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电影文学杂志 北大期刊

Movie Literature

  • 22-1090/I 国内刊号
  • 0495-5692 国际刊号
  • 0.1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电影文学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8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电影文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术论坛、新锐视点、电影史料、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风格与特色、电影剧本

电影文学 2017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电影文学杂志学术论坛
后人类语境下纪录片“真实”之维的重构4-7

摘要:新世纪以来,科技的蓬勃发展引发了人们对于后人类主义时代的诸多焦虑,数字影像生成技术也在这股后现代潮流中为传统纪录片艺术带来了革命性震荡,人们质疑并重构着纪录片艺术的美学根基——“真实”的当代意义,传统的命题面临着即将被解构的危机。置身于话语纷繁的后人类时代,纪录片创作应在内外二维的“虚幻”中把握“真实”的话语,在“适意”的三级愉悦中诠释“真实之美”的终极含义。

新世纪影视剧的“历史洗白”思考8-11

摘要:新世纪以来,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出现了一种“历史洗白”现象,对已经盖棺定论的一些历史负面人物,进行了“洗白”。这种现象是多重原因造成的。商业化的本质、文化的日常化、近年来泛滥的和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象征性的叙述以及社会的工业化等都是其出现的原因。“历史洗白”给青少年传播了错误的历史知识,导致其历史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错位,也是对曾为中华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民族英雄们的不尊重。对影视剧的“历史建构”必须予以规范。

当代电影中的人类数字化生存思考12-14

摘要:数字化生存是人类不可回避的发展阶段和生活状态,也是当代影像艺术积极探讨和表现的重要命题。与一般意义上的学术研究不同,电影创作因为具有更自由的视野和表达空间,其对于数字化生存的思考也更具开放性。数字化生存对人类生活产生了何种影响,是如何产生的,并将引发怎样的未来人类生存状态,都是值得探讨的有趣问题,而本文正是由此出发,对当代电影中的人类数字化生存思考展开讨论。

大数据视角下电影编剧的发展策略研究15-17

摘要:大数据已介入电影编剧环节,对电影创意、题材以及剧本各元素进行评估,网络文学IP改编电影的现象也对传统编剧形成冲击。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也开始进行编剧。但目前大数据在电影编剧的运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过分夸大了大数据的作用,忽视了专业编剧不可替代的地位,对此需要客观对待。电影编剧需要积极应对,利用好大数据,建立用户思维,深入研究剧本创作规律,推动编剧水平的提升。

刍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微电影传播策略18-20

摘要:在“十三五”规划中,文化部提出“以有效保护为前提,全面加强文化遗产工作,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传承和保护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树立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互联网+”时代,从微电影的传播特征入手,提出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微电影传播策略。

生态纪录片与生态中国形象的传播建构21-23

摘要:生态纪录片是通过记录自然动植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生物间的联系性、系统性、整体性,传达出生态和谐的主题思想,增强人们生态环保意识,引领人们采取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的影视艺术样式。新世纪,国产生态纪录片逐渐兴起,如《平衡》《水问》《森林之歌》《美丽中国》《第三极》《我们诞生在中国》等。本文主要研究新世纪国产生态纪录片的发展特点、趋势及如何运用生态纪录片这一影像载体很好地传播生态中国形象等问题。

跨界融合,国产新大片的文化变革24-26

摘要:时代的进步促成了观影者审美方向的转变,观影者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电影模式,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国产电影开始打破传统制作的束缚,接连推出多部优秀的“新大片”,并迅速占领国内外的电影市场。其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开发出诸如跨界融资、多渠道发行、网络式营销、高科技制作以及粉丝群互动等新概念操作方式,逐渐形成一套国产“新大片”的产业价值链,同时推动中国电影产业进入第三阶段的文化变革期。

当代中国电影的魔幻现实主义图景27-29

摘要:魔幻现实主义是当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流派,其深远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文学领域。有趣的是,中国电影在近几年蓬勃发展,其类型的建构愈加丰富,呈现的方式也纷繁复杂,近两年出现的《煎饼侠》《恶棍天使》《美人鱼》等几部电影,不约而同地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当代中国电影的魔幻现实主义图景。本文试图从场域的都市回归、叙事的母题流变、图谱的魔幻重建等几个角度分析上述几部电影文本,从中探讨中国电影的类型发展与建构。

韩国灾难片的类型分析30-32

摘要:近十年来,韩国成功推出了多部灾难片,一跃成为亚洲类型电影的一支领军力量。韩国灾难片在题材、叙事、人物角色塑造等方面均呈现出明显的规范性和技巧特征,并凝聚而成韩式灾难类型片的三大法宝,即深刻的人性展示与人性救赎、强烈的本土场景与现实感以及对政府官僚主义的鞭挞。挖掘中国文化资源优势,增加现实场景设置,合理配置制作经费,是韩国灾难片对中国电影创作生产的主要启示。

