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论评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地质论评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Geological Review

  • 11-1952/P 国内刊号
  • 0371-5736 国际刊号
  • 1.8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地质论评是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36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地质论评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地质工作服务城市发展与安全、城市地下空间智能探测与利用、基础地质研究进展、能源资源研究及勘查进展、矿产资源研究及勘查进展、深地资源勘查理论与技术进展、自然资源经济与管理、地质遗迹、地学科普与教育与旅游地学、现代地质分析技术及应用进展主题、地质大数据与信息服务

地质论评 2011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地质论评杂志问题讨论
青海南部二叠纪大地构造背景及其构造演化研究609-622

摘要:青海南部所在的羌北—昌都地块处于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大陆之间,构造归属仍尚存在不同认识。本文通过二叠系以下几方面论述了羌北—昌都地块的构造背景。虫筳类以及珊瑚、腕足类生物组合的研究表明,青海南部整个二叠纪都为暖水的特提斯型动物群,未见冷温型生物,以及二者交替或混生的现象,与特提斯相始终表现出更多的相似性,具亲扬子性的特点,古生物地理区系归属华夏特提斯区华南亚区。羌北—昌都地块北部边界中的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出其沉积环境靠近陆块,为被动大陆边缘上形成的陆间洋盆环境,间接地表明羌北—昌都盆地具陆壳结构;二叠纪砂岩、粉砂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出早、中二叠世物源区构造背景为裂谷型,晚二叠世为岛弧型;火山岩具有高Ti和低Ti两种特点,但均具板内碱性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陆块边缘拉张带(初始裂谷),同时高的TiO2含量显示出亲扬子板块的特点。火山岩铅同位素V1、V2值投影点落入扬子铅同位素省区域。综合上述研究表明,羌北—昌都地块在二叠纪时期为具陆壳结构的裂陷盆地,且始终位于特提斯区,属于泛华夏大陆群或扬子板块,构成特提斯多岛洋体系的一部分。晚古生代羌北—昌都地块经历了裂解—扩张—闭合的构造演化阶段。泥盆纪为裂谷作用萌生阶段,石炭纪为裂谷初成阶段,二叠纪为裂谷成熟阶段,早二叠世晚期"泛裂谷化"达到鼎盛期,火山活动强,形成岛海相间的古地理格局,晚二叠世昌都地块进入裂谷闭合回返阶段,乌丽群顶部的角度不整合宣告了本演化阶段的终结。

黑龙江杂岩带的形成演化及地质意义623-631

摘要:黑龙江杂岩带呈南北向带状展布于佳木斯地块西缘,出露于嘉荫—牡丹江缝合带以东。研究证明其主体形成时代为晚海西期到印支期,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极可能形成于佳木斯与松嫩地块(松花江—嫩江地块)间板块俯冲碰撞或陆间洋盆消失闭合的环境。综合佳木斯地块同位素研究成果,结合该区古生物的研究和地质特点,推演出依兰地区黑龙江杂岩的形成演化模式,绘制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东北地区的岩相古地理简图。认为从晚石炭世末期开始,佳木斯地块西缘的洋壳北东向俯冲,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沿嘉荫—牡丹江缝合带碰撞拼合,可能是在古亚洲洋南支向西伯利亚板块俯冲的大地构造背景下发生的。

南盘江盆地中三叠统复理石韵律的马尔科夫链特征及其地质意义632-640

摘要:本文利用南盘江盆地中三叠统复理石韵律的野外测量数据,从马尔柯夫链原理出发,对其进行了频数转移矩阵、概率转移矩阵、极限概率矩阵和环流矩阵等沉积旋回最优分解综合分析。分析过程中发现并命名了循环链和二级循环链,并对循环链进行了特殊处理。通过分析模拟获得的状态循环模式图,建立了不同地点实测段的代表性韵律结构模式并绘制了韵律结构剖面示意图。最后结合野外观测的沉积构造等相标志分析对比了不同地点的韵律结构和沉积环境的关系,确认了边阳、兰木等地典型的滨岸潮汐带环境和田林利周与丰厚等地以浊流为主的强事件沉积特征,认为南盘江盆地在中三叠世符合残余盆地这一大地构造背景。

