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杂志社
分享到:

电影文学杂志

《电影文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8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电影文学剧本、新人新作园地、剧作课时、焦点话题、影视论谈、世界影视巡礼等。
  •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国际刊号:0495-5692
  • 国内刊号:22-1090/I
  • 出版地方:吉林
  • 邮发代号:12-8
  • 创刊时间:1958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18
  • 综合影响因子:0.036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电影文学 2015年第19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电影文学杂志学术论坛

以韩国为例看文学与影像的互动关系

摘要:当今社会是文学与影像共生互动的时代。在此大环境下,韩国文学与影像的互动情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屡屡被拍摄成影视剧并获得成功,反过来影视剧的流行也促进了作品本身的传播。表面看来,这些都是传统文学与现代影像文学的良性互动表现。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当代消费文化的笼罩下,前者的影响力越来越弱,很多文学作品被淹没在影像的光环下。那么,在这个视觉凸显的时代,文学与影像的关系是如从前一样相伴相生,还是后者逐渐取得主导地位并使前者陷入危机呢?
7-10

陕西文化资源利用与陕西影视竞争力提升

摘要:陕西文化资源丰富,但文化资源向影视产业资源的合理转化还需进行差异化的规划。本文对陕西自然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民俗民间文化资源以及丝路文化资源向影视产业资源的合理转化提出见解,并认为对西部文化资源的创意性开发是西部影视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所在。
11-13

互联网环境下的电影传播

摘要:互联网环境下的电影传播便捷、迅速,它不会有数量、种类、时间的限制,让人们可以足不出户观赏大片。《老男孩》《万万没想到》《屌丝男士》等一批微电影、网络剧的火爆已经从线上蔓延到了线下,已上映的《老男孩之猛龙过江》和《煎饼侠》作为少见的由互联网电影翻拍而成,并登上大银幕的作品,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互联网电影的传播方式与要素,与传统电影有很大区别,有着明显的交互性特征,对于电影市场造成了巨大影响,因此值得深入探究。
20-22

好莱坞科幻影片的视觉空间建构

摘要:在好莱坞的科幻影片中,最为直观的特色即其构建的形形色色的视觉空间。当前人们已经步入了新图像时代,消费社会中各种各样的视觉图像快速而迅猛地占据人们的视线与记忆。而电影作为传播文化的一部分,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空间无疑是电影叙事策略中重要的一环。文章从好莱坞科幻片的自然空间建构、人文空间建构、文化空间建构三方面,分析其在视觉空间建构上的特点,以期对我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23-25

当代法国同性恋电影解读

摘要:随着同性恋解放运动、女权运动、酷儿运动的兴起与高涨以及人们对同性恋认识的不断深入,发端于20世纪初的法国同性恋电影呈现出文化观念、叙事主题、表现形式上的变化:题材样式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导演群体多元化,跨国合作影片不断增多。基于法国电影中同性恋话语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本文从叙事主题、时代特征、女同性恋人物形象等方面对其进行整体考察,横向梳理同性恋主题在法国电影中的演进,纵向探讨其复杂的文化内涵。
26-28
电影文学杂志新锐视点

探析新主旋律电影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效果

摘要:新主旋律电影是区别于传统主旋律电影的新发展模式,是融合商业运作与娱乐化手法的主旋律电影新探索,对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效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未来要积极探索新主旋律电影传播运作的新模式,以增强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效果。本文介绍了主旋律电影与新主旋律电影,以《战狼》为例分析新主旋律电影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效果,探讨新时期新主旋律电影传播主流价值观的发展方向,希望能为国内主旋律电影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32-34

青春类电影的“青春成长”

摘要:艺术电影对保持电影的多样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满足不同观众对电影趣味的需求,还能够挖掘和培养新兴导演,既补充了电影人才,又丰富了电影文化。近几年中国艺术电影刮起了一股“青春与怀旧风”,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再到《匆匆那年》等几部热映的青春电影,艺术电影似乎找到了突围之道。本文以热映的几部青春电影为例,浅析当代艺术电影的现状和走向。
35-37

美国影片中的英雄主义与“反英雄”人物

摘要:英雄主义是美国电影中经久不衰的主题,其刻画的英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折射出美国民众的社会心理。随着电影的发展,银幕上出现了“反英雄”人物,这是对英雄人物形象的一种颠覆,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笔者以大量美国电影实例为基础,拟从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美国影片中的“反英雄”人物形象、英雄到“反英雄”背后折射的价值理念三个方面入手,对美国影片的英雄主义与“反英雄”人物形象进行解读。
38-40

美国写实电影中的寻梦历程

摘要:美国写实电影在21世纪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蓬勃发展,而《穿越国境》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拍摄完成的,电影中通过导演的亲身经历演绎出了人们想在美国立足的美好愿望,但是在恐怖事件之后他们的寻梦历程就变得异常艰难。人们为了留在美国必须克服来自各个方面的困难,而这些牺牲在美国写实电影中则表现得淋漓尽致。鉴于此,本文将借助写实电影来反映人们的追梦经历,从而展现出美国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的独特魅力。
41-43

