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电影文学杂志 北大期刊

Movie Literature

  • 22-1090/I 国内刊号
  • 0495-5692 国际刊号
  • 0.1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电影文学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8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电影文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术论坛、新锐视点、电影史料、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风格与特色、电影剧本

电影文学 2017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电影文学杂志学术论坛
通信与控制型电影现象和原理带来的启示4-6

摘要:通信与控制型电影是现代科学技术在艺术领域渗透的直接结果之一。其发生发展的历史逻辑可以为艺术创作和研究带来诸多启示:其一,环境中持存的艺术必须处理好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即须与环境要素形成友好合作型关系;其二,媒介不仅是一种载体,而且还是内容和叙事结构的创新源泉;其三,影视媒介的特殊语义连贯能力和需求,使得熟悉和运用自然语言语义系统的编剧及其工作得以凸显;其四,艺术与现实间的差异是其服务现实的可靠保障;其五,科学语汇的更新能力是新视野到来的保证。

论电影分级制度的设置7-10

摘要:2016年11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出台,自2017年3月1日起施行。然而通观全篇,除了在第二十条规定“电影放映可能引起未成年人等观众身体或者心理不适的,应当予以提示”外,仍未见电影分级制度的设置。本文即从此入手,在认识和分析我国以电影审查制度替代电影分级制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电影分级制度设立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引入民法上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为我国电影分级制度的具体设置问题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

豫剧电影的历史及艺术嬗变轨迹11-13

摘要:作为戏曲电影百花园的后起之秀,豫剧电影历经了辉煌的起点(1956-1966)、百花争胜阶段(1976-1988)、初遇冷潮期(1990-1999)、新生机阶段(2000年至今),经60年曲折发展后,于21世纪一枝独秀于戏曲电影百花园中。这些豫剧电影保存了豫剧艺术精华,扩大了豫剧传播范围,促进了戏曲电影类型的探索与实践,为戏曲电影在新世纪的复兴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苏珊·桑塔格论“迷影”理论14-16

摘要:从苏珊·桑塔格开始,“迷影”理论就常与“电影衰败”的论调相纠缠。在阐明“迷影”概念的基础上,桑塔格详述“迷影”消逝造成电影衰败的原因:一是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二是对电影黄金时代的怀旧。值得注意的是,她不是在电影学的框架中展开论述,而是以文化批评的视角出发,将迷影理论与“新感受力”、资本主义、消费主义的批判等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桑塔格以戈达尔为例,指明一种新“迷影”诞生的可能性。

浅析影像文本中的迷影元素17-19

摘要:近年来,一批电影在新媒体上被贴上了迷影电影的标签,使得“迷影”(cinephilia)这一诞生于电影艺术萌芽期的词汇,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以往围绕迷影的讨论,更多聚焦的是理论研究和影迷文化之间暗藏的冲突。本文将迷影元素的呈现视为迷影电影的主要特征,并通过探讨它们和“元电影”之间的关联,来梳理迷影元素在影像文本中的具体呈现方式,以此浅析它们如何在与影迷的互动中,完成对迷影文化的传承。

国际传播视域下中国电影中的东方文化20-22

摘要:蕴含着“东方文化”的国产影片在国际影视界已经站稳了脚跟,但这样的成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能够被简单复制的。从这些经典作品中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神已经成为当下影视圈中的标杆。其中渗透出来的“情”“义”“趣味”“传奇”完美地诠释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因此,传承和发扬东方文化已经成为当代电影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并希望在国产电影赢得口碑与票房双收益的同时,也将中国高尚的精神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梦题材电影的文化意义及发展方向23-25

摘要:中国梦题材电影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红色电影,而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表述出中国社会对正能量的理解,有助于激发观众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民众道德水平及审美能力,并对我国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在当前消费文化及商业影片冲击下,中国梦题材主旋律电影面临巨大的压力。因此,我国电影界必须正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采取措施,促进中国梦题材电影与主流电影市场的接轨,提升中国梦题材电影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影响力。

新时期以来中国女性主义影片研究26-28

摘要:在“新时期”崛起的导演中,不乏优秀的女性导演,她们创作了许多以女性为主体的生动的电影故事,同时,许多著名的男性导演也致力于“代女子做闺音”,在他们的电影作品中也涌现出许多深入人心的女性人物形象。本文在厘清“新时期”和“女性主义影片”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将主要以《天云山传奇》《菊豆》《女儿楼》《人·鬼·情》等影片为例,分男性言说和女性言说两个层面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女性主义影片进行研究。

论海峡两岸电影中“暴力美学”的异同29-31

摘要:当世界各地影评人热议“暴力美学”时,两岸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却甚少被提及。它们拥有共同的美学渊源,体现着一种“中和之美”。然而,受制于生态文明不同,两岸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又各具特色。两岸电影对“暴力美学”描写视野不相同。在“暴力美学”的描绘上,内地电影重在表达一种博大的家国情怀,台湾电影以描写儿女情长见长。海峡两岸电影共同丰富了“暴力美学”表达的东方特征。

