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论评杂志社
分享到:
《地质论评》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36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问题讨论、研究进展、科技述评、通讯资料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
  • 国际刊号:0371-5736
  • 国内刊号:11-1952/P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382
  • 创刊时间:1936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84
  • 综合影响因子:2.62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地质论评 2013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地质论评杂志问题讨论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右江盆地的格局和转换

摘要:晚古生代-中三叠世右江盆地是在夷平的南华加里东造山带基础上再生裂陷的大陆边缘盆地,该盆地的形成与金沙江-哀牢山古特提斯洋盆关系密切,是一个具有台地与台间海槽相间结构的大陆边缘裂谷盆地。右江盆地自早泥盆世埃姆斯晚期开始裂陷,到石炭纪盆地与越北地块之间出现一个与古特提斯洋相关的局限小洋盆或深海盆。至二叠纪,该洋盆开始向西南俯冲于越北地块之下,形成活动大陆边缘。早三叠世晚期以后,随着该洋盆的闭合和碰撞造山,在凭祥、那坡等地出现同碰撞型的火山活动,右江盆地也于中三叠世转变为以复理石为特征的前陆盆地。因此右江盆地经历了裂谷盆地(早泥盆世晚期-晚泥盆世)、被动大陆边缘(早石炭世-早三叠世)、前陆盆地(中三叠世)的构造演化阶段。
1-11
地质论评杂志通讯资料·消息报道

灵山岛早白垩世复理石不是陆内三角洲沉积——答钟建华教授

摘要:山东省青岛市灵山岛早白垩世复理石及大量的滑塌沉积现象披露(吕洪波等,2011,2012)以来,国内很多地学同行先后前往考察。在为壮观而奇特的地质现象所折服的同时,同行们也发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其中,中国石油大学钟建华教授最近撰文明确质疑笔者等的认识,指出这套发育多种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复理石不是深海沉积的浊积岩,而是以三角洲相为主体的陆内浅水沉积,与板块边缘或碰撞造山带无关(钟建华,2012)。
11-14
地质论评杂志问题讨论

米仓山-大巴山前缘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砾岩特征及其对物源的指示

摘要:米仓山-大巴山前缘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须四段)中广泛发育一套砾岩,根据野外剖面和钻井剖面研究,发现砾岩为一套冲积扇砾岩,分选较差,磨圆相对较好,厚度为0—70m并由北东向南西减薄。偏光显微镜鉴定发现须四段砾岩以硅质岩砾石为主,含碳酸盐岩砾石、沉积石英岩砾石、(变)粉砂岩砾石及火山岩砾石,对火山岩砾石研究认为,南秦岭地区奥陶系-志留系火山岩为其母源。在结合硅质岩、(变)粉砂岩等砾石母源探讨后,认为须四段砾岩应来源于南秦岭地区,而砾石沉积时其母源区至少存在南华系-志留系地层。物源方向及母岩的确定可能对研究晚三叠世时期四川盆地演化、沉积环境及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有利油气储层展布等问题有重要意义。
15-23

中国陆相白垩系地层对比

摘要:陆地系统是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因为缺少系统的陆相白垩纪地质记录,使得中国的陆相白垩纪地层得到了极大的关注。近十余年来,中国陆相白垩系地层学研究发展迅速,但是新的、系统的陆相白垩系地层对比成果一直缺位,这使得不同学者对中国陆相白垩系的认识存在偏差,造成诸多不必要的争论及不便。本文在收集整理前人白垩纪陆相地层对比成果的基础上,补充近十余年来火山岩年代地层学、古生物地层学及磁性地层学资料,对中国陆相白垩纪地层进行了重新对比,旨在为中国陆相白垩系研究提供系统的年代地层框架。
24-40
地质论评杂志通讯资料·消息报道

程裕淇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京隆重召开

摘要:2012年12月14日上午,程裕淇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旨在回顾程老的生平业绩,学习和弘扬程老的学术思想和高尚品格,纪念程老诞辰一百周年。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徐绍史出席研讨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研讨会由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主持。
40-40
地质论评杂志问题讨论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新统珠江组物源及其研究意义