秦岭商丹构造带商南段岩石变形与变质条件探讨641-649

摘要:秦岭商丹构造带(商南—丹凤构造带)商南段南缘出露一套构造岩组合,其中包括变质砂岩、云母片岩、含石榴子石云母石英片岩、初糜棱岩以及糜棱岩等。岩片之间呈逆冲叠置关系、褶皱和断裂发育,其中保留大量的岩石变形—变质方面的信息。本文以含石榴子石云母石英片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矿物学特征研究并结合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认为其中的石榴子石为铁铝榴石,具有成分环带。利用石榴子石—黑云母地质温压计和多硅白云母地质压力计估算该区变质作用峰期温度为560~588℃,变质压力上限为0.59~0.65GPa,对应变质相为绿帘-角闪岩相到低角闪岩相,为大陆造山带环境。变形强度分析显示本区岩石变形强烈,应变椭球体呈现为三轴扁椭球状(压扁型)。利用商丹带糜棱岩中动态重结晶石英颗粒粒径计算出糜棱岩变形时的古应力差在23.93~36.70MPa之间,应变速率范围为4.47793×10-15s-1~1.36090×10-14s-1,属中等应变速率。

五大连池老黑山、火烧山火山岩屑崩落堆积的发现及其喷发历史和模式的重塑650-658

摘要:黑龙江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的老黑山、火烧山火山岩屑崩落(debris-avalanche)形成小丘状沉积。老黑山火山西面、东面和东南面有数十座小丘,火烧山火山北面和东北面也有数十座小丘。最大的小丘高约17m,基座直径50m以上。最远的小丘距火山2km。小丘为崩落堆积的岩块相,由巨大的崩落岩块组成。崩落岩块为灰紫色玄武质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岩石类型与老黑山、火烧山锥体基部暴露出来的灰紫色玄武质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一致,示明这些沉积来自两火山的岩屑崩落。大多数崩落岩块强烈破碎;但有的崩落岩块仍保存锥体的原始层理。这些岩块裂隙发育并有小断层。中更新世火山老黑山(0.16Ma)和火烧山于公元1720~1721年再次爆发。两火山首先山崩,形成岩屑崩落堆积和小丘状地形,火山基部残留有山崩遗迹;山崩为熔岩溢流打开通道,接踵喷涌出石海般的渣状熔岩和绳状熔岩;最后以斯通博里式喷发柱熄灭,铸成老黑山、火烧山火山渣锥、铺就火山碎屑席。火山喷发模式为:岩屑崩落(debris-avalanche)—熔岩溢流(lavaflows)—斯通博里式喷发柱(Strombolian column)。文章还讨论了岩屑崩落及与其相关联的火山碎屑流和火山泥流等灾害。

滇西马厂箐斑岩型铜—钼—金矿集区成岩成矿时代探讨659-669

摘要:马厂箐铜—钼—金矿化集中区位于云南省祥云、弥渡、大理三市县接壤部位,是滇西成矿带上矿化类型较全、成矿元素复杂、成矿条件独特的斑岩型矿集区。系统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马厂箐矿集区正长斑岩锆石U-Pb年龄为(35.6±0.3)Ma;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为(35.0±0.2)Ma;(似)斑状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33.93±0.38)Ma;马厂箐斑岩型铜钼(宝兴厂矿段)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分别为(35.8±1.6)Ma和(33.9±1.1)Ma;乱硐山矿段夕卡岩型金矿化白云母Ar-Ar坪年龄为(35.25±0.36)Ma,等时线年龄(35.0±0.36)Ma;人头箐—金厂箐矿段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化白云母Ar-Ar坪年龄为(35.35±0.32)Ma,等时线年龄为(34.44±0.99)Ma。马厂箐35.8Ma斑岩型矿化与正长斑岩、花岗斑岩在空间上紧密相伴,并与乱硐山矿段夕卡岩型金矿化(35.0Ma)、人头箐—金厂箐矿段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化(34.44Ma)时代上一致,33.9Ma斑岩型矿化与33.93Ma的(似)斑状花岗岩空间上紧密共生,反映33~36Ma侵位的Ⅱ期正长斑岩+二长斑岩+花岗斑岩+(似)斑状花岗岩组合是成矿地质体,其提供了铜钼金成矿的物质、流体和动力。35.8Ma的斑岩型铜钼矿化与乱硐山矿段夕卡岩型金矿化、人头箐—金厂箐矿段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化形成于Ⅱ期岩浆活动的早—中期,而33.9Ma的斑岩型铜钼矿化则与晚期的(似)斑状花岗岩有关。马厂箐矿集区岩浆—热液系统持续时间约为3Ma。

