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电影文学杂志 北大期刊

Movie Literature

  • 22-1090/I 国内刊号
  • 0495-5692 国际刊号
  • 0.1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电影文学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8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电影文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术论坛、新锐视点、电影史料、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风格与特色、电影剧本

电影文学 2016年第18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电影文学杂志学术论坛
国产新主流电影的核心价值表达4-6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电影业高歌猛进,电影市场日臻成熟,而其中创新意义最为明显的便是国产新主流电影,即"主旋律"电影。主流电影代表了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其内涵和功能都由主流意识形态所主导,具有社会和经济上的双重效益。新主流电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对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以及具体的表达方式上。文章在厘清国产主流电影内涵的基础上,从新主流电影的价值内核及其表达方式两个方面,分析国产新主流电影在核心价值表达方面的种种表现。

格里尔逊的纪录模式及其创作启示7-9

摘要:在20世纪30至50年代,格里尔逊纪录模式一度风靡全球,为纪录片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格里尔逊才华横溢,统领了纪录片的各个环节,充分表达出了他的特色。作为一种记录模式,格里尔逊模式在受到人们追捧的同时也饱受争议,然而无论怎样,他所创造的纪录影像奇迹无人能及。本文以格里尔逊模式的内涵为基础,探讨了人们对格里尔逊模式的争议与效仿,旨在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到格里尔逊模式的真正魅力及其对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启示。

少数民族电影的国家性构想10-12

摘要: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支持,也需要自身的努力。"国家性"既是作为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主旨性,也是少数民族电影需要不断深入理解并突破的方向口。少数民族电影作为一个"工程性项目",它需要国家在大的方向上的引导,也需要国家在融资等方面的支持与倡导。对于国家所提出的公益版、升级版及国际版"三大板块"的策略打造,体现出了国家对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重视,这也是不断扩宽少数民族电影融资渠道,发展自由度空间及构建起有力的产业化模式最为重要的举措。

谈“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13-15

摘要:"十七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故事电影,是那个时期中国电影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社会背景、创作者身份、影片内容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生产过程等角度,借鉴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阐释了在那个政治斗争和政治运动此起彼伏的特殊时期,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的云南少数民族故事电影,是如何运作与体现的。该类题材的影片能够占领一席之地,根本上还是得益于当时国家意识形态在文化领域的政治导向。

国产悬疑片类型化艺术之路16-18

摘要:悬疑片强调叙事逻辑的严谨性,依靠悬念推动情节的发展,引发观众对主要人物命运的关切。悬疑片对电影剧本有着极高的要求,虽涵盖的类型片广泛,但多数影片并不具备成为经典或成功悬疑片的特质。国产悬疑片从数量和质量上来看都与国外同类电影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几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异常火爆,电影的产业化带动了悬疑片的类型化创作,涌现出一批叫好卖座的成功作品,这些作品已经逐渐显示出国产悬疑片类型模式的创作倾向。

当代美国犯罪题材电影的多元主体透视19-21

摘要:尽管目前好莱坞类型片越来越多样,但正如犯罪问题不可能在社会上得到根除,犯罪题材电影也依然拥有市场。多元主义思想原本来源于城市规划学科,即在城市中多个具有利益关系的群体都被考虑进规划过程中,不同群体的需求以及利益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一点也反映在了美国犯罪题材电影中。文章以此入手,从"一元"到"多元"、主体的多元性、多元主体的互动三方面,分析当代美国犯罪题材电影的多元主体。

美国黑色电影的审美范式22-24

摘要:在美国的类型片中,黑色电影是较为独特的一种,尽管其作为一个术语的命名来源于法国的影评家尼诺·弗兰克,但其发源之地却是20世纪中叶的好莱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影坛独创的一种较有影响力的电影类型。目前的黑色电影既已经形成了有别于其他类型片的独特审美范式,又已经不适用于上述简单化的总结,"新黑色电影"的出现便是黑色电影内部酝酿着变化的产物。因此,对于美国黑色电影的审美范式,有必要重新进行一次梳理。

美国“直接电影”新突破对国影创作的启示25-27

摘要: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之后,美国的"直接电影"开始受到置疑,与此同时又面临着新技术语境的影响以及全球商业化的诱惑,显得"力不从心"。那么美国的"直接电影"要怎样才能打破其在商业前景、技术语境和审美观念等方面遇到的困境,重新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呢?只有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美国的"直接电影"才能寻找到新的突破口,再次扬帆起航。这种突破为我国"直接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解读国产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28-30

摘要:电影的商业性是与生俱来的基本属性,艺术性则是电影的根本属性。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相辅相成,互为依存,二者缺一不可。而当下的国产电影,未能妥善处理好商业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现象。商业性电影票房屡破新高,受众群体小的艺术性电影则在夹缝中求生存。文章以当下热门的电影为例,深层次解读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阐释两者的有机融合,探知国产电影的未来走向。