摘要: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3Ma以来碎屑物质来源具多样性、复杂性和变化性。利用砂岩和异源生屑灰岩岩石学及泥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了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新统珠江组深水扇的物源。结果表明,珠江组砂岩岩屑主要为变质岩屑和火山岩屑,并含较多深成岩屑。阴极射线下,石英以发蓝紫色~褐色光为主,长石主要发亮蓝色光。异源生屑灰岩为陆坡钙屑碎屑流沉积,来自于神狐暗沙隆起中新统碳酸盐台地。泥岩∑REE与燕山褶皱带燕山期中酸性火山岩较接近,分配模式与上地壳基本一致,并与燕山中酸性火山岩和花岗岩较接近。渐新世末,南海运动使南海海盆第二次海底扩张,并使陆架坡折带由白云凹陷南侧跳跃到凹陷北侧。该构造事件在青藏高原邻近盆地和中国东部盆地都有反映,反映可能发生了青藏高原隆升事件,使珠江组物源向西拓展。珠江期虽然存在活跃的深水牵引流,但珠江组原始物质仍应源自古珠江携带的华南沿海燕山褶皱带的中酸性火山岩、花岗岩和内陆古老的沉积一变质岩。
41-51

火山岩中囊状体的特征及其鉴别

摘要:熔岩和火山碎屑岩是两类最主要的火山岩,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火山喷发方式和成岩过程,是火山岩分类命名中首先要注意区分的。囊状体具有与浆屑很相似的形态和结构,但对其研究还相当不足,易导致富含囊状体的流纹质一英安质熔岩与富含浆屑的熔结凝灰岩相混淆,产生熔岩与火山碎屑岩分类上的错误。本文首次介绍囊状体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与浆屑之区别。囊状体由矿物集合体(结晶内带)和脱玻体(脱玻外带)构成,因形态总体似囊状而得名,可呈条带状、透镜状,两端呈撕裂状或须状等,有时也呈斑块状消光和脱玻褪色体;它们是火山岩中微小的高温气相或液相长英质组份结晶、并释热诱发周围玻璃质脱玻形成的一种原生岩石结构。正确区分囊状体和浆屑对火山岩的分类命名及成因研究有重要作用,并避免火山碎屑岩的人为扩大化。
52-62

“花岗岩浆晶出锆石U-Pb体系的封闭温度≥850℃”质疑——基于元素扩散理论、锆石U-Pb年龄与全岩Rb-Sr年龄对比的证据

摘要:根据实验条件及元素扩散作用理论分析,本文认为Lee等(1997)和Cherniak等(2000)进行花岗岩锆石中U和Ph扩散系数实验得出的“锆石U—Pb同位素体系封闭温度〉900℃”结论只适用于解释源区岩石升温产生部分熔融形成花岗岩浆过程中存在残留锆石的情况,而不表明从花岗岩浆晶出锆石的u—Ph同位素体系封闭温度≥850℃。对花岗岩体的523对锆石U—Pb年龄(tz-)与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tRb)差值△t△t=tzr-tRb)进行的频数统计分析表明:①出既有正值又有负值,出直方图呈正态分布(偏度系数Csk=-0.205;峰度系数CKU=5.093);②花岗岩体△£值的分布不存在系统正(或负)偏差,而受偶然因素(实验误差)支配。这些锆石U—Pb年龄和全岩Rh—sr等时线年龄进行的相关分析拟合出相关系数很高(R=0.997),回归系数接近1的线性方程(tZr=0.999775×tRh+0.06898Ma)。这表明花岗岩锆石U—Pb定年结果与全岩Rb—sr等时线定年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不存在花岗岩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大于花岗岩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的规律。
63-70

