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论评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地质论评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Geological Review

  • 11-1952/P 国内刊号
  • 0371-5736 国际刊号
  • 1.8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地质论评是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36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地质论评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地质工作服务城市发展与安全、城市地下空间智能探测与利用、基础地质研究进展、能源资源研究及勘查进展、矿产资源研究及勘查进展、深地资源勘查理论与技术进展、自然资源经济与管理、地质遗迹、地学科普与教育与旅游地学、现代地质分析技术及应用进展主题、地质大数据与信息服务

地质论评 2010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地质论评杂志问题讨论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层序地层格架609-620

摘要:通过露头、钻测井及地震层序地层特征综合分析,建立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三级层序地层格架,将寒武系划分出6个可全盆地追踪与对比的三级层序。结合反映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的全岩碳同位素旋回与反映沉积古水深相对变化的沉积旋回的对比分析,可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三级层序分为主要受全球海平面变化控制形成的全球海平面层序(层序CSQ2、CSQ4、CSQ5、CSQ6)及主要受地区性构造沉降作用控制形成的构造层序(层序CSQ1、CSQ3)2类。塔北轮南地区寒武系台地边缘总体呈现由早寒武世的缓坡向中—晚寒武世的镶边台地的演变以及由西向东的进积叠置型式,推测主要与寒武纪全球海平面总体微弱下降及塔里木盆地基底沉降速率总体稳定且较小有关。

地质论评杂志通讯资料·消息报道·新书评介
况军博士荣获第八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620-620

摘要:原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况军博士,经中国地质学会推荐,荣获第八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

地质论评杂志问题讨论
柴达木盆地上新世晚期以来古气候演变的孢粉环境指标重建621-628

摘要:本文根据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湖、大浪滩、察汗斯拉图、昆特依、马海、一里坪、三湖地区15个钻孔岩芯孢粉种属鉴定统计,对其中的蒿属、藜科孢粉含量和蒿藜比值(A/C)进行分析,通过在干旱区该比值现代生态环境意义的了解,重建了柴达木盆地新近纪晚期以来古气候的演变特征。分析表明,柴达木盆地上新世晚期以来气候一直向干旱方向发展,但干湿波动较大,尤其从中更新世以来更为明显。盆地气候干湿变化的空间规律比较明显,总体上有从东部湿润到西部干旱的特征,这种空间规律在下更新世甚至更早时期就已经形成。盆地气候环境的干冷—暖湿气候演变规律说明盆地主要受冬季风和东南、西南季风,以及青藏高原和盆地周围的高山的影响,盆地各处干湿变化特征差异较大。

地质论评杂志通讯资料·消息报道·新书评介
著名古生物学家、历史大地构造学家王鸿祯院士逝世628-628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王鸿祯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7月17日6时0分在北京逝世。王鸿祯先生1916年生于山东省苍山县,是中国地层古生物学科的开创者之一、历史大地构造学的奠基人之一、新中国地质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王鸿祯先生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地质系并留校任教,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继续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北京大学教授、秘书长,北京地质学院教授、副院长,武汉地质学院教授、院长,先后任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地质学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秘书长、理事长,国际地科联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及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顾问等。

地质论评杂志问题讨论
中—上扬子地区二叠系眼球状石灰岩特征及成因研究629-637

摘要:眼球状石灰岩是中—上扬子地区二叠系一种具特殊构造的碳酸盐岩,由"眼球"和"眼皮"组成,广泛分布于中二叠统栖霞组下部和茅口组中—下部。在野外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薄片鉴定分析,碳、氧同位素分析及微量元素分析,对眼球状石灰岩的野外宏观特征、镜下微观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眼球"与"眼皮"宏观及微观特征差异明显,"眼球"颜色较浅,为较纯净的石灰岩,不显层理,生屑以藻类、腕足类、有孔虫和■类等为主,"眼皮"的颜色较深,泥质较"眼球"高,多数为含泥石灰岩,略显波状,生屑以介壳类为主,缺乏藻类,定向排列,且成岩作用相对较强烈;碳、氧同位素研究表明"眼球"与"眼皮"为相似成岩环境的产物;微量元素分析表明"眼球"为富氧沉积,"眼皮"为缺氧沉积;遗迹化石也表明"眼皮"为缺氧沉积。综合分析,提出"眼皮"可能为上升流作用的产物,眼球状石灰岩是受上升流作用的影响,由沉积和差异压实共同作用形成的。

