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元件与材料杂志社
分享到:

电子元件与材料杂志

《电子元件与材料》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2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与试制、科技动态、专家论坛、企业之窗、博士论文、会议消息、新品介绍、产品导购等。
  • 主管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
  •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学会;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国营第715厂
  • 国际刊号:1001-2028
  • 国内刊号:51-1241/TN
  • 出版地方:四川
  • 邮发代号:62-36
  • 创刊时间:1982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43
  • 综合影响因子:0.338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电子元件与材料 2012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电子元件与材料杂志专家论坛

氧化锌非线性电阻的特性方程

摘要:为了寻找一个能满足工程计算要求的氧化锌非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方程,对其电阻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这种元件的电阻与电流之间有着确定的数量关系,可用"欧安特性方程"来表述。由欧安特性方程推导得到的伏安特性方程能满足工程计算的要求,已成功地应用于新特性产品的开发和浪涌过电压保护设计计算。此外还介绍了非线性电阻器一些特有的物理现象。
1-7
电子元件与材料杂志研究与试制

添加Bi_4Ti_3O_(12)对BST陶瓷性能的影响

摘要:采用固相法制备了添加Bi4Ti3O12(BIT)的(Ba0.71Sr0.29)TiO3(BST)陶瓷,研究了BIT的加入量对所制BST陶瓷的微观结构和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BIT添加量的增加,BST陶瓷的晶粒尺寸先减小后增大,相对介电常数(εr)逐渐减小,介质损耗(tanδ)先减小后增大。当添加质量分数26%的BIT于1 120℃烧结,制得的BST陶瓷综合性能较好:εr为1 700,tanδ为0.006,容温特性符合X7R的要求,耐直流电压强度为5.0×103V/mm。
8-11

CuO/CeO_2共掺杂Ba_(0.85)Ca_(0.15)Zr_(0.1)Ti_(0.9)O_3无铅压电陶瓷性能研究

摘要: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CuO、CeO2共掺杂Ba0.85Ca0.15Zr0.1Ti0.9O3(BCZT)无铅压电陶瓷,研究了CuO的掺杂量对所制陶瓷晶体结构、压电及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uO的加入,进一步降低了预先经0.05%(质量分数)CeO2掺杂的BCZT陶瓷的烧结温度;在1 250℃烧结时,仍可获得纯钙钛矿结构的BCZT陶瓷。当CuO掺杂量为质量分数0.2%时,所制BCZT陶瓷具有最佳的压电性能:d33=370 pC/N,tC约为93℃,tanδ=0.0147。
12-14

凝胶注模成型氧化铝陶瓷反射体的制备

摘要:以微米级氧化铝为原料,采用AM-MBAM凝胶体系,制备出了流动性良好、高固相体积比的浆料,然后采用凝胶注模成型工艺制备出了中空氧化铝陶瓷反射体。研究了分散剂、引发剂、单体浓度及固相含量等关键因素对凝胶注模成型氧化铝陶瓷反射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分散剂、引发剂、单体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4%,0.08%,7%时,浆料的固相体积分数为55%,黏度达到710 mPa.s,并可制备出表观形貌好,结构致密的氧化铝陶瓷反射体。
15-17

氧氩流量比对高介电薄膜Ta_2O_5电学性能的影响

摘要:利用反应溅射的方法沉积Ta2O5高介电薄膜,研究了溅射过程中氧气与氩气的体积流量比Ψ(O2:Ar)对薄膜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薄膜退火后为多晶态四方结构的β-Ta2O5。随着Ψ(O2:Ar)的增大,薄膜的沉积速率逐渐减小,积累电容逐渐增大,等效氧化层厚度逐渐减小,平带电容增大,氧化层中可动离子电荷密度逐渐减小。当Ψ(O2:Ar)=6:5时,所沉积Ta2O5薄膜的相对介电常数r最大,为38.32;当Ψ(O2:Ar)=2:5时,漏电流密度最小,仅为7.7×10–7A/cm2。
18-20

SnO_2-ZnO的乙醇气敏特性研究

摘要:为了解决乙醇传感器灵敏度不够高和选择性较差的问题,使用稀土金属氧化物代替贵金属及其化合物作为催化剂和添加剂制成了以SnO2-ZnO为主体的气敏材料,并对其气敏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法可有效提高SnO2-ZnO气敏材料对乙醇气体的灵敏度及选择性;利用制成的SnO2-ZnO气敏材料,可以生产出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乙醇传感器。
21-22

科学家首次成功在硅上集成50微米厚锗

摘要:据物理学家组织网3月29日报道,瑞士和意大利科学家在3月30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指出,他们在硅上构造单片半导体结构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在硅上集成了50微米厚锗,新结构几乎完美无缺,最新研究将让包括x射线技术在内的多个领域受益。
26-26

n-ZnO/i-ZnO/p-nc-Si结构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模拟研究

摘要:运用AMPS-1D软件对n-ZnO/i-ZnO/p-nc-Si结构的异质结薄膜太阳能电池进行了模拟,探讨了补偿掺杂i-ZnO层厚度变化以及界面态的引入对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密度、填充因子以及转换效率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界面态的存在会大幅降低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在理想情况下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可以达到25.381%。
27-30