西南天山东德沟地幔楔环境异剥钙榴岩——来自矿物学及主量元素地球化学方面的证据

摘要:中国西南天山昭苏县东德沟地幔楔环境的斜长角闪岩与蛇纹岩接触带中发现了异剥钙榴岩。按异剥钙榴岩化程度,可将研究的岩石分为三种类型:斜长角闪岩、异剥钙榴岩化斜长角闪岩和异剥钙榴岩,它们的矿物组合分别为:角闪石+中长石+石英+榍石+磷灰石4-次透辉石;角闪石+钙长石+透辉石+斜黝帘石+绿泥石±方解石;斜黝帘石+钙铝榴石+透辉石+绿泥石+方解石。异剥钙榴岩化岩石的矿物化学及主量元素特征反映出交代流体中富Ca、Al。与洋底变质环境和俯冲带中发生的异剥钙榴岩化作用相比,此处的异剥钙榴岩化岩石中的流体有限。质量平衡计算也表明斜长角闪岩在富Ca、Al流体的交代下形成异剥钙榴岩,这一过程中,早期有Mg元素加入,而晚期异剥钙榴岩形成时,Mg又大量流失。
71-82
地质论评杂志通讯资料·消息报道

罗国煜教授优势面理论学术思想研讨会暨罗国煜教授八十华诞庆典在青岛举行

摘要:罗国煜教授优势面理论学术思想研讨会暨罗国煜教授八十华诞庆典活动于2012年10月22日在青岛成功举行。
82-82
地质论评杂志问题讨论

赣南与钨锡矿化有关的九曲二云母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及其岩石成因初探

摘要:九曲二云母花岗岩与钨锡成矿关系密切,锆石SHRIMPU—Pb和LA—ICP—MSU—Pb测试结果分别为169±8Ma和169.6±0.8Ma,属于中生代中侏罗世。九曲岩体的钾长石和白云母的A卜Ar坪年龄分别为100.80±0.76Ma和169.7±1.2Ma,反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04.1±3.5Ma和170.4±2.2Ma,分别代表了钾长石和白云母的结晶年龄。九曲岩体具有两阶段的冷却速率,在早阶段其冷却曲线为近垂直于年龄轴的直线,晚阶段的冷却速度为2.90℃/Ma;在地球化学特征上总的特点是富硅、碱,贫钙、镁、钛、磷;DI介于95.04—95.57之间,反映了岩体经历了高程度分异演化作用;属于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配分模式呈稍向左倾的重稀土富集型,Eu强烈负异常,εNd(t)值介于-9.51~-10.12之间,计算的二阶段Nd模式年龄T2DM介于1.83—1.87Ga,推测其可能是由时代相当于元古宙的陆壳富泥质变质沉积岩部分熔融形成的s型花岗岩类,较低的K/Rb值暗示了在演化过程中有挥发分流体参与并经历了较强的分异作用,是岩浆演化到晚期阶段的产物。
83-96

降雨入渗诱发黄土滑塌的模式及临界值初探

摘要:国内外对诱发滑坡的降雨阈值的研究多采用统计方法对历史滑坡和降雨量数据进行相关分析,而在分析过程中很少按降雨入渗诱发模式的不同进行分类。实际上,降雨临界值与被触发的滑坡类型紧密相关,不同模式的降雨可以触发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滑坡,而不同类型的滑坡也“需要”不同的降雨临界值。本文以陕北黄土高原广泛发育的一种典型地质灾害一黄土滑塌作为研究对象,从定性分析降雨入渗的机理入手,探讨了不同入渗模式下雨水对滑塌的诱发作用,初步建立了缓慢下渗诱发型、下渗阻滞诱发型、下渗贯通诱发型三种降雨诱发黄土滑塌的模式。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陕西北部地区25个县(市、区)1960年-2008年发生的有准确日期记录的227个黄土滑塌和降雨数据进行分类,建立了不同降雨入渗诱发类型下的黄土滑塌降雨临界值或预警值。
97-106

二氧化碳地质存储过程中沿井筒渗漏定性分析

摘要:二氧化碳沿井筒渗漏是二氧化碳地质埋存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尤其是对于已经封堵的废弃井,由于获取井下的信息比较困难,因此评价废弃井的完整性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本文为评估二氧化碳沿废弃井渗漏提出了风险分析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了三个主要步骤:渗漏方案的制定,定量模拟及结果分析。所制定的渗漏方案将通过数值模拟进行定量分析及评价。本文将阐述该评价方法的第一步骤:渗漏方案的制定。该步骤为渗漏的定量模拟提供了理论基础。该方法被广泛接受并现场应用于德国某大型二氧化碳存储及提高天然气采收率项目中。
107-112