叶缘—年均温中国模型在定量重建中国新生代植物群古年均温中的应用638-646

摘要:叶缘分析法是一种利用现代植被木本双子叶植物全缘叶物种百分比与年均温的函数关系,定量重建化石植物群古年均温的方法。该方法在新生代植物群的古年均温定量重建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基于世界不同地区现代植被的研究表明,尽管全缘叶物种百分比与年均温存在很好的相关性,但其相关性具有地区差异性。本文旨在总结叶缘分析法的研究进展,并介绍基于中国植被建立的叶缘—年均温中国模型;同时,采用该模型重建了中国新生代不同时期植物群的古年均温,且与前人采用其它模型得到的年均温重建值相比较。结果表明,叶缘—年均温中国模型能够有效地重建中国新生代植物群的古年均温值。

渤海湾盆地惠民凹陷临商断层特征及其活动机制647-652

摘要:临商断层为济阳坳陷惠民凹陷内部NE向展布的控洼断层之一,详细地分析这些断层的活动性对于深入了解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开始沉积以来惠民凹陷的差异分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详细解剖临商断层的几何学特征,不同时期、位置的断层活动性,并结合新生代以来渤海湾盆地的构造演化,得出以下认识:①临商断层的雏形为一右旋走滑正断层。②断层的主枝由西往东活动速率逐渐增强,而分枝断层则表现为中间强、两侧弱。③时间上的差异性表现为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沉积期—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二段沉积期断层的活动性较强,在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二段沉积期达到最高值,而后逐渐减弱,古近系东营组沉积期出现小规模的增强,新近系馆陶组沉积期断层活动性达到最低值,新近系明化镇组沉积期断层活动性开始增强。④空间上断层活动的差异主要是由于该断层走滑过程中形成的同向走滑断层的位置造成的,而时间上的差异性与渤海湾盆地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咸水泉地区渐新统—中新统沉积相分布特征653-663

摘要: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咸水泉地区渐新统—中新统地层虽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但至今未获突破,沉积相分布特征及规律研究不够深入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在区域地质背景、野外地质剖面、岩芯分析化验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地分析该区渐新统下干柴沟组和中新统上干柴构组岩石类型和颜色、沉积构造、古生物等相标志,识别出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和湖底扇等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通过编制单井、剖面和平面沉积相分布图,揭示了沉积相的纵横向分布特征及规律并建立了沉积相模式。结果表明,沿山呈带状分布的各类滩坝和河道沉积砂体是下一步深入勘探寻求突破的主要方向。

广西大新县下雷锰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664-672

摘要:下雷锰矿矿石和岩石的稀土元素分布形式、稀有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特征的多样性,反映了锰矿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应是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环境,锰矿成矿作用与区内同时代玄武岩有一定成因和物源上的联系,同时又表明下雷锰矿的物源具多源性:既有来自下地壳的物质,又有陆源物质的混入和生物作用的产物的加入。代表一种在的海相沉积条件下正常沉积的同时,有地下热水注入的多源外生成矿环境。主要元素Fe、Mn、MgO、SiO2、Al2O3、CaO的含量变化和稀有元素V/(Ni+V)、V/Cr和Fe—Mn—(Ni+Co+Cu)×10三角图解提示锰矿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为:氧化一弱氧化环境,介质酸碱度在酸性和碱性间交替变化,成矿温度属于中低温热水范围。

