须要通过多练多思多想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固化为自己的能力,从而灵活运用到其他方面。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表明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一些制约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不利因素:1.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当前,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应有的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安排等多年保持不变,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仍然沿用多年前的方法。2.课程体系设计中重理论、轻应用,重传授知识、轻培养能力目前,高校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仍然是专才教育的培养模式,主要表现为重理论学习、轻综合素质培养。尤其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等,显得尤为不够。课程设计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所占比例较小。在教学方法上,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引入了计算机和网络教学,但范围不统一,层次不深,仍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没有给学生更多地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更大的学习思考空间。3.学生评价制度不够合理对学生评价方法也不科学,造成培养对象只读书,读死书,死记硬背,不加思索,不会应用的局面。对于学生的考核,目前仍是以期末考试为主要形式。而且考试的内容单一,只注重课本知识,注重对知识的记忆,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考核评价要求过低,导致学生平时学习方式死板,不愿进行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客观上忽视了其本身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4.缺少个性化的培养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及学生课表刚性强、弹性弱,教材的选用、课程的选择、教学大纲基本一体化。虽然有些大学己经开始实行选课制,选教制,增加了选修课的门数和权重,但由于选修课的门类有限,而且,对每个学期必须修习的学分数作了上限与下限的限制,使得选课、选教等制度流于形式。

二、以学科竞赛驱动计算机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

随着国家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视,计算机类相关的学科竞赛项目也越来越多,如:“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国软件杯”全国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等等(参见表1),除此之外,还有以阿里、腾讯、百度等各类企业冠名的诸多赛事,这些大赛均面向在校大学生开放。通过学科竞赛来促进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升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通过鼓励大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加这些学科竞赛,激发大学生参加竞赛的兴趣,通过参与这类学科竞赛活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得到提升。2.培育创新思维能力此类学科竞赛通常是以社会实际问题为主,具有良好的现实应用价值,大学生通过深度参与此类比赛,考虑问题会更加深入和全面,由于贴近现实,往往更能吸引学生的探究热情,从而使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育。3.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参加此类学科竞赛,学生会形成自发的学习动力,会使他们明白自身的不足,将能够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基础知识。4.促进知识的迁移转化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可以促进学生将知识进行迁移转化。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生,通过学科比赛,将能够自发的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比赛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能力的培养将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5.促进学科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融合高校教师通过指导大学生参加相关的学科竞赛可以发现自身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可以促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的将学科教育与创新教育进行融合,从而达到二者相互促进的作用。以学科竞赛驱动计算机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人才培养方案中纳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课程体系将学科竞赛获奖以学分的形式纳入课程体系,并开设学科竞赛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程作为选修课,与之相关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不再保持固定不变,而是随需要灵活、动态的进行调整。2.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设置具有启发式的教学问题,同时可以将历年相关的学科竞赛的赛题为背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3.将学科竞赛成绩与学业成绩相结合鼓励教师将专业课程与学科竞赛进行对接,可以探索将学科竞赛成绩作为学业成绩的一部分纳入学生的考核和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4.以兴趣组形式组织讨论,促进个性化培养围绕某一项学科竞赛,以兴趣组的形式组建学生团队,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讲师进行学生团队的协同指导,采用定期研讨的形式,一方面使得赛事的组织更加有序,保障顺利完成学科竞赛,另一方面通过专业教师的指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三、结束语

创新是一国的灵魂,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国家进步的主要力量,肩负育人重担的高等院校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责无旁贷。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以学科竞赛驱动计算机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有利之处以及具体措施,在具体的实践中,需要注重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达到“以赛促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怀宇,程光文,丁宇,等.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索[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3):334-336.

[2]谢瑞杰.基于创新创业能力的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14(01):186-189.

[3]郑明辉,胡涛,周慧华.以“项目+竞赛”模式引领计算机专业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4(15):47-51.

[4]何丽,华斌,刘军.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02):5-9.

[5]龚沛曾,傅建勤,顾春华.构建教育协同体系持续提高大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水平[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24-26+68.

[6]胡晓娅.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改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8(04):116-118.

作者:刘晓勇 方刚 付辉 林豪彪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上一篇: 建设单位自主环保竣工验收探讨 下一篇: 校企协同创新与财务管理实践教...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