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论评杂志社
分享到:
《地质论评》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36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问题讨论、研究进展、科技述评、通讯资料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
  • 国际刊号:0371-5736
  • 国内刊号:11-1952/P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382
  • 创刊时间:1936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84
  • 综合影响因子:2.62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地质论评 2012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地质论评杂志问题讨论

中元古代微指状叠层石:超微组构和有机矿化过程

摘要:微指状叠层石(microdigitate stromatolites,以下简称MDS)是新太古代—中元古代一种重要的沉积构造。由于其内部以纤维状组构为重要特征,而缺乏直接的微生物化石证据,被认为代表特定海洋化学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海底碳酸盐沉淀,属无机成因。本文对华北中元古代雾迷山组硅化MDS的显微组构研究发现,其柱体由亚毫米级浅色微亮晶纹层(平均厚约65μm)和暗色微晶纹层(平均厚约680μm)交互叠加而成。前者含较少细菌残余,重结晶显著;后者富含细菌残余、微晶多面体及微球粒,并进一步分为具密集连续次级微纹层的(平均厚约380μm)和具稀疏断续微纹层的(平均厚约300μm)两种暗纹层。这三种纹层在纵向上的规律性交互可能反映了季节性变化。毛发状垂向纤维贯穿于整个柱体,但在亮纹层内稀疏。这种纤维可能由垂向生长的丝状菌束(宽〈10μm)矿化而成,有些由微球粒(粒径为10~30μm)定向富集构成。微球粒富含细菌残余、胞外聚合物(EPS)以及与之密切共生的纳米颗粒(粒径〈45nm)。纳米颗粒可粘结形成亚μm级多面体,构成碳酸盐晶体生长的基点。包围微球粒的微亮晶环边和纤维组构间的微亮晶条带内少细菌残余,可能属微生物影响的矿化成因,而纤维体和微球粒则是微生物诱发矿化的结果。故中元古代MDS属微生物成因,它所展现的有机矿化过程可能也适用于更古老的叠层石。此外,MDS内有机矿物从纳米颗粒到微球粒的有序聚合可能代表了有机矿化的普遍过程,并可用作判定微生物成因碳酸盐岩的重要标识。
1001-1016

玄武岩成分变异原因

摘要:笔者等研究发现山东栖霞和浙江西垄两地新生代玄武岩中分别产有奇特的富钾霞石质和富透长石质熔体玻璃地幔捕虏体,而且它们与寄主玄武岩之间有强烈的混染反应。表明玄武岩浆不是一元系岩浆,而是不同期多元系岩浆。多元系所占比例差别很大,决定了玄武岩浆成分的多样性。另外,此玄武岩成分也很特别:①不见斜长石,主要是铬透辉石(Mg质太多);②含有较多霞石;③全岩SiO2低,37%~39%。此玄武岩应称为透辉石岩。
1017-1022

阿尔泰南缘冲乎尔盆地康布铁堡组变质酸性火山岩年龄及岩石成因

摘要:冲乎尔盆地是阿尔泰南缘等间斜列的火山沉积盆地之一,盆地内出露有重要的康布铁堡组赋矿地层。本文对该组一个凝灰岩和两个变质流纹岩样品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定,获得了385.3±1.2Ma、398.1±1.8Ma和405.6±2.2Ma的结果。变质流纹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与克朗和麦兹盆地内的酸性火山岩的特征相同,即变质流纹岩属钙碱性低Ti流纹岩;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图上显示出Ti、P、Sr、Ba明显负异常,Th、U、Pb的正异常,LREE相对HREE略富集的特征,并显示强的Eu负异常(δEu=0.25~0.54)。结合其区域地质特征,认为本区变质酸性火山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是下地壳发生了部分熔融后演化的产物。阿尔泰南缘的火山沉积盆地是早—中泥盆世时期在挤压环境中形成的断陷盆地。
1023-1037

西藏普兰超镁铁岩体东部铬尖晶石矿物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摘要:尖晶石是地幔橄榄岩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矿物,虽然含量很低,却可以作为其寄主岩石——地幔橄榄岩——的成因指示剂。普兰岩体东部铬尖晶石分布广泛,几乎在所有岩石类型中都有出现。通过矿物学特征的研究,认为尖晶石可分为两类,一类较自形,颜色较深;另一类多呈不规则状和蠕虫状,颜色较浅。根据其化学特征,又可分为富铬型的尖晶石(Cr#〉60)和富铝型的尖晶石(Cr#〈60),富铬型尖晶石主要出现在纯橄岩、蛇纹岩和辉石岩中,富铝型尖晶石主要出现在二辉橄榄岩中。其中,方辉橄榄岩中的尖晶石形态、化学成分变化比较大,说明它经历了较为复杂的形成和变化过程。通过对尖晶石矿物学和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认为该区尖晶石具有深海橄榄岩和上部俯冲板片(SSZ)构造环境橄榄岩特征,普兰岩体可能先后经历了MOR和SSZ两种构造环境。
1038-1045