福建云霄晶洞花岗岩及含石榴子石伟晶岩的硅氧同位素研究670-674

摘要:在运用常规方法和激光烧蚀同位素分析方法分别对云霄晶洞花岗岩和伟晶岩(长石、石英和石榴子石)的硅、氧同位素组成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晶洞花岗岩及其含石榴子石伟晶岩的物质来源及形成条件。伟晶岩中的石英和长石的氧、硅同位素组成分别较之花岗岩中的石英和长石的氧、硅同位素组成,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表明二者岩浆来源一致。云霄县的乌山岩体主要由燕山期铝质A型花岗岩构成,实验得到的云霄晶洞花岗岩样品全岩的氧同位素组成符合A型花岗岩氧同位素组成特点。根据花岗岩中石英与长石矿物对的氧同位素分馏公式计算得到的温度为461℃,可能反映花岗岩结晶后曾受到水—岩交换作用的影响,这也与岩体中广泛发育伟晶岩晶洞的现象相一致。依据伟晶岩中石英—长石、石英—石榴子石矿物对的氧同位素分馏公式计算得到的温度分别为505℃、532℃,表明形成伟晶岩的流体温度达到500℃以上,高于前人得出的温度范围。伟晶岩中石榴子石硅、氧同位素比值均显著低于与其共生的石英和长石硅、氧同位素比值,表明石英与石榴子石之间、长石与石榴子石之间存在明显的硅、氧同位素分馏,且二者分馏趋势相一致,但其硅同位素分馏程度小于氧同位素分馏。

金沙江寨子村滑坡坝堰塞湖沉积及其对昔格达组地层成因的启示675-686

摘要:金沙江干流右岸寨子村滑坡后缘与前缘高差638m,滑坡体积约2.5×108m3,曾诱发严重的滑坡堵江事件,左岸坡残留滑坡坝顶面高出江面118m,方量约180×104m3。寨子村滑坡坝堰塞湖沉积沿江连续分布长度46km,平均宽度2.6km,对金沙江干流及其支流的追踪使得堰塞湖沉积平面上呈现树枝状结构。堰塞湖沉积分布于1180~1500m标高之间,主要由纹层状粉土、粉质粘土、粘土及粉细砂构成,偶夹砂卵石层,以水平层理为主,粉细砂层中见有小型交错层理,湖相沉积特征显著,而树枝状平面分布格局进一步证实其形成于堰塞湖环境,属于典型的昔格达组地层。大部分昔格达组地层应形成于滑坡坝堰塞湖,堰塞湖成因模式可以很好地解释昔格达组地层的露头区平面形态、埋藏特征、与冲积砂卵石层之间的成生关系、对河流的高度依赖性、不同地区昔格达组地层之间的沉积规模差异及空间离散性。

