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论评杂志社
分享到:
《地质论评》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36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问题讨论、研究进展、科技述评、通讯资料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
  • 国际刊号:0371-5736
  • 国内刊号:11-1952/P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382
  • 创刊时间:1936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84
  • 综合影响因子:2.62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地质论评 2014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地质论评杂志科技述评

略论地质图件的十大功能——纪念黄汲清先生诞辰110周年

摘要:地质工作是一项永恒的事业,地质图件是地质工作成果的载体和集中体现,它不仅可以为矿产资源、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勘查评价提供基础地质资料,而且可以为创新地质科学理论开辟道路.本文引述了一些著名科学家和地质部门对地质图件重要性的论述,概括了地质图件的十大功能: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地质研究程度和地质科技水平;记录地质事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为矿产勘查及潜力评价提供地质背景;为优化地质环境和预防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为创新地质科学理论开启道路;为维护国家主权权益提供实证资料;推动国际地学合作与交流;普及科学知识;培养高水平区域性地质人才;是地质工作实现科学化管理的必备资料.
473-485

从地壳上地幔构造看大陆碰撞作用(下)

摘要:本篇讨论陆—岛碰撞、地体拼合和复理石建造等大地构造作用.根据碰撞陆块的尺度可将大陆碰撞分为陆—陆碰撞、陆—岛碰撞和岛—岛碰撞三种不同级别.大陆碰撞的强度与碰撞陆块边缘的形状有关.在陆块边缘的凸出部碰撞最为剧烈,形成岩石圈变形极为剧烈的碰撞造山带.在小陆块两侧或凹入部碰撞不易发生,形成沉积巨厚的复理石建造.如果多个陆块在会聚时相对运动速度不大,碰撞不大剧烈,这种碰撞称为地体拼合.地体拼合属于岩石圈挤压力较小而作用期较长的造陆作用,以蒙古—鄂霍次克带为代表,洋陆转换带岩石圈大部分成为增生的大陆.地体拼合过程分以下4个阶段:①双向俯冲形成岛弧;②洋—岛俯冲扩展洋陆转换带;③幔源岩浆底侵,洋陆转换带岩石圈向大陆岩石圈演化;④地体拼合造陆,大陆增生.大陆碰撞发生时不发生碰撞的部位板块会聚产物具复理石建造特征.复理石盆地是被洋壳俯冲推挤成陆的显生宙洋陆转换区,以巨厚深水浊流沉积及等深流沉积为特征.大陆岩石圈碰撞作用分为以下五类:裙边碰撞,裸碰撞、弱碰撞、无碰撞和碰撞走滑,碰撞的特征参数各不相同,其中只有裸碰撞在力学上属于弹性碰撞.
486-502

TTG岩套的成因及其形成环境

摘要:TTG岩套是一类包含了三种岩性的岩石组合,即英云闪长岩(tonalite)—奥长花岗岩(trondhjemite)—花岗闪长岩(granodiorite).TTG岩套的规模在太古宙最大,是早期陆壳的主体且在各地质历史时期均有发育.该岩石组合是岩石学定名,多数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富Na,高Al2O3(平均>15%),低Mg、Ni、Cr,富集LREE、亏损HREE、高Sr、低Y、低Yb且无明显的负Eu异常.其微量元素特征与Adakite(高锶低钇中酸性岩,“埃达克岩”)类似.目前多数学者认同其为变玄武质岩石部分熔融后的熔体,主要争论在于其源岩的变质程度.笔者认为TTG岩套的源区不应局限于某个变质相,而是涵盖了较大的P-T范围.对于其形成环境的探讨,笔者认为应该以地球演化不同时期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为前提,盲目地“将今论古”是不合理的.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3.8Ga之前的TTG岩套可能是在板块构造未启动的非俯冲条件下形成的;3.8 ~ 1.9Ga的TTG岩套产生在发育俯冲式板块构造且板块构造具有间歇式特点的背景下,此时可能既存在非俯冲环境下产出的TTG岩套也存在俯冲环境下产出的TTG岩套,而且其产出应该具有幕式特征;古元古代之后的TTG岩套可能无一例外均是俯冲板片熔融的产物.
503-514
地质论评杂志学术讨论