山西灵丘支家地铅锌银矿隐爆角砾岩筒的岩相分带性研究及其勘查意义

摘要:隐爆角砾岩筒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对于岩筒的通道相特征以及垂向分带则少有研究。本文通过对山西灵丘支家地铅锌银矿床详细的野外和岩相学研究工作,发现了含矿隐爆角砾岩筒的通道相,其多发育在石英斑岩-石英斑岩角砾岩小岩株的顶部,总体形态为角砾岩筒根部发育的间隔式分支脉状矿化蚀变带,岩体内反映为细脉中心向两侧呈弥散密集浸染状矿化蚀变的隐蔽裂隙脉,对隐爆角砾岩筒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进而根据含矿角砾岩筒不同部位的矿化类型,角砾的成分、形状、大小、可拼合性等特征,将其在垂向上由上而下分为4个相带:①裂隙相、②震碎相、③爆破相、④通道相。各相带的角砾成分、大小、形态、胶结物特征和矿化蚀变等呈规律性变化,震碎相和爆破相是最主要的赋矿部位,沿含矿角砾岩筒的通道相有可能追索到深部的斑岩型矿化。含矿角砾岩筒形成机制与岩浆上侵中第二次沸腾过程中岩浆热液释放有关。
1046-1055

桂东北豆乍山产铀花岗岩的铀源矿物研究

摘要:豆乍山花岗岩是桂东北重要的产铀花岗岩之一,通过精细矿物学研究,豆乍山花岗岩中绿泥石主要为铁绿泥石和辉绿泥石,而含铀副矿物的蚀变和形成温度相对较高的铁绿泥石密切相关。花岗岩中主要富铀副矿物为晶质铀矿、锆石、独居石、磷钇矿和铀钍石,其中晶质铀矿是公认铀源矿物,而其他副矿物的赋存状态及蚀变特征决定了其是否为铀源矿物。锆石多未发生蚀变,U仍保持其结构中,因此不是铀源矿物;而铁绿泥石附近的独居石和磷钇矿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蚀变,蚀变作用不仅使独居石和磷钇矿结构中的U得以释放进入热液,而且原磷钇矿包裹的铀钍石变为赋存于次生磷灰石中,其所含铀容易活化而成为铀源矿物。总之,在豆乍山产铀花岗岩含铀副矿物中,晶质铀矿、蚀变的独居石和磷钇矿、次生磷灰石中铀钍石是铀源矿物。
1056-1068
地质论评杂志通讯资料·消息报道

采矿科技创新与矿产资源节约及保护——第九届全国采矿学会会议在昆明举行

摘要:2012年8月25~26日由中国核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金属学会、中国化工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矿业联合会和中国黄金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九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暨矿山设备展示会"在云南昆明市圆满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从事煤炭、金属、非金属、建材、化工、黄金、铀矿等矿业领域的地质、采矿、选冶生产、建设施工、设计、科研、教学及企业经营管理等单位的2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学者、专家等参加了会议。
1068-1068
地质论评杂志问题讨论

广东河台右旋韧性剪切带及其对金矿的控制

摘要:广东河台金矿位于广东西部的广宁杂岩体之中,为典型的韧性剪切类型矿床。几何学、运动学分析表明,河台韧性剪切带具有右旋性质,陡倾(〉60°),走向N60°~80°E,与含金矿脉产状近于一致,与区域性N45°E走向韧性剪切带明显不同,为两个N45°E走向的右旋走滑断裂带间派生的右旋伸展走滑构造带。糜棱岩中石英包裹体和多硅白云母温度压力分析表明,韧性变形发生于中等温度压力(300~500℃、0.3~0.6GPa)的绿片岩相条件下,适宜金矿成矿。糜棱岩中提取的多硅白云母获得了187~192Ma的40Ar/39Ar坪年龄,表明韧性剪切导致的糜棱岩化及金矿化可能发生于早侏罗世。区域构造对比分析显示,河台金矿右旋韧性剪切带可能是太平洋构造域早侏罗世开始阶段诱导的远程斜向应力场的产物。
1069-1080

