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电影文学杂志 北大期刊

Movie Literature

  • 22-1090/I 国内刊号
  • 0495-5692 国际刊号
  • 0.1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电影文学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8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电影文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术论坛、新锐视点、电影史料、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风格与特色、电影剧本

电影文学 2017年第14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电影文学杂志学术论坛
知青电影中的女性身体4-8

摘要:知青电影中很大一部分篇章都是以女知青形象为主,在知青上山下乡的年代里,女知青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她们臣服于最高权威,不可避免地被主流意识形态所规训,其命运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面对上山下山运动所带来的身体苦难,这些女知青视死如归、无所畏惧,有着崇高的革命理想,更加能够凸显出女性身体创伤对国家民族苦难的历史隐喻,以及女知青为祖国开垦事业以身殉职所建构的超越死亡的崇高身体,闪耀着理想主义光辉和英雄主义情结。

20世纪20年代美国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9-11

摘要: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好莱坞电影发展的第一波高峰。当好莱坞电影进入中国,在上海虽然很快掀起欣赏风潮,但在中国的语境下,美国电影也不免被转译成不同的样貌。因此,本文旨在探讨20世纪20年代好莱坞电影在中国造成的影响。以格里菲斯的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为例,讨论中国观众对美国电影的初步认识。希望通过本文,能补充20世纪上半叶中美两国电影史中的重要一环,也能增添中国的多样现代性之样貌。

互联网企业的电影“新图景”12-14

摘要:新媒体的发展与电影时代的改革在全球的电影市场呈因果关系,电影的生产链条仍然是传统的投资、制作、发行和放映这四个环节。通过对近年来电影业变化的研究发现,迫于投资、回报的压力,电影业逐渐趋于市场化、商业化。在当前的市场机制和激烈竞争之下,互联网企业进入电影行业,保证了按照电影方式制作的前提下破除现有壁垒,发挥长处。在电影商业化程度较高的市场中,互联网企业正在构建着电影产业的新图景。

新媒体环境下电影次生内容研究15-18

摘要: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电影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以往在电影生产中默默无闻的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评判电影产品,这种内容生产源于电影产品本身,又与电影产品内容生产截然不同,本文称之为电影次生内容生产。如多层级嵌套、去中心、内容泛化、超链接的思维方式等,电影次生内容有其独特的生产特征。从电影产业、电影生产、电影营销等多个角度看,电影次生的研究对电影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人称纪录片的数字化发展19-21

摘要:时代的进步迫使影像艺术发生本质的转变,近年来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情节发展的电影备受关注。这是一类应社会需求而生的电影作品,不但兼备了文化、艺术、小说和新闻的特征,更富有戏剧性。第一人称纪录片从起源时的风风火火,到进入发展期的困境,再到数字时代的崛起,经历了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不过其直白的表现手法却恰好使艺术与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电影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网络影视评论的现状及生态构建22-24

摘要:网络影视评论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参与的自由性、传播的开放性成为引领影视评论发展的重要力量。网络与影评的结合,促进了影视产业繁荣发展,但是也应看到网络普通民众影评以及媒介宣传影评缺乏理性,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淡薄导致网络影视评论的泛滥和庸俗。网络影视评论生态建设意义重大,文章提出加强对网络影评人的监督和管理、加大专业影视评论力度、提高专业影评人素质是构建生态影评之路。

主旋律电影的运作“艺术”25-27

摘要: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举步维艰,在不断遭受引进片的冲击下,也在努力地改变着自身,适应新的语境。由此,一些带有革新元素的主旋律电影应运而生,它们借用商业化叙事手段,诉说传统的同时也在彰显着历史与现实的反思,从而塑造出当今时代的风貌,以及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不仅为中国主旋律电影开辟了新的艺术发展路径,更让它获取了成功的果实。而这种影像构建与商业运作的模式,更是值得研究与深入思考的。

新世纪中国黑色电影的“憨贼”叙事策略研究28-30

摘要:近年来,黑色电影不断从地下走到地上,然而国内对黑色电影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新世纪以前的电影结构框架上。应深入文本内部,从“憨贼”的叙事策略中探寻黑色电影深层的文化价值。在电影文本上,从新世纪以来香港导演彭浩翔的《买凶拍人》、内地导演曹保平的《追凶者也》、宁浩的“疯狂”系列和《无人区》出发。用热奈特的经典叙事学和戈德罗的电影叙事学剖析憨贼如何在黑色电影中叙事,这为从深层次探讨中国黑色电影的叙事方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价值。

论中国商业电影的价值传播与审美接受31-33

摘要:市场经济推动中国商业电影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时至今日已经摆脱了陈旧的创作套路,摆脱了模仿好莱坞商业大片的路线,逐渐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化的商业电影之路。尤其是近年来的中国商业电影,类型的多元化、价值内涵与审美诉求的本土化已成为其标签式的特征,不断在推陈出新中刷新着中国商业电影的内涵与定义。本文通过分析近几年的中国商业电影典型,梳理出中国商业电影在价值传播与审美接受方面的新发展与新特征。

