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电影文学杂志 北大期刊

Movie Literature

  • 22-1090/I 国内刊号
  • 0495-5692 国际刊号
  • 0.1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电影文学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8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电影文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术论坛、新锐视点、电影史料、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风格与特色、电影剧本

电影文学 2016年第17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电影文学杂志学术论坛
全球本土化视野下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4-7

摘要:当下电影市场蓬勃发展、国产电影类型拓展亦相对多样化,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却严重落后。但科幻电影的成熟程度,实际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电影工业的整体实力(创作力、想象力、技术、人才)。此外,对于"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文化战略来说,科幻片因为其自身类型特质实际上是最具有潜力的电影类型。但囿于创作环境、文化历史等多种原因,当下国产科幻片的发展始终处于一个"缺席"状态。本文便试图从历史源流进行梳理,对国产科幻片的发展提出建议。

虚拟现实电影的技术特征及发展前景8-10

摘要:虚拟现实电影,即VR电影,在当今的时代已经成为影视界发展的一大主流趋势。虚拟现实电影以其独特的技术特点及艺术特色,为体验者带来了全方位的沉浸式视听享受,从而逐渐在全球电影市场中形成了继3D电影之后的又一重要的革新潮流。与此同时,虚拟现实电影也为电影从业者和影院院线系统带来了诸多挑战。通过分析虚拟现实电影的四大特点可以让从业者更好地面对这一时代的机遇,从而在理论及实践中,更好地指导电影从业者们进行虚拟现实电影的创作。

浅析西方“新虚构”纪录电影的产业新路11-13

摘要:"新虚构"纪录片在遵循纪录片的真实规则下,还将故事片规则运用其中,强调利用叙事方式还原事件,表达意义。纪录片在重构的过程中,对生活素材进行创造性处理,运用虚构等手法以达到合理的真实。这种真实与创作者自身的创作能力、表达方式等有关,并受传播媒介的影响。尽管无法复刻真实,但却努力追求更真实。当下的影片市场中,商业大片叫座,情节的曲折是观众的看点之一,"新虚构"纪录片以合理的虚构,弥补了传统纪录片故事性弱的缺憾,无疑是一种进步和发展。

中国电影的独立美学品格研究14-16

摘要:在中国电影人的百年努力中,中国电影不断发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乘风破浪,迅速发展。近年来,走出国门后的中国电影凭借独立的美学品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世界影坛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本文将立足于对中国电影发展历史及发展现状的了解分析,就中国电影对社会生活的言说、对民族精神的诠释及对本土文艺的借鉴三个方面,对中国电影的独立美学品格进行研究。

党政机关微电影研究17-19

摘要:微电影于2010年产生,具有"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的特点。随着最初的广告微电影的发展,其他领域的微电影也崭露头角。党政机关微电影作为党政机关进行宣传教育的新手段,对党政机关形象的塑造、党员干部的政治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种有效的传播方式,它是值得支持和鼓励的。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党政机关微电影的传播效果,发现目前党政机关微电影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和建议,以促进党政机关微电影的长远发展。

微电影的融资渠道建设研究20-22

摘要:最近几年,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态势向好,互联网升级业务正面临转型升级的浪潮,大环境的影响使微电影产业的生产融资面临着良好的宏观环境。但是,由于现阶段国内微电影市场的筹资渠道仍然不够通畅,微电影产业的行业特征和收益风险对其融资活动仍然构成制约。要破解这种困境,微电影筹资仍然需要继续完善相关政策,创新筹资方式,提升微电影产品质量,使筹资渠道建设成为微电影市场发展的有效推动力量。

韩国复仇题材电影探究23-25

摘要: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韩国的电影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不仅在本土占据了难以撼动的霸主地位,而且在世界影坛上也凭借独特的风格而占据一席之地,这一现象引发了中国电影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聚焦韩国电影中颇具独特风格的复仇题材,以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金泰植的《坐情敌的出租车》、金基德的《真相》等影片为例,展示韩国复仇题材影片的独特风貌,同时探析这种复仇叙事背后的文化内涵。

生态主义视域下的美国灾难片26-28

摘要:对于美国灾难片而言,除了少数聚焦于"人祸"的灾难片如《93航班》外,大部分灾难片的意识形态都与生态主义有着与生俱来的共通性。无论是在灾难来临的前后,人际关系的复杂、人性的多面等都能够被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正是仰赖戏剧冲突的好莱坞电影所需要的。文章从电影对人类蹂躏自然行为的揭露、对人类中心主义观点的否定、对自然惩罚人类方式的预言三方面,以生态主义视角观照美国灾难片。

电影文学杂志新锐视点
台湾“校园暴力”题材电影中的病态人格29-31

摘要:台湾的青春片中,经常会融入"校园暴力"元素,将之作为故事情节点以渲染青少年的残酷青春。在影片《不能说的夏天》(王维明执导)与《共犯》(张荣吉执导)中,创作者更是将"校园暴力"作为叙事线索贯穿整个影片文本,以悲悯的人道主义关怀塑造了一批具有病态人格的人物形象,深入刻画其内在心理。本文通过分析这两部影片中人物的病态人格及其文化成因,从而探讨"校园暴力"现象背后存在的社会文化问题。