广西田林浪平地区晚石炭世生物礁古生态特征

摘要:广西田林县浪平地区发育了几处黄龙期生物格架礁.这些发育在海百合碎屑滩上的礁体规模普遍不大,造礁和附礁生物种类多样,礁生物群落成熟度低,造礁方式单一,具有斑块式分布特点.浪平地区黄龙期点礁是在缺乏全球性主要后生骨架造礁动物的背景下发育的,没有明显优势造礁生物出现;点礁受研究区内大规模发育的碎屑滩影响显著,成礁环境多变、高能水体与碎屑选择作用明显、固结和硬质基底分布不广泛、水体能量频繁变化与适应环境的海百合繁盛、藻类在研究区内不发育,这些使得浪平地区点礁具有典型的“碎屑滩点礁模式”特征;造礁生物的生态特点对点礁的具体面貌具有重要影响.晚石炭世碎屑滩后生动物骨架点礁的发现,有助于进一步加强生物礁古生态系统研究.
515-528
地质论评杂志通讯资料·消息报道

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评选揭晓

摘要: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经申报、推荐、资格审查和公示,在全国地勘各行业中共产生了187名候选人,他们都是我国地质科技和地质找矿中的杰出青年代表。专家初评产生了50名金、银锤奖获奖者。2014年2月11日,中国地质学会第39届理事会第十二次常务理事会议审议批准了专家评选结果。
528-528
地质论评杂志学术讨论

鄂尔多斯南缘中奥陶统中的滑塌构造及其地震成因

摘要:奥陶系赵老峪组主要出露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的陕西富平地区,该组地层主体为深水相的薄层灰岩和页岩状极薄层灰岩,期间夹有大量的滑塌构造和异常角砾灰岩.作者对属于中奥陶统的赵老峪组1~4段地层中的滑塌构造进行了专题调查,在近30个层位中发现了典型的、规模不等的滑塌褶皱变形和滑塌角砾岩.这些滑塌体主要由强烈褶皱变形的灰岩和角砾灰岩组成,与上下岩层之间界线截然.大部分滑塌(砾岩)层厚度稳定,分布范围较大.根据滑塌构造的形态和成分特征、非滑塌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特点以及前人成果,认为赵老峪组中的滑塌构造和滑塌砾岩的最直接触发因素不是风暴、潮汐等盆地内部的因素,而是构造活动(包括火山活动)引发的地震,每一个滑塌变形层对应一次较大的地震事件.赵老峪组地震成因的滑塌层的大量发育,说明其形成期间,盆地周边的构造活动非常强烈.并进一步推论赵老峪组中的没有明显滑塌变形的异常角砾灰岩很可能也是由地震触发的滑塌形成的颗粒流或浊流的产物.
529-540

甘肃古浪河口群粗碎屑岩系的层序地层序列:祁连山白垩纪隆升的沉积学响应

摘要:受控于白垩纪时期的祁连山隆升过程,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形成了一系列的陆相盆地,在这些盆地中堆积了厚度上千米的下白垩统,其中,特别的沉积相序列所构成的沉积层序,不但代表了“非常规体系域”概念框架下较为典型的陆相层序样式,而且对认识和了解青藏高原的形成及其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甘肃省古浪十八里铺剖面的河口群,沉积在早白垩世兰州盆地的西北边缘,其地层学特征和沉积学属性成为白垩纪时期祁连山隆升过程的沉积学响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河口群下部为一套紫色色调的粗碎屑岩系所构成,可以进一步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这些层序的低可容纳空间体系域为冲积扇砾岩和辫状河沉积所组成,高可容纳空间体系域主要为湖泊相沉积所构成;②河口群上部总体为一套红层沉积,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层序的低可容纳空间体系域为冲积扇或洪积扇砾岩与辫状河沉积所组成,高可容纳空间体系域为滨湖相风成沙岩和干旱湖泊相泥岩所构成;③河口群的层序地层学列,总体上从潮湿气候背景下的粗碎屑序列演变到干旱气候条件下的红层序列,尤其是其上部红层序列中的风成砂岩的发育及其所表征的“雨影效应”的影响,进一步说明古浪地区河口群的堆积作用过程与白垩纪祁连山隆升过程存在密切的成因联系.因此,古浪地区下白垩统河口群粗碎屑岩系的层序地层学列,特殊的沉积相构成及其演化序列,不但成为窥视早白垩世祁连山隆升过程的物质记录,而且为早白垩世东亚大气环流格局重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质记录.
541-554

