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论评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地质论评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Geological Review

  • 11-1952/P 国内刊号
  • 0371-5736 国际刊号
  • 1.8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地质论评是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36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地质论评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地质工作服务城市发展与安全、城市地下空间智能探测与利用、基础地质研究进展、能源资源研究及勘查进展、矿产资源研究及勘查进展、深地资源勘查理论与技术进展、自然资源经济与管理、地质遗迹、地学科普与教育与旅游地学、现代地质分析技术及应用进展主题、地质大数据与信息服务

地质论评 2011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地质论评杂志问题讨论
远离平衡相边界的柯石英形成机制及板块折返假说的物理基础457-472

摘要:本文从热力学、物理学、物质结构和高压高温相变的角度对板块俯冲—折返假说的物理基础进行了分析讨论。在实际不均匀固体地球高压高温热力学体系中,地表柯石英超高压变质的非平衡态形成模式比平衡态形成模式有更大的普遍性、多样性;"静态流体地球"模型和静岩压力与深度换算公式,对其中的非平衡态体系,和地表中可能存在的局域准静水压平衡态体系,都不适用。把压力直接换算成地球深度,断言地表矿物柯石英就是产生于上地幔的稳定相的结论,以及回避俯冲原动力,把地表柯石英和金刚石超高压变质物的存在与深俯冲之间划上恒等号,缺乏科学根据。实际不均匀固体地球是一个天然的高压高温体系,为了保存高压高温相柯石英,岩石圈内板块折返冷却速率应与实验室中所进行的保压淬火临界速率具有可比性。从实验室的高压高温相变规律看,如此极端缓慢的板块折返抬升冷却速率很难保持住柯石英。有关影响折返过程保存柯石英的四个重要因素还存在很多矛盾问题。物质中原子扩散和化学反应时间通常落在μs~m s范围,而建立平衡时间在m in~102h之间。在由超高压变质岩的同位素定年法和扩散动力学冷却速率法所得构造变质过程的时间内,己有极其充足的时间在几十千米的有限尺度中,进行扩散反应、产物变质,乃至于建立同位素平衡。由于波速异常成因存在的多解性,板块俯冲—折返通道(轨迹),不应仅由地震层析波速异常图来确定。板块俯冲与折返运动的变化应遵循能量和质量守恒定律,在P—T—t轨迹(通道)中应留下数量较多的俯冲—折返过程陆壳岩石、地幔物质的一次相变或二次相变等产物。回顾板块俯冲—折返假说本身的发展过程,最关键的一步,是忽视了固体地球物质的成分、应力等局部不均匀性所造成的局部高压微区和�

从柯石英和“大陆深俯冲”到全球构造运动原动力的思考473-479

摘要:大陆深俯冲与快速折返假说提出20年来一直存在争论。大陆深俯冲中需要地幔对流拖拽,但存在大陆根的事实和30亿年中在上地幔固定深度缓慢生长的大颗粒金刚石实物证据,表明地幔并未发生大规模对流。目前大地构造学的主流理论本质上是"热机类理论",地幔热对流是这部热机的驱动原动力。对地幔对流的质疑表明,摆脱"热机类理论"的束缚,开展以地球自转为根本能源和动力的"转动机类理论"的探讨,将从驱动原动力上为大地构造学研究开辟道路。笔者认为: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潮汐作用是转动机类理论中地球转动能转化为构造运动的原动力。全球构造运动是潮汐引起壳幔层圈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论大别山南缘襄樊—广济断裂的两次向南逆冲推覆480-494

摘要:位于大别山南缘的襄樊—广济断裂是扬子板块与大别造山带的边界断裂。大体以黄陂为界,断裂东段与西段在几何结构上有所差异:东段在地表浅层表现出向北反向逆冲,深部则以向南大规模逆掩为特征;西段浅层与深部一致,表现为典型的大型低角度叠瓦状逆冲推覆。野外地质数据、40Ar/39Ar定年、锆石U-Pb LA-ICP-MS定年和沉积学资料表明,自中三叠世以来,该断裂带发生了两次明显的向南逆冲:第一次逆冲发生在中三叠世(约240~231M a),与北界的浒湾拆离断层同时启动,响应于大别山超高压从地幔深度折返到下地壳的挤出过程;第二次逆冲发生在中—晚侏罗世(约160~140M a),即发生在大别山白垩纪热隆伸展之前,因为伴随热隆伸展侵位的巨量花岗岩体并未卷入逆冲变形。第一次逆冲推覆以超高压折返伴随的中—高角度逆冲为特点,发生在大别造山带内部。第二次逆冲发生在造山带东部南缘,以低角度巨型逆冲推覆为特点,使大别造山带深变质岩大规模覆盖在扬子板块北缘的沉积岩之上,最大覆盖宽度大于60 km。东段由于受江南古陆的准同时向北逆冲改造,在浅层形成向北逆冲的几何学结构。

