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电影文学杂志 北大期刊

Movie Literature

  • 22-1090/I 国内刊号
  • 0495-5692 国际刊号
  • 0.1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电影文学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8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电影文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术论坛、新锐视点、电影史料、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风格与特色、电影剧本

电影文学 2016年第1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电影文学杂志学术论坛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4-9

摘要: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电影研究的结合产生了拉康式的电影精神分析美学。其理论核心是电影中的幻象和欲望的辩证关系。电影生产幻象又激发主体的幻象,幻象满足欲望又构建欲望。幻象既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服务,又可以唤醒社会主义革命的欲望,这就是拉康式精神分析电影美学的逻辑。在电影中可以挖掘颠覆和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能量。在对好莱坞的电影实践进行分析后,比较了服务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电影和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电影产生的幻象的差异。

中国早期电影公司与机构的历史描述10-13

摘要:关于中国早期电影状况的学术研究近年愈来愈丰富,不过关于中国早期电影公司与机构的发生发展历程尚有梳理的空间。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较完整地展现中国早期电影的起步以及最初形成的行业轮廓。论文主要从早期电影公司与机构的生存环境的两个指向、拍片探索的三个阶段以及整体的四个特征三部分展开较细致的论述。毕竟这些电影公司与机构直接书写了早期电影创作的状貌,也印证了电影的文化属性、商业属性与经营规律。

“互联网+”中国电影产业的冷思考14-16

摘要:电影与互联网的融合使得百年电影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当前,中国电影市场观影人群得到迅速壮大,票房纪录也一次次被刷新。在市场繁荣的背后,整个电影产业链正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众筹与大数据改变着电影的制作,选择性、针对性、互动性的宣发模式逐步形成,电影放映呈现多屏化,后电影市场生机勃勃。“‘互联网+’电影”在孕育巨大商机的同时,影视文化产权保护、观众审美导向、产业美学等问题也亟待关注与解决。

“互联网+”模式下用户思维对电影内容的影响17-19

摘要:对于电影产业而言,能否将网络时代特有的“用户思维”与内容生产有机结合,成为其在“互联网+”模式下生存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互联网环境中的“用户思维”,具体体现在内容选择、内容制作以及内容营销等层面:投拍前,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就内容选择达成共识;拍摄中,消费者借助网络渠道介入电影内容生产过程;播映时,消费群体的口碑效应放大了内容营销的效果。贯穿整个传播链条的“用户思维”,正在深刻地影响电影产业的发展模式。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20-24

摘要:在内地青春片的商业转向中,有些创作者形成了唯票房、拍粉丝电影等不良倾向。很多具有这种倾向的电影尽管存在质量上的缺陷,却仍然凭借粉丝的支持,创造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票房神话,这引发了许多批评的声音。在创作者、粉丝和批评者这三方构成的青春片论说场域中,创作者作为偶像与粉丝结盟,与批评者形成对立之势。平心而论,两边从对立走向对话,逐步建构起三方平等对话、理性协商、良性互动的“主体间性”式的商谈伦理,关系到内地青春片的进一步成熟和发展。

新世纪贵州苗族题材电影的审美特征25-27

摘要:贵州苗族题材电影作为新中国电影史上一道亮丽的景观,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种题材的电影追求原生态之本真美,苗寨民俗、风情之奇观美,神灵、图腾崇拜之神秘美等,再现了苗族人原初性和本真性的生活方式,突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栖居的生态观念。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贵州苗族题材电影必须以新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的合理因素,积极走市场化的道路。

奇观电影对影像本体论的颠覆与重构28-30

摘要:视听技术在颠覆了传统电影的生产机制与传播机制的同时,也颠覆了传统电影的艺术特征,这也就势必引起理论界的关注,即它是否还会颠覆影像本体自身?传统的、以“真实”为圭臬的影像本体论与视听技术打造的、追求“超真实”的奇观电影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后者对前者除了颠覆之外是否还有补充或重构,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文章在厘清影像本体论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奇观电影对影像本体论的颠覆与重构。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31-32

摘要:从清朝末年开始进入现代化的中国,随着社会背景的变迁,对于国人的心理造成了反反复复的影响。特别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剧变,不光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造成了“断裂”,也在集体意识和个体心理层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表现在艺术作品领域,这种时代冲击所带来的伤痛尤为显著。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关于心理防御机制的相关描述,则可以用来描绘电影创作者的“集体无意识”是如何通过电影作品来表现历史与个体的相互关系。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33-35

摘要:在近代哲学与视觉艺术的演进中,前后诞生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的现象学——电影无疑是“视觉认识论”下的产物。巴赞是现实主义电影理论的代表人物,其倡导的现象学观念近似于以“澄明”为核心,这与近似于以“立义”为核心的形式主义电影理论互为对立倾向。就电影本体而言,前者关注的是空间性向度,而后者关注的是时间性向度,但两种现象学观念下的两大经典电影理论派别都脱离不了“真实”的向度之中。