大规模生产纳米石墨烯薄片新方法

摘要: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3月26日报道,韩国和美国的研究人员近日表示,通过混合固态二氧化碳和相应溶剂,能简单、经济地大规模生产出高质量的纳米石墨烯薄片。相关研究报告在本周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网络版上。
30-30

光阳极的前后处理对DSSC性能的影响

摘要:为抑制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光生电子的背反应,分别利用钛酸四丁酯(TBT)和TiCl4制备了两种TiO2溶胶对DSSC光阳极导电玻璃进行前处理,另外,以TBT制备的TiO2溶胶对光阳极TiO2薄膜进行了后处理。在AM1.5和暗环境下分别考察了前后处理对DSSC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光阳极的前后处理均有效提高了DSSC的光电转换效率,其中以采用TBT制备的TiO2溶胶进行前处理时的效果最佳;DSSC的光电转换效率随后处理次数的增加而增大;后处理3次时,DSSC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5.98%。
31-34

科学家拍摄量子电影展现复杂分子物质波

摘要: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3月26日(北京时间)报道,最近,一个由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小组,成功地为一种染料分子拍摄了一段量子电影,揭示了分子物质波相干图案逐渐增强的形成过程,将物质的波动性和粒子性、随机性和决定性、定域性和非定域性形象化地展现出来。
34-34

不同表面活性剂对高导电态聚苯胺形貌与性能的影响

摘要:以过硫酸铵为氧化剂,采用自稳定分散聚合法(SSDP)合成高导电态聚苯胺(PANI)。研究了不同种类的表面活性剂对PANI形貌与性能的影响,通过TEM、FT-IR、XRD、UV-Vis及四探针实验分别对PANI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添加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所得的PANI呈纳米纤维状,添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PEG400)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三乙醇胺(TEA)所得的PANI分别呈扇形树枝状和薄膜状;添加DBSA所得PANI电导率最高,为8.7 S.cm–1,而添加PEG400所得聚苯胺产率最高,为78.3%。
35-38

量子隧穿效应“孵出”能效更高的隧穿晶体管 有望解决目前芯片上晶体管生热过多的问题

摘要: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3月27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圣母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们表示,他们借用量子隧穿效应,研制出了性能可与目前的晶体管相媲美的隧穿场效应晶体管(TFET)。
38-38

基于LTCC技术的Ku波段金丝线匹配的研究

摘要:基于低温共烧陶瓷(LTCC)技术,设计了Ku波段金丝键合线宽带匹配电路,该电路应用多节1/4波长传输线对两根金丝键合线在Ku波段进行了具有二项式响应的宽带匹配。三维电磁场仿真表明,匹配后在Ku波段的回波损耗达到–20 dB以下,有效提高了信号的通过率。该匹配电路在LTCC基板上所占面积小、实现较为简单。
39-41

美证实碳纳米管生长控制理论

摘要:美国莱斯大学Yakobson教授在2009年提出了利用手性控制生长位错理论,描述了碳纳米管是如何由单原子线织成螺旋形状碳纳米管的。近期俄亥俄州空军研究实验室的实验已证实了该生长理论,纳米管的手性控制其生长速度,扶手椅型碳纳米管生长速度最快。
41-41

硅基微型超级电容器三维微电极结构制备

摘要:为增大硅基微型超级电容器电极结构表面积,以提高电极的电荷存储能力,采用感应耦合离子刻蚀(ICP)技术制备了超级电容器三维微电极结构,研究了刻蚀、钝化气体流量和射频功率及电极电压等工艺参数对所制电极结构的影响。要取得较理想的结果,须根据刻蚀的一般规律和所用设备的具体特点,结合实际要求来确定工艺参数。在掩膜宽度为25μm时,所制三维电极结构表面规则平整,比二维电极结构表面积增大8.38倍。
42-45

引线式400V缩体铝电解电容器电解纸选用研究

摘要:为满足铝电解电容器的缩体要求,对比研究了使用6种电解纸制作引线式缩体105℃400V68μm铝电解电容器(φ18 mm×25 mm)时的电容器芯包外径、芯包短路、芯组浸渍、一次老化合格情况以及电解纸对电容器电参数和可靠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总厚度为60μm的W165-40和W180-20电解纸,并调整浸渍工艺,可使产品具有良好的性价比。
46-49

美开发出直接测量电子速度的技术

摘要: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3月1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物理学家表示,他们探索出了一种探测电流的新方法。这一方法基于二次谐波产生的过程,就像一个能远程监控电子速度的"雷达测速仪"一样,能直接“看”到电子的运动并测出电子的速度。相关研究在《物理评论快报》杂志上。
4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