青岛灵山岛晚中生代重力流沉积特征及环境分析

摘要:青岛灵山岛晚中生育一套重力流沉积,国内学者对其成因机制存在争议.笔者通过对造船厂、灯塔、千层崖、羊礁洞、老虎嘴、背来石等剖面的重点观察发现:灵山岛晚中生代地层出露以厚度不等的细粒砂泥岩与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为主,夹沉火山碎屑岩和侵人体,地层从老到新组合为一个水体变浅的水退序列.地层中发育不同类型、不同尺度、不同期次的软沉积变形构造,如软沉积变形褶皱、布丁构造、负载构造和火焰构造、软双重构造等.灵山岛晚中生代重力流沉积碎屑岩主要是块体搬运沉积(砂质滑塌和砂质碎屑流)和浊流沉积,向上过渡为陆相三角洲前缘沉积,其成因机制是物源供应充足的湖盆三角洲前缘在构造坡度或沉积坡度控制下,受地震和火山活动影响发生的块体搬运沉积和浊流沉积.初步研究认为沉积时的古斜坡方向为南东北西方向.
555-566

甘蒙北山地区下石炭统绿条山组时代修正及其构造意义

摘要:甘肃—内蒙古北山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中段,其晚古生代洋盆最终闭合时间倍受关注且久有争议.早石炭世是该区洋陆转换的关键时期之一,下石炭统下部绿条山组与下伏的下、中泥盆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被认为是该区构造隆升的主要证据之一.但由于研究程度限制,绿条山组的时代尚有争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区构造演化的深入分析.北山北部甜水井北与碎石山剖面绿条山组火山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96.8±3.5Ma与311.1±3.2Ma,产出晚石炭世巴什基尔期(Bashkirian)菊石Gastrioceras和Branneroceras,时代应修订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研究区下泥盆统—上石炭统沉积充填及生物群落特征表明该区可能在晚石炭世由大陆边缘浅海演化至裂谷盆地,上石炭统与下、中泥盆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代表洋陆转化造成的长时间隆升剥蚀.
567-576
地质论评杂志通讯资料·消息报道

辽吉东部古元古代古元古代大陆边缘褶皱带——宽甸—草河褶皱带的形成和演化

摘要:辽吉东部太古宙地块有两个:南侧为辽南—山东半岛东部与朝鲜半岛北部一起可称为胶辽—朝鲜地块;北侧为华北古陆块,它是华北古陆南缘的一部分,由于中生代郯庐断裂将其推到现在的位置.这两个太古宙大陆块有很大的区别.华北古陆块是早已形成的具有古老陆核(其形成在2.9Ga以前)的,稳定的陆块,其中产有条带状磁铁石英岩(鞍山式铁矿).而胶辽—朝鲜地块很少见有这种类型铁矿,偶尔可见含铁变粒岩型铁矿薄层;其中花岗岩体经常受到强烈的片麻理化,形成花岗片麻岩.在这种岩体中常见有大理岩和块状硅质岩残体.根据两个地块之间的古元古代褶皱带中的宽甸群和草河群的沉积岩相分析和褶皱构造形态分析,可以认为华北古陆块应为一个长期稳定的,褶皱区内陆源物质主要供给区;而胶辽—朝鲜地块是向华北古陆块俯冲的外来地块,是造成褶皱区内宽甸群和草河群线形褶皱的主要区域动力来源.
576-579
地质论评杂志学术讨论

南非Postmasburg地区锰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摘要:以南非Postmasburg地区Bishop、Paling两个矿区为研究载体,将研究区的地层划分为6个岩性单元,自下而上分别为白云岩单元、铁锰矿体单元、铁质细砂岩/铁质砾岩单元、泥质粉砂岩单元、石英岩/Gamagara页岩单元和Paling页岩单元.识别出了沉积受变质型、堆积型和锰质软泥或锰土型三类矿床,并讨论了其成因模型.根据地层序列特征,将研究区的发育与演化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分析表明:锰质软泥或锰土是富锰白云岩遭受溶蚀后的残余物.沉积序列各单元为渐变关系,而与白云岩单元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关系.三种矿床类型都与白云岩的岩溶系统有关,锰质软泥或锰土中的锰来源于富锰白云岩,另外两种则可能来源于安山岩.两次岩溶系统之后分别形成了沉积受变质型矿床和堆积型矿床.成矿后期矿体受到Marthaspoort石英岩的保护而保存下来.
580-590