伊犁地区果子沟南华系塔里萨依组冰碛岩顶部花岗斑岩年龄及其意义495-504

摘要:西天山东北段伊犁地区的果子沟—科古琴剖面发育了新元古代3套冰碛岩,自下而上为库鲁铁列克提组(下冰碛岩)、别西巴斯套组(中冰碛岩)和塔里萨依组(上冰碛岩)。前人研究认为塔里萨依组冰碛岩与库鲁克塔格地区的汉格尔乔克组对比。本文报道了侵入于塔里萨依组顶部的花岗斑岩中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为(642±5)M a,应代表花岗斑岩的形成时代。尽管该年龄为花岗斑岩侵位年龄,但可限定果子沟剖面塔里萨依组冰碛岩的沉积上限。由于区内有库鲁铁列克提组(下冰碛岩)和别西巴斯套组(中冰碛岩),可分别对比于库鲁克塔格地区的贝义西组和阿勒通沟组冰碛岩,故推测塔里萨依组冰碛岩应与特瑞艾肯组冰碛岩对比而不是前人认为的与库鲁克塔格地区汉格尔乔克冰碛岩对比。所以,本文为西天山果子沟剖面新元古代冰期地层的时代划分及其与库鲁克塔格地区的对比提供了新的证据。

滇东南弗拉斯期放射虫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探讨505-514

摘要:在滇东南麻栗坡地区广泛分布的榴江组薄层状硅质岩中,发现包含放射虫动物群Helenifore robustum和Helenifore laticlavium的重要分子,地质时代为晚泥盆世弗拉斯皁期。硅质岩S iO2含量在80.2%~95.72%之间,A l2O3含量集中在0.32%~3.83%之间,平均为2.07%,S i/A l值集中在20.94~62.16之间,表明硅质岩含有高的陆源泥质沉积物;MnO/TiO2值(除两件样品稍大)大多数在0.03~0.41之间。常量元素A l/(A l+Fe+Mn)值在0.57~0.64之间(6P-B5为0.34),A l/(A l+Fe)值(除6P-B5为0.34)在0.58~0.71之间,S i/(S i+A l+Fe)值均大于0.9,反映硅质岩主要受生物作用和陆源的制约,而热液活动的影响较弱;稀土元素Ce/Ce*为0.62~1.37,个别具有弱的Ce/Ce*负异常。LaN/YbN值为0.47~1.74,平均为1.21。LaN/CeN值为0.75~1.70,平均为1.11。具有大陆边缘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少数具有远洋深水盆地的性质;微量元素V含量多数集中在14.5~30.9μg/g,显示靠近大陆边缘硅质岩特征,少数高达75.3μg/g和218μg/g,可能与热水作用密切相关;U/Th值集中在0.27~0.40,平均为0.86,另外有三件样品大于1.0,表明硅质岩主体为正常的生物成因,局部热液影响较强。放射虫硅质岩、浊积岩建造以及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滇东南地区在弗拉斯期可能处于大陆边缘裂谷构造环境。

海南岛中三叠世正长岩—花岗岩套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意义515-531

摘要:海南岛中三叠世正长岩—花岗岩套分布于陵水—龙滚深断裂两侧及白沙深断裂南东侧。出露总面积516 km2。由石英二长岩、石英正长岩及正长花岗岩组成。该岩套S iO2含量变化大,为58.40%~76.14%,富碱富钾,Na2O+K2O为7.10%~11.49%,K2O含量为3.78%~7.91%,属钾玄质碱性系列;A/CNK为0.88~1.12,绝大多数属准铝质(〈1)。FeO*/MgO值普遍较高,为3.14~87.13;稀土元素含量普遍较高且变化较大,为125.5×10-6~980×10-6;稀土配分曲线显示右倾特征,轻重稀土分异中等—明显;δEu为1.80~0.06,早期的石英二长岩、石英正长岩具正铕异常或铕异常不明显,而晚期的正长花岗岩类具明显的负铕异常。该岩套的Zr、H、fZn、F含量高,(Ga×104)/A l高,Nb/Ta高(平均20.36),早期单元Ba含量较高而晚期单元Ba含量较低。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从早期单元往晚期单元,S、rP及Ti负异常逐渐增强。岩石的铅同位素组成较一致,n(206Pb)/n(204Pb)值为18.487~18.586,n(207Pb)/n(204Pb)值为15.606~15.655,n(208Pb)/n(204Pb)值为38.503~38.635;初始锶比值、εNd(t)和T2DM值也比较一致,平均值分别为0.71067、-6.88、1575M a。其Pb、Sr、Nd同位素组成与海南中—晚三叠世镁铁质侵入岩相一致。该岩套属于A型花岗岩类,其中的花岗岩类由石英正长质岩浆通过长石、角闪石、磷灰石、钛铁矿、榍石等矿物的结晶分异形成;而石英正长质岩浆可能是源自EMⅡ的碱性玄武质岩浆在地壳深部再分异派生的产物。该岩套形成于后造山伸展构造环境。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基性岩的同位素特征:源区性质及深部过程532-540