反思舟曲灾难事件:如何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687-699

摘要:中国是一个降雨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十分频繁,灾害损失极为严重的国家。特别是,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县降雨引发特大泥石流,造成1364人死亡,401人失踪。如何把减灾工作重点放在灾前而不是灾后,避免舟曲群死群伤灾难事件的重演?笔者等认为,在现有数据资料和技术条件下,对全国滑坡、泥石流危害严重的丘陵山区,按1km×1km网格单元识别出滑坡、泥石流高易发区,并建立预警预报系统,以区域降雨预报和雨量监测数据为输入,按1km×1km网格单元提供1~24h滑坡和泥石流概率预报是可行的,这是减少人员伤亡的一个有效途径。把对滑坡、泥石流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的、接收、应急指挥、动员撤离和救援,以及对国民的地质灾害防护教育、逃生训练等工作纳入法制程序也是滑坡和泥石流减灾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地质论评杂志通讯资料·消息报道
《地质论评》、《地质学报》(中、英文版)征稿简则699-699

摘要:《地质论评》、《地质学报》是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地质科学学术刊物。《地质论评》主要登载各种探讨、争鸣、评述类论文和新技术、新方法论文。《地质学报》反映地质科学各分支学科及边缘学科中最新、最高水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研究成果。《地质学报》(中文版)和《地质学报》(英文版)分别独立刊载论文。

地质论评杂志问题讨论
CO2地质封存工程的潜在地质环境灾害风险及防范措施700-706

摘要:CO2地质封存技术虽是有效减排CO2和提高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采收率的技术手段,但目前该技术尚处于发展阶段。CO2地质封存工程可能诱发一些潜在的地质环境灾害风险,如浅层地表垂向差异变形、可能诱发的断层活化及地震事件、CO2逃逸导致淡水含水层的污染、CO2泄漏富集危害附近人类健康和局部生态系统等。本文分析了上述潜在地质环境灾害风险及灾害诱发模式,并从科学选址、风险评估、工程监管、监测预警、应急补救等角度提出了具体的防范措施和工程指导原则,对CO2地质封存技术的安全性评估和工程实施阶段的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质论评杂志科技述评
热液石英中微量元素特征及应用:认识与进展707-717

摘要:文章以热液石英为研究对象,基于石英的晶体结构特征和化学性质,以及近年来国内外在此领域取得的认识和成果,论述了石英中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和应用。研究表明,微量元素主要以3种方式进入到石英晶体中:单原子替代、原子团替代和补偿电价替代。石英在SEM-CL图像中的亮度和石英中微量元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根据石英的微量元素组成和阴极发光特点,可以有效地区别岩浆期与热液期以及热液期不同阶段的石英,有利于成矿阶段的划分;石英中Ti、Al等的分布与温度的密切相关,构成地质温度计(如TITANiQ),能够定量地计算脉体的形成温度;石英中Ti、Al等元素的含量还常常与溶液酸碱度有关,利用热液石英中Ti和Al的含量变化,可以探讨石英沉淀的pH条件等,进而认识热液流体的演化特点。

华南早寒武世黑色岩系Ni—Mo多金属矿床成因研究进展718-730

摘要:通过调研分析我国华南早寒武世黑色岩系Ni—Mo多金属矿床成因研究的现状,述评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深化研究值得加强的方向。将已有提出的矿床成因模式总体归纳为5种观点:陨石撞击同沉积、岩浆火山碎屑、海水、热水、多源,并且认为目前主要侧重于对热水和海水两种成因的研究,这两方面积累的证据较多,争议也较大。结合生物有机质在矿床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即生物有机成矿作用,认为矿床成因复杂,受到热水、海水、生物有机质的多元复合作用。总体而言,各种矿床成因观点均各有证据支持,但因成矿过程复杂,成矿地质作用多样,所以尚不能够完全全面、合理地揭示成矿过程,仍有待进一步深入工作;建议加强原位实验分析测试技术的应用和矿床成因研究的时空对比。这些认识为存在诸多争议和不确定性的该领域研究提供了参考,并且因这一分析对象是全球黑色岩系矿床的一个典型实例,所以认识可望具有普遍参考意义。

地质论评杂志研究进展
扬子陆块震旦纪—寒武纪之交的地壳伸展作用:来自沉积序列与沉积地球化学证据731-742

摘要:震旦纪(埃迪卡拉纪)—寒武纪之交(SCB)是华南裂谷盆地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演化的重要转折期,也是华南古生代最重要的烃源岩发育时期。铜仁坝黄SCB附近的沉积序列和沉积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时期沉积具有热液活动和缺氧沉积的双重特征,并伴有火山活动,结合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作者提出了地壳伸展—差异升降—热液上升(伴随火山活动)—快速海侵(伴随上升洋流)—缺氧事件复合沉积动力学模式。即在伸展构造背景下,热液上升伴随着火山作用,在扬子东南缘发育了广泛的硅质岩沉积;持续的拉张,出现了强烈的差异沉降,促使台地相区进一步隆升剥蚀、而在斜坡和陆棚相区硅质岩持续发育;扩张晚期,海平面快速上升,在火山活动、热液流体和生物爆发共同作用下,进一步加剧了海底缺氧,使得有机质大量埋藏和保存。因此,早古生代第一套区域性优质烃源岩是区域伸展构造背景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形成早期的产物。

贵州岑巩羊桥罗家塘杷榔动物群的发现及其后生动物早期演化的意义743-748

摘要:岑巩县羊桥乡罗家塘杷榔组仅出露中-上部地层,岩性单一,均为青灰、灰绿色粉砂质泥、页岩。在其上部层位发现了俞氏贵州始海百合(Guizhoueocrinus yui Zhao,Parsley et Peng,2007),计有棘皮动物始海百合、腕足动物、软体动物——软舌螺、节肢动物--三叶虫等8属9种,包括了2个未定名的新种和1未定种,与凯里市杷榔组的杷榔动物群相似。新的发现扩展了杷榔动物群的地理分布,提供了群落生态及埋藏学研究的新材料,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意义。

新疆吐哈盆地铀成矿远景区构造式样与铀成矿潜力评价749-753

摘要:吐鲁番—哈密盆地(吐哈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盆地。经过对吐哈盆地的综合地质调查、钻探评价和资料分析研究,划分西南缘艾丁湖斜坡带、大南湖、沙尔湖、三道岭地区和塔克泉构造带为地浸砂岩型铀成矿远景区。铀成矿远景区由于构造作用的相对特殊性和差异性,可划分出断—超褶曲式、断—隆式、断—阶式、斜—断式(单斜式)4种构造式样,这4种构造式样对铀成矿作用过程产生不同制约。综合分析认为艾丁湖斜坡带、大南湖地区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构造条件最好;三道岭、沙尔湖虽具备局部稳定构造斜坡环境,但受构造影响,潜力有限。

MIS8—MIS9阶段亚洲季风的轨道尺度气候变率:栾川老母洞石笋记录754-760

摘要:通过对河南西部栾川县老母洞LM-1石笋U/Th年龄和205个氧同位素的分析,初步建立起黄土高原东南缘豫西地区倒数第三次冰期(氧同位素MIS8—MIS9阶段)千年尺度的亚洲季风演化特征。LM-1石笋δ18O记录最轻为-11.38‰,最重为-6.99‰,振幅达4.37‰,平均值为-9.07‰,说明LM-1石笋敏感地记录了该时期的亚洲季风气候变化历史。LM-1石笋δ18记录与湖北神农架林竹洞LZ-15石笋记录十分类似,同时两者记录的岁差旋回与同时期北纬65°N夏季太阳辐射变化曲线有一定相关性,表明河南和湖北两地在长时间尺度上都受相同的气候系统控制,并且太阳辐射是该时段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LM-1石笋记录的MIS8—MIS9转换阶段δ18O变化与南极Vostok冰芯CO2浓度减少的趋势一致,由此推断CO2、CH4及N2O等大气气体含量的变化可能放大了轨道驱动的亚洲季风的气候波动。

地质论评杂志通讯资料·消息报道
我刊编辑等与白云鄂博矿山科技人员合作研究成果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760-760

摘要:据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公布,"白云铁矿深深部勘探及利用成矿理论预测白云鄂博矿周边找矿区域"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见:(2011-04-15)[2011-08-28]http://www.nmkjt.gov.cn/kjtnews/nmkjtlist.asp?tbid=9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