新世纪好莱坞伦理电影创作研究31-33

摘要:美国文化主张个人意志,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核心也秉承着个人主义,更为关注人作为独立个体的行为及情感。相较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伦理在美国文化中似乎始终没有一个严格和完整的框架和纲领,在个人意志的作用下,伦理道德变得脆弱不堪。好莱坞伦理电影涵盖了较为宽泛的类型范畴,从电影艺术的角度延展着美国伦理文化的内涵和深度。好莱坞伦理电影在进入21世纪后向着更加多元化方向发展,呈现新的艺术特征与思想价值。

电影文学杂志新锐视点
《真实的代价》中的快速时尚与批评距离34-36

摘要:《真实的代价》讲述了愈演愈烈的快速时尚产业其背后鲜见于媒体的"国际罪恶"。影片镜头直捣服装制造工业重镇,用真实的影像揭露了物美价廉的时装背后被长期忽视的环境和人文代价。本文综合分析了该影片是如何在一定的批评距离之内纪实地反映现实问题的。通过叙事节奏、影像质疑和对比讽刺,影片把握了适当的批评距离;在批判全球性难题的时候,其以小见大、有张有弛的叙事有助于客观、冷静并且深入地探讨全球化的服装制造业带给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白蛇传》的双重颠覆37-39

摘要:《白蛇传》作为最常被改编的中国民间传说,自唐代至今有几十个不同的影视剧和文学作品版本。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情感的影响下,白蛇传呈现出多种的形态。香港作家李碧华的小说《青蛇》和徐克以其为蓝本的同名电影,都对原本的经典《白蛇传》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以互文性理论分析《青蛇》的小说和电影文本,理清两种不同艺术门类的审美特质和相互影响,对文学和电影改编都具有启示意义。

《天注定》:拼图式的中国现代景观40-42

摘要:贾樟柯的《天注定》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他一反此前用一部影片讲述一个故事的单一叙事模式,首度用四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立体地展现底层人物命运,用四个模块拼贴出相对完整的社会图景,并将导演个人对生活、社会的思考融入其中。导演在影片中对热点新闻中的暴力事件进行艺术改写,通过底层人物的命运透视出当代中国在社会变革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将看似无关联的四个故事用相同的核心连贯起来,体现了贾樟柯的社会关切与底层视角,具备十足的人性关怀。

《火锅英雄》:混搭中的黑色喜剧元素43-45

摘要:七年前的一部小品式电影《夜·店》让观众认识了新锐导演杨庆,七年后一部名叫《火锅英雄》的黑色喜剧片让观众重新认识了他。这部杂糅犯罪、暴力、动作、喜剧、爱情等诸多类型元素的影片,导演拍出了黑色喜剧的味道,在国产影片中并不多见。杨庆取各家之长,巧妙地将这些类型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最终完成了这部肌理复杂、内涵丰富的作品。本文着重从影片中黑色喜剧元素的设置探寻这部"火锅"式电影蕴藏着的经典味道。

接受理论视角下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46-48

摘要:2015年上映的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在票房和口碑上实现了双赢。影片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功与制作团队的精心设计和工作有密切关系,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创作者能够抓住当下的历史语境以及观众的接受心里,突破传统的束缚,创作出属于新时代的动画电影作品。文章从《西游记》及其衍生影视作品对《大圣归来》语境的培植,影片叙事的调适,影片对观众的重视三方面,从接受理论的视角分析《大圣归来》。

论《捉妖记》的融合式创作意识49-51

摘要:2015年,国产魔幻大片《捉妖记》以24.38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成绩刷新了内地影史票房纪录,同时也创造了内地院线观影人次的最高纪录,其成功背后是好莱坞电影制作模式的本土化移植,以及影片的多元文化融合的主题内容创作"双剑合璧"的结果。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融合早已成为电影艺术创作的基本思路之一。本文就《捉妖记》的融合式创作意识简要分析,探讨在融合式创作意识下,如何将本土文化更好地包装和凸显出来。

卧底身份认同和精神认同的双重困境52-54

摘要:香港卧底片产生于香港特殊政治历史背景下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困境,卧底片对卧底身份认同困境的呈现,正是港人对自身身份认同困境的表达。香港人的身份认同也好,卧底的身份认同也罢,在面临身份认同困境的同时,往往伴随着群体认同、情感认知和职责认同等精神困境,从而导致身份认同和精神认同的双重困境。本文以2005年至2015年上映的香港卧底片为例,结合身份认同理论,解读卧底的身份认同和精神认同的双重困境。

美国警察题材电影的英雄神话与伦理困境55-57

摘要:自20世纪20年代电影在美国肇始之时,各种警察、匪徒、侦探便在银幕中"粉墨登场"。此类型电影因其具有牵涉生死的强烈戏剧化冲突和激烈刺激的打斗、角逐、枪战等动作场面,给予观者在精神和感官上极大的享受和抚慰,故能长盛不衰。警察题材电影是美国意识形态的重要表征。本文从精神内涵上的英雄崇拜与当代神话,写意叙事与暴力美学的美学风格,以及道德与人性冲突的展现三方面,分析了当代美国警察题材电影中的英雄神话与伦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