工程地质综合性与岩体结构动态控制观的提出

摘要:当前我国一系列大型地质工程建设中地质灾害预报和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的需求,使工程地质学面临综合理论创新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有关学者提出大成综合理论,从源头上综合了专家的多源知识,从理论上凝炼了工程地质学高度综合的特点。以大成综合理论为基础,作者提出将众多因素相互作用进行观察、判断和测试,建立关系矩阵并加以权重分析和活跃强度等运算,提出了表征工程地质多因素作用关系简便可行途径。其研究难点在于综合认识地质条件的原生、次生和工程作用下的变化。总结复杂地质条件下国内外地质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了自然演化和工程扰动下岩体结构动态控制观(DDC)。结合工程场地规划和比选,以工程地质分区(EZI)、综合适宜性(CSI)、加固需求度(DRD)等可操作的量化指标,发展工程施工乃至运行扰动作用下的岩体结构控制论,更好地服务于地质工程与环境和谐的高层次决策目标。复杂地质条件下工程实践说明了DDC提出的科学合理性,以及解决复杂性问题的实用性。
113-121
地质论评杂志通讯资料·消息报道

《地质论评》等被评为“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摘要:2012年12月26日,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了《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2版)》,
121-121
地质论评杂志问题讨论

基于三维矿化域模型的泥河铁矿床动态储量估算

摘要:基于泥河铁矿床矿体地质特征的详细研究,本文结合边界品位指标以及样条曲线方法对矿体边界进行简化平滑处理,并通过对各剖面的矿体解译边界进行圆滑渐变处理建立控制矿化边界的矿化域模型。基于矿化域模型,用于储量估算的样品分析数据具有更好的连续性和全面性,避免了双指标圈矿带来的矿体形态过度复杂和在三维空间内不可避免的空间占位现象。基于矿化域模型进行的储量估算,可以更快速、合理地获取矿体品位的空间分布特征,从而提高金属矿床储量估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122-128
地质论评杂志科技述评

台湾东部海岸山脉对弧陆碰撞的响应

摘要:台湾岛位于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交界处,处在马尼拉海沟和琉球海沟两个方向相对的俯冲带的转换位置。由于从中新世以来吕宋岛弧与欧亚大陆斜向碰撞(弧陆碰撞)形成了今日台湾构造格局,特有的构造地质环境和正在进行中的块体增生使其成为地质学家的研究热点。针对吕宋岛弧海岸山脉段对弧陆碰撞的响应,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海岸山脉年代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和利吉}昆杂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海岸山脉的快速隆升和剥蚀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目前海岸山脉地质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应集中在利吉混杂岩的形成机制、花东海盆洋壳性质和利用海岸山脉凝灰岩进行弧陆碰撞发展过程研究等几个方面。
129-136

大火成岩省与二叠纪两次生物灭绝关系研究进展

摘要:二叠纪两次生物灭绝事件一直是地质学家所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一次是地质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晚二叠世乐平期末生物灭绝事件(Permian--Triassicboundary——P1、B,约252Ma),导致超过95%的海洋物种消失和全球生物化学圈紊乱;另一次是规模相对较小的中二叠世瓜德鲁普期末(end—Guadalupian,Guadalupian--Lopingianboundary——GLB,约260Ma)生物灭绝事件。尽管这两次生物灭绝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巧合的是,这两次生物灭绝事件在时间上分别与西伯利亚和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火山活动存在耦合关系。一般认为,火山活动导致生物灭绝主要机制是其产生大量挥发性气体和火山灰引发全球性环境气候急剧恶化的结果。本文回顾近年围绕大火成岩省与这两次生物灭绝耦合关系这一科学问题展开大火成岩省相关地质过程释放挥发性气体量化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总结分析一些现阶段仍然存在争议的问题和提出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进一步工作的一些建议。
13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