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电影文学杂志 北大期刊

Movie Literature

  • 22-1090/I 国内刊号
  • 0495-5692 国际刊号
  • 0.1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电影文学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8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电影文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术论坛、新锐视点、电影史料、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风格与特色、电影剧本

电影文学 2016年第2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电影文学杂志学术论坛
“互联网+”趋势下的兰州城市电影消费4-8

摘要:中国电影消费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正遇上互联网行业的革新浪潮,“互联网+”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传统各个产业领域优化升级的利器。互联网媒介融入电影产业链,产生化学反应式效果,对传统电影产业结构进行着升级和重构。互联网媒介深度渗透电影消费市场,将推动影院开发自身功能、提升服务品质,未来整合传统影院和网络影院的新型院线企业的发展趋向有利于实现影片资源的合理配置。

浅析中国电影民族文化的传播9-11

摘要: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电影成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新载体,通过影像、音乐等艺术形式,从不同侧面思考民族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电影架起了中国和世界沟通的桥梁,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世界文化融入中国,起到了关键作用。电影中儒家文化的影响,多元文化的融合,传统文化意象化符号的呈现,提升了中国民族电影特有的文化表达和文化内涵,为中国民族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小说影像化叙事的价值阐释及负面影响12-14

摘要:在视觉文化语境中,电影艺术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地位,其鲜明的影像特征得到受众的喜爱与追捧,同时也影响着作家的创作思维,本文主要阐释小说影像化叙事的价值及在具体创作中应该把握的尺度问题。小说影像化叙事的出现对文学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具体体现为:彰显了文学自身所具有的开放性特征,进一步激发了受众的视听审美潜力,促进了小说文体的多元化生长,加强了电影与小说之间的共同繁荣;同时不能忽略其过度书写及不恰当的运用可能给小说带来的负面影响。

文化传承语境中的遗产电影研究15-17

摘要:英国遗产电影凭借传统文化赋予的差异性风格,冲破好莱坞大片的重围,赢得可观的票房,屡屡斩获重要的电影奖项,推动英国电影复兴和传统文化消费热潮的形成。遗产电影具有促进民族电影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双重价值,是实现“遗产”与电影融合共生的有效途径。其理念有助于解决中国电影发展现状中文化特色缺失问题,创造文化传承稳定的电影渠道。借鉴遗产电影类型范式打造中国遗产电影,是提升国产片的民族性与文化性,促进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可行选择。

跨境消费现象对我国电影美学观的影响18-20

摘要:跨境消费现象的产生不仅影响了国内大众审美,更影响了国内电影人对于电影的认识与改变。随着消费文化的日益兴起,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开始学习好莱坞,制作具有强烈视听效果的“快餐式”电影,影像已经不再为传统所摹写,它们更多的是为了迎合大众,迎合这个时代的消费需求。本文探讨跨境消费语境下电影中的“反文化”现象,以及出现“仿像”奇观现象的原因等问题,并就国产电影的后现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当下国产喜剧影片的形式特征分析21-23

摘要:在当前的国内电影市场中,最受大众欢迎的电影类别毫无疑问属于喜剧影片。近年来,冯小刚、宁浩等导演打造的国产喜剧影片不断取得票房奇迹,也带动了其余后起喜剧片的“遍地开花”。国产喜剧影片在制作上空前繁荣的景象中固然有市场运作的因素,同时在艺术上,它所反映出来的形式特征也应该得到必要的、理性的关注。文章从反常规的情节叙事、具有自我矛盾的人物形象、两极分化的价值取向三方面,分析当下国产喜剧影片的形式特征。

欧美猎奇心理下的中国电影文化反思24-26

摘要:起初,为了满足本国观众的“猎奇”心理,欧美电影开始有选择性地在电影中引入中国文化。这种极具“异国风情”的创作手法颇受当地影迷的青睐。进入新世纪之后,欧美电影对中国文化的运用开始上升到对“中国资源”的运用,呈现出了更加深入的趋势,手段也愈加高明。这无疑是在提醒中国电影,要学会加深与欧美电影的对话与合作,但又不能被强势的外来文化左右,在借鉴与文化反思的道路上走出国产电影的新高度。

解读欧美电影中的他者理论27-29

摘要:电影艺术是人类文化文明发展进程中的艺术产物,因此,在电影作品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历史发展的印记。他者理论首见于西方后殖民理论,随着文化文明的不断发展,他者理论逐渐成为西方世界最为常见的一种意识形态,也成为西方艺术中最为常见的文化理论。本文以多部欧美电影作品为实例,通过对电影中人物形象、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等方面内容进行分析,探究他者理论在欧美电影中的具体表现,并对此现象的存在进行深刻的反思。

英美喜剧电影的美学价值初探30-32

摘要:英美的喜剧电影源远流长,形成别具一格的美学风范。早在无声电影时期,就产生了诸如卓别林、梅里埃等喜剧大师和一大批杰作。之后的英美电影更是将喜剧题材发扬光大,成就非凡,具体而言有三大方面,分别是快感营造和复调对话等美学经验的独特表达;游戏化的编排和反讽的策略等美学秩序的反抗;反思“现代性”和重建“感伤的体验”等美学意义重建的尝试。当然,英美喜剧片的美学价值远不止如此,其魅力仍须进一步深入挖掘。