辽河东部凹陷走滑构造及其与火山岩分布的关系

摘要:走滑构造可分为压扭和张扭两类,平面上主干走滑断裂都表现为一条贯通性的走滑构造带,剖面上前者表现为正花状构造(向上撒开的逆断层组),后者表现为负花状构造(向上散开的正断层组).它们的伴生构造在平面上分别表现为与主干走滑断裂共生的雁列褶皱、雁列逆断层(压扭)和雁列正断层(张扭).在实际剖面中由于构造应力场的变化还常见由正—负花状构造组合的复合花状构造.在平行于走滑构造带方向,有时断层面倾角会变化,直至倾向相反(丝带效应);走滑断裂带各点所受的应力可从挤压(褶皱)—逆断变为伸展—正断(海豚效应).走滑断裂在火山岩盆地中普遍发育,是构造—火山作用关系研究的重要方面.研究区走滑断裂系统由贯通性主干走滑断裂和伴生构造两部分组成.主干走滑断裂平面上侧向延伸长,其附近多为与之成锐角相交的雁列正断层组;剖面上同时出现负花状构造和正花状构造,断层面陡倾且有时两侧地层厚度不等.根据雁列构造与主干断层间锐角指示方向和断层切割层位可判别,该区于古近纪主要发育右旋走滑断裂系.火山岩分布明显受走滑断裂带控制,火山喷发中心沿主干断裂呈串珠状分布;火山岩厚度于主干断裂附近最大,向两侧减薄,多终止于次级断裂附近;厚度大于1 km的火山岩距主干断裂通常在2 km范围内.
591-600

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Cu—Au矿H2O-Cl—S流体性质和演化方式对成矿的制约

摘要: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Cu-Au成矿流体最具代表性的是H2O-Cl-S流体.流体的性质强烈控制着Cu、Au的成矿行为,包括溶解性、迁移形式和气—液分配.流体的氧逸度和流体中Cl、S物种相对含量决定金属在流体中的溶解形式,高氧逸度的高温高盐度流体中Cu、Au主要和Cl络合,S3-也可能是促进Au溶解的重要S物种形式.而过量的S有利于Cu、Au等元素以含S离子络合物进入液相流体,与含S中性络合物配分进入气相流体并迁移Au至浅成低温热液环境形成矿床.岩浆需要经历充分的分异,出溶成分和性质有利于金属迁移的流体,形成高品位的斑岩型Cu、Au矿体;上覆叠加浅成低温热液型Au矿体可能需要初始的成矿流体状态进入NaCl-H2O的超临界区、有效的演化方式、良好的流体缓冲环境和有利的Au沉淀场所.相分离和流体—流体反应是沉淀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Cu-Au矿体最重要的流体演化方式.气相流体具有独特的流体性质和演化方式,可能成为十分重要的成矿流体.
601-610

祁东县清水塘矿区周家岭花岗岩形成时代及物质来源

摘要:本文通过岩石化学、锆石U-Pb定年和锆石Hf同位素等研究探讨了祁东县清水塘矿区周家岭花岗岩的岩石化学性质、形成时代和物质来源.研究表明,岩石以富碱,富集LREE和LILE(Rb、Th、U),亏损HREE和HFSE(Nb、Ta、Ti)和Ba、Sr等元素为特征.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03.0±1.4 Ma(MSWD=0.49,2σ,N=19),属于印支晚期产物.具有较低的Hf同位素初始比值εHf(t)=-10.69 ~-6.31和老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CDM(TCDM=1.59 ~ 1.85Ga),表明周家岭花岗岩成岩物质主要来自古元古界下地壳.印支晚期,华南地区处于同造山阶段的后碰撞构造环境挤压峰期之后,应力减弱或挤压松弛体制之下,古元古界加厚的下地壳在高温熔融环境下形成的花岗岩岩浆,沿着断裂构造上侵形成周家岭花岗岩体.
611-623

江西相山沙洲铀矿床He、Ar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摘要:江西相山沙洲铀矿床位于中国华南赣杭铀成矿带南西段、华南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带西缘.本次工作系统采集了矿区内成矿期黄铁矿、方解石,开展了稳定同位素和稀有气体同位素研究.研究表明方解石的δ13 CV-PDB和δ18OV-SMOW值分别为-3.2‰~-7.4‰,8.5‰~15.2‰,成矿流体中的碳主要源自地幔;黄铁矿样品流体包裹体的n(40Ar)/n(36Ar)值为303 ~326,n(3He)/n(4He)值为0.193 ~2.946 Ra;成矿流体的He-Ar同位素组成是地壳流体[n(3He)/n(4He)值较低,n(40Ar)/n(36Ar)值与大气近似]和地幔流体[高n(3He)/n(4He)和n(40Ar)/n(36Ar)值]两端元的不同比例混合产物.
624-634