断裂输导流体的机制及输导形式探讨

摘要:张性正断层断裂带一般具有二分结构,即断层核和破裂带,断层核伴生裂缝、连通孔隙及破裂带诱导裂缝均可作为输导流体的通道。断裂活动具有幕式的特征,一次活动周期可以分为活动期、活动—间歇过渡期和间歇期3个阶段,断裂活动期以伴生裂缝为优势输导通道,一般以"地震泵"控制下的幕式运移机制为主;活动间歇期输导能力较弱,通道为连通孔隙,遵循浮力控制下的缓慢渗流机制;而活动—间歇过渡期兼具有活动期和间歇期的部分特征,主要输导通道为破裂带诱导裂缝。断裂输导具有3个方向的运移分量,即沿断裂纵向方向、沿断裂走向方向和横穿断层面方向,与此相对应,目前断裂输导形式分为"2型4类",包括沿断层面输导和横穿断层面输导两大类型,其中,沿断层面输导型又可分为沿断裂纵向向上输导、沿断裂走向输导和沿断裂向下"倒灌"式输导3类。沿断裂纵向向上输导是目前最重要的断裂输导形式,进一步分为3种亚类,即线性输导、"Y"形输导和似花状输导,似花状输导所占比例最大。具体的输导形式及方向取决于活动时期断裂与两侧地层的配置关系及多种运移动力、阻力的矢量合。
1081-1090

洞穴石笋形成过程中的溶蚀作用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洞穴石笋沉积过程的野外观察和剖面研究分析了洞穴石笋形成过程中的溶蚀作用。依据溶蚀的原理,本文把溶蚀作用分为物理溶蚀、化学溶蚀和生物溶蚀三种类型。野外观测和石笋剖面研究表明溶蚀作用是一类普遍存在的现象。在野外,物理—化学溶蚀表现为石笋顶部的滴蚀坑穴,生物溶蚀形成披覆于石笋表面的风化壳。在剖面上,物理—化学溶蚀表现为沉积纹层的中断、沿生长轴的充填构造和孔洞,生物溶蚀则形成剖面上风化壳层。
1091-1100

区域地球化学定量预测方法技术在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中的应用

摘要:为科学评估我国重要矿产资源的潜力,本文首先客观地分析了当前矿产资源预测领域的现状,回顾并评述了三种地球化学定量预测方法(丰度法、面金属量法和地球化学块体法)。其次通过整理、吸纳前人研究成果,在GIS技术平台上集成了以基础地质、成岩成矿机制、理论地球化学和勘查地球化学为一体的研究思路,概要论述了在III级成矿带中开展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建立、地球化学定量预测区优选和资源量估算的方法技术。最后总结了地球化学定量预测的几点认识和探索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1101-1109
地质论评杂志科技述评

深水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重力流和底流是深水环境下的两大基本流动体制,对二者交互作用的研究是当前沉积学研究的前缘和薄弱环节。底流及底流改造沉积物在岩芯上具有上部侵蚀面、双泥层、牵引流成因的各种层理等识别标志;底流成因的漂积体在剖面上呈现透镜状单元、迁移性特征及波状发射等地震反射特征。本文通过综述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的研究成果,认为依据某段地质时期内深水盆地中主导沉积机制的不同,将重力流与底流的交互作用分为以下4种表现形式:①底流对前期重力流沉积进行改造;②重力流对前期底流沉积进行改造;③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主导同一地区的沉积以及④底流与重力流同时作用于沉积物。相对海平面变化、气候(冰期—间冰期)变化、构造活动、地形地貌等因素,主要通过影响重力流与底流机制的相对强度大小,控制深水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的进行。中国南海具有重力流与底流交互沉积的优越地质条件,发育有单向迁移水道、沉积物波等特色沉积记录。加强现今海流观测,对于南海底流循环格架的建立意义重大。
1110-1120

萨拉乌苏河流域第四纪地层及古环境研究综述

摘要:萨拉乌苏河流域位于我国毛乌素沙漠—黄土高原过渡带,对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驱动的古环境波动及全球冰期—间冰期旋回有良好的地质记录。流域内河湖相和风成相沉积交错互层,发育有华北地区晚更新世标准地层——萨拉乌苏组,并含有河套人化石、萨拉乌苏动物群和丰富的文化遗迹。从其发现定名至今,就得到了古人类学家和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流域内出露的第四纪地层主要包括晚更新世萨拉乌苏组和城川组,全新世大沟湾组、滴哨沟湾组和范家沟湾组,这与古气候代用指标所反映的沉积环境有很好的阶段响应。本文通过对滴哨沟湾和米浪沟湾剖面研究进展的回顾和总结,认为在建立精确的地层年代序列,重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高分辨率古环境历史,明确萨拉乌苏动物群及文化层的归属和厘定萨拉乌苏组沉积相等方面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1121-1132

