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论评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地质论评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Geological Review

  • 11-1952/P 国内刊号
  • 0371-5736 国际刊号
  • 1.8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地质论评是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36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地质论评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地质工作服务城市发展与安全、城市地下空间智能探测与利用、基础地质研究进展、能源资源研究及勘查进展、矿产资源研究及勘查进展、深地资源勘查理论与技术进展、自然资源经济与管理、地质遗迹、地学科普与教育与旅游地学、现代地质分析技术及应用进展主题、地质大数据与信息服务

地质论评 2004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前言225-226

摘要:今年是一代宗师黄汲清先生诞辰100周年,《地质论评》出版这个专号纪念他。

纪念黄汲清先生227-229

摘要:今年,黄汲清先生诞辰100周年!我们深切怀念他! 黄汲清先生是我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地质事业,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黄汲清先生对中国二叠系研究的重要贡献230-234

摘要:本文介绍了黄汲清先生对中国二叠纪生物地层学的重要贡献,他先后描述了珊瑚化石18属58种,划分出5个珊瑚化石带,描述腕足类85种(含许多新种);首次将华南区位于栖霞组之上的重要含煤地层命名为乐平组,并将中国南部的二叠系自下而上划分为船山统、阳新统和乐平统,直到现在仍被沿用.

读《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中国大地构造的经典著作——纪念黄汲清先生诞辰100周年235-239

中国地质编图的先驱——黄汲清先生240-242

辛勤调查山川盆,广描油气发展图——纪念黄汲清先生诞辰100周年243-247

黄汲清院士在中国地质学史研究上的建树与贡献——为纪念黄汲清院士诞辰100周年而作248-251

新构造研究的几点回顾——纪念黄汲清先生诞辰100周年252-255

摘要:值此纪念黄汲清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笔者回顾了"新构造"研究的早期历史和奥布鲁切夫(В.А.Обручев,1863~1956)对新构造研究的贡献,回顾了新构造研究历史中不同阶段的一些特点,介绍了天山内陆新造山带的新构造研究和欧美的"活动构造"研究在新构造的学科发展中的作用.展望了新构造研究当前发展的一些趋向.

加强地表层与深层调查的结合,深化对中国大地构造特征的认识--纪念黄汲清先100周年诞辰256-266

摘要:本文向读者推荐黄老1982年写的一篇论文,这篇文章标志了黄老将多旋回槽台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将多旋回槽台说与当代板块构造学说结合起来,并深刻地阐明了两者的关系,总结并指出今后大地构造学的发展途径.黄老对板块构造学说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板块构造学说虽然还有赖于进一步实践加以检验,但它确已成为地学界一股强大的思想潮流,推动着整个地球科学迅猛向前发展.""多旋回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不但不互相排斥,而且可以互相补充,密切结合.板块学说可以部分地解决多旋回学说的运动机制问题,而多旋回学说的规律性总结,板块学说也必须予以认真考虑,并纳入其模式中."指出"近一、二十年来,随着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实验地质、深部地质等地质学科的发展,随着数、理、化等基本学科与地质学的日益结合,随着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的广泛使用,随着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大地构造学家已日益注意到应把大陆构造与海洋构造、区域构造与全球构造、深层构造与表层构造、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才能解决一些重大的全球性构造问题.……就使大地构造学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对中国大地构造学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总结也是今后的努力方向.本文第二部分介绍了INDEPTH项目10年的主要研究进展,具体说明深部与表层研究相结合,多学科结合开展构造研究等确实如黄老概括指出的那样,这是一条今后深化认识地球构造运动的新路子.

手风琴式运动与开合构造267-269

摘要:黄汲清于1966年提出的"手风琴式运动",在地质界逐步流行并形成开合理念.到20世纪80年代,经四个研究群体的共同努力创建了"开合构造".从"手风琴式运动"的提出到"开合构造"的创建,以及"开合构造研究组"的成立,清楚显示出一条前进的里程."手风琴式运动"既是"开合构造"的基础,又贯穿前进的全过程;而开合构造则是"手风琴式运动"的继承和发展,是手风琴式运动概念发展的新里程碑.

黄汲清先生生平及科学实践活动270-274

摘要:1904年3月30日 生于四川省仁寿县青岗场,原名黄德淦. 1911~1924年 1911年入私塾学习.1912~1914年在青岗场初等小学学习.1914~1917年在青岗场同化小学学习.1917~1921年在四川省立成都第一中学学习.1921~1924年在天津北洋大学预科学习.

山东沂水太古宙蔡峪和大山岩体SHRIMP锆石年代学275-284

摘要:本文首次报道了山东沂水蔡峪岩体和大山岩体锆石SHRIMP测年结果.结果显示,蔡峪岩体的侵位(或结晶)年龄为2562±14 Ma(12个点的207Pb/206Pb年龄平均值,95%置信度误差,下同),MSWD=4.5;大山岩体的侵位(或结晶)年龄为2545±10 Ma(10个点),MSWD=6.1.两个岩体的岩相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有所差别,但都属于该区同一岩体群,时代为新太古代.蔡峪岩体和大山岩体变质年龄分别为2518士13 Ma和2508士5Ma,它们曾分别遭受过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对应的是太古宙末期一次重要的变质构造事件.两个岩体中均含有数量不等、时代不同的古老残余锆石,其中在蔡峪岩体中获得2.64~2.69 Ga、2.70 Ga、2.82 Ga、2.93 Ga和3.07 Ga 5组年龄,在大山岩体的残留锆石中获得2.63~2.67 Ga和2.82 Ga两组年龄.2.93 Ga和3.07 Ga古老残余锆石的发现,进一步证明本区确有中太古宙地体的存在,这对探讨本区太古宙地壳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西昆仑-喀喇昆仑及其邻区岩石圈结构、演化中几个问题的探讨285-294

