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论评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地质论评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Geological Review

  • 11-1952/P 国内刊号
  • 0371-5736 国际刊号
  • 1.8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地质论评是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36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地质论评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地质工作服务城市发展与安全、城市地下空间智能探测与利用、基础地质研究进展、能源资源研究及勘查进展、矿产资源研究及勘查进展、深地资源勘查理论与技术进展、自然资源经济与管理、地质遗迹、地学科普与教育与旅游地学、现代地质分析技术及应用进展主题、地质大数据与信息服务

地质论评 2010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地质论评杂志问题讨论
人类基因组计划和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口腔医学的机遇、挑战与对策思考457-468

摘要:人类基因组计划和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的实施与逐步完成,构建起一张精度更高信息更完整的多人种遗传多态图谱,有望破译人类遗传密码,实现疾病的分子诊断与个体化治疗。本文简要在回顾人类基因组计划和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的建立过程、目标和已获得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口腔医学领域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多学科交叉联合,加强国家口腔医学研究基地的建设,启动口腔医学领域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4个方面的应对策略,以迎接挑战。

内蒙古正镶白旗地区侏罗纪含煤地层469-479

摘要:内蒙古自治区正镶白旗宝立根陶海一带,在新生界之下赋存有含煤地层。前人将其确定为下白垩统巴彦花组,并以不整合关系置于上侏罗统张家口组之上。本文利用最新钻探和地震资料,从孢粉化石组合、地层层序、含煤地层岩性和地震剖面波组特征等方面综合分析后,认为这套含煤地层位于张家口组之下,层位与大兴安岭中—南部地区的红旗组、万宝组,二连地区的阿拉坦合力群以及冀北的下花园组相当,时代应为早—中侏罗世。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古地震效应及其地质启迪480-489

摘要:印支期秦岭造山活动控制和影响着鄂尔多斯盆地南缘边界性质和盆内延长组的沉积作用。通过岩芯分析,在盆地东南部延长组地层中识别出震裂缝、层内阶梯状微断层、微褶皱、液化砂岩脉、液化卷曲变形、球-枕构造、环状层理、丘-槽构造、震积角砾岩等典型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反映该时期研究区有受频繁且强烈地震作用事件影响的痕迹。在此基础上,对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盆山耦合作用过程及其响应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进一步详细研究了震浊积岩这一特殊事件沉积体的形成机制与时空分布规律,并建立其沉积模式;最终讨论了该时期地震作用事件的属性特征及周期活跃性。

雪峰隆起北部加里东事件的K-Ar年代学研究490-500

摘要:详细的野外构造变形分析表明雪峰隆起经历了加里东期、印支期、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和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初共4次变形事件,后3期褶皱变形的方位可能分别为北西西、北东—北北东和近南北向,而加里东期褶皱方位因受后期叠加改造影响而无法准确识别。雪峰隆起北部板溪群板岩伊利石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其经历了低绿片岩相区域变质作用。板溪群板岩伊利石K-Ar年代学研究表明雪峰隆起经历了加里东期构造热事件,该事件发生的时间大致略早于419Ma(晚志留世初)。所获得的419~389Ma(晚志留世—中泥盆世)的冷却年龄,指示了雪峰隆起发生过加里东期隆升。华南加里东变形事件直接影响到雪峰隆起本身,向西的波及界线可能为该隆起西界上的张家界—花垣—凯里断裂带。

青海锡铁山铅锌矿床类型刍议501-512

摘要:锡铁山铅锌矿床是我国大型块状硫化物矿床之一。该矿床类型认识长期存在争议,目前已有越来越多学者将其视为SEDEX型矿床。本文在近年来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构造背景研究进展归纳整理的基础上,结合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古生代区域地质研究进展,提出锡铁山矿床的成矿构造环境不是以往认为的陆内裂谷,而是活动大陆边缘弧后/间盆地裂谷。鉴于成矿构造环境变化,锡铁山矿床类型也应作出相应调整,由原来的SEDEX型矿床改为VSHMS型矿床。这样做可以达到三个方面的目的:其一,有利于解决现存的成矿构造背景认识与区域地质认识不一致的矛盾;其二,有利于保障本区目前和未来大规模展开的区域成矿研究及找矿勘查评价建立在正确的成矿背景认识前提之下;其三,将矿床类型划分与成矿构造背景相结合,进而用矿床类型揭示构造背景,体现了矿床研究为地球系统科学服务的宗旨。