家国悲欢:邵氏黄梅调电影的人文解读32-34

摘要:邵氏黄梅调电影以类型化的技术标准与美学趣味,形成了三重人文特性:第一,通过空间造景与电影技法,融合西式戏剧幻觉概念与中国美学意境;第二,延续"稗史片"民间路线,结合黄梅调娱乐趣味,交叉编织精英价值观;第三,以现代、普世视角将中国古典女性传奇颠覆为另一重叙事表征,契合海外华人对祖国的乡愁情感,彰显出20世纪60—70年代历史政治、艺术思潮语境下的独特社会图景。

论《星球大战》电影IP的路径选择35-37

摘要:随着迪士尼收购卢卡斯影业后推出的影片《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的热映,"星战"这个好莱坞科幻电影的王牌IP重新走入中国观众的视野。《星球大战》IP是以优质内容生产为基础,围绕衍生品开发、宣发营销、粉丝经济的一整条电影产品开发体系,这也是实现商业运作中持续增长的价值递延的保障。本文分析以IP用户体验为导向的"星战"后电影开发,及其品牌规模形成的经营模式与运营维护体系,探讨电影IP的路径选择渠道及优势所在。

《悲情城市》与台湾的身份焦虑38-40

摘要:1989年,侯孝贤的《悲情城市》赢得第4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这个奖项的获得为影片减轻了不少政治上的压力,但同时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作为第一部反映敏感的"二二八事件"的电影,《悲情城市》开启了侯孝贤台湾历史三部曲的电影序列,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折射出1945—1949年间台湾的政治变迁与时代动荡,并从这一视点出发为台湾人的身份认同问题提供了新的探讨空间,不仅勾勒出了政权纷争为台湾人所带来的身份焦虑,同时也体现出导演对普通人命运的深切关怀。

《港囧》的香港想象与中国梦41-43

摘要:作为徐峥导演的重要作品,《港囧》在思想探索上繁复而又具有深意,影片叙事线索的多元化等诸多因素共同促成了商业上的成功。尽管它在商业片和文艺片之间摇摆因而显得顾此失彼,但电影叙事的编码还是相当用心的,很多场景和台词都具有含蓄的特点,值得深入解读。总的来说,《港囧》表现的内容是香港体验,融入体验的是香港想象,香港想象的背后是中国梦的前世今生。《港囧》之类电影的前景并不"囧"。

《烈日灼心》中的灰色意象44-46

摘要:上映于2015年的影片《烈日灼心》由导演曹保平亲自编剧并执导,讲述了一个关于罪犯洗白失败的悲剧故事,其中,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人物形象及其身上发生的故事令许多观众为之动容。在这部影片中,导演曹保平充分开发了灰色意象的内涵,灰色所带来的迷茫、踏实和压抑之感统一于影片故事之中。本文将在细观《烈日灼心》的基础上,通过"迷茫记忆""踏实奋斗"及"压抑结局"三个方面探析影片中的灰色意象。

《刺客聂隐娘》票房失利归因47-49

摘要:2015年,由台湾导演侯孝贤执导的武侠片《刺客聂隐娘》在中国内地上映前,就一举包揽了第52届金马奖的最佳导演奖等多个奖项,并得到戛纳电影节提名;该片的艺术价值同样也获得了电影理论界的充分肯定。然而,与此同时,和极佳的口碑相对立的,却是它在上映后票房上的失利。是什么使这部口碑极佳的电影并没有收获理想的票房?它在票房与口碑上遭遇"冰火两重天"的境地,原因在哪里?本文将从故事情节、视听语言、人物塑造以及观众的心理期待等方面进行阐述。

《浮城谜事》的互文性解读50-52

摘要:娄烨执导的影片《浮城谜事》于2012年上映。《浮城谜事》的内容与表现方式与娄烨以往的影片产生了较大的差别,《浮城谜事》中对观众的观看视角与导演影片的叙事策略的研究,也影响了娄烨在《浮城谜事》后几部影片中的表达与展示,所以也可以将《浮城谜事》看成是娄烨电影拍摄手法与拍摄视角转型的转折点。在《浮城谜事》中观众和影片的共鸣和叙事视角发生了一种结构性调换。本文从影片的叙事策略出发,探讨影片观与影的文化互文。

解读美国励志电影中的个人主义53-55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了解美国文化首先要了解个人主义。个人主义作为美国文化的核心,对美国的生活影响之深不言而喻。《肖申克的救赎》和《当幸福来敲门》作为两部比较经典的励志电影备受大学生的青睐。电影中的两位主角的生活历程形象地展示了美国个人主义。本文通过对两部电影的分析,从不同的题材角度展现出美国人的发展历程,也充分地体现了美国个人主义。通过对美国个人主义的了解,读者能得到一些启发和动力。

电影文学杂志导演评述
盖·里奇电影的叙事策略解读56-58

摘要:英国才俊,有着"英国塔伦蒂诺"之称的青年导演盖·里奇的电影基本上都具有高度风格化的特色。由于里奇电影中一般离不开犯罪情节,因此其电影往往被打上"黑色电影"的标签,但暴力、血腥等并非里奇在电影上的用力之处,其对于叙事策略的不懈研究与实践才是他立足影坛,与其余导演区分开来的金字招牌。文章从复线结构艺术、因果关系的重置、理性思辨与叙事陷阱三方面,解读盖·里奇影片的叙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