滇东南中三叠统法郎组锰矿床成因的新认识673-682

摘要:产于滇东南中三叠世拉丁期法郎组地层中的锰矿床,锰矿石出现氧化锰矿与碳酸盐锰矿混合存在现象,没有明显的变质现象,为沉积成因。矿石中一般都含有生物碎屑。我们对采自这一地区的斗南、岩子脚、老乌,土基冲等典型矿床的锰矿石样品,进行了系统的薄片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同时应用X射线衍射对矿石矿物成份作了相应分析。观察到这些矿石中的鲕、豆状结构是由蓝绿藻类微生物凝聚作用形成的显微叠层构造,具有核形石特有的核心和包壳,其明—暗纹层相间的显微结构特征可以与现代深海大洋铁锰结核相类比。本文通过对核形石显微结构特征的观察和对锰矿物生成时介质环境的讨论,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锰矿形成可能位于古氧化还原界面附近,该区锰的富集可能与微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地质论评杂志通讯资料·消息报道·新书评介
《顾知微文集》评介681-681

摘要:2008年值中国科学院院士顾知微先生诞辰90周年暨从事地质工作70周年之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启动了编纂《顾知微文集》工程,于2010年4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

地质论评杂志问题讨论
论李四光教授的庐山第四纪冰川是对泥石流的误读683-692

摘要:李四光教授1933年提出庐山存在第四纪冰川,是否确实,长期处于争论之中,争论的焦点在于庐山较广泛分布的泥砾混杂堆积到底是冰期冰碛还是泥石流堆积。笔者经多年研究得知:(1)牯岭站海拔1165m,现代气候记录告知,7月之气温必须下降20℃,处此高度的庐山才具备积雪成冰的条件,从而判断中纬度山地冰期降温无此可能;(2)沉积物特征包括砾石组成、砾径変化、基质组成、沉积结构、色泽、粘土矿物、擦痕特点等表明主要是泥石流堆积而非冰碛;(3)包围砾石的网纹红土与孢粉组成表明,沉积时期为暖温带—亚热带湿热环境,而并非寒冷冰川环境;(4)借助何培元等著作中古地磁年代以及高价铁与低价铁元素之比值推算古温度,如上述推算古温度的方法正确,就可推断李四光所定庐山冰期、大姑冰期、鄱阳冰期及何培元定的大排冰期基本上在中国西部与北半球处于间冰期的时段内,排除了具有积雪成冰川的可能性。李四光的学术误解及其社会名望导致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研究走过了一段弯路。

再论山脊壶穴的冰川融水成因——兼与施雅风院士商榷693-702

摘要:针对施雅风院士新提出的壶穴之"负球状风化"说,笔者特撰文与施老商榷。笔者认为:壶穴的形成并不受花岗岩中节理的控制,也与风化作用无关,不能用"负球状风化"来解释。壶穴是高速旋转水流侵蚀的结果,在中国东部花岗岩山脊上发现的壶穴是第四纪冰川融水侵蚀的标志。近年来观察到的格陵兰冰上湖泊的突然排泄为壶穴的冰川融水成因说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壶穴成因争论的本质是中国东部是否曾经发育过第四纪冰川,建议第四纪学界关注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其他地貌标志。韩同林研究员的"冰臼论"促进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地貌的再研究,应当给予积极评价。

滇东南中三叠世拉丁期沉积体系与层序地层格架下的聚锰特征703-709

摘要:为了研究海平面变化对含锰岩系的影响,找到沉积型锰矿层的分布规律。本文综合利用地层剖面岩相组合、沉积构造序列、生物化石标志等分析了滇东南地区中三叠世拉丁期含锰岩系的沉积体系与其空间配置格局。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古地理背景下层序界面及体系域界面的识别,建立了研究区中三叠世拉丁期的层序地层格架。总结了锰矿层位的空间叠置关系及其形成机制,指出海平面快速上升过程中的低速率沉积期最有利于锰矿沉积成矿,并提出研究区锰矿成矿模式:由于海平面区域性下降,由构造活动或风化淋滤带来的锰矿物质,在凹陷或者低洼部位聚集,伴随新一轮海平面快速上升,促使凹陷或者低洼部位更加封闭缺氧,达到锰矿进一步富集,最终在蓝绿藻类生物化学作用下成矿。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断裂活动时期及其与深层气成藏关系分析710-718

