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电影文学杂志 北大期刊

Movie Literature

  • 22-1090/I 国内刊号
  • 0495-5692 国际刊号
  • 0.1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电影文学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8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电影文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术论坛、新锐视点、电影史料、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风格与特色、电影剧本

电影文学 2016年第19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电影文学杂志学术论坛
4+P模式:后影院时代国内影院的转型发展之路4-10

摘要:后影院时代背景下网络观影模式的兴起,严重侵占了电影院的生存发展空间。针对当前电影院在经营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本文从影院组织架构、互动传播、服务提升、多元营销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方案,并以电影院市场定位策略的四维评价模型为基础,完成了"P"策略的开发,最终在四项改进计划和一大策略模型的基础上,构建起了后影院时代国内影院转型发展的"4+P"模式,从而弥补了该研究领域的空白。

主旋律电影在国民教育中对民族精神的传扬11-13

摘要:主旋律电影作为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载体,为民族精神的传扬提供了生动具体的活教材。民族精神在主旋律电影中不断再现,"自强不息""爱国主义""勤劳勇敢""勇于创新",等等,这些民族精神在主旋律电影中不断被表达、被折射、被解读。所以,挖掘主旋律电影的潜在作用,必须做到对民族精神渲染要时代化,防止刻板的宣教;不断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善于在市场化的商业模式中创新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扬民族精神。

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的产生及发展策略14-16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证调研法,对微电影产生的背景、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微电影的发展经历了电影短片、草根时代的视频、商业微电影三个阶段。文中进一步阐述了微电影的开放性、互动性、时效性等基本特征,最后提出了微电影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策略:微电影的营销前景广阔,但应注意"度",不能过分营销;微电影的传播要凸显其灵魂价值;微电影的发展要走平民化、大众化道路;合理拓宽微电影的传播渠道。

“非遗”影片的文化接纳与精髓消化17-19

摘要: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承担着继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责任,"非遗"电影便由此诞生了,且主要以描述民间文化为主。这类作品多将电影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整部影片的叙事主线。"非遗"电影中的上层意识形态语境较大众语境更为高深,两者之间迸发的矛盾阻碍了其发展的速度,鉴于此,本文将针对"非遗"电影目前的困境展开系统性分析,力求从电影表达方式角度为其提出化解之道。

当代东北电影:原生态民俗文化的传承者20-22

摘要:面对现代社会和都市文明对人与自然相依关系的破坏,对未被异化的自然性和原始状态价值的认可,成为探寻解决自我危机的有效途径。加之随着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提出,以东北电影为媒介,依托具有原始性的民俗文化,成为东北区域经济重要的增长极。在电影创作中探寻原生态民俗文化的传承,就是要挖掘东北民俗文化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以期发展电影产业的同时,寻求民俗文化新的生存点。

中国电影跨国传播的想象景观与新体验23-25

摘要:好莱坞电影对全球的电影市场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伴随着影像传播和跨国消费模式的产生,本土的电影市场也在发生着变化。本文从"唐人街"出发,探讨全球化传播的想象景观,分析本土电影的新体验,总结了跨国景观生产的双重作用,一个是本土电影针对消费模式和跨国传播做出有力的回击;另一个是对海外华侨的身份和影像进行构建和补充。电影可以通过跨国取景的方式进行媒介的转移,从而为大众提供全球化景观的体验,并且在这种体验的过程中创造出更进一步的消费空间。

20世纪中后期英国电影中的男性群像26-28

摘要:在英国电影发展的百余年历史中,虽然出现了许多驰名世界的导演和名垂青史的影片,但英国电影整体的发展状况却几经沉浮,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电影逐渐掀起了第二次发展的高潮。本文将在充分关注这一时期的英国电影创作的基础上,以《一脱到底》《奏出新希望》《远方的声音,仍在回响》《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等影片为重点,从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两个方面,解读20世纪中后期英国电影中的男性群像。

解读20世纪末美国影片中的暴力美学29-31

摘要:"暴力"与"美学"这两个看似不能相融的个体不仅吸引了许多电影人和观影者的目光,也受到了各国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20世纪末,美国影片对暴力美学的运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暴力美学也不再单纯地承载着娱乐作用,同时还承载着电影人对于战争、犯罪的批判以及对人性的反思。本文将立足于20世纪末美国电影的发展,结合暴力美学的相关释义,以战争片、犯罪片等类型的影片为重点,解读20世纪末美国影片中的暴力美学。

电影文学杂志新锐视点
国内校园青春电影中的冲动与压抑32-34

摘要:国内校园青春电影讲述的多是爱情故事,电影中的主人公承受着高考、生活和就业的压力,生活在本能冲动和现实压力的夹缝中,他们的抗争在强大的现实面前显得软弱无力,最后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情。本该绽放的青春在现实中过早地枯萎,成为悲伤的记忆。只有与年轻人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教育问题得到解决,校园里的爱情与现实的冲突才能得到解决。国内校园青春电影在反映现实这一点上是成功的,但同时也存在人物性格单一和励志成分不足的问题。