摘要:西昆仑-喀喇昆仑位于西藏高原西北,西构造结(Western Syntaxis)的东侧,是当前国际地学界关注的热点地区之一.本文不准备对该地区岩石圈结构、演化及其多重效应作全面论述,仅以近年青藏高原项目实施中涉及的几个较重要问题作探讨;经过对已获得的地震深探测和地质、地球化学资料的分析研究,提出青藏高原西北缘不存在塔里木向西昆仑山作长距离的"A型俯冲",晚新生代以来岩石圈"面对面水平挤压-拆沉作用"是形成西昆仑陆-陆碰撞造山带的主要原因.对众所关注的库地蛇绿岩形成时代,提出了新的SHRIMP-Ⅱ,U-Pb锆石测年年龄,上限为510±4Ma;对原特提斯大洋、康西瓦大型走滑断裂带的形成、演化作了探讨.

勉县一略阳带大地构造属性之探讨295-303

摘要:本文从剖析勉略带南北两侧泥盆纪-石炭纪沉积入手,指出南北两侧同属于华南古生物地理区,在沉积相、沉积建造和沉积充填序列方面基本相同,都是以浅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建造和海进型充填序列为特征.其次,对所谓的“勉略蛇绿岩带”提出质疑;岩石组合和时代配置都不支持该蛇绿岩带作为分割性大洋盆地的残余,何况它有限的空间展布同样不支持上述观点.第三,将勉略带同典型的缝合带进行比较,认为勉略带缺乏典型缝合带内部及其两侧地质体的空间配置关系,诸如沟弧盆体系,俯冲杂岩及前陆盆地等.况且,根据相关的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资料,勉略带在泥盆纪-三叠纪期间不存在分割性大洋盆地,在印支运动中也没有形成缝合带.因此,提出勉略带在泥盆纪-石炭纪曾经是一个裂谷,印支运动以来历经多期构造作用形成一条构造混杂带,在陆内造山过程中可能发生过大规模的大陆地壳消减.

新疆东部新元古代晚期和古生代构造格局及其演变304-322

摘要:基于笔者近20年来对新疆东部地质构造的研究和对前人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深入分析,本文系统讨论了新疆东部新元古代晚期和古生代的地壳形成与演化.该区古生代的构造单元被划分为阿尔泰地块、额尔齐斯断裂带、东准噶尔古生代造山带、准噶尔地块、东天山造山带和库鲁克塔格地块.该区古生代地壳构造演化包括震旦纪-石炭纪洋陆格局的变迁、石炭纪末至二叠纪后碰撞壳幔相互作用等两个阶段.其洋陆格局的变迁包括古生代早期萨彦洋、早古生代阿尔曼太尔洋、晚古生代卡拉麦里洋、古生代北天山洋和南天山洋的打开与关闭,其中两个天山洋盆可能为一个洋盆,大体上可以对比为中亚地区的古亚洲洋北支斋桑洋,阿尔曼太洋和卡拉麦里洋可能为西伯利亚古陆的边缘洋盆;而古亚洲洋南支的乌拉尔-南天山洋向东是否延伸到新疆东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新疆东部的后碰撞构造演化包括三期重大地质事件:①300 Ma前后的以中酸性为主的大规模岩浆活动;②280 Ma前后的包括幔源岩浆在内的双峰式岩浆活动;③二叠纪中晚期(可能延续到三叠纪)的大规模地壳走滑运动.在此基础上,对新疆东部新元古代晚期和古生代构造演化与古亚洲洋演变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对仍然存在的主要相关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秦岭柞水岩体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323-329

摘要:柞水岩体侵位于秦岭造山带商丹缝合带附近,具有比较典型的环斑花岗结构,本文获得了213.6±1.8 Ma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MSWD为1.5,这个年龄与前人在东秦岭沙河湾环斑花岗岩测定的锆石U-Pb年龄非常一致.研究表明,柞水岩体的主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Sr同位素初始值ISr等清楚的显示具有I-型和A-型花岗岩特征,大地构造环境判别属碰撞后隆升阶段或造山后花岗岩.这些特征也与秦岭沙河湾环斑花岗岩及西秦岭环斑花岗岩非常相似.因此,柞水岩体锆石U-Pb年龄的获得,使得秦岭造山带环斑花岗岩很可能从东向西断续呈带状展布,贯通东西秦岭.由此可以确认,在秦岭造山带主造山期晚期或主造山期后曾经存在过一次短暂的垂直于造山带的拉伸或松弛坍塌构造阶段,这对研究整个秦岭造山带的演化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青藏高原东北部黄河源区大暖期气候特征330-337

摘要:本文通过孢粉、有机碳和粘土矿物的分析,探讨了黄河源区全新世的气候变迁,重点论述了大暖期的气候特点.在全新世,黄河源区的气候总体凉干,属于高原的高寒气候.在大暖期,该区的气候较现今高2~3℃,显得湿润些,但波动较频繁,尤其是大暖期的后期波动剧烈,并在5.0 ka BP前后发生一次剧烈的降温.记录表明,黄河源区的大暖期始于9.0 ka BP,止于2.30 ka BP,较我国其他地区开始得早,而结束得晚,其鼎盛时期为6.0ka BP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