当代美国科幻电影的文化生态解读33-35

摘要:科幻电影在当代类型电影中,以具有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视听技术著称,是国际化与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类型电影之一。当代美国科幻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是研究科幻电影的典型案例。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来对当代美国科幻电影进行探究,对于了解其发展道路以及推究本土科幻电影的发展之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文章从电影的生存环境、价值建构、文化功能三方面,解读当代美国科幻片的文化生态。

电影文学杂志新锐视点
日本电影文化中的女性与自由36-38

摘要:在日本战败后所引发的“败北文化”中,关于对女性进行解读的影片层出不穷,上升到理论层面,它被称为“自由”,从而掀起了日本电影界、文化界“自由”艺术的热潮。本文借由女性言论所引发的战后文化进行探讨,通过分析此类代表性影片,由里到外地进行剖析,从而揭示出在日本特定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日本电影文化,这段历史的残存既可以作为日本历史的一段表象,但更多的所要表达的是隐藏在表象下的深刻的历史内涵。

游戏改编的电影风格及叙事模式研究39-41

摘要:近年来,从《魔兽》《愤怒的小鸟》等,许多电影都是取材于大型游戏。虽然电影有着自己的风格,但是为了提高上座率,制作方都是努力地在电影中体现游戏原有的各种要素,如角色形象、故事情节、核心事件等,展现游戏的风格,使电影深深体现出游戏的风格及述事模式。游戏制作毕竟是以人机互动为出发点,这对电影来说并不是完全有利的。现以新近上演的电影《愤怒的小鸟》为例,利用多模态理论,分析改编于游戏的电影风格和叙事模式的优劣及利弊,以提供借鉴。

当代美国女性主义电影中的男性形象分析42-44

摘要:电影是一门与社会关系密切的艺术,它也是女性主义用以争取权益的工具。在数量与质量上最具分析价值的则莫过于得风气之先的美国女性主义电影。历来对于美国女性主义电影的研究,常聚焦于女性形象。在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中,男性是平权运动最首要的针对对象,男性不仅是女性主义电影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且在女性的命运沉浮、悲欢离合中,男性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是电影里这些男性形象丰富了整部电影的内涵,实现了电影在叙事上的完整性。

美国电影中的黑人女性形象分析45-47

摘要: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它反映的是社会思想与现象,银幕上展现的一切是人们欲望的某种投射。美国电影中也曾多次出现黑人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不仅部分反映了黑人女性的处境,也体现了公众心中黑人女性地位的变迁。在美国电影发展的这一个世纪中,其中的黑人女性形象无论在数量上抑或是具体面貌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从符号式的存在、被苦难折磨的对象,以及功成名就,自我救赎的明星或英雄三方面,分析美国电影中的黑人女性形象。

论欧美经典女性电影的焦点转移48-50

摘要:以经典文学为蓝本改编而成的电影屡见不鲜,尤其是对女性主义的深度解读,更具研讨价值。性别的劣势令传统电影中的女性角色趋于被动,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人类思想的觉醒,女性开始占据着大银幕,并成为闪光灯下的焦点。相较于“灰姑娘”的故事情节,观众似乎更倾向于“丑小鸭”向“白天鹅”的蜕变,从中流露出的是女性通过不懈努力最后美梦成真的精神与勇气,更有对人性的深度挖掘。

电影《一对一》的半抽象特征分析51-53

摘要:每一部金基德的影片都具有鲜明的金氏风格,边缘叙事、抨击时政,充斥着动人心魄的暴力美学。《一对一》同样如此,影片再次将镜头聚焦社会边缘群体,对韩国社会的独裁政治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与无情的批判。此外,独特的半抽象表现手法也给影片增色不少。尤其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表现出的刻意性,在拍摄技巧方面大量使用特写镜头营造出的非现实性,以及场景设置方面“孤岛”意象的选取等,给影片增添了神秘色彩的同时,又赋予了影片陌生化的审美价值。

《放牛班的春天》主角胜任力设定分析54-56

摘要:《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一位失业的音乐家克雷蒙·马修,通过音乐来感化一批问题学生,从而走进学生封闭的心灵,让他们恢复童年的快乐,找回童真的故事。在此过程中,马修也重燃了创作的动力,发现了创作灵感的来源。本文以胜任力理论为指导,从角色设定、环境设定和载体设定三方面,分析导演通过对主角的音乐者身份、唱诗班这一群体、矫正辅育院这一外在环境等方面对主角能力进行设定,以诠释出这位心灵工程师是如何以高超的胜任力来教化这些问题少年的。

浅析《房间》的封闭结构与开放空间57-59

摘要:导演伦尼·阿伯拉罕森的《房间》改编自爱尔兰作家艾玛·唐纳修的同名小说,讲述了被囚禁七年之久的母亲如何与他的儿子坚强求生、脱逃牢笼并面对新生活的故事。影片没有将关注点放在对悲剧的渲染上,而是力图展现母子二人如何在开放的新世界中面对自己曾遭囚禁的心灵,颇具震撼力。影片的前半部分在房间的封闭空间内部展开,后半部分在开放的世界中深入,封闭空间虽然在中途就被打破,但封闭的状态一直到结尾才被完全克服,爱的力量正是冲破禁锢为人带来真正自由的全部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