黔西北赫章天桥铅锌矿床成矿物质来源:S、Pb同位素和REE制约513-524

摘要:赫章县天桥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准地台西南缘的黔西北铅锌成矿区中部,是本区已发现的96处中、小型矿(床)点的典型代表。天桥铅锌矿床由三个矿体群组成,其金属资源量(Pb+Zn)超过0.2Mt。本文报道了该矿床矿石硫化物的硫和铅同位素组成及其稀土元素组成特征。矿石硫化物δ^34SV-CDT值主要集中在8.4‰~14.4‰之间,总体具有δ^34Spy〉δ^34Ssp〉δ^34Sga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中硫已达到平衡。该矿床成矿流体中δ^34S∑S值与不同时代地层中海相硫酸盐δ34S值(15‰)相近,表明成矿流体中硫来源于不同时代地层,为不同时代地层海相硫酸盐热化学还原(TSR)的产物。铅同位素组成相当均一,n(208^Pb)/n(204^Pb)值为38.875~39.057(平均38.945),n(207^Pb)/n(204^Pb)值为15.708~15.763(平均15.728),n(206^Pb)/n(204^Pb)值范围为18.481~18.544(平均18.516),与碳酸盐地层相近,在n(208^Pb)/n(204^Pb)—n(206^Pb)/n(204^Pb)和n(207^Pb)/n(204^Pb)—n(206^Pb)/n(204^Pb)图,落入碳酸盐地层范围内,表明铅来源于与矿物铅同位素组成相近的各时代碳酸盐地层。硫化物样品具有低ΣREE(〈3×10^-6)和负的Eu异常(0.13~0.88)特征。在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图上,全部样品具有相似特征,且与地层中的黄铁矿(下石炭统大塘组C1d)、地层白云岩及蚀变围岩相比,具有一致的稀土配分模式和Eu负异常特征,表明成矿流体来源围岩及下伏碳酸盐地层。综合S、Pb同位素和REE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该矿床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具有多来源特征,各时代地层均不同程度地为成矿提供物质和流体。

济阳坳陷渤南—孤北地区深层天然气有效输导体系研究525-530

摘要:根据天然气的成因分布、烃类组分、碳同位素特征、地层水矿化度变化特征、储层沥青的分布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等,分析了济阳坳陷渤南—孤北地区深层天然气的有效输导体系及运移方向。研究表明,渤南洼陷深层源岩生成的油型天然气通过孤西断层、不整合等输导体系向孤北潜山带呈阶梯状运移聚集;而孤北潜山低部位源岩生成的煤型天然气沿潜山内部被南北向断层切割的断块内部的砂体由北向南运移聚集。来自渤南洼陷沙四段的油气在输导层运移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质色层效应。

源外岩性类油藏区油气聚集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以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为例531-537

摘要:以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为例,通过对已发现油藏的类型和分布特征的研究,探讨了源外岩性类油藏区油气聚集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表明:该区主要为局部构造—岩性油藏,整体具有"三级构造控势,单一圈闭控藏,局部构造控界,单砂体控层"聚集特征,三级构造控制油气输导的总体趋势,单一圈闭控制油气的最终成藏;在单一圈闭内,油水平面分布边界受局部构造边界和分流河道砂体边界控制,单砂体的垂向发育特征控制了油水的垂向分布层位。局部构造、单期分流河道砂体及二者空间组合关系是揭开极其复杂的空间油水分布控制因素与规律的瓶颈,是本区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这对当前复杂的岩性类油藏的勘探与开发具重要实际意义。

