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博览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防灾博览杂志 省级期刊

Overview of Disaster Prevention

防灾博览是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1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地震局主管的学术期刊。防灾博览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防震减灾工作_新闻速读、防震减灾工作_视点、本期关注、减灾综述、减灾教育、我行我述、绿色生活、科技前沿、震情速递、灾害录

防灾博览 2010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防灾博览杂志视点
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全国地震局长会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6-11

摘要:我们知道,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的地震约有500万次,虽然仅仅只有100次左右能造成灾害,但由于其造成的灾害常常是毁灭性的,仍然是全球自然灾害之首。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始终高度重视,总书记、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恢复重建等工作做出过重要指示,这次由国务院组织召开的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又进一步强化了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将防震减灾工作提升到了相应的高度。

防灾博览杂志本期关注
海地地震 我们在行动12-17

摘要:背景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0年1月13日5时53分.当地时间1月12日16时53分,在海地地区(北纬18.5度,西经72.5度)发生了7.3级地震.地震震中距太子港16公里.震源深度10公里。

汲取经验 铭记历史——纪念通海7.8级地震40周年18-21

摘要:40年前的1月5日,一次7.8级大地震袭击了通海及其周边地区,15621位同胞罹难,经济损失巨大。灾害之严重,震惊全国,震撼世界。

防灾博览杂志减灾教育
关于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22-25

摘要: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指地震灾害发生之后的过渡性安置、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以及善后工作等活动。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是防震减灾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减轻地震灾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修订后的《防震减灾法》建立和完善了相关法律制度,进一步增强了我国防震减灾能力。

户外避震26-26

摘要:就近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野外或海边避震27-27

摘要:①在野外 注意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如遇山崩,要沿着与岩石滚动相垂直的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

国际减灾术语(2009年版)28-29

摘要:恢复 灾害影响生计和生活条件社区的恢复重建及设施改善,努力减少灾害造成的后果.

防灾博览杂志减灾综述
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30-34

摘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福建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认定与管理办法》的要求.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厦门市海沧区东孚学校已建设成为一所层次高、设施全、创意新的优质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福建省地震局、教育厅于2009年12月213联合在该校召开了全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经验现场会。

防灾博览杂志I减灾综述
清代如何防疫?35-37

摘要:发疫总数居高不下 据邓拓所著《中国救荒史》一书统计,自殷商至1937年的2000多年中.我国共发生大规模疫灾261次,其中清代占74次,总数居各朝代之首。清朝疫年与非疫年的比例为1:1.23.仅次于明朝1:1.77。显然,清朝处于一个传染病高发期,几乎每隔一年就发生一次疫情。

河南省灾害应急科学管理体系研究38-41

摘要: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保障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前提。

地震监测卫星——从太空预报地震42-43

摘要: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地震给人类造成的灾难是难以估量的,地震预测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宏伟的科学研究目标.

防灾博览杂志人与自然
湿地:弥足珍贵的“地球之肾”44-49

摘要:每年的2月2目是“世界湿地日”。2010年世界湿地日的口号为:携手保护湿地,应对气候变化。2010年全球世界湿地日主题是“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

推行低碳经济 提倡低碳生活50-53

摘要:推行低碳经济 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也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目前,通常所指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其中二氧化碳的增温效应占76.7%,而且“生命”顽强,一旦排放到大气中,少则50年,多则200年不消失。故人们在谈论温室气体时,主要指二氧化碳。

关注地下蕴藏的“大热源”54-55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电荒、水荒、油荒接踵而至,拉闸限电、煤炭紧缺、油价上涨,一个接着一个,让人无可奈何,“能源危机”已成为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而来自能源专家的建议却令人为之一振。

直面中国“城市病”56-59

摘要:中国的城市建设现在正失去基本准则。有一些人漠视中国文化,无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放弃对历史文化内涵的探索,致使“城市病”越来越严重。

中国经济谋划新一轮发展60-63

摘要:2009年12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就当前经济形势和2009年经济工作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他在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说:其实要把企稳回升和根本好转,以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划一条什么界线是很难的。我觉得我们现在就是要做好当前的事,同时又要筹划未来的事。所谓“做好当前的事”,就是把应对金融危机的各项工作继续搞好;

史前人类的航海64-66

摘要:欧洲人16世纪初次探索太平洋时.有一项惊人的发现:至少在2.6万年前,某些石器时代的人类不借助任何航海工具,登上了散布在这大片海域上的千百个大小岛屿。

防灾博览杂志人生百态
智能时代的记忆危机68-69

摘要:今天的我们已经开始理性地用批判辨证的眼光看我们周围给我们带来愉悦和便利的种种新生事物。我们在利用它们为自己服务的同时,也应时刻思考着它们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