三联点研究进展

摘要:三联点(Triple Junction)是指3个板块边界(离散型、聚敛型和剪切型)的交汇处。三联点最早的认识是源于板块构造,由于其构造的特殊性,三联点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板块构造的窗口。不同的三联点形状或类型指示着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及运动历史,同时它对油气的资源效应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论述了三联点概念的演变、类型、识别、演化过程、定量描述与模拟方面的进展,并对三联点产生的油气资源效应也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三联点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1133-1143
地质论评杂志通讯资料·消息报道

中国钓鱼岛地质概况

摘要: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位于东海大陆架的边缘,东南侧隔冲绳海槽与琉球群岛相望,西南与台湾岛连为一体。周围海域,除冲绳海槽(大部分水深逾1000m,最深2716m)外,水深为100~150m(图1,据国家海洋局等网上资料编辑)。据何起祥研究员在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2012年10月17~21日于青岛)上介绍,在钓鱼岛一带存在残留砂,表明在末次冰盛期时,钓鱼岛一带是大陆边缘,这些砂即是当时海岸边的砂层。
1144-1144
地质论评杂志研究进展

东天山过渡型矿化镁铁—超镁铁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摘要:新疆东天山地区发育一系列与铜镍硫化物矿化和与钒钛磁铁矿矿化相关的过渡型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初步统计这些岩体有香山西岩体、牛毛泉岩体、土墩南(二红洼)岩体和红梁子岩体。本文主要通过锆石U-Pb法对牛毛泉岩体和红梁子岩体进行定年工作,并利用角闪石40Ar/39Ar热年代学方法对牛毛泉岩体和二红洼岩体的侵位年龄进行约束。测试结果表明,牛毛泉岩体年龄为289.7±2.4Ma,红梁子岩体年龄为309.7±1.5Ma,二红洼岩体年龄为274.2±5.7Ma。此外,本文还对这类杂岩体进行了主量、微量元素和同位素测试工作。结果表明,岩石系列既有碱性也有钙碱性和拉斑系列,m/f比值0.44~4.76,属铁质基性岩;MgO、FeO、CaO、Na2O+K2O、TiO2、SiO2成分及相关岩石化学参数,均表现具有含钒钛磁铁矿化和含铜镍矿化岩石的双重和过渡特征;岩石的稀土分馏,曲线的倾斜程度变化较大,轻、重稀土比值(∑LREE/∑HREE)为1.39~5.47,(La/Yb)N比值变化较大,在0.79~4.65之间,铕异常变化较大(0.85~2.33),经原始地幔标准化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的富集程度相差不大,总体上样品中普遍具有Th、Ta、Nb、Ti等亏损,Sr、Ba富集趋势;εNd(t)值绝大多数为正值,[n(87Sr)/n(86Sr)]i值普遍较低,显示这类岩体源区为亏损岩石圈地幔,并经历较强的分异作用。
1145-1160

西南天山东德沟橄榄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摘要:东德沟橄榄岩出露于中国新疆伊犁—中天山板块和塔里木板块之间西南天山造山带的北缘,含大量角闪石、金云母等含水矿物,显示全部遭受了不同程度的交代变质作用。岩石主量元素含量变化较大,其后期蚀变基本向富铝和富钙两个方向变化,其Nb/Ta和Zr/Hf值显示难熔地幔残余的特征。该区橄榄岩轻重稀土分馏较明显,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总体为LREE富集的右倾型,且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Sr和放射性元素Th,但岩石呈现不一致的解耦现象,即主量元素表现难熔而稀土元素、不相容微量元素体现富集,说明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具有各自的演化特点。研究认为东德沟橄榄岩是经历部分熔融的楔形地幔残余,微量元素呈现的特征是俯冲板块析出熔体或流体交代的结果。与其岩石矿物学研究结果一致,对东德沟橄榄岩地球化学特征的深入研究证明,它们来源于SSZ环境俯冲上板片地幔楔橄榄岩残片。
1161-1174

基于投影寻踪技术的矿井突水水源判别模型——以新庄孜煤矿为例

摘要:投影寻踪是一种降维处理技术,它可以将高维分析问题通过投影方向转化为低维问题分析。应用该法的关键在于寻求最佳投影方向,这可以转化为一个复杂的非线性优化问题,结合Matlab的遗传算法工具箱进行优化求解。本文以淮南新庄孜煤矿为例,建立突水水源判别投影寻踪模型,并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灰色聚类模型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投影寻踪判别模型能够有效地判别突水水源,比模糊综合评判、神经网络模型、灰色聚类模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为矿井突水水源判别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1175-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