摘要:为了能够准确地判断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断裂的主要活动时期及其与深层天然气成藏之间的关系,本文先后利用了同沉积断层活动速率、火山活动期次与断裂活动期次匹配关系、剖面伸展率及构造演化剖面等4种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首先,由同沉积断层活动速率研究结果可知,断裂主要在下白垩统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城组、登楼库组二段、泉头组二段及上白垩统青山口组沉积时期活动。其次,根据火山活动期次与断裂活动时期匹配关系研究得到,断陷期(火石岭组、营城组一段和营城组三段沉积时期)和青山口组沉积时期为断裂主要的活动时期。再次,由剖面伸展率法研究得到,断裂强烈的活动时期为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一段、泉二、三、四段和青山口组沉积时期。最后,通过该断陷LINE1208测线的构造发育史剖面研究可知,断裂的主要活动时期为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一段、营三段、泉二段和青山口组沉积时期。将这4种方法综合起来判定认为,该断陷断裂的主要活动期次有3期,分别对应于火石岭组沉积时期—营三段沉积时期、泉头组沉积中期及青山口组沉积时期。并且将综合判定出的断裂主要活动时期与该断陷源岩的生气史、登二段和营城组火山岩顶部盖层封闭能力形成时期和气藏内天然气的充注时期进行匹配分析。综合研究认为登二段和营城组火山岩顶部2套重要盖层封闭能力形成时期早于该断陷源岩的大量生气期,故盖层并不是天然气成藏的主要制约因素。徐家围子断陷后2期的断裂主要活动时期与深层天然气的主要充注时期相吻合,是天然气向圈闭中运聚的重要时期,且自姚家组至现今断裂活动较弱,这可能是先期形成的气藏得以较完整保存的主要原因。

油源区内外断裂控藏作用差异性研究——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和长10区块扶余—杨大城子油层为例719-725

摘要:在松辽盆地三肇凹陷和长10区块断裂发育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断裂与三肇凹陷之间空间分布位置关系对三肇凹陷和长10区块断裂控藏作用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三肇凹陷和长10区块扶余—杨大城子(扶杨)油层主要发育南北向的T2断裂,断裂密度大、平面分布不均,断裂断距小,延伸距离短,剖面上受基底断裂控制形成似花状垒堑组合,平面上密集成带。三肇凹陷T2源断裂主要对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起垂向运移输导作用,使油向下"倒灌"运移进入扶杨油层。长10区块T2断裂对扶杨油层的油则主要起侧向运移输导作用,使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中的油向长10区块侧向运移。三肇凹陷T2断裂密集带不是扶杨油层油聚集成藏的主要部位,油主要聚集在T2源断裂的下盘,长10区块T2断裂密集带则是扶杨油层油聚集成藏的主要部位。

地质论评杂志研究进展
河南桐柏山区桐树庄异常查证的回顾和启示726-732

摘要:本文回顾了河南桐柏地区的桐树庄银异常自发现至钻探见矿的20余年的复杂查证过程。在查证过程中,查证工作区域由老和尚帽金银异常→老和尚帽北带银异常→桐树庄—老虎洞沟异常→桐树庄异常,范围逐级缩小;工作比例尺由1∶200000→1∶25000→1∶10000→1∶5000,逐步增大;工作方法包括了区域化探、局部化探、地质—地球化学剖面测量、地球物理探测以及槽探和钻探,由单一到多种方法综合实施;认识上从"矿致异常",经"非矿致异常",再回到"矿致异常";"异常源"解释由大理岩中的含碳夹层到隐伏花岗斑岩。回顾体现了深部找矿工作的难度,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必要性,以及综合运用先进成矿理论和多种勘查技术的重要性。

安徽繁昌盆地牛山岩体锆石U-Pb定年及其意义733-738

摘要:牛山岩体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繁昌火山盆地内,为一钻孔揭露的隐伏花岗斑岩岩体。近年来,勘探发现了与该岩体密切相关的铜、金、铅、锌多金属矿化。应用LA-ICP-MS锆石微区分析技术对该岩体进行了精确定年。岩体含有大量岩浆成因锆石,以高的Th/U比和振荡结晶环带为特征,17个测点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21.8±1.9)Ma,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白垩纪岩浆晚期活动的产物。该岩体的精确定年和成矿发现,为本地区火山盆地内寻找铜、金矿开辟了新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