驳施雅风“冰臼”“负球状风化”成因论538-542

摘要:施雅风院士最近撰文指出笔者等近年来在中国东部发现的若干"冰臼"并非冰川遗迹,而是花岗岩经"负球状风化"而成。然而,他所谓的"负球状风化说"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和客观存在的事实完全相悖。冰臼是地表负地形之一,现今是"堆积区"而不是"侵蚀区",以现代常见的侵蚀作用产生冰臼的所谓"风说"、"壶说"、"风雨说"、"差异风化说"、"负球状风化"等,都是不可能的。这些假说是对过去业己形成冰臼群进行不同成因推断,是对冰臼群成因的最大误解。冰臼只能由大量冰川融水沿冰川裂隙自上向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形成滚流水钻,强烈冲击下伏基岩产生。从河流流水动力学特点上看,急流旋涡主要产生水平力为主,而冰臼的形成主要是垂直力才有可能产生,因此河流流水也是无法产生冰臼的。

黄龙洞年轻石笋的^210Pb测年研究543-548

摘要:利用210^Pb测年法对来自亚洲季风系统相互作用的青藏高原边缘区、高海拔的黄龙洞两根年轻石笋进行了测年研究,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黄龙洞石笋顶部的210^Pb放射性活度随距离呈指数衰变,衰变的趋势逐渐减缓,表明所研究的石笋中含有过剩的210^Pb,样品顶部年龄小于100a。对黄龙洞石笋过剩210^Pb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计算出两根石笋的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0.104mm/a和0.143mm/a,与利用230Th测年法得到的沉积速率在定年误差范围之内一致,表明黄龙洞的210^Pb测年数据是可靠的,通过计算石笋的沉积速率,可以建立近百年的石笋记录。研究表明,利用210^Pb测年方法可以判断石笋(或石笋顶部)是否为100a内沉积的年轻石笋,弥补230Th法测定年轻石笋年龄的不足,有利于建立更加精确的石笋年代标尺,对探讨洞穴现代沉积记录和现代气象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明确洞穴石笋δ^18O值所指示的气候环境含义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论评杂志科技述评
深水扇沉积研究现状和展望——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江深水扇系统为例549-560

摘要:与深水扇有关的储层将处于油气勘探和生产的最前沿。虽然深水扇沉积作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国内外对其地质概念和沉积模式等方面的认识仍存在较大分歧。在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沉积特征,文中详细地描述了深水扇沉积体系中下切水道及其充填序列、水道、天然堤—溢岸及叶状体的沉积特征,具体地阐述了深水扇的层序发育特点及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中国北方滨海湿地退化研究综述561-567

摘要:中国北方沿海有入海河口湿地、三角洲湿地、粉砂淤泥质海岸湿地、海湾湿地、砂质海岸湿地、沉积岛屿滩涂湿地和滨海泻湖湿地等类型的滨海湿地约182.33×10^4hm^2。由于受到海岸侵蚀、海面上升、风暴潮、入海河流断流和输沙量减少、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和围垦、城市和港口建设、污染、海岸带油气资源开发、在入海河流上中游建设水库拦蓄径流和泥沙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中国北方的滨海湿地发生了严重的退化。中国北方滨海湿地的退化表现在物理、化学和生物3个方面。其中物理方面表现为自然湿地面积减小、人工湿地面积增大、湿地景观格局破碎化等,化学方面表现为湿地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水体富营养化、潮下带近海湿地赤潮灾害增强、湿地底质和渔获物污染、湿地土壤含盐量变化等,生物方面表现为湿地生物多样性水平下降、自然湿地净初级生产力降低、潮间带滩涂湿地和潮下带近海湿地渔获量减小、自然湿地植被退化演替等。

地质论评杂志通讯资料·消息报道·新书评介
第五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评选揭晓567-567

摘要:2010年5月18日,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基金管理委员会第五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终评会议(基金管理委员会二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孙枢、任纪舜、邱中建等23位委员及代表出席,孟宪来副主任主持会议。

地质论评杂志研究进展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与邻区铟矿化带的发现及意义568-578