电影文学杂志新锐视点
当代国产电影的类型化叙事36-38

摘要:当代国产电影从叙事方式上走向类型化,电影人根据业已成熟的类型片来遴选、集中和组织叙事素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它既是电影艺术本身发展规律所致,又与外部政治、经济环境,尤其是我国文化市场机制的日益健全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分不开。因此,对我国电影类型化叙事的具体种类和方式,有必要给予一定的关注。文章从类型化的叙事起点、类型的融合性叙事、段落的叙事类型化三方面,分析当代国产电影的类型化叙事。

当代女性电影中的性别文化自觉39-41

摘要:在对电影史的回溯以及对当代女性电影的考察中,人们不难发现,女性电影已经产生了较为全面的性别文化自觉现象。在男性话语霸权日益被削弱的今天,从性别文化自觉的角度来观照当代女性电影,不仅对中国女性主义学者有所裨益,对于电影人来说,也是探索新的电影语言,表现某种价值观与性别意志的重要切入点。对于当代女性电影中性别文化自觉的脉络进行梳理,应当从性别意识、性别经验以及性别话语三个角度来进行。

新时期国产武侠传记片的发展之惑42-44

摘要:新时期以来,国产武侠传记片在原有知名人物创作的基础上开发出《叶问》系列等作品获得创作生机,但大多数难以逃脱武侠片“夕阳”产业影响的桎梏,呈现出人物塑造上身份“修饰”过多,性格标签化严重;影片内容上感情戏冗余,叙事单薄;主题思想模糊,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等诸多问题。笔者认为,武侠传记片不仅要塑造血肉饱满的“英雄”侠客,还应该立足本土文化、运用多元素电影手法打造出系列剧的品牌效应,使国产武侠传记片获得长久的发展。

后大片时代下华语中小成本电影的崛起45-47

摘要:从张艺谋导演的首部华语大片《英雄》开始,中国电影市场走出近十年的低潮期,正式走入了中国商业大片时代。同时,这也标志着中国电影市场正在向国际化方向发展,逐渐完善其内部的制度体系。然而,中国商业大片时代并非昙花一现,中国电影市场随之急速扩张,并带动中小成本电影迅速崛起,与商业大片共同分割中国电影市场“票房蛋糕”。华语中小成本电影的崛起背景及其能够迅速赢得观众肯定的优秀之处,是文章将着重讨论的部分。

国产奇幻电影的好莱坞元素分析48-50

摘要:对于好莱坞而言,电影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生产必须始终围绕观众的消费习惯,尊重市场的需求,从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国产电影在获取市场份额及打造品牌策略之时,走好莱坞道路,精准地针对市场改造自己的运作机制几乎是不二选项。而在国产电影中“好莱坞化”最为彻底的,搬取好莱坞元素最为明显的,则莫过于国产奇幻电影。文章从题材选择的类型性、具有奇观性的视觉效果、商业元素的拼贴三方面,分析国产奇幻电影中的好莱坞元素。

当代美国恐怖影片中的哥特元素51-53

摘要:哥特元素在美国恐怖影片产生之初便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吸血鬼的故事早在20世纪初便不断在美国影坛上演。就当代美国恐怖影片而言,其主人公早已不再局限于吸血鬼,但与之相关的哥特元素却融入其他主题的恐怖电影里被广泛应用,哥特小说也成为美国恐怖影片的重要给养。本文将在通观当代美国恐怖影片代表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哥特人物塑造、哥特色彩运用和哥特场景布设等方面解读当代美国恐怖影片中哥特元素的运用。

美国动画片价值观输出对供给侧改革的启示54-56

摘要:动画电影涉及制作和生产、动画制成品的营销和传播以及经营管理和发展模式等多个环节。本文从动画的物质性和文化性出发,具体考察了美国动画的优势所在,既制作精良,又在文化性上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能够吸引越来越广泛的受众。而国产动画物质性和文化性在供给侧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和问题。中国动画电影若想在供给侧改革中占有市场,我们须不断学习,实现国产动画电影物质性和文化性的飞跃。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57-59

摘要:英国电影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就英国电影整体而言,男性人物一直是其形象塑造中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在简要呈现英国电影发展历史的基础上,聚焦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电影中的愤怒青年和21世纪初英国电影中的暴力青年形象的塑造,以《愤怒的回顾》《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晨》《两杆大烟枪》《死人的鞋子》《喧嚣俱乐部》等影片为重点,对英国电影中的“愤青”与“暴青”进行对比研究。

当代日本电影散文诗式叙事风格简论60-62

摘要:进入后工业时代,主流的商业文化和娱乐文化使当代电影越发呈现出对于视觉奇观的过分追求。而当代日本电影与全球电影大环境似乎刻意保持着距离,不过分追求娱乐化和奇观化,保持民族文化的同时呈现出一种散文诗式的闲适风格。大多数影片关注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小人物,利用安静、恬适的电影语言表现着小人物生活的平淡之美。本文就当代日本电影的电影主题、人物形象和电影语言做出梳理,探索并总结这种散文诗式叙事风格的主要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