黄河口新生湿地沉积物放射性核素及其对沉积过程变化指示作用解析

摘要:为探讨放射性核素对沉积速率、沉积环境变化以及重大环境历史事件的指示作用,本文首次报道了用HPGeγ谱仪测定黄河口新生湿地柱状沉积物中6种放射性核素活度的结果,并根据137Cs的垂直分布估算了沉积速率,探讨了放射性核素与有机质的关系及其垂直变化与沉积过程变化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黄河口新生湿地柱状沉积物中6种放射性核素的平均比活度分别为40K (687.33±54.59) Bq/kg、137Cs(8.60±1.35) Bq/kg、226 Ra(29.96±4.23) Bq/kg、228Ra(69.96±6.63) Bq/kg、228Th (45.35 ±4.58) Bq/kg和238U(60.52±15.37) Bq/kg,与其他区域相比,黄河口新生湿地137Cs、238U含量偏高.除137Cs外,其他5种核素均与TOC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有机质有利于核素在沉积物中的保留.137Cs的垂直分布与黄河口净造陆速率的年际变化具有一致性,据此估算获得近20年该区域平均沉积速率为2.8cm/a,其中河口湿地形成初期沉积速率较高,而后逐渐减小并保持相对稳定.放射性核素比活度的垂直变化可反映沉积过程中黄河断流、黄河调沙以及大的洪水等重大环境事件,可以作为指示沉积变化特征的重要指标.
635-645

折衷型多属性模糊决策模型在青海祁连山玉石沟铜锌矿区成矿预测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建立基于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的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模型,对青海省祁连山玉石沟成矿区铜锌矿进行预测.通过对玉石沟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的研究,选取矿化蚀变、控矿地层岩性、控矿构造、铜锌元素异常等矿化信息,运用GIS技术进行关联和分析,建立研究区铜锌矿成矿预测指标,并利用折衷型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对成矿预测指标进行综合和决策.通过确立每个预测指标的模糊正负理想值,采用加权欧氏距离测度工具来计算评价单元与模糊正负理想之间的距离,在此基础上再计算评价单元对正理想值的隶属度来表示成矿有利度.圈出了8个铜锌矿成矿远景区,1个Ⅰ级远景区,3个Ⅱ级远景区,4个Ⅲ级远景区.与经典的模糊综合评判预测模型的结果进行比较,成矿有利区更加收敛.成矿远景区多位于大断裂和次生断裂交汇处,说明研究区断裂发育强烈的交汇地带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646-654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机械压实作用与砂岩致密过程及对致密化影响程度

摘要:近年来,随着致密砂岩油气藏研究的不断深入,亟需明确致密砂岩储层致密化机理,从而更好地利于致密砂岩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机械压实作用通常被理解为中浅层砂岩所经历的主要成岩作用,而深层的机械压实作用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为探讨机械压实作用在砂岩致密过程中的作用及对致密化的影响程度,本次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致密砂岩为例,通过井孔浅层与深层孔隙度变化趋势分析、镜下岩石结构的证据和砂岩压实模拟实验3个方面对延长组致密砂岩储层机械压实作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砂岩在深层与浅层压实减孔趋势一致或平行;随着上覆压力的增加,砂岩一直表现为减孔效应且机械压实作用强度随埋深的增加而变大;薄片特征显示延长组致密砂岩机械压实作用存在分级特征,不同级别的压实强度对应一定的镜下压实特征,通过统计薄片数据发现样品都处于压实作用与胶结作用对孔隙度影响评价图(Houseknecht图版)的左下区域.结果表明砂岩在埋藏致密化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机械压实作用,并且机械压实作用是导致砂岩致密减孔最重要的原因,远远超过胶结作用产生的减孔效应.由于砂岩孔隙度演化不仅与埋深有关,同样受到地质时间的影响,本次研究通过数学推导建立了砂岩孔隙度时间埋深双元函数模型,进而通过孔隙度双元函数可以对压实减孔进行定量分析,表征机械压实作用对砂岩致密化过程的影响程度.
655-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