摘要:铟是稀散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为0.1×10^-6。我国铟的储量居世界第一,广西大厂矿田是我国重要的产铟基地。本文在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分析测试与扫描电镜观察等工作的基础上,首次查明了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及邻区的铟含量与赋存状态。在铟含量较高的13个矿床(点)中,5个矿床(点)样品铟的平均品位达到伴生工业品位的要求。铟含量高的地质体呈带状展布,为我国一个新的铟矿化带,铟矿物种类为羟铟石、自然铟两种。铟含量较高的样品全部位于矽卡岩型矿床中。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铟的矿化时代应为班公湖—怒江洋向南(即冈底斯地块)俯冲使之闭合后碰撞阶段所形成。当雄县拉屋多金属矿床正在开采,其铟含量平均为45.44×10^-6,最高为166×10^-6,需加强铟资源的评价,提高其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

念青唐古拉早白垩世侵入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研究579-594

摘要:念青唐古拉早白垩世侵入岩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两类岩石组成。花岗闪长岩锆石LA-MC-ICPMSU-Pb年龄为133.20±0.92Ma,与石英闪长岩年代一致。花岗闪长岩富硅、富钾、贫磷,准铝质至弱过铝质,髙钾钙碱系列,Mg^#平均为40,Nb/Ta比值为10.3,较高的[n(87^Sr)/n(86^Sr)]i(0.71947~0.72503),较低的εNd(t)(-12.6~-12.7),以及较老的亏损地幔模式年龄(约1927Ma),锆石饱和温度最高可达830℃,暗示了岩浆主要来自古老地壳的熔融,可能与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相关。石英闪长岩低硅、高镁(Mg^#平均为50)、富铁、富钙、低碱,准铝质,钙碱系列至钾玄系列,Nb/Ta比值为20,Sr/Y比值为9,暗示了岩浆的成分主要为幔源。均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弱至中等负铕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Th),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具有活动陆缘钙碱岩系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具有密切的岩石成因联系,石英闪长岩形成于富集俯冲带组分的地幔熔体在上升过程中混染了一定量壳源物质结晶分异的产物,花岗闪长岩则为底侵作用生产的大量壳源熔体与少量幔源熔体混合并发生一定程度分离结晶后的产物。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推测早白垩世侵入岩与新特提斯洋西段向NE消减有关。

13X分子筛活化及其对氧气转移时吸附/解吸过程中氧同位素分馏效应的研究595-603

摘要:在激光BrF5法分析硅酸盐和氧化物矿物的真空提取流程中,通常采用氧气作为工作气体来测定样品的氧同位素组成。这需要使用分子筛吸附并转移氧气到质谱进样系统,而分子筛的活化对于有效吸附和解吸氧气至关重要,否则会引起分析过程中的氧同位素分馏。通过采用13X分子筛进行多组实验分析,笔者发现用不同活化程度或中毒失活分子筛沸石转移时可能存在氧同位素分馏。在低温下分子筛是不能够活化的(或活化不完全),吸附能力很低,所测定的δ^18O值是波动的。在200℃马弗炉中预加热24h,然后迅速转移到温度为100℃、真空度为10^-3Pa系统中加热12h的分子筛,对氧气吸附能力很强,氧同位素分析的绝对误差为±0.05‰(1σ),能够满足地球化学氧同位素分析的要求。如果分子筛受BrF5污染,其吸附能力大为降低,测定的δ^18O值呈下降趋势,氧同位素分馏高达0.7‰。如果分子筛受水汽污染,质谱接受电压不断地降低,存在解吸温度下的再吸附过程,测定δ^18O值呈上升趋势。因此,分子筛在使用前要在适当条件下的活化,在发现污染或测量值发生波动变化时要及时更换,否则难以保证氧同位素分析数据的可靠性。

地质论评杂志通讯资料·消息报道·新书评介
他们也是战士——从《地质论评》看抗战烽火中我国地质学科的发展及对抗战的贡献604-608

摘要:现代地质学科的出现,在欧洲是近200年的事,我国地质学科开端于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当时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矿政司设置了地质科,后来实业部分为农林、工商两部,地质科隶属工商部。这是我国第一个官方地质机构,由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地质学系毕业的章鸿钊负责。虽然现代地质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我国更是初创,但我们已落后100年,在我国早期的地质科学工作者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人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的地质科学研究机构,地质科学调查机构和地质科学教育机构相继建立,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和工作的人员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