语言策略演变下的俄罗斯电影35-37

摘要:在苏联解体后的空间里,俄罗斯《语言法》和《宪法》都指出各共和国有权规定本共和国的国语。俄罗斯语言策略发生转变,俄罗斯电影业失去了苏联时期的辉煌,而且濒危消亡。世纪之交,普京对俄罗斯电影业的发展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如《电影法》的颁布和《俄罗斯文化发展纲要》的制定,国家支援、电影制片厂的改革以及电影基金的成立。目前,俄罗斯电影业已逐步回归,顺应世界电影发展的潮流逐步推进具有本国特色的电影业的发展。

青春喜剧:欧美电影市场的文化调味剂38-40

摘要:作为新世纪欧美电影市场中的一剂调味品,欧美青春喜剧影片对青春和性展开了一轮极具讽刺与戏谑色彩的调侃,且成为当前青少年粗俗喜剧与青春性喜剧的领跑者。本文选取了几部深受观众喜爱的欧美经典青春喜剧影片,分别从其观众构成、社会风潮以及类型变迁三个方面入手,挖掘其背后隐藏的公式化青春片的共同特征和文化底蕴,并以此来探析该类影片如何成为欧美电影市场的文化"调味剂"。

略论多重人格电影的叙事策略41-43

摘要:多重人格电影实质上是对社会/人性之复杂状况的一种揭示,它反映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诸多矛盾时的焦虑与迷惘、挣扎与不安、反抗与妥协。此类电影将多重人格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元素,通过设置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叙事结构的有机延展等手段的综合运用,与人物自身的多重人格特质相互照应,进一步呈现多重人格的内在成因和外在表现,借此让主人公的不同人格面相在多变的社会现实中得到凸显。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研究44-46

摘要:第88届奥斯卡获奖影片出炉,备受关注的最佳原创剧本影片《聚焦》(2015)、布丽·拉尔森获得最佳女主角的影片《房间》(2016)均是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创伤叙事作品,"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积极反映社会问题,充满底层人物关怀,在近几年不仅成为韩国电影赢得本土观众的利器,更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重大影响,对中国电影工业发展、开拓国内类型电影题材创作、丰富电影文化内涵产生借鉴意义和积极影响。

哥特电影中的死亡美学47-49

摘要:随着哥特电影的不断发展,哥特电影中的死亡已不再是单纯的哲学命题,已然透过镜头呈现出了别样而极致的美感,成为与文艺深度结合的死亡美学,而死亡与生存二元对立的艺术呈现对人类集体生命意识的勃发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死亡美学的重要承载,即哥特电影的重要价值体现。本文将在阐释哥特电影与死亡命题的基础上,以颇具代表性的哥特电影为例,通过哥特电影中的死亡主题和死亡影像两个方面,探析哥特电影中的死亡美学。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风”50-52

摘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日益密切,中国文化作为一面独特的旗帜,大放异彩,受到了美国好莱坞的关注。从大量的好莱坞影片中可以发现,新世纪以来中国元素频频出现在好莱坞影片中,形成了所谓的"中国风"。对待这一现象,我们不仅要有所认识,更要加以重视。文章将从好莱坞电影中"中国风"的表现、成因以及对我国电影发展的启示三方面,分析美国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风"。

《刘三姐》等经典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学性53-55

摘要:在《刘三姐》等经典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成功要素里,文学性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一方面,这些影片的故事内容或者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或者受其启发,并通过电影剧本的文学创作和加工使其更加精练、感人。另一方面,这些影片的歌词综合运用民歌和文人歌词的体式和多种修辞手法,具有突出的表达情感和刻画形象的审美作用。浓郁的文学性帮助营造了诗意氛围,升华了主题意旨,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电影文学杂志导演评述
本·阿弗莱克主旋律电影的独特呈现56-58

摘要:美国"70后"电影导演本·阿弗莱克在电影创作中表露出的对于美国意识形态的独特呈现,主要是借助自身强壮的身体、俊朗的容貌以及塑造出的充满野性的人物性格来作为特有的符号。抛弃传统的好莱坞英雄人物,他创作出来的"英雄"都具有一定的缺点,但却使得这些角色更接近于真实。其作品中现实和艺术间的随意切换,天衣无缝地将美国要充当"世界警察"的目标融入电影中,从侧面阐述美国才是世界的拯救者。而这一切都充分展现了本·阿弗莱克对于美国国家形象的影像坚守。

蒂姆·伯顿影片中的恐怖意象解读59-61

摘要: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蔓延发展,许多颇具独立风格的电影作品突破了权威影评的限制而更多地出现在电影市场之上,甚至独立风格成为电影创作者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影坛立足的关键点,本文所论及的美国著名导演蒂姆·伯顿就是拥有独特的后现代主义创作风格的电影人。本文将在充分关注蒂姆·伯顿其人其作的基础上,以其代表性的影片《黑影》《僵尸新娘》《圣诞夜惊魂》等为例,对其影片中彰显的独特风格的恐怖意象进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