新世纪香港文艺片叙事手法研究34-36

摘要:进入新世纪后,九七回归所带来的影响逐渐弱化,香港人的生活和意识形态逐渐进入新常态,文艺片创作者们更多地专注时下,关注在这个崇尚速食文化的年代,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情感如何去维系。本文以叶念琛、彭浩翔、黄真真这三位活跃在新世纪香港文艺圈的导演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叙事、性别、电影语言等方面归纳香港文艺片的叙事手法,找出新世纪香港文艺片中普遍反映的情感问题。

试论美国影片中中国形象的蜕变37-39

摘要:在美国电影发展历程中,不同的中国形象一直存续其中,这些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人对中国人认知的变化以及中美关系的发展。虽然美国电影里中国形象的变化并没有与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完全吻合,却拥有大致趋同的发展阶段。本文将以傅满洲系列、陈查理系列、《我们为何而战》《诺博士》《致命罗密欧》等影片为主要讨论对象,以时间为线索,试论美国影片里妖魔化、友好化、敌对化、定型化的中国形象。

论好莱坞电影的视觉中心取向40-42

摘要:随着电影画面技术的发展,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许多带给观众深刻印象的影片,无不与精良的视觉设计与完美的视觉呈现有着重要的关联。这些影片的出现也逐渐将观众带入了视觉电影时代。视觉电影时代的来临,不仅触动了电影的理论层面,也深深地影响了大众的审美取向。近年来,视觉中心取向已经成为好莱坞电影创作的一个主流趋势。本文从画面的纪实性、视觉奇观与视觉隐喻三个方面出发,探讨了当代好莱坞电影的视觉中心取向。

电影文学杂志新锐视点
略说电影中的“桥”意象43-45

摘要:桥是诗文中习见的意象,也是电影乐于摄取的物件。桥因其连接功能与地域特性而成为战争电影的主要场所与水乡影片的重要标志,桥更因其沟通作用而被象喻为美好亲情、爱情、友情乃至通往人生理想境地的心灵之媒。倚借精美造型与视角优势,桥在电影中常用来组建镜头、营造意境,并参与叙事;桥意象多假借特殊环境与文化氛围构建叙事空间,依托叙事空间谋篇布局、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彰显主题。

民族电影的寻根意识与“家”的隐喻破译46-48

摘要:2015年,一部非典型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在国内外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引起整个华语电影界的注目。本文运用罗兰·巴特的神话学理论来试图破译以该片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影片当中所蕴含的神话,研究发现影片通过对少数民族历史记忆的召唤来反思少数民族传统的消逝,同时通过重复的叙述来重构“家”的神话隐喻,其中少数民族的寻根意识成为支撑少数民族追寻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推动力量。

语言策略演变下的俄罗斯电影主题49-51

摘要:苏联解体后,俄联邦语言法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双语制或多语制。苏联时期“义务国语制”“第二民族语”及“民族语一俄语双语制”均已失效,面临解体初期民族主义高涨所致的“语言国有化”浪潮,迫于形势,俄联邦语言法和宪法规定,各共和国有权确定本共和国国语。俄联邦成立初期,政府交替,政局不稳以及国家语言策略的转变,面临这种形势,国家将采用什么电影主题激发国民投身国家建设和推动国家迅速成长?

聚焦与“三封信”的叙事分析和文化生成52-54

摘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于1922年创作的作品,先后两次被改编为同名电影。马克斯·奥菲尔斯将故事背景放在1900年的维也纳,徐静蕾将其放在1930年的中国北平。以“信”的形式及精妙的心理分析被奉为经典的小说被两度搬上银幕,媒介载体的转换及本土文化的渗透使得“信”两度被“重写”。本文首先厘清文学与电影改编的关系,其次以叙述聚焦及叙述时空为切入点,探讨媒介载体转换过程中发生的叙述变形和意义生成,以对改编过程中载体的价值进行重估。

探析蒂尔达·斯文顿的角色塑造55-57

摘要:演员在银幕前的表演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内研究界也逐渐开始关注英美等电影大国中拥有独特表演气质的演员,而独具硬朗英伦风情的蒂尔达·斯文顿就位列其中。本文将在前入研究的基础上,立足英国著名女演员蒂尔达·斯文顿的表演经历,从其对本土影片及非主流影片的偏爱着手,以《奥兰朵》《爱德华二世》《暗夜摇篮曲》等影片为例,探析这位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威尼斯影展最佳女演员在影片中的角色塑造。

美国“小妞电影”的都市文化呈现58-60

摘要:“小妞电影”是属于都市爱情电影下的一个电影亚类型,在受众群体、艺术特征以及和消费文化、女性主义思想之间的关系方面,小妞电影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类型化特征。都市是小妞电影的背景,都市男女之间的生活则是电影的主要表现题材。对都市文化的呈现,既关系着电影的定位,也关系着它的艺术风格与价值取向。文章从都市的消费符号展现、都市的生存经验书写、都市的文明形象呈现三方面,分析美国“小妞电影”的都市文化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