摘要:胶州大西庄玄武岩的形成时代处于中生代和新生代之间,这给追索深部过程以及岩石圈演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其Pb同位素组成较为均一, n(206Pb) n(204Pb)(t)=18.18~18.24,n[(207Pb) n(204Pb)](t)=15.42~15.44,[n(208Pb) n(204Pb)](t)=37.87~37.96,在中国东部所有的中—新生代基性岩中,其同位素特征最接近DMM地幔端元,反映其起源于类似太平洋MORB源区的较为"纯净"的软流圈地幔。结合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基性岩已有的数据对比研究表明,华北中生代同位素富集性质的岩石圈地幔至新生代转置为"新生"的大洋型地幔,岩石圈减薄刚完成时的下伏软流圈物质较为"纯净",随后在新生代时期,软流圈、富集岩石圈地幔以及太平洋俯冲板片析出物质共同表现在新生代玄武岩的同位素组成上,反映了岩石圈减薄方式以拆沉为主,拆沉的富集岩石圈地幔加古老下地壳和软流圈相互作用,构成新生代玄武岩的岩浆源区。而华南东部从晚中生代至新生代深部过程和华北东部不同,新生代玄武岩的软流圈源区中没有富集岩石圈地幔的参与,仅由北北西至南南东,太平岩俯冲板片析出物质在岩浆源区中的贡献逐渐增加。华南东部岩石圈地幔同样发生了类似华北东部的置换,但置换方式可能以熔体交代导致岩石圈地幔由富集型转变为新生大洋型地幔为主。

辽河断陷沉积岩之下0~1600m变质岩中大油气田的发现及其意义541-548

摘要:世界上已发现的油气储量99%以上都赋存于含油气盆地中的沉积岩或喷出的火山岩内,分布在变质岩潜山内的油气储量不超过1%,且一般位于距潜山顶部150m以内,距潜山顶面超过500m的油气藏尚未见报道。中国石油辽河油气公司2005年在渤海湾盆地辽河断陷沉积岩之下0~1600m的片麻岩及混合角闪岩内发现了储量超过3000万吨的大油田。这一发现表明,地质条件类同的辽河断陷中央隆起带变质岩潜山内的油气勘探前景广阔;渤海湾盆地变质岩潜山内幕油气资源潜力有待重新评价和认识;地球上能够开展油气勘探的领域比我们曾经想象的大得多。

地质论评杂志通讯资料·消息报道
“十一五”地质科技与找矿成果暨“十二五”规划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548-548

摘要:2011年6月22~23日,由中国地质学会、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联合地勘行业产学研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召开的"十一五"地质科技与找矿成果暨"十二五"规划学术交流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会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举地质找矿两面旗帜,总结"十一五"期间我国地质科技与地质找矿工作,发现典型,提炼经验,推广成果,

地质论评杂志问题讨论
锡石U-Pb同位素体系的封闭性及其测年的可靠性分析549-554

摘要:锡石是各种不同类型锡矿床中最重要的矿石矿物,其U-Pb/Pb-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对于精确厘定锡矿床的成矿时代以及进一步揭示其矿床成因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计算锡石中Pb的扩散参数,从扩散动力学角度对U-Pb同位素体系的封闭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温度条件下锡石对其所含U-Pb同位素信息的保存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锡石对U-Pb的封闭温度比较高,故在大多数地质环境条件下锡石中的U-Pb同位素体系容易保持封闭状态;与常用的其它同位素定年体系相比,锡石中的U-Pb同位素体系不易因扩散迁移导致同位素信息丢失。本研究为锡石U-Pb同位素定年方法的可靠性提供了理论依据,这对促进我国成矿年代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质论评杂志科技述评
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成岩深度:争论及评述555-564

摘要:有关高压、超高压岩石的成岩深度的争论由来已久,本文对此进行了较全面、详实的回顾、介绍和评述;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作者提出了几点认识和建议,供争论的双方参考或做进一步的争辩:①因为有构造压力的存在,超高压变质岩壳内成因观点更合理;②成岩深度的测算方法需要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改进和完善;③不应完全否定基于静岩压力的大陆深俯冲机制;④建议争论双方相互吸收对方观点中的合理成分,联手开展相关研究。