真人版电影《灰姑娘》的艺术与商业融合

摘要:2015年真人版电影《灰姑娘》是由肯尼思·布拉纳指导的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剧情片。该片上映后深受好评,堪称电影作品艺术与商业结合的典范。在艺术上,该片尊重经典,延续动画版亘古不变的主题思想的同时,加入许多现代元素,实现了童话的纯真美好与现代气息的结合。在商业上,该片明星阵容强大,通过加入现代元素满足观众在视觉上的审美品位,首映前多渠道的宣传和合理的档期安排,为票房的巨大收益奠定了基础。
50-52

由《极恶非道》看北野武的暴力美学

摘要:黑帮电影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成为日本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黑帮电影发展到20世纪后,在某种程度上悬置了在道德观与民族精神上的道德判断,转而突出地体现阴郁、沉闷、暴力血腥和压抑。其中导演北野武以《大佬》《座头市》和《凶暴的男人》等电影广为人知。文章以北野武近作《极恶非道》为例,从日本电影与北野武的暴力美学传统、作为叙事表现手段的暴力、暴力美学的道德评价三方面,浅析北野武的暴力美学。
56-58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与台湾形象建松

摘要:新媒体时代电影影像传播效果增强,使影片中的信息往往会误导民众对于客观现实的判断。在少有的还原真实事件的电影中,杨德昌导演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较为出色,并且在影片中构建了台湾同时期的特有形象,然而当笔者有幸来到台湾牯岭街,发现影片的晦涩场景与现实街景的繁华截然不同,由此引发了本文对牯岭街地区的电影影像传播的研究探讨,根据电影中的影像资料,对比牯岭街地区的人文现状,找出影像与城市形象存在的差异性影响,总结出影像传播对于城市形象建构的影响。
59-61
电影文学杂志导演评述

贾樟柯纪实影像的存在主义美学探析

摘要:贾樟柯的影像追求个人体验与时代感的统一,关注社会发展中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忠实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折射出个体内部世界与外部生存环境相背离的荒谬体验。而存在主义关注的三个重要问题,即世界的虚无和荒谬、个体的孤独存在和自我的自由选择,都在贾樟柯的作品中得以体现。为此,本文尝试从研究现状与概述、从存在主义视域论述的合理性、贾樟柯电影的存在主义呈现、对贾樟柯电影的存在主义反思四个部分,探析其影像美学。
65-67

丹尼·博伊尔电影的主题思想与黑色人物

摘要:英国著名导演丹尼·博伊尔有着独特的视角,他擅长在影片中塑造黑色人物,呈现深刻的主题思想,反映社会环境对人性的抑制,辛辣地揭示了生活在当代社会中的人们的思想价值和人生观。其凭借电影《猜火车》一举成名,并在日后以多部影片获得大奖,是英国目前最为著名的导演和制片人。本文以丹尼·博伊尔影片中的黑色喜剧元素为切入点,从电影学、心理学等多方面探讨丹尼·博伊尔影片的艺术魅力,以期能够更加透彻地了解丹尼·博伊尔的影片,并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有所帮助。
74-76
电影文学杂志风格与特色

论好莱坞中国抗日片《龙种》的改编策略

摘要:根据赛珍珠原作改编的同名电影《龙种》,尽力贴近中国抗战的史实,力求准确表现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艰难处境与不屈精神,对人物形象既无肆意拔高,也无歪曲贬低,可谓美国版的中国抗日正剧。从表现生活的广阔性与主题的多元性来说,小说《龙子》更胜一筹;但就情节的清晰、紧凑而言,电影《龙种》则略胜三分。电影对于原作的改动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修剪枝蔓,突出主干;适当留白,含蓄蕴藉;强化细节,凸显精神。这些成功经验对于纠正目前国内抗日神剧粗制滥造之风具有借鉴意义。
77-79

论《汉武大帝》移花接木的改编方法

摘要:《汉武大帝》很好地处理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基本剧情符合历史,具体情节安排上又不拘泥于历史。编导根据场面开掘、人物塑造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合理改编,使作品更具戏剧性。在众多的改编方法中,“移花接木”手法是一个亮点,本文结合伊稚斜弑父,周亚夫军细柳,匈奴军师中行说,汉武帝戏匈奴使者,窦太后立梁王为储君,郅都、卫绾审理袁盎遇刺案,魏其侯窦婴回朝,籍福为主父偃送行八个相关剧情试做分析。
80-82

《色·戒》小说与电影的差异性探析

摘要:张爱玲的著名短篇小说《色·戒》在出版之初便引发了相关讨论,张爱玲甚至曾写过一篇《羊毛出在羊身上——谈〈色·戒〉》一文帮助读者解读。无独有偶,李安导演根据这部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色·戒》在上映时同样引发了强烈的反响。但是小说与电影是不同的艺术形式,对主题的阐释也有所不同。本文便注重探讨《色·戒》小说与电影的差异,从叙事方式讲起,努力去寻找小说与电影的艺术风格差异,进而探讨两种艺术形式对于主题与人物展现的不同角度。
83-85

从《听风者》的改编看港导的文化个性

摘要:陆港合拍片《听风者》通过融入香港电影的娱乐特质、自信昂扬的精神风貌、实用主义价值观、上海情结以及对政治的暧昧态度,从而把《暗算》由一部官方意识鲜明的小说改编成融合商业、文艺和政治于一体的电影,体现了近年来合拍片用商业和世俗价值试探内地政治底线这一现象,也说明了香港导演在与内地文化融合时的无奈,既想进军广阔的内地市场,又想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自己的文化个性和创作自由。
86-88