电影文学杂志新锐视点
蒙古国电影艺术中达·纳楚克道尔基形象32-34

摘要:达·纳楚克道尔基是蒙古国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和剧作家。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出了深入人心、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深深扎根于蒙古传统文化,并结合现代文学的创作手法,开辟了蒙古文学的新气象。一直以来,众多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工作者不断地通过多种形式再现他的历史形象,尤其是通过幻灯、电影等综合艺术,塑造了鲜活、富有立体感的纳楚克道尔基形象,为各国专家学者了解和研究并走近这位蒙古作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视觉文化视域下的奇观电影35-37

摘要:奇观电影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已经成为当下电影制作中的热点,至今不歇。奇观电影以视觉效果为辅助功能,在主流意识形态、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多元并置的当下电影氛围和文化语境之中,寻求另外一条突围之道的尝试与努力。奇观电影的出现与当代的视觉文化息息相关。文章从技艺的高度——视觉表现与运动画面,叙述的策略——独到选材和特殊主题,人文关怀的深度——心灵探寻和价值重建三方面,以视觉文化观照奇观电影。

欧美电影节的“文化展厅”效应38-40

摘要:欧洲电影节用自己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它的成立尽管在创建之初不可避免地受到好莱坞的影响,然而其构筑量感、美学特征却仍然在发展中得以彰显,并作为一股与好莱坞电影对话的有力力量而存在。欧洲电影节不仅为世界电影之间搭建了沟通的平台,也为欧洲电影的本土化发展赢得了更多的话语权,体现出浓郁的文化关怀。它不仅仅是一个平台,更是一个产业需求下的文化展厅。它对于人们的精神滋养、心灵抚慰,对推动欧洲电影产业的向前推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麦理浩时代香港电影的现实主义视角41-43

摘要:本文通过选取讽刺时弊的社会片(1971—1974)、关注社会的喜剧片(1974—1978)、聚焦个人的新浪潮电影(1978-1982)这三个时间段具有代表性的香港电影,从现实主义的视角对麦理浩时代的香港社会心理进行了系统的解读。从一个大局观出发,本文试图理清香港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脉络,论证社会心理与电影之间的关系,辨析时代环境如何影响电影发展等问题,揭示社会的发展与所处时代热门电影之间的紧密联系。

叙事学下英美传记电影人物塑造手法44-46

摘要:电影是人类艺术的主要展现形式之一,在叙事学的视角下,人物是电影的核心。影视作品中往往运用造型、动作、语言等多种方法来塑造人物,展现不同的人物形象,以此通过人物特征来反映出电影的主题与主旨。相对于火爆的动作片或是科幻片,传记类电影在英美电影中占据的比例并不是很大。但是从电影意义的展现来看,英美传记类电影的影响往往是意义深远的。本文将从叙事学的角度来探索英美传记类电影中的人物塑造手法。

美国电影中黑人形象的刻板化47-49

摘要:刻板化既是一种认知方式,也是一种认知结果,其广泛地存在于艺术创作中。由于美国电影的强大传播力,出现在电影中的黑人形象直接关系着其他族裔观众对黑人群体的认知,也关系着黑人及其他居于弱势的有色人种在影像世界中对话语权的争取。因此,对于美国电影中黑人形象的刻板化,有必要给予一定的关切。文章从社会认同理论下的模糊化、作为配角的极端化、“政治正确”下的英雄化三方面,分析美国电影中黑人形象的刻板化倾向。

《老炮儿》:都市变奏中的京味文化余响50-52

摘要:《老炮儿》作为一部既充满地域文化特色,又具有鲜明现代感的电影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化韵味。它所呈现的是现代都市化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症候问题,因而引起多方关注。从京味文化的现代变奏角度,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在六爷等人身上所经历的文化转型时期的痛苦与迷茫,而影片的深层意指更让我们看到文化对个体的规范意义,也为我们在新的时代中重新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

生态主义视域下的X战警系列电影53-55

摘要:近年来,电影学方面出现了大量以生态视角解读作品的相关论文。这些研究大都局限于与自然环境相关的题材,如《风之谷》《后天》《2012》等,其所论述的内容主要是通过自然的“无常”来反观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从而引起反思。而较少有人注意到科幻片中的生态命题,尤其是外星人系列、x战警系列、变形金刚系列等。文章从贯穿始末的和谐命题、融入自然元素的生态美学、绿色生态与黑色生态三方面,以生态视角观照x战警系列电影。

《归来》中“门”的隐喻分析56-58

摘要:《归来》作为张艺谋第二次改编严歌苓小说的电影代表作,将原著小说中大量的细节、心理、背景转变为大量意象的运用。其中,“门”的多次出现,将电影的深刻性推进了一层。将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及外界——家园——内心的空间紧密整合,同时也将“门”的意象所带有的家园思想、文化内涵、对历史的态度等表现了出来,表现出陆焉识作为知识分子肉体归来之外“魂兮归来”的深刻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