美国都市电影中的消费文化略论33-35

摘要:美国电影自诞生起,就与都市难解难分。现代都市日益呈现为一种资本运行和商业消费为中心话语的形态,其为电影提供生存环境。因而,在这种镜像展示中,消费文化的宣导必然也随着成为一种新式的美学范式。美国电影作为公共文本,是对都市消费文化的症候状映射与隐喻;其作为商品,则是对城市人心的揭露与抚慰;都市电影作为传媒,是对都市消费式文化的设定与建构。文章即从以上三方面,分析美国都市电影中的消费文化。

电影文学杂志新锐视点
中国功夫元素在电影中的发展及演变36-38

摘要:中国功夫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它的内容丰富,不仅从广义上包含了侠义精神、奋斗精神、爱国精神,而且它的一招一式也蕴含了许多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道理。与中国功夫相关的文学、影视作品一直深受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喜爱。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大众审美的改变,中国功夫作为电影中的一个元素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本文将把中国功夫元素在电影中的发展及演变进行分类讨论,对其发展及演变的原因进行分析说明。

河南戏曲电影的审美意蕴39-41

摘要:河南地方戏曲种类繁多,在全国都有极大的影响力,根据这些剧种的优秀剧目改编的戏曲电影渗透着鲜明的道德内涵,寄托着惩恶扬善的人文理想,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在艺术上,河南戏曲电影善于运用叙事技巧设置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运用灵活多变的场面调度、先进的后期数字技术增强戏剧的感染力。河南戏曲电影作品展现出多姿多彩的美学风格,这些作品都以平易近人的平民视角来表达深刻的主题,表现出通俗质朴的人性美。

融合中西,彰显和谐:评新古典主义电影42-44

摘要:新古典主义作为当代电影表现的主要范式,相较于传统与古典,它更注重于对人性美的挖掘与歌颂和对个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存的极力表现。它站在历史的高度,融合中西,将传统与现代相贯通。作为一种富含“新”意的表现精神,它坚持独立与自由的美学理念。在中国影像中,它常常被付诸极为诗性的影像以及富有穿透力的审美感画面。并从价值观及伦理观两者相融合的理想高度出发,进而升华为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等精神,同时更彰显出人性的力量及社会的和谐。

论长镜头与蒙太奇的数字化融合45-47

摘要:电影发展到今天,镜头与剪辑成为组成电影的构架,挖掘电影真实性的来源,无外乎长镜头所营造的纪实感,电影的本性在于再现事物原貌。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长镜头与蒙太奇的作用开始发生变化,长镜头里的画面可以通过CGI进行创作,将原先需要蒙太奇衔接的画面使用数字长镜头完成,此时长镜头便具有蒙太奇的效果含义。长镜头与蒙太奇就成为莫比乌斯环中的表与里,通过CGI画面进行无缝融合。

影视广告中的魔幻现实主义艺术特征研究48-50

摘要: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从形成至今有近百年历史,其间涌现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同样也对当代影视广告的创作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魔幻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应用到影视广告的创作中,赋予影视广告“神奇现实”效果,让广告的创意表达和视听体验变得更富感染力和冲击力。本文以几则典型作品作为突破口,从魔幻现实主义如何适应影视广告本体需要出发,深入分析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及表现手法。

当代俄罗斯电影中的现实主义回归51-53

摘要:1931年,高尔基提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奠定了苏联艺术创作的主流形式。苏联电影的艺术内涵丰富,故事性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与好莱坞相媲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治、经济发展遭到严重的打击,导致民众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完全转变,带有了西方色彩,大量商业化、庸俗化的影片层出不穷。在俄罗斯电影工作者的反思、探索中,电影中的现实主义重新回归,并通过奇幻、传记、喜剧等风格影片表现出来,通过创新手段建立了新的叙事模式和风格。

从《断背山》创作看西方视域与东方意蕴54-56

摘要:同性恋婚姻已在多国取得合法化,但性观念保守甚至滞后的国家仍占有多数。电影《断背山》讲述了恩尼斯与杰克二人不被世俗所容的同情故事。这部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影片超越性别取向与文化差异,敏感且小众的题材出乎意料地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主要归功于其西方视域与东方意蕴。本文将该片与国内相关影片进行对比,从意识形态、叙事手法、人物塑造、视听语言等方面展开分析其创作特点,力求对受众理解该电影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电影文学杂志导演评述
论吴宇森电影中的“好莱坞意识”57-59

摘要:1993年,导演吴宇森凭借“东方暴力美学”前往好莱坞闯荡,《终极标靶》和《断箭》使其成功融入好莱坞,而《变脸》和《碟中谍2》的成功则确立了吴宇森国际大导演的成功地位。纵观吴宇森的导演作品,从早期的香港拍片到征战好莱坞,再到重返中国电影市场,其中具有强烈的“好莱坞意识”。这种意识反映在化繁为简、将情感和思想表达通俗化的处理方式上,这种“好莱坞意识”如同好莱坞电影创作一般,突破并跨越了地域文化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