地质论评杂志研究进展
临汾断陷盆地孤峰山花岗闪长岩的地球化学和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565-573

摘要:临汾断陷盆地孤峰山花岗闪长岩的S iO2含量为64.62%~65.57%,具有富碱(Na2O+K2O=7.38%~7.71%)、富钠(Na2O/K2O=1.37~1.54)、准铝质(A/CNK=0.94~0.99)和较低镁指数(Mg#=31.8~36.2)的特点,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系。岩石明显富集轻稀土[(La/Yb)N=17.0~19.3],基本不显示Eu异常(δEu=0.94~1.04),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Sr等,Sr/Y比值高(Sr/Y=59.3~67.2),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和Y。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点表明该花岗闪长岩由加厚的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对岩石进行的激光探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测定获得了132.2±9.2M a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该年龄与华北地块岩石圈减薄与破坏作用的峰期时间基本一致。部分锆石含有2590.9M a的内核,反映该地区在太古宙晚期发生过相应的构造事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认为,孤峰山花岗闪长岩是华北地块早白垩世峰期伸展作用期间的产物,华北地块早白垩世期间的岩石圈减薄与破坏作用向西影响到了太行山以西的临汾断陷盆地一带。

贵州台江革一黔东统杷榔组沉积环境初探574-582

摘要:贵州台江革一杷榔组出露完整、富含化石,其中—上部层位产有类群组合多样的杷榔动物群,为杷榔动物群的一个重要产地。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观察,结合生物化石保存情况及岩石薄片的分析结果,对革一杷榔组沉积环境及其海平面变化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革一杷榔组的沉积位于盐度正常、较深水的陆棚环境,生物生活环境多为氧化—弱氧化环境,富含化石的层位经历了快速沉积事件,整组的沉积由底向上海水经历了由深至浅的变化过程,但其间经历2次小的波动,水体变深后变浅,并出现还原—氧化界面的波动。

内蒙古哈达门沟地区泥盆纪金(钼)矿化事件厘定的同位素证据583-590

摘要:乌拉山—大青山成矿带为华北板块北缘重要的金成矿带,其中蕴含哈达门沟—柳坝沟大型金(钼)矿田,金(钼)矿床成矿时代和构造背景一直存在争议,长期被认为是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产物,最近在哈达门沟金矿床深部发现了与金共生的石英脉型和钾化蚀变岩型钼矿化,笔者等利用Re-Os同位素分析方法,首次对与含金黄铁矿共生的辉钼矿进行了年代学研究。4件辉钼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386.6±6.1M a(MSWD=1.18),加权平均年龄为386.4±2.7M a(MSWD=0.55),初始187Os值为-0.02±0.41。根据以上年龄值,并且结合其它地质证据,可以推测,哈达门沟地区金矿化发生的事件可追溯到早泥盆世,属海西早期构造—岩浆活动事件。上述数据的取得,对重新认识该区金矿成矿作用及区域地质演化历史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侧限压缩下砂土的细观力学特性及其形态分析591-599

摘要:本文基于室内固结试验,自行设计加工了土体受到轴向压力和侧限条件时,对土的细观结构进行观测的细观结构观测固结仪。通过对中砂半模固结仪试验的宏观变形场分析选择了细观特征观测点,发现中砂的位移场类似于抛物线形,位移量最大区总是发生在上透水石的底面中心处;利用M iFas图像软件对中砂压缩过程中的显微图像进行处理,分析了中砂试样在压缩过程中的细观力学特性,包括特征区域的颗粒面积分布、颗粒长短轴的变化、颗粒偏心度的变化、颗粒方向性和土体孔隙特征的变化。压缩试验的细观力学研究意义在于把土力学的宏观力学试验用细观结构分析和变形场分布来描述,为常规土力学试验开辟了一种可行的细观分析方法,仪器的构思和设计加工也为细观土力学工作开展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南京河西地区软土地层特征及工程特性研究600-608

摘要:南京河西地区软弱土层性质复杂。为对工程建设提出针对性的设计和治理措施,有必要对该地区软弱土层成因及工程特性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针对河西地区地层结构及沉积演化特点,对软弱土层的物质成分、微结构特征以及土的渗透、压缩、强度、灵敏度和蠕变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西地区软弱土层属于河漫滩沉积,其沉积过程与河道变迁密切相关,具有沉积年代新、结构成熟度低、厚度变化大、土层分布不均并夹有砂透镜的特点。软弱土层属于欠固结土,粘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具有中